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贴子最后由青梧在 2006/05/09 02:14pm 第 1 次编辑]
原诗:在真正的诗人死去之后/野桥
在真正的诗人死去之后
所有的诗人
都变成了世人
世人陷落深山
世人过独木桥时
脚上沾满了彩虹的胭脂
更多的世人
在文字的妖娆里
捕风捉影 了无生趣
在真正的诗人死去之后
所有的诗人
都说自己学会了鸟语
掐死一只鸟容易
掐死鸟语
从一滴血开始
一座山因鸟语而生
一个诗人
是否从鸟语中得到一次涅磐
风吹鸟语
风却吹不灭一个世人
对红尘过度的紧握
-----------------------------------------------------
只要思考着
文字以巨大的阴影开端,含有一种哀悼,“在真正的诗人死去之后”,从本土出发,这不由得让我想起顾城和海子,以及那些在精神上经历了死亡的诗人。这里隐含着一个前提,就是“诗人已死”。首句便为诗歌营造了一个氛围,承认并接受这个事实,叙写一个时代的终结。“所有的诗人/都变成世人”,身份的转换,由独一个(诗人)变成大多数(世人)。这里有种“真正的诗人死去之后”的衰败感。
第二段紧承第一段,写出两种世人的状态。第一种是抗争型。“世人陷落深山”,陷入孤独。“陷落”,非上升,境况并非美好;“深山”,一个与世隔绝的意象。 “世人过独木桥时”是指自“深山”的出走,不安于现状;“独木桥”,唯一的出路,暗含危险。“脚上沾满彩虹的胭脂”,“彩虹”,代表虚幻,或精神。这是寻求出路的收获。
第二种是“更多的世人/在文字的妖娆里/了无生趣”,对境况的无知。应该说他们从根本上就不是诗人,作者否定了他们。
作者反思诗歌的现状,还有诗人的现状。我想,野桥应该首先看到了这点,诗歌在八九十年代的勃兴,首先是因为政治的原因,是人们的思想在单一意识形态高度集控下的一次决堤,是一个思想支柱倒塌后的另一次寻求拯救的过程,而诗歌这个理想主义者充当了拯救者的角色。朦胧诗的崛起、后朦胧诗的继续以及后来各种流派的纷争,使诗歌着实热闹了一阵子。精神的狂热是一时的,曾经的诗歌喧嚣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诗人仿佛沉默,诗歌仿佛衰落。第二段便是对这个诗歌时期的一次思考和透视。
第三段的语气有了明显的变化。语气带着嘲讽,“所有的诗人/都说自己学会了鸟语”。这里出现了“鸟语”,即非“诗人的语言”,也非“世人的语言”,这里暗含“话语权”的问题。(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种群的根本性区别之一。在人群中,则是确立自身或区别他者的心理标志。一群(类)人有一群(类)人的语言。语言是一个人最根本的归属。)而“鸟语”是不属于诗人的。“都说自己学会了”,则暗示作为诗人的话语权的丧失,而且是主动地放弃或背弃自己的语言。“诗人”逃避自己的责任,彻底成为“世人”。
第四段,又出现个“鸟”的意象,这并非是一个特指,而只是一个概念的承载体。是“诗人”变成“世人”之后的一个身份的确认归属。诗人变成诗人,却依旧难成为“真正的世人”,只是一只“非此非彼”的“鸟”(这个意象当然还可以用别的什么来代替)。
第五段,“掐死一只鸟容易”,在我看来,“一只鸟”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只作为“真正的世人”的那类“诗人”的死亡,而“掐死鸟语”,则是指所有诗人(真正的诗人死去之后的所有诗人)的群体性死亡。“掐死鸟语”这句又有着微妙的感情变化,是对躲避与嘲讽的否定;这样与“从一滴血开始”,则有了内在的联系,暗示应该像“真正的诗人一样死去”。(如此看来,“掐”这个动词用得不是很到位,“掐”有种主动的意味,有外在的手,像谋杀;或者,作者想表达更复杂的意思,从诗的多义性入手,“掐死”有外界对“诗人”的毁灭以及“诗人”作为“世人”的死去两层意思,那么,如此看来,这两句又有些单薄了。)
第五段是高潮。“一座山”,指现实社会。“一个诗人/是否从鸟语中得到一次涅磐”,“涅磐”,死而复生,是“一滴血”的继续,与首句相应,但色调显出一丝明亮。
最后一段,与前面几段拉开距离,“风吹鸟语”,眼界开阔而虚无,无所言,一个物的世界。“风却吹不灭一个世人/对红尘过度的紧握”,“一个世人”,如果前面对“世人”还有一丝嘲讽和言“他”的话,那么这次出现的“世人”则是对诗人身份的再次认识,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接受和承认。当然,这种承认来自个人的直接经验,可以看作是作者自己。“过度的紧握”,对生活的热爱,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这是一个世人的生活,也是一个诗人的生活。无论是“自欺欺人”(“都说自己学会了鸟语”),还是找一点点借口,但作者依然毫不留情,一针见血,还是难以彻底地放弃,难以像“真正的诗人那样死去”。
诗歌在不断的否定之中上升。
后:顾城海子的死,是一个诗歌时代的终结.他们死了,便无有生者再能超越.可生者依旧在写,非写不可.一个时代终结了,但那个时代的人还活着,还在继续生活;一个时代终结了,另一个时代也早已来临;一个时代终结了,除了悼念和瞻仰,我们还必须得做些什么.
我们的思考是真实的,又是虚妄的。它曾在我们的心灵上留下印记,那么真切地见证了我们的岁月风华;而当我们渐渐饱满时,它依然迈着当初的步子,在自己的路上走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