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774|回复: 4

论网络临屏诗赛的诗学意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13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德明

        从某种程度上说,临屏诗赛是网络时代诗歌创作中最为独特的人文风景之一。所谓临屏诗赛,就是指由某个诗歌论坛发起组织,以网络为创作阵地和发表平台的诗歌竞赛活动,在这种活动中,论坛负责人每次要事先拟定好1—3个题目,让写手在规定的时限内创作出几首有一定篇幅要求的诗歌,然后通过论坛投票评选出一、二、三等奖来。据考证,“临屏诗赛”的活动设计最早是由时任诗歌报论坛活动版首席版主的花语在2003年提出的,当时提出举办这种活动的目的旨在活跃诗歌论坛气氛,促进论坛会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由于这种活动可以有效增加论坛人气,充分激发写手的创作热情,迅速推出论坛新人,因此得到了不少论坛版主的普遍欢迎,从而得以在许多诗歌论坛迅速推广,据笔者所知,继诗歌报论坛率先举行网络临屏诗赛之后,诗先锋、新诗大观、中国诗人论坛、秋雁南回、月下青荷、诗昆仑、华夏论坛、中华文学论坛、漫天雪文学论坛等也先后举办了这样的诗歌活动。既然这样的诗歌竞赛活动如此受欢迎,那么我们不禁要思考,它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特征和魅力呢?

       在我看来,临屏诗赛的诗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就是即时性。临屏诗赛一般是命题作文,要求诗歌写手在规定的时间内写成诗稿,粘贴在规定的论坛版面上,因此,每次写作的时间性要求是相当严格的。在相当有限的时间里,诗人要完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增删润色等一系列诗歌创作事项,这对每个写手的才智和能力来说都是莫大的考验,都是严峻的挑战。诗歌写作无非就是将情感意象化,将思想直观化和形象化,用一个相对完整的意象群体和意义图式来彰显诗人对于宇宙人生的某种认识与理解。临屏诗赛要求每个参与者在事先规定的短暂时间内,创作出一两首有一定意味和含蕴的诗来,这对于激活诗人的文学思维,催生他们的创作灵感,有效训练他们的表达技艺来说是大有裨益的。在这种即时性的竞赛活动中,诗歌写手的创造潜能是有可能被次第唤醒,被纷纷照亮的。

        其次是现场感。网络使人们拜访远方的朋友“不再需要背井离乡”(尼葛洛庞帝语),网络中的临屏诗赛为喜欢诗歌的朋友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碰撞,坐在家中就能与全国各地的朋友进行诗歌比拼和技艺切磋的神奇舞台。网络临屏诗赛的比赛场所尽管只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但又是一个无处不在、辐射面广的区域,每当临屏诗赛开始的时候,论坛上显示出人头攒动、活跃异常的态势,来自全国各地的诗歌爱好者都积聚在论坛的某个特定版面里,观望、揣摩、思忖、“占位”并随即书写。虽然彼此之间各自天南海北、遥隔千里万里,无法看清对方的形貌和神态,但是又都感觉到似乎大家就聚在一起,正在现实中的某个屋宇下、某个教室里,握管凝眸、苦思冥想。现场的气氛是凝重的,甚至有些严肃和死寂。在这种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中,一首首来自不同地理位置的诗很快跃现到读者面前。

         第三是互动性。网络临屏诗赛因为吸引了许多的诗歌爱好者前来,也就为他们及时交流写作心得提供了可能。在诗赛过程中,人们会围绕给定的题目展开讨论,会对不断出现的作品发表意见,总结创作得失,投票结果出来后,一般都有专人来对所有的参赛作品加以评点和综述,同时每个参赛者也对投票结果以及评点文字作出及时反馈。在写手们相互的探讨、交流与启迪中,彼此的诗歌创作水平也在悄然提升。
话说回来,要使每次网络临屏诗赛真正做到卓有成效也并非易事,其中有很多技术环节必须处理妥当。一是选题,题目的设置尽可能具体、实在,不宜选取那些宏大的题材来写。二是时间限制,每次诗歌比赛的时间最好限制在1.5到2个小时之内,时间太短不容易让写手把自己的创作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时间太长又容易造成写作的疲劳和审美的疲劳,从某种程度上消耗人们对参赛作品的阅读期待。三是投票的监督管理,网络尽管是个虚拟的场域,更多时候我们应把它看作创作的试验田和练笔场,不应当作为成名成家的重要路径,对于网络竞赛的结果最好淡看,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其中必定存在一些伪君子,他们将会利用多个马甲(化名)来给自己投票,希望在最后一举胜出,以赢得虚名。为了防备这种情形的出现,在投票过程中,论坛管理者应随时对投票者进行IP监控和查询,努力使投票结果达到公平和公正。四是赛后总评,可以让每次比赛中胜出的选手进行细致总结,他们是诗赛的参与者,自然对创作中的难度以及如何才能获得成功有切身感受,他们的评述会很贴切和生动。不过,诗人的评述在诗歌创作原理的点拨上不免会有所欠缺、失于浅陋,因此,为了让临屏诗赛的水平更上一层楼,论坛还有必要不定期地请诗歌研究界的专家学者来对其中的诗歌做更深入的阐释,这样对诗歌创作者的水平提升会更有助益。


        网络临屏诗赛中也将涌现不少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诗歌,比如素青的这首《潮湿》,就是2004年在诗歌报论坛上举行的一次临屏诗赛中获得头等奖的作品。原作如下:



        雨。这概念一直模糊着
        在你我之间有很多种假设
        却没有一声唠叨是关于秋天
        夏日的笔尖依旧开不出花来
        面对问号,我除开虚弱,还是虚弱

        我仍然在这里,一边看四周衍生的水
        一边看鳞片下隐约的血丝

              二

        浑浊,黄昏,花园
        我的马追不上奔跑的影子
        四周的面具陌生着我的风景
        一些孩童的脚印
        一些油松漂染过的几缕笑声

        冷,我只能搂紧自己
        任冰块在骨缝间游泳
        真的好冷,我再一次对影子说
        如果能想象一堆火
        想象一件厚厚的棉袄
        想象你的半句寒暄
        即便遥远,也能吹出一些暖风来

               三

        街灯暧昧。玻璃后面有蛇在窥视
        雨点偶尔地穿过我的身体,那么随意
        我一次次地撕咬伤口,一次次看疼痛的草地
        看石头上的血如何凝结成疤,疤如何破裂流血

         有云飘过。你究竟在哪片云朵上?
        等候的季节潮湿无比
        我支棱着受惊的耳
        听花瓣咳落,压弯叹息

下面是我对此诗的一个详细读解。
这是在雨季,岁月的天空和心灵的天空都在飘洒着斜斜的细雨,它们被一个诗人悄悄地感悟、酝酿,细心地咀嚼、梳理,然后化为一组感人肺腑的诗行。素青在临屏诗赛中获得第一名的诗歌《潮湿》进入我的视线的时候,就唤起了我如此的感受,我在沾满雨水的诗行中穿行,深深领受到那湿漉漉的情思和沉甸甸的爱意。
爱情是永恒的生命主题和文学主题,但爱情诗并不易写好。这是因为,古今中外吟咏爱情的诗歌实在太多了,对于当今的诗人来说,以爱情作为表现的题材就意味着要与前辈的许多诗人一较高下,就意味着一次写作上的冒险,当他无法选择新的视角、写出新的意蕴的时候,那笔下诞生出的分行文字注定是一次小小的失败。素青是大胆的,她的《潮湿》就选择了爱情这一主题作为书写对象,作为表达目标。素青又是成功的,她让如缕的情思随着细雨飘飞出来,缱绻的爱恋因为雨水的浸淫而显得异常有分量。我希望通过细致的品读,将这首诗独特的魅力揭示出来。
全诗由三个部分构成,三个部分紧紧围绕你我之间的距离以及由此距离而引发的抒情主体情感的波澜来进行写照。第一部分就是“猜度距离”,在爱情的梅雨季节里,没有明确下来的恋情恰似雨雾弥漫中对峙的山峦,双方无法确切地知晓彼此之间的距离,这样,“你我之间有很多种假设”。我们被夏雨围困,尽管各自的心间也许正燃烧着如炽的痴情火焰,但因为心灵的距离无法准确探知,从而絮絮的唠叨总是触及不到秋天,那关于收获、成熟和完整的金黄之秋,依旧在我们的言语之外。渴望着爱,也渴望着被爱,这是风华少年最突出的心理悸动,但正是那无法准确测度出的心理距离,使我们心间布满无数的“问号”,这次第的问号如鼓胀的气流,让“我”变得空虚复空虚。无法准确测度的距离总是遥远的,这使我如一尾搁浅的鱼,无法游动,原地待命。岁月的雨和心间的雨还在飘落,水在周围丛丛衍生,炽烈的情感始终没有归依,我因此特别地受伤,“鳞片下”呈现了“隐约的血丝”。
恋爱双方不可测知的心灵距离,开始使“我”显出疲乏与寒冷的生命迹象。第二部分就是写寒冷与疲乏中的自我怜惜。在细雨蒙梦的季日里,满眼所见是无名的“浑浊”,是迷茫的“黄昏”,是百花残败的“花园”,岁月倥偬,光阴如梭,因为如许的思念层压在心头,思想的野马便跟不上时光的脚步,在爱情的执着里,我仿佛从现实的世界中“滑脱”出去,孩童的脚印和老成的笑声一如面具,“陌生着我的风景”。诗人写了这么多,无非要渲染自己沉溺于爱恋之中的痴迷,尽管未来是不可预知的。人不可能终日生活于幻想之中,当“我”静下心来时,这未可预知未来的执着,便使我感到周身“寒冷”。“顾影自怜”,在这里,“冷”的感觉如一只尖锐的锥子,将诗人的岁月刺出淋淋的疼痛,也将读者的视线刺得充满疙瘩。我们与诗人一起触摸这种彻骨的寒冷,并一起怀想那些温暖——火、棉袄、寒暄……在这自我的怜惜里,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晶莹的爱心,诗人并不是要在自我的怜惜里苟且度日,而是满怀着对爱的渴望,哪怕得到来自远方的半句寒暄,也会让她的生命中充满了温暖与芳馨。
在执着的爱情追求里,双方心灵间的距离无法准确测知,这对异常渴望得到爱的青年来说是多么大的摧折和打击,在情感的煎熬中,希望与绝望就像手心与手背一样胶着在一起。伸出去是手背,翻过来是手心,翻手覆手之间,诗人心旌荡漾,难以自已。“我一次次地撕咬伤口,一次次看疼痛的草地”、“看石头上的血如何凝结成疤,疤如何破裂流血”,在这些极端的思想和行动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睹见诗人情绪的不稳定性和绝望中觅求希望的固执劲。第三部分写的就是诗人在几近绝望的境遇中守候希望的情形。“有云飘过。你究竟在哪片云朵上?”简单的问询里吐露的是赤诚的芳心。为爱痴狂,为爱执迷不悟,就连如花的心思跌落的时候也会“压弯叹息”,在沁满湿漉漉情思的诗行里,沉甸甸的爱恋掷地有声。
素青的诗歌我读得不多,但这首诗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仅因为其情感的深切,还因为其表达的圆熟。诗歌中的意象,如“鳞片”“血丝”“马”“影子”“冰块”“蛇”,等等,都很典型,很富于质感,恰到好处地凸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诗歌以《潮湿》为题,写的是爱情季节情感无法现实实现的失落与绝望中痛苦的守候希望的主题,诗人以对爱情意义思考的深刻和细腻,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自然,因为是临屏现场写作出来的,这首诗不免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三个部分的衔接还不够自然,谐和,情感的张力处理得稍微大了些,使整体上的和谐性与整一性还不充分。不过这些是瑕不掩瑜的。整体来看,这是一首不错的诗歌。


        最后作个小结。正因为网络临屏诗赛具有即时性、现场感、互动性等三个方面的独特性,也能不断催生出一些优秀的网络诗歌作品,所以我认为,这种诗歌活动在优化当下诗歌创作环境,培养新时代的文学新人,促进新世纪诗歌的发展等方面将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 本帖最后由 长河落日 于 2006-8-13 23:13 编辑 ]
发表于 2006-8-13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必须纠正一点:不是提出。是主持。连续70天不下线的主持。才会有后来那么多的人参加。一个游戏要形成规则,是必须有人持续的坚持才能流传并流行开来的。如果我只搞一天。或一周。怕是没人知道或记住 。

其它都不错。生动,全面。感谢长河大河对临屏诗赛认真的研究和记实。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4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看来长河兄要把网络诗歌作为一个大课题做下去了,支持!!关注!!!你自己本身就是亲历者,和许多学者比较,具有不可动摇的优势。

关于临屏诗赛,俺觉得长河兄概括得非常到位,但可以补充一些情况,不知有无价值:

1、花语是临屏诗赛这种形式的始创者(这点可以问一下小鱼,他的说法非常正规,我记得定位是始创者),并且曾连续数十天不下线主持。这点,花大爷不止一次向我们“吹牛”,呵呵,这点的确值得夸耀,可能至今尚无人能做到。
2、在2005年金秋诗会暨首届网络诗歌研讨会上,说起临屏诗赛,一开始不少名家不以为然(参加人有严力、梁晓明、小海、施玮、汉江等,名单可向小鱼儿查一下),花语先介绍了临屏诗赛的情况,接着就直接开炮了,她大胆地邀请在场名家也参加,并且“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这么一说,引起了名家们的重视和兴趣,施讳当时就表态,要试试这种写作方式。

但实际情况是,直至今天,名家大腕,还是很少参加临屏赛(施玮可能写过几首),我个人认为花语说得对。临屏赛要求快速反映,尤如海军陆战队。有人写诗慢,如杜甫、李贺,要不断反复呤诵修改,有人写诗就是快,如李白,这自古有之,为正常现象,现在临屏赛,要求快,这应该成为现代诗人的一个要求,能快能慢,为何这么多名家还放不下面子呢?我相信李白活到今天,肯定会参加临屏赛的。

[ 本帖最后由 红山 于 2006-8-14 15:0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5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花语和红山都说的好,其中的一些补充和建议我将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7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说有据,不过写诗我还是比较慢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3 15: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