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旖旎突兀的森林
——评竹丫头《想到森林》
文/马丁
后朦胧诗理论说,当下朦胧诗就是在彻底颠覆以往抒情与意象艺术的同时,开发诗歌叙事性语言再生能力和诗学资源,并给予读者“平民化、口语化和情节化”的新的阅读文本。
我们说,竹丫头这首《想到森林》,虽然不具有上述理论中提到的平民化和口语化,然而它在情节的演绎和冷抒情处理上,确值得我们探询和思考。
这首诗,以其平面的语调展开,不追求艰涩、浩繁的文字,也不在声嘶力竭或哭哭啼啼上下功夫,而是以夯实语言再生及诗学资源的基础,以一种旖旎突兀、迂回曲折的表现手法,给予读者心灵与视觉很大的震撼。
“想到森林”去,本是日常生活极普通也容易办到的事。然而,作者正是抓住人们这种司空见惯地知性心理,突现个体思维的不同,赋予了这首诗新的活力。
“属于我的棺木正在生长
遵循一种速度
和我变老的节奏保持一致”
应该说,此节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它的好,不在于作者使用“棺木”这个极易造成大脑皮层紧张的造句,也不在于诗的外延渲染了一种与死亡同步的气息,而是在于作者运用冷艳、灰色的笔调,把喻意的想象与尊重客观规律、亲近大自然联系在一起,使读者形象的看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
在作者看来,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休戚与共,既没有贵贱之分,也没有高下之别,充分表达出作者人文认知以及平等相待的理念。同时,她还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和睦相处的愿景,即同属于一个地球村,人与自然的相互认知,不存在“互不相识”或曾经相识。只要这个星球还存在,人与自然就必将同终,“必将在结束和开始之间紧紧相守”,道化出人与自然生死与共,息息相连的紧密关系,突现了作者求同存异的处世思想,也使这一思想显得冷静而理性。
在情节的演绎上,这首诗大体可分四个小节。第一节从“想到森林”至“和我变老的节奏保持一致”;第二节“我们互不相识”到“必将在结束和开始之间紧紧相守”;第三节“那时的岁月伸手不见五指”到“再渗入更深的土地”;第四节即最后两行。其间,作者巧妙运用“鸟”、“羽毛”和“湿透的诗”等语言形象,深入阐释天人合一、心灵相应的观点,使整首诗显得天然浑成,节与节之间转换自然,较好地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以及阐释个体理念与思想的语言运用能力。
当然,这首诗也不是无缺点。譬如,第一自然段的最末一行,“再渗入更深的土地”就有些说尽的感觉;最后两行也可以颠倒一下,成为“干燥和潮湿我们都不在意/多年了”,既是上一自然段意象的延伸,又很好的传递出一个新的意象,从而使“多年了”更显得意味深长。
二○○六年九月二十六日于山水间
附原创:想到森林
文/竹丫头
想到森林
就有说不出的亲切
在那里
属于我的棺木正在生长
遵循一种速度
和我变老的节奏保持一致
我们互不相识
却必将同终
必将在结束和开始之间紧紧相守
那时的岁月伸手不见五指
我和棺木讲着故事打发日子
听它描述一只鸟
曾在枝头晾干它的羽毛
就象我
曾在阳光下翻晒湿透的诗
我们看不见对方
却能在雨季共同感受雨水穿过地表
流进我们的身体
再渗入更深的土地
多年了
干燥和潮湿我们都不在意
[ 本帖最后由 马丁 于 2006-9-27 10:19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