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328|回复: 3

中国文学史诗 第 一 章 作者:臧修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11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章

承唐启元的宋代文学

                   第一节
宋代的时代背景
五代割据纷争,点检“天子”称雄。
陈桥黄袍加身,匡胤跃马驰骋。(1)
横扫江河南北,平乱止纷一统。
中原根据盘固,举帜创建赵宋。
中央大权独揽,军事司法财政。
废除苛捐杂税,九州逐渐繁荣。
谷物登场满车,家家鸡犬麻盈。
金人南侵中原,“靖康之变”国崩。
北宋帝君成囚,国耻国难民痛。
皇族一退再退,辽国驰马张弓。
赵构渡江临安,西子湖畔南宋。(2)
偏安江南一瓯,经济发达强盛。
国人振臂北伐,收复失地呼声。
君无四方之志,偷安难举刀锋。
黄河文化南移,南北文风交融。
宋代文学根基,以此发展背景。
文化历史断代,文学并提“唐宋”。
书画艺术“宋元”,学术思想“汉宋”。
此期文化主流,雪洗国耻悲恸。
爱国忧国情绪,激切悲愤沉痛。
志士雄心弘愿,基调以此为宏。
承唐创新启元,艰难之舟航程。
注释:
(1)赵匡胤:公元959年担任后周殿前都点检,时有社会“点检天子”的传言,以警示后周帝君。960年,赵匡胤在开封城北的陈桥实行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大宋朝。
(2)赵构南逃至临安建都,史称南宋。

                  第二节
哲学、文化理论对文学的影响
五代十国随风,九州百业等兴。
赵氏江山初立,治国方略大定。
借鉴藩镇分裂,一切统归朝廷。
解除节度兵权,加强中央专政。
压制豪强官僚,安石新法施行。(1)
哲学思想尊道,文学传统为正。
文化意识遵循,愿望企图为奉:
合天下之不一,九州合为一统。(2)
文统“一王之法”,江西诗派争鸣:
“一祖三宗”主张,古今一脉相承。
道文韩愈创始,宋代理学推崇。(3)
诗以议论为旨,言理不可言情。
词填禅宗儒家,文髓让步道弘。
欠弘丽长于议,宋之散文概评。
宋唐散文之比,平原高山量衡。
明白晓畅易人,表在之意轻盈。
影响元明清代,“唐宋八家”史称。
提倡诗体革新,苏轼陆游脱颖。
词学歌唱文本,宋代发展极盛。
初沿五代风气,摆脱花间柳永。
苏轼着力创新,为辛弃疾辟径。
词成情爱专体,只缘诗不言情。
“话本”民间口语,白话前途光明。
开辟小说未来,铺路乾元明清。
注释:
(1)指王安石“变法”。其“新法”的主旨是压制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把政权、财权、军权统收中央集权。“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
(2)“合天下之不一”。(欧阳修《居士集》卷一六《正统论》上)。“使九州合为一统”(司马光《资治统鉴》)。在当时的文学批评里提出“文统”或“一王之法”。
(3)宋代的统治阶级推崇的哲学体系是“道学”,文学推崇的“正统”,政治、文学理论同出一源,都有承认韩愈是创始者。韩愈主张诗、文既要讲文,又要讲道,“文可载道”。


中华史诗苑 www.ShiShiYuan.com
E-mail:2006@shishiyuan.com

[ 本帖最后由 中华史诗苑 于 2006-8-11 13:58 编辑 ]
发表于 2006-8-11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多多
明天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2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老人家吧
这是迂腐之言了
诗在美
不管多么有道理,没有美,那不是诗
不要学什么禅理诗,我受不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2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不易了。只是这样把历史简要概括成诗,实在没觉得有什么必要,特别是已没什么诗味的诗。史诗是长,但不是这样的长法。管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5-24 22: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