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180|回复: 1

评林溪《隐秘的河流》空间体系的设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11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评林溪《隐秘的河流》空间体系的设置



认识诗人林溪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还记得那是在05年的春天,在“诗昆论坛”的“独立宣言”,那时候我们一起为“80后”网络诗歌书写摇旗呐喊,可惜往事匆匆,想来已经一年有余。但是,阅读诗人林溪却是从最近,从这一首《隐秘的河流》才开始的,虽然以前我也曾经零星的读过他的大作,介于各种原因,却没能深入的读进去;以下的文字中我将从空间体系的设置入手解读这首他引以为豪的小诗,以期对诗人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手段进行些微的探究和阐释,也算是朋友之间为了弥补某种相见恨晚的缺憾吧。

《隐秘的河流》共有四节,诗人以忧郁的笔调描述了文明的传播和文化的承继过程中的坎坷遭遇,以及诗人在多元文化冲突中的艰难选择和不懈努力。

先来看第一节,“没有那么遥远\\从第一场大雪开始\\我更深地进入这个冬天\\河流上的北风,刀子一样\\从下午的上游砍过来”。“没有那么遥远”,“遥远”,何为“遥远”,这突如其来的“遥远”二字又是为何呢?可是,诗人为什么说“没有那么”“遥远”呢?于是,在第一节,我们得到了这样的信息:在常人的视野中,某些东西是很遥远的,可是,在诗人那里,这些东西却没有那么遥远。这就从空间上奠定了诗人叙述的起点,是在临近,是在眼前,是真切的感受,而不是遥远的回忆或者种族的记忆。由此,我们知道了诗人的敏感多情与深沉思考。

“从第一场雪开始,我更深地进入了这个冬天”,“雪”,“第一场雪”,雪来了自然是冬天,第一场雪呢更是冬天的肇始,也许在诗人的记忆中,雪并不是那么的频繁、那么的杂乱,第一场雪就足够说明现在的空间与诗人由来的空间的差异,诗人努力的进入这个冬天,想与这个冬天认同,想获得足够的资格与这个冬天对话、交涉、拥抱甚至融合。

可是“河流上的北风,刀子一样,从下午的上游砍过来”,北风严酷啊,如同刀子,一路砍来,在下午,在河边,诗人真切的感受到了北方的冰冷与惨烈,诗人在抒情,诗人在沉重的抒情,诗人的感情积淀来自于南方,可是面对北方的严寒时,诗人突然觉得寒冷竟然是如此的接近,以至于需要诗人进入、亲身体验、真切领悟。

南方温暖的记忆与北国寒冷的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造成了诗人自身的分裂,“没有那么遥远”,却是崭新的体会,隐秘的河流来到诗人的身边,现实的河流却在冰封,风雪飘飘。在此,空间消弭,南北之间的差异成为诗人构造诗情、展开诗思的基础,可谓得来惬意;然而,抒情展开的同时,空间却是模糊的,深切的抒情替代了空间的明晰,空间体系由此变得恍惚迷离,甚至消失。

“一直以来我都潜伏于水底\\从南方到北方\\又从遥远的北方回来\\隐秘的河流,我从未看见\\却能真实地感受到\\它常在我的体内,一次\\又一次横穿我的头颅和心脏”,诗人交代了自己的经历,诗人“从南方到北方,又从遥远的北方回来”,在这期间,诗人一直潜伏于隐秘的河流的水底,在这水底,没有空间,只有抒情,只有深沉的重负和往来的责任。“我从未看见,却能真切地感受到,它常在我的体内,一次又一次横穿我的头颅和心脏”,隐秘的河流贯穿诗人的体内,此时,诗人是无法用眼睛去观看的,诗人只能感受,诗人也能真是地感受到,诗人的内视角发生了作用,外在的空间变成了内部的抒情,到头颅,到心脏,横穿诗人的智慧和感情;于是,诗人投降了,诗人深陷隐秘的河流中不能自拔,无法脱身,难以自制。

在诗人那里,外部的自然空间变成私密的公共空间,隐秘的河流从南到北,一代传一代,似乎成为了诗人逃脱不了的命运,当然,在对隐秘的河流的描述和探究的过程中,也成就了诗人的敏感多情和深沉思考。但是,诗人所感悟到的公共空间是一个个的个人空间沉淀、积累起来的,这需要数代人的努力,需要一个民族的辛勤耕耘和款款血汗,以及负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知识分子的打捞和清理,当然也包括诗人自己。

“我何时才能走上岸来\\去抚摸我的石头\\去看一看我久违的稻田\\然后置身于它的上方\\并能俯视整条河流的存在”,诗人扪心自问,“我何时才能走上岸来”,在我看来,是“爬”而不是“走”,因为诗人承载了太多,诗人太沉重了。抚摸石头,看看稻田,这是多么简单的要求啊,甚至置身于“它”的上方,“俯视整跳河流的存在”,在常人看来,这些都不是问题,可是在于诗人,却是千难万险,其中有着无法逾越的壕沟,自然的、生理的也包括心理的。“我的石头”、“久违的稻田”等意象表述了诗人的急切与无奈,诗人远在家乡,天涯咫尺,诗人熟悉的空间已经远去,剩下的是孤独\寂寞与凝重。在此,空间屡次发生置换,由熟悉的个人空间变成不熟悉的公共空间,因为这个地方已经不属于诗人所有;虽然仍然有着石头、稻田等依稀可见的旧物,却是物是人非,徒留遗恨。

诗人的心思还在“隐秘的河流”,诗人念念不忘的是“俯视整条河流的存在”,多么沉重的字眼啊,“存在”,诗人的理念是建立在海德格尔的意义上还是萨特的意义上呢,对此,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诗人颠倒了空间的现实,以此在描述不在,通过对不在场的隐秘的河流的在场描述达到了模糊空间、专职于抒情的目的。然而,抒情也是沉重的,诗人自己无法卸载或者阐释内在的奥妙,诗人只好求助于长辈,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老年人见多识广。

于是,诗人写到“父亲翻阅史书后告诉我\\这尚需一场暴雨\\在久旱之后的傍晚\\我的祖辈们依然守在村庄\\____河水从天而降”,“父亲”(长辈)说“这尚需一场暴雨”,这句话是诗人的杜撰,即使“暴雨”,即使“父亲”希冀“暴雨”,伴着石头和稻田长大的“我”的“父亲”也很难说出如此知识分子口气的话来。在我看来,诗人这么说只是为了表明一种立场,诗人借助于传统意义上的权威(“父亲”或者长辈)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认识,以此来增加此种言说的可信服性。

但是,就我认为,诗人错了,在这个众生喧哗的浮躁沉沦的后现代时期,“父亲”已经被打倒,权威已经成为众人耻笑的对象,“父亲”不符合身份的话只能让人觉得难以忍受,或者无法承载。但是,这正是诗人的用意所在,诗人正是借助于“父亲”回复传统的公共空间,把四分五裂的后现代个人空间重新纳入到田园牧歌式的乡土社会的公共空间中去。于是,我们看到“在久旱之后的傍晚,我的祖辈们依然守在村庄”,他们是在坚守乡土社会的朴素理念啊,这个时候,“河水从天而降”,神圣的天河之水吞噬掉了诗人所栖身的“隐秘的河流”,诗人重归乡土社会,重新享受田园牧歌式的宁静和淳朴。

可是,这一切都是幻象,过去已经走远,历史不可往复,消失的空间已经远远的消失了,即使如同诗人所说的“没有那么遥远”,即使诗人在经历千辛万苦之后终于得到了祖辈的承认和指点,“有一场暴雨”“从天而降”,“隐秘的河流”总归要继续的隐秘下去,无法现身,无以摆脱。

在这首诗中,空间体系始终是模糊的,甚至不成体系;但是就在这模糊的空间转换之中,我们觉察到了诗人的关怀和忧虑,诗人对于逝去的农业文明和乡土文化的思念和追忆,诗人对于灾难多重的乡土社会的殷切关注和深深眷顾以及诗人的明知不可而为之的信念和高超的艺术手法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发扬的。

就此搁笔,不当之处还请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附:林溪《隐秘的河流》



没有那么遥远
从第一场大雪开始
我更深地进入这个冬天
河流上的北风,刀子一样
从下午的上游砍过来



一直以来我都潜伏于水底
从南方到北方
又从遥远的北方回来
隐秘的河流,我从未看见
却能真实地感受到
它常在我的体内,一次
又一次横穿我的头颅和心脏



我何时才能走上岸来
去抚摸我的石头
去看一看我久违的稻田
然后置身于它的上方
并能俯视整条河流的存在



父亲翻阅史书后告诉我
这尚需一场暴雨
在久旱之后的傍晚
我的祖辈们依然守在村庄
____河水从天而降
 楼主| 发表于 2006-9-11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此搁笔,不当之处还请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15 14: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