《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4879|回复: 15

“在路上”的诗学意蕴阐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18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路上”诗学意蕴阐释



一、“在路上”的缘起及其深蕴的诗学意义

    《在路上》诗歌杂志已经初到第三期了,而且正在准备推出一系列的相关活动,比如办一份诗报,而且必将长期的发展下去。这对于一份80后为主的年轻人办的民刊来说实在难能可贵,而对于“在路上”深蕴的诗学意义却并不大被人所注意。在这里我觉得很有必要加以阐释和发扬,作为我们行为的一种准则和追求的目标。那些事件在发生的原初性生成基点是值得被记起的,我们拥有的一切正是在这里酝酿的。而真正的事件其实并不很多,而且也容易被人忽略。
    首先我想说的一个名字是吴非,一个出生于贵州都匀的80后诗人,他参与发起了《在路上》诗歌杂志,在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勉力支撑起它。这当然也和背后一大群诗人的努力分不开,但吴非无疑是一个中流砥柱。“在路上”这样一个名称咋一听起来很俗气,因为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也就是吴非他们出生的那个年代起,中国大陆开始全面引进西方的文化和经济制度,一个叫米兰.昆德拉的著作《生活在别处》开始在大陆流行开来,其呈现出的“在路上”的诗学命题被广为流传,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我那次和吴非谈起来这个名字的由来,他说很偶然,但主要是为了表现一个事物总是逐渐发展、不停追求的永动过程。这样说其实虽然笼统,但却不乏精义。因为对于个体来说,时代赋予人的命运及非完善的成功也不会彻底地失败,身处其中的人必然需要一种长期的坚持不懈的抵抗;这种抵抗既不失望,又不希望,既不强烈,又不懈怠;写作也必然是这样的一种中间化的精神样态,它和生命的永未达成又渐趋完满是一致的。而对于整个的人类文明的发展来说,其连绵递进的趋势更是不言而喻的,一切都在快速的演变之中,是巨大的而精密的进程中的环节。这正像伊斯兰教义中宣称的那样:安拉是世间唯一的主,他以精确的程序来创造万物。世界的奥义就在于精确的程序,完美的结构。但作为一种诗学的命题,我们虽然强调它的象征性和普适性,但更要强调的是在当下的处境中的独特含义,以及对于未来更为宏伟的引领价值。



二、后现代背景下人的生存以及网络对于写作带来的新的可能



我们必须面对的是个体和群体的特定的时空关系,我们身处的位置和它带来的可能性。关于时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一个被反复探讨的根本问题,在这里,我们不妨设想时间是第一性的,而非空间,但一般说来大多认为空间是第一性的,时间需要空间的规定和限制,比如钟表来标度时间的方式是空间化的,空间的变动或带来时间的变异。而我要假设的是,空间是时间构成的一部分,是一种共时态的呈现。而共时态和历时态是很难真正加以区分的,所以成为一种含混,但的确存在。世间的一切事物在根本上是同构的,只要它存在,就必然具备时空的结构和关系,也是语言的型构,因为语言是对于现实的象征和模拟。时间和空间可以同时被感知,好像应该不可能是同一的,因为具备了异质性,然而这可能只是停滞感带来的错觉。我们可以直接感知空间,对于时间的体认则来源于思索,因而空间具备了直接的现实性,而时间则更加内在。对于个体来说,他必须存在于具体的时代背景之下、特定的空间之内,而群体则是那个时代的直接呈现者。

人类社会大体经历了无中心的史前时代、单一中心的农业文明时代、多中心的以每个个体为中心的工业文明时代即现代、和无中心的信息时代所谓后现代。后现代的典型特征就是中心的弥散性、任意性,无规则和无限定以及无处不在的潜隐的规则和限定,越来越单一的规则就是每个人可以获得的好处的相对最大化。人的本质就在于他的规定性,一种常规状态的预设,所以后现代与其说是一种新的理念,不如说是一个新旧理念的过渡阶段,它处于一个新旧的时代的过渡期,是一个巨大的时代的来临的前兆。就像人类从一个无规则的史前时期进入文明期一样,这将是一个大胆扬弃所有旧有理念的进入一个新的理念形成的缓冲地带。当然,理念总是常新的,又总是旧有的,但两个波峰之间的深陷的波谷必然蕴含着巨大的动力!

    这个时代我们拥有的生活的最大的新质来源于互联网的使用,写作也相应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写作是从做减法开始的,网络提供了一个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摆脱出来的现实境遇,一切从电脑开始,每一次都是新的开始,类似于创世纪的结构,这就提供了一种超脱的可能性。写作不再是使得写作者成为一种行为的独立的行使者,或者说已经不再是一种可以自我证实的自主行为过程,你无法通过写作来证实自己的身份,成了一种被引导的“他者”的过程,比如当你的作品在一种极易形成的公共风尚中大行其道之时,你就很容易不由自主地被卷进一种半自动的写作状态,而且你笔下的东西也马上将成为该种风尚的混合物的某一样态的存在分子。你无法把自己的作品和别人的作品真正区分开来,从而完全丧失了自我体认的勇气和可能。文学是一种绝对的现实,哲学则在不断地被修正。网络写作有着一种不断被修正的特质,是一种永远超越的企图,具备了哲学的特质。一个长期从事网络写作的人,虚拟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写作带有了直接的象征性,笔下的真实是和拟态混溶的,这使得网络诗歌写作行为本身便具备了一种天然的形而上学的质地,它使得文学和哲学逐步趋近的愿望即将达成现实。人的存在的有限性在无限之中得到扩展,人的现实的物质性生活之外的虚拟的现实空间逐步扩充,真实和虚幻、瞬间和永恒从来都没有如此接近过,人在通往天国之路上越走越远了。



三、个体的行走与思索、历史与孤独



   波兰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米沃什说:“一个波兰诗人无论住在那里,其真正的寓所是他国家的历史。”“诗人的理想生活是冥想存在的语言。”哥伦比亚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尔克斯声称“作家永远是孤军奋战的;面对空白的稿纸会感到焦虑。”另一个获奖者辛格则在《文学时创造不朽的一种方式》中写道:“文学通常是幻想的一种形式;在文学里,如在梦境般,死亡是不存在;如果作家设法将生命注入人物之中,那么他们,连同作者,永远活着;他或她将是人类意识一个活着的部分。我从来骄傲,是宿命论者,我相信该属于我们的东西总会得到。”

    上面的几段话是我们的同行中的佼佼者们的发自肺腑的由衷之言,它提及的是一个写作者所无法逃避的真实的生命体验:思索、孤独、个体和群体的背离和融入的企图、生命的有限性和永恒的渴望等等,这些无时无刻不困扰着每一个理念人的神经,是一种更加真实的非常态的现实处境,这更多的来源于对于死亡的焦虑,对于异质化的疑虑。

   历史给与我们的是对于历史的忧虑,要明白历史性,即过去的过去性以及过去的现在性,明白自身在时间中的地位以及和时代、人民的关系。成熟诗人比不成熟诗人更具备个性价值和普适性的情感。当我们思索的时候是因为具备了独立的完备性,越处于孤独的状态,思索就越深刻;思索的独特性必然使得自我更加陷入孤立之境。写作根本上来说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个体的主体性的充分显现,是个人进入历史化及趋向经典化的生命冲动,是孤独的结晶。诗歌是个体生命的另外一种纪元方式,是神秘的呓语。



四、肉体作为直接化现实的上升以及语言灵魂等象征性的消泯

   

     语言是世界的整体象征,是诗人生存的见证。太初有言,神用语言来创世,言语是神性的体现,比人更接近于神的境界;神话将意义转化为形式,艺术是神话的欲望式表达。灵魂是人类向上的冲动,是人接近神灵的力量或者说物化的意志力。而神的世界是没有语言的,那里只有和谐和静谧。所以语言并不必然需要,在人类自身的历程里,只是暂且使用的工具。我们需要的是解放自身,使人向自然的和神性的两个纬度同时开拓丰富,为建设一种日渐广阔的现实生活寻找甚至虚拟出一种日益得当的新鲜的精神基础。

在当今的时代里,肉体成为了更加直接的现实,现实在现实之中相遇,一切都被作为现象加以直接的一次性利用,事物再度进入到简单的有和无、是和非的境地之中,要么有用加以拥有,要么无用立即放弃,事物没有了内在的蕴涵和价值,所有的生活缺乏诗意。个体成为了被解放的、自由的自在的主体,是觉悟了的存在,爱也没有什么人和事物可以使一个主题再度回到原来的自我囚闭之中。世界开始快速趋同,所有的文明正在走向一致化。看似无限多的多样性却建立在完全相同的利己化规则之上,显得非常岌岌可危。消失了多样性的事物是没有前程的,因为没有了新的异质介入的可能性,那么必然会走向凝固和消亡。



五、将“家园”和“路”合二为一,诗人为新的世界立法



即将来临的时代必然会是一个无限伟大的时代,正在快速转换的一切让我们隐隐约约看到了它发射出的光芒。但很多人却在为它的能否到来感到忧虑,很多人都悲观的认为,在人类文明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之前,人类很有可能会在巨大的欲望驱使下自我毁灭。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只具备了自我狂欢化的欲望性时代可以长久的维系,我们必须建立一套新的伦理价值体系来为世界重新立法。这必须是一个超越性的体系,和历史上所有的价值伦理规范都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那些旧有的被遗弃的一切再也无法回到真正的认同之中了。人的生命在目前看来,至少在表面上看来是单向的,不可能再走回去;人类的发展也是如此,世界必然处于“熵”的状态中。

我不敢臆测,或者说无力预测未来世界的样子,无法为其找到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但我认为诗人至少可以为将来的世界的新的伦理价值体系提供象征性的结构轮廓。因为诗人是人类之中最深入的思索者,是最具备了人的本质的人,是人的规范的最后一个固守者,也是人的新质的最先觉悟者。诗人是人的灵魂的直接存在物,至少在他的笔下延展的是灵魂的衍生物。是诗人,也必将只是诗人具备了这样的一种能力或者说愿望,那就是说,将“路”扩展为“家园”,将虚设的好坏式的评判转换为直接的疼痛和惩罚,零宽容零容忍及无限的宽容悲悯合二为一,将“家园”和“路”合二为一,从而真正连接此在与彼岸,让片段的瞬息在永恒中相遇。

而这正是我要提倡的“在路上”诗学的具体含义,那就是说,我们,每一个诗歌的写作者,必将面向这样的一个巨大的现实,我们在变革的时代里思索、行动,用诗性建构一个新的象征体系,那是一个全新的价值论体系,将“路”扩展为“家园”,将“行走”独立于命运,让无限的个体在进入到同一种,但绝非强制和等同,而是更为广阔的“行走”,因为“路”和“家园”是合二为一的,那是一个真正的大同世界,蕴含着灵魂的奥义。





    于2006年7月18日
发表于 2006-7-21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tid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6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31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通常是幻想的一种形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刚看到这个贴子,我代表在路上的全体诗友向上帝的拇指道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5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6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诗歌就是复杂现实中的纯粹可能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2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朋友们的阅读和指点。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缘于生活现实,却高于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9 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波兰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米沃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5 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二位。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9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看上帝的拇指,嘿嘿,新年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到首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李清荷 于 2007-1-9 21:53 发表
来看上帝的拇指,嘿嘿,新年快乐!

谢谢,也给您拜个早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官儿 于 2007-1-21 22:17 发表
推荐到首页!

谢谢了。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15 14: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