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4638|回复: 20

网络给了新诗一记耳光——“赵丽华事件”之我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22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尽管我声称自己是研究网络诗歌的,但一直以来,我都对诗歌与网络的两手相牵保持着一定的警惕性,我总直觉地意识到,诗歌与网络的结合未必就是一件好事。记得当我在2003年正式接触网络诗歌时,曾不无偏激地写下了一篇短文——《网络诗歌,中国诗歌的最后挣扎与死亡》,原文如下:

    诗歌在中国古代享有过多的尊崇,从天子皇室,到平头百姓,有人烟处就有对诗歌的吟哦与赞许,那种景况在1840年的一阵炮声里走向了终结,从此成为我们永恒而美好的梦呓。
    现代汉语与诗歌的两手相牵,既是历史给予诗歌的新的机遇,但更多是历史给诗歌出的难题。现代汉语诗性很差,无论在语义的繁富还是在语汇的典雅上,现代汉语都无法与古代汉语媲美。诗歌是需要美的语言系统作支撑的,我们无法预知未来,至少从八十多年的新诗创作来看,现代汉语是不够格充当诗歌创作的语言体系的。
    现代汉语自身的贫弱也许还不是中国新诗走向死亡的致命伤,导致诗歌最终死亡的是它八十多年来与政治的亲密接触,与政治的红色生死恋。君不见,在我们文学史上树立的那些所谓新诗的“巨擘”,哪一个不是在某个时期或者用一生的时间,与官方意识紧密联系,大海航行靠舵手,诗人出名靠太阳。从审美的角度看,二十世纪有几个诗人有资格被称作“诗人”呢?
    中国新诗在八十年代有过瞬间的辉煌,但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八十年代的“朦胧诗”是中国新诗的一座丰碑,但即使是这座丰碑,还是依旧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朦胧诗达到了一定的审美高度,只可惜她并非纯粹的对于宇宙人生的审美表达,她有着阿娜的舞姿,可惜还穿着政治的盛装。
    中国新诗的艺术生命,随着八九年的结束而走向了式微。这其中有多种原因。激情的消散,理性的死亡,诗意时代的陨没,商业时代的凸现,每一点都足以扼杀新诗的小命。这个时候,无论你怎么呼号,无论你作如何的突围,你都无法摆脱历史命定的轨辙——诗,死了!
    网络时代似乎给新诗提供了再生的可能。网络诗歌拥有一个极富弹性的表达世界,可以让你穿越所有的拘缚和限制,尤其是穿越政治的云遮雾挡,直接抵达人类的诗意栖居。网络还有一种语言再造功能,他可以使现代汉语在某些层面上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扩张。
    然而,网络是一个虚拟的时空,它使诗歌艺术更其面具化,使诗歌从此坐上悬空的摇板,不再有回到塌实的大地的那一天。网络的非政治性,其实藏满了最政治化的危险,你想,当所有的表达都与政治无关时,这种表达不就是一种最政治化的东西吗?
    网络使中国新诗一时呈现了万千的姿态和葱郁的活力,但这不过是现代汉语诗歌的回光返照,中国新诗已经走向了她的穷途末日。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这篇短文在网络上最初发表的时间是2003年12月22日,地点是《诗歌报》论坛。文章贴出来后,自然有很多人来和我理论、辩驳,对我的悲观论调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抨击与批判。我虽然意识到文中的观点不无偏颇之处,但同时也对那些向我讨辩的人所执有的乐观态度持保留意见。我对网络诗歌的戒备也并未就此划上句号。在2005年露天吧论坛举办的网络文学研讨会上,我宣读了自己的论文《网络诗歌的美学危机》,仍然对网络诗歌的发展前景表达了心中的担忧。原文如下: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21世纪的新诗创作一时间呈现出极度的繁荣与兴盛,日新月异的网络诗歌成为当代新诗创作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不过,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这繁荣与兴盛的背后,网络诗歌也潜存着一些我们不得不正视的审美危机。
    网络诗歌的美学危机,首先表现为自由的误解与滥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网络纤维的四处蔓延,无限开放的网络空间将使越来越多的文学青年纷纷走上“诗坛”,他们通过网络诗歌论坛来阅读当代诗歌作品,发表自己的分行文字,并参与一些诗学论争,新诗创作在网络通道中一时间呈现出异常火爆和兴奋的态势,诗作数量与日剧增。新诗创作在网络上的繁荣与走高,使很多对这种一度萎靡萧条的文学品种失却信心的人顿时感到心头一震,眼前一亮,一些诗人和诗论家甚至乐观地认为,网络诗歌创作的繁盛景象,不觉使人们想到了新诗的乳名——自由诗。要感谢网络,它的民主与自由特质赋予了当下诗歌创作更加开放的视野与天地,并使人们的欲望倾泻得到充分的实现。
    在我看来,这里对自由诗中“自由”一词的认识是存在偏误的。回首中国新诗的草创之期,我们不难发现,作为新诗缔造者之一的胡适先生之所以要把白话诗定位为自由诗,并倡导“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是因为当时的诗坛充斥着只重合乎格律规范、不重抒发真情实感的陈词滥调,古板的格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内心世界的真实袒露,胡适的主张不过是为了把中国诗歌从无病呻吟的颓靡状态之中解救出来。然而,我们今天所处的文化语境同胡适当初的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差别,中国新诗作为一种新文学的形式已经走过了80多年的发展历程,许多的诗学规则正逐步建立和完善。80多年来,中国新诗创作缺少的主要不是“自由”,恰好是对自由的约束与限制。因为在“自由”上的规约不够,中国新诗的形式问题至今都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另一方面,从创作角度而言,自由诗的“自由”应被看作一种艺术精神,一种不拘陈规与格套、尽情驰骋联想与想象的创造性境界,而不能看作是一种随心所欲、信马由缰的创作原则。自由并不等于放任,更不该是放纵。对于每一个诗人来说,在精神境界上可以是自由的、灵活的,但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是谨慎的、严格的,文学创作上任何的嬉玩与放任都是对艺术的一种亵渎。然而互联网作为一种电子媒介,一种讯息工具,它只会在一个虚拟的社区里,为人们尽情营造开放、自由、民主、多元、大众的氛围与场域,“仿真”“刺激”“好玩”“过瘾”“释放”等构成了其全部的存在哲学,它全然不会顾及新诗形式建设上的要求,不会顾及艺术创作的审美规范。在中国新诗因为对“自由”的理解和把握失当而造成的一直缺乏形式定规的今天,网络将继续放大它的这一缺陷。
    网络诗歌的美学危机,其次表现为语言的狂欢与污染。因为没有一定的制约和束缚,网络诗歌书写陷入了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什么写就怎么写的无序状态,在随意性、不负责的书写心态下生成的许多网络诗歌产品,成了语言垃圾的聚集处,废话套话的容留所。君不见,在网络诗歌文本里,口水漫天飞,色语遍地走,政治玩笑、社会娱乐、历史调侃、文化非礼……形形色色的语词与乌烟瘴气的色调充满了网络诗歌的字里行间。种种情形令人难以启齿、不堪入目。
    的确,近百年来,中国新文学一直在追求言文一致的创作理想,网络诗歌在某种程度上确乎达到了口语与文学的高度合一,仿佛是切合新文学的审美精神的,然而,文学创作终究是一种语言艺术,尤其对于诗歌创作而言,对语言的思想容涵与艺术内涉更其看重,并非所有的口头话语都能纳入诗歌的语言之中,也并非所有的社会内容都适合诗歌来表现。近年来,一些学者清醒地认识到,现代汉语面临着危机,他们极力地呼吁,要想办法拯救这种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怎么拯救呢?提高文学创作中的审美含量,将现代汉语的诗性美尽可能显现出来,无疑是拯救汉语的重要途径。但是,网络的存在却为诗美的创作凭空制造了难度,网络语言的无节制倾泻与肆意狂欢阻止了审美语言的葱茏问世。青年学者洪治纲把网络交流认定为当代汉语的一大污染源,作为网络交流之一的网络诗歌在狂欢之后,也不幸成为这类污染源的一种表现形态,这不能不说是一件相当令人哀痛的事情。语言的狂欢与污染,对中国新诗美学品质的存留与升华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网络诗歌的审美危机,还表现为伦理的越界与败落。中国新诗自二十世纪初期诞生以来,歌唱真、善、美,贬抑假、恶、丑,一直是它基本的价值立场与伦理准则,诗人艾青曾经说过,“我们的诗神是驾着纯金的三轮马车,在生活的旷野上驰骋的。那三个轮子,闪烁着同等的光芒,以同样庄严的隆隆声震响着的,就是真、善、美。”正因为此,对真理的咏赞、正义的吟唱、生命的关切、良知的呼唤以及对美的探求,成为中国现代诗人始终坚守的诗学阵地和表达不尽的文学主题。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诗人一直坚守的价值立场和伦理准则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如今的网络诗歌界,再也没有什么生命担当的重责与欲说还羞的禁地。在网络策划的这场假面舞会里,诗歌创作成了无所不能的话语表演,身体叙事、欲望狂欢、下半身挑逗,一浪高过一浪地扑打过来,不断刺激我们的眼球和荷尔蒙分泌。在这里,思想被放逐,正义被嘲戏,伟大被调侃,丑陋在扮酷。同时,诗人们千方百计地寻找着出名的捷径,他们不是希望努力把作品写好来赢得人们的认可与尊重,而是利用互相吹捧、哄抬、媒体炒作,或者相互漫骂、揭底甚至作人身攻击,从而吸引人们注意,获取某些名声。中国新诗的伦理底限一再地下调,没有哪一块阵地能够最终守住。伦理的越界与败落,令中国新诗的审美原则和价值尺度显得虚设与空落。
    作为现代化的一种必然产物,网络的持续发展与延伸将是不可逆转的社会现实,未来的文学青年不一定是通过文学经典的引导而进入文学创作领地,但一定是通过网络而认识到当时的文学创作实际。对于网络诗歌来说,危机既已呈现,最好的办法是去补救它,引导它朝正确的路子上走。我觉得,拯救危机中的新诗,需要所有知名的诗人和诗论家们的共同努力与配合。诗人和诗论家们应该尽快适应当前新媒体时代的创作形势,自觉地进入网络这块阵地,以身示范,因势利导,促使网络诗歌创作在限制自由、美化语言、讲究伦理上下功夫,以达到网络空间中诗歌秩序的精神重建。

    上述两篇文章发出之后,并没有引起诗人们足够的重视,诗人们不仅不重视我的意见,甚至有人还认为我简直是杞人忧天。于是,不甘寂寞的诗人们,继续借着网络提供的舞台在肆无忌惮地吆喝、造势,呼朋引伙、拉帮接派,主义和旗帜此起彼伏,喝彩和争斗接连不断,网络诗坛可谓声势浩大,好戏连台。栖居于网络之中的诗人们纷纷如服用了兴奋剂一般,荷尔蒙分泌极度过剩,诗歌的创作和“发表”都显示出快节奏、高效率的态势,无限制繁殖的低水平诗歌充斥于大小的诗歌网站与论坛之中。正以为此,网络诗歌在异常热闹的背后,难掩秩序失控、审美匮缺、规则沦失的窘况。“赵丽华事件”的出现,可以说正是网络诗歌诸多弊端所促成的。
客观地说,“赵丽华事件”所牵涉的对象其实主要是赵丽华的一些网络诗歌,也就是赵发表在网络媒体之中,通过网络来传播的那些诗歌。而这一事件的直接导演和幕后操纵者无疑正是网络自身,网络在“赵丽华事件”中既扮演了发表、传播赵的诗歌的正面角色,也扮演着怂恿受众对赵口诛笔伐、恨不得置之死地而后快的“恶搞”者角色。在“赵丽华事件”发生之前,一些诗人从网络那里获得的利益也许太多了,某些诗人甚至把出名捞利的希望完全寄托在网络之上,为了出名诗人们几乎是解数尽使,招式用罄,他们不在自己的创作自身下工夫,而是频繁出没在在网络之中,寻找各种借口来同人们进行相互抬杠、漫骂直至作人身攻击,以此来吸引人们眼球博得人们关注加深人们印象扩大自己影响。这些年来新诗加诸网络的负荷实在太沉重,网络被新诗折腾得有些体力透支。我认为,“赵丽华事件”就是网络对新诗的一次公开报复。
 楼主| 发表于 2006-9-22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赵丽华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是很多的。首先,它告诉我们,不管在什么场合,我们都应该对诗歌这种艺术样式保持足够的珍重。诗歌是一种艺术门类,既然是艺术,就不能随意为之就能获得成功的。我们并不否认,赵丽华也曾写过一些艺术成色较高的诗歌,但这次被人们诟病的那几首确实很一般,很不艺术。赵丽华事后辩解说那些是自己的探索之作,并没有拿到诗歌刊物上去发表,只贴在网上供网民批评。但网民不会这样看,他们既然有兴趣进入你的博客去点击你的诗作,肯定是怀揣了较高的审美期待,而且也在诗歌阅读方面有一定的知识准备。当他们读到你如此不值一提的诗歌作品时,心中的大失所望乃至因感觉受骗而生出的愤愤不平是可想而知的。也就是说,在诗人看来网络中的诗歌发表是可以不必太认真,不必太重视的事,但在读者那里全然不是这样,他们仍然会带着自己多年习得的诗歌经验来进入这些文本,看待和评价你的作品。这就提醒每一个诗人,不要以为在网络上就可以放低自己诗歌创作的审美要求,不要以为即使在网络上发了一些水平低下的诗歌不会对自己的形象产生多大的影响。任何时候对诗歌的轻慢、亵渎与不尊重,都将最后受到诗神应有的惩罚。
    其次,从诗歌传播的角度来说,成名诗人千万不要滥用网络的权利,不论写了什么都一股脑地往网上张贴,全然不顾由此产生的影响和造成的后果。对那些在中国诗歌界有一定名气、有一定身份的诗人来说,自己的行为举止会始终处于读者的监控之中的,网络这种大众媒体自己是读者对诗人进行了解和监督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对自己诗歌的网络发表保持认真和谨慎的态度,对那些所谓的“探索性”作品还是少贴为妙。我这样说并不是反对诗歌创作上的艺术探求,诗歌上的艺术探求当然是值得肯定的,但艺术探索是美学上的冒险,失败的几率是很大的,也不具有文学创作上的指导意义,如果不假思索地将这些不成熟之作一一示众,势必导致读者对你诗歌的另眼相看,对你的创作水平产生莫大的怀疑,最后遭受损失的还是你自己。所以我建议,这些诗人最好把自己的探索之作,老实存放在自己的电脑里,或者抄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只拿出来与周围熟悉的朋友进行沟通、切磋和探讨,不要轻易地放置在网上以致让人传为笑柄。
    似乎可以这样说,“赵丽华事件”是网络扇向新诗的第一记响亮耳光,它以这样一种让新诗难忍其辱的方式来告戒每一个诗人:网络是网络,诗歌是诗歌,千万不要让新诗和网络连得太紧过从甚密,不要企图不做诗艺的艰辛探求只想借助网络的终南捷径来获取诗歌上的荣耀。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网络就算是个人皆可夫的女子,欲望萦怀的诗人也应该尽可能节制自己的欲念,不要在网络上肆意纵欲甚而施行暴力,否则,受伤害的只会是诗人自己,最终断送的,小而言之是一个诗人的创作前程,大而言之是中国新诗的艺术生命。
               
2006-9-22,广东湛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2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诗歌的美学危机,表现为语言的狂欢与污染。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3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老大的评论
受益匪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3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刻,拜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7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是网络,诗歌是诗歌,千万不要让新诗和网络连得太紧过从甚密,不要企图不做诗艺的艰辛探求只想借助网络的终南捷径来获取诗歌上的荣耀。

顶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8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不过是媒介、是载体,与诗歌的关系并不密切,密切的是很多在利用它
网的虚无性决定了人们敢于更加地暴露自己--不论是身体还是思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8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严重支持,可就是大家都不听,因为大家都认为自己聪明,是可以例外的,说句同样混帐的话,网络无好诗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30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何罪?罪在于人!亵渎诗歌的人,必定被诗歌抛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8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与君又重逢
如君再落千重围
手机一呼还冲锋

媒体新诗众人攻
只是网络吗
纸刊也是擤鼻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30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弟,你的灭亡论还是不大妥当,繁荣和灭亡本就一墙之隔,这本也无可厚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31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赵丽华事后辩解说那些是自己的探索之作,并没有拿到诗歌刊物上去发表,只贴在网上供网民批评。但网民不会这样看,他们既然有兴趣进入你的博客去点击你的诗作,肯定是怀揣了较高的审美期待,而且也在诗歌阅读方面有一定的知识准备。

名人只好偷偷地去探索!不要大张旗鼓!辛事本人不是名人,不需要怪罪网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31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严重支持,可就是大家都不听,因为大家都认为自己聪明,是可以例外的,说句同样混帐的话,网络无好诗歌.

这个观点已经落后到原始社会的地步了,好诗歌就在网络上,现在在网络上写诗歌已经很普及了,其中就有一些很有名望的诗人,轻视网络诗歌的人,是目光短浅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6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6 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起了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
我想他老人家没想过学那么高的武功,但是却成了真正的高手。
每天光说不练的人,一辈子也写不出好诗。
每天都在忙着写诗的人,偶尔登个报啊,上个电视,确实是人努点力能做到。有一天自己应该会明白自己到底写了多少好诗。
每天认真生活,热爱生活的人,不想写个好诗也难。每天吃住在藏经阁想不成为高手都难啊。
每天逃避生活,漠视生活的人,不想写个好诗也难。每天精神空虚总得找不到东西填很难啊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3 18: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