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6217|回复: 14

对当下诗坛的集体审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29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当下诗坛的集体审判
——从“赵丽华现象”说开去
文/寒山石

近日,著名女诗人、国家一级作家的赵丽华在互联网上被炒的沸沸扬扬,且均被称之为遭遇“恶搞”。不错,“恶搞”是当前网络上流行的,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表达个人思想的一种方式,从视频到文本,从网络到电视,从流行歌曲、热门节目到古典名著、标志性图像、主旋律影片、英雄人物等,“恶搞”之风愈演愈烈,完全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来解构所谓“正常”,是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思潮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尽管有好事者甚至专门建立“梨花教”网站,以“梨花体”写作嘲弄诗人,诗人也被戏称为“诗坛芙蓉”。但笔者以为,对赵丽华现象冠之以“恶搞”是不确切的,而一些称之“别有用心”的妄断和“伪文学爱好者”的指责更是不负责任的。可以说,这是以赵的部分废话诗作为导火线引爆的一场审判,一场大众对当下诗歌弊病的集体审判。
一、丧失诗意的情感宣泄。一首诗歌就是对生命的一次言说和诗意发现。诗意的美妙是荷尔德林神往不已的《远景》:“当人的栖居生活通向远方,在那里,在那遥远的地方,葡萄季节闪闪发光,那也是夏日空旷的田野,森林显现,带着幽深的形象。自然充满着时光的形象,自然栖留,而时光飞速滑行,这一切都来自完美;于是,高空的光芒照耀人类,如同树旁花朵锦绣。”海德格尔加以哲学的阐发并称之为:“诗意的栖居。”但遗憾的是,当下不少诗歌已经成为丧失诗意的情感宣泄。近年来,随着网络诗歌的勃兴,以 “下半身”和“垃圾派”为代表,采用肮脏、丑恶、粗鄙、下流与粗俗的语言进行叽嘲、调侃、辱骂,对低俗生活趣味主动迎合和自觉沉陷,使诗歌变得猥亵粗鄙、琐屑乏味,不仅致使诗意完全消失,也严重玷污了诗歌缪斯在广大读者心目中那崇高、圣洁的形象。而“口水诗”废话写作的滥觞,以分行的外在形式、直白的语言外壳和看似有些节奏、韵律的语感,使得诗的精炼、精美和精辟荡然无存。正基于此,可以说大众对八十年代诗歌的痴情留恋和对当下诗歌的极端不满,已经形成了强烈的心理反差。所以,无论“赵丽华现象”是否出于始作俑者的“恶搞”,但大众迅速而广泛的参与,足以表明这种媚俗化、低俗化的写作,已经引起诗爱者的强烈不满。以赵丽华流传最广的《一个人来到田纳西》为例,赵丽华的这首诗就像一段话断成四行:“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这与赵丽华所谓“那些人性的、客观的、本真的、有奇妙的好味道的、有汉语言的原初之美、有伸展自如的表现能力、给你无限想象的空间和翅膀的诗歌我认为就是好诗”的观点大相径庭,也难怪网友质疑说:“她的诗歌到底传递了怎样的信息?可以说这只是自欺欺人的大废话。”这种“大废话”在网上遭到大量的戏仿。有网友做恍然大悟状,写道:“我明白诗歌就分段而已/从此我欢呼/诗歌没死/丽华用华丽的诗教育了我/原来我也能写诗”。还有网友讽刺道:“你啊/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力的女/诗人/因为你让我也成了一回诗人!” 文人靠人格立言,诗人作品说话。即使说遭遇“恶搞”,也完全是咎由自取。在此,笔者也十分赞同张德明先生在《网络给了新诗一记耳光》中的观点:“成名诗人千万不要滥用网络的权利,不论写了什么都一股脑地往网上张贴,全然不顾由此产生的影响和造成的后果。对那些在中国诗歌界有一定名气、有一定身份的诗人来说,自己的行为举止会始终处于读者的监控之中的,网络这种大众媒体自己是读者对诗人进行了解和监督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对自己诗歌的网络发表保持认真和谨慎的态度,对那些所谓的“探索性”作品还是少贴为妙。”“网络是网络,诗歌是诗歌,千万不要让新诗和网络连得太紧过从甚密,不要企图不做诗艺的艰辛探求只想借助网络的终南捷径来获取诗歌上的荣耀。”
二、心态浮躁的垃圾生产。这是一个创造奇迹也制造垃圾的时代。当下的诗歌创作绝非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丧失了它的精神导向力、感染力、凝聚力和驱动力,甚至使诗堕落到了自言自语、胡言乱语、污言秽语、疯言疯语的境地。面对物欲横流和日益功利化的社会生活,心态浮躁、生活浮华、精神浮漂已经成为吞噬国人生命绿洲的“沙尘暴”。诗人也不例外。特别是在大众狂欢的网络舞池,以博客和论坛为“车间”进行的随意化、个人化、圈子化诗歌“制作”竞相出笼,致使网络文学妍媸纷呈,一大批精神垃圾由此产生。赵丽华讲:“网上被恶搞的诗歌都是我2002年刚刚触网时期的即兴之作。当时的想法是卸掉诗歌众多的承载、担负、所指、教益,让她变成完全凭直感的、有弹性的、随意的、轻盈的东西。”这从一个侧面至少表明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重压,相当一部分诗人在寻求精神解脱的过程中选取了一种“机械制作”的捷径。在《拷问灵魂:当代作家的人格禁锢》一文中,笔者曾写到:“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当代作家作为知识分子必须是掌握人类创造力的、具有独立思想和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社会良心’。令人遗憾的是,当代作家似乎更象受过专业训练的‘工匠’。他们不是用对生活竭精殚虑的深层体验来精雕细琢,只是凭仅有的灵感,才气和所谓工匠式的技巧批量生产着粗糙的次品,造成了当代中国印刷史上空前的浪费。” 这种心态浮躁的垃圾生产,以隐匿的方式和无节制的写作,肆意宣泄着个体的情感,而丝毫没有肩负起“文以载道”的良知,不少诗人与他们的诗歌本身根本就不具备思想、激情、崇高精神等等足以影响他人意志的素质,甚至显得虚无、颓废、逃避、沉沦。这不能不说是当下网络诗歌的悲哀,也是诗人的耻辱。
三、蔑视大众的孤芳自赏。或许有人以为时下那五花八门勉强撑持的诗歌流派,表明我们的诗人尚在张扬着鲜明的个性。但是,恰恰相反。笔者在《当下诗歌的语言困惑:“苦水”与“口水”》一文中写到:“诗人的触须越来越蜷缩、聚拢向偏狭的一隅,而倒向了所谓推崇自我抒写个体的极致。诗,不再是社会秩序离析和重建纷纭更迭的折射,不再是历史转轨期国民灵魂震荡和裂变的标本,更不是生命的真切体验和时代精神的再现。诗,已经异化为诗人的调侃游戏和插科打诨,异化为对生活的戏谑和对艺术的亵渎,异化为一种远离大众、远离现实、远离生活的无根浮萍。不少诗人们在用所谓玩世不恭的超然和自命不凡的清高掩饰着灵魂的空虚和社会良知的沦丧,用随意扯起一面大旗便标榜为一股新潮一个流派的所谓‘探索’与‘试验’掩饰着灵气的不足和思想的浅薄,甚至于滥觞着庸俗不堪的污浊和物欲横流、情欲横流。于是,‘写诗的比读诗的还多’这种富有讽刺意味的劣性态势仍趋恶化。只有那些以‘先锋’自居、以‘高雅’自傲的虔诚诗徒,在精神萎缩的诗躯面前一面孤芳自赏,一面顾影自怜。”正如赵丽华所讲:“诗人是时代的歌手,这是很多年前人们认为的。现在的诗人们很多认为诗歌是自己的事情。” 笔者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现在读到的诗歌很多都不像诗歌(包括被网上讥讽的“梨花体”),这既有诗人的探索需求,当然更多是诗人们的玩弄态度,对诗歌抱以嘻皮笑脸,不去发现世界的真理,不去表现诗意的现实,而是玩弄语言,亵渎诗歌,把诗歌当成了文字游戏,当成了蔑视大众孤芳自赏的“自我演说”。但令人不明白的是,既然“诗歌是自己的事情”,那又何必拿“自己的事情”来堂而皇之地充斥于网络、占据于主流媒体和诗坛领地呢?“自己的事情”还是蔽帚自珍的好。
四、批评缺席的无耻吹捧。古罗马文艺评论家贺拉斯在《诗学》中用“刀子”比喻文学创作,用“磨刀石”比喻文学批评。“磨刀石虽然切不动什么”,但却“能使钢刀锋利”。面对网络诗歌的蓬蓬勃勃,诗歌批评理应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汹涌澎湃的令人激动的支流。但令大众非常失望的是,我们看到的是太多的你吹我捧,肉麻得不能自制的鲜俗的文字。批评已经失去了批评的意义,“磨刀石”已经堕落成为厚颜无耻地进行曲意逢迎的“拍马屁”!或许,面对赵丽华“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先后在几十家报刊开辟随笔专栏。担任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届柔刚诗歌奖评委等。兼任《诗选刊》社编辑部主任”这一串闪光的头衔,广大诗爱者丝毫不能容忍诗人有这么些缺乏诗意的废话诗作(尽管诗人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尽管这对诗人可能是不公正的)。但问题在于,面对如此粗糙的诗作,诗歌批评竟然保持了沉默和无视。况且,赵丽华自己也认为:“我明白我这组实验性的东西既不成熟,也很草率。所以当时只在网上随意贴了下就收起来了,知道它们不成熟不完满也就没有把它们拿给纸刊发表。”但这一次对赵丽华“废话诗”的讨伐并不是源于批评界对诗歌文本的自觉探究和及时回应,而是来自于网民的所谓“恶搞”,再一次给了诗歌批评一记响亮的耳光。所以,如果的确要将这一事件视作“恶搞”的话,那也必然是一种出自鄙夷的“恶搞”,既是对“废话诗”写作的鄙夷,也是对批评缺席的鄙夷。但赵丽华说:“如果把这个事件中对我个人尊严和声誉的损害忽略不计的话,对中国现代诗歌从小圈子写作走向大众视野可能算是一个契机。”这就让人不明白了,在鄙夷的状态下,又怎么能够创造出一个“从小圈子写作走向大众视野”的“契机”?除非我们的诗人和评论界因此而自觉地进行集体反省。
五、权力垄断的话语霸权。网络诗歌和主流诗坛的对峙和冲突是当下诗歌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可以从一些网友不时痛斥《诗刊》、《星星》等权威诗刊“堕落”和一些“老面孔”把持诗歌主流媒体中略见一斑。的却,在诗歌日益边缘化的状态下,一些“官方阵地”已经萎缩成为少数人的“自留地”,这种权力垄断下的话语霸权和体制内所掌握的巨大资源,扼杀了众多网络诗歌爱好者的发表欲,而激起了广大诗歌爱好者的强烈不满。我们仅从一个“国家级女诗人”头衔,就可以看出在中国的特殊语境中名人与体制的共生关系。所谓的“国家级诗人”实质上不过是一种“行政配给”,它的评价标准并非诗歌水平,而是权力意志。尽管笔者无从知道“赵丽华事件”的始作俑者到底“居心何在”,但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那就是:网络和媒体的广泛参与和推波助澜,至少表明相当一部分诗爱者对体制内话语霸权的不满,也是对现行权力资源配给和享有的挑战。
也许,面对“赵丽华现象”引发的争论,我们不应该把目光肤浅地停留在对一些“口水诗”、“废话诗”的争辩上,不应该把精力和激情耗费在毫无意义的“梨花体”制作上。我们的视角应该更宽广一些,应该把我们的目光聚焦在对当下诗坛的深度关注上,聚焦在对当下诗歌流弊的深刻审视上。一句话:面对大众对当下诗歌的“集体审判”,我们的诗人和诗坛也的确该认真地进行“集体反思”了。
                           
  2006-09-29
发表于 2006-9-29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写得很是在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了一篇深刻的大实话,这是大众的审判,问题在于我们如何解决楼主指出的五大病原,谢谢,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冷静,全面的分析.

值得一读.
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3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者在《当下诗歌的语言困惑:“苦水”与“口水”》一文中写到:“诗人的触须越来越蜷缩、聚拢向偏狭的一隅,而倒向了所谓推崇自我抒写个体的极致。诗,不再是社会秩序离析和重建纷纭更迭的折射,不再是历史转轨期国民灵魂震荡和裂变的标本,更不是生命的真切体验和时代精神的再现。

赞!诗与诗人,记取历史或被历史记取!祖国——请为此干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5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象:这是一篇非常认真的负责任的论文,值得一读!所提的问题值得诗歌写作与诗歌批评反思。
花岩匠人:非常深刻.但有一点,平心静气的下来看这件事,是这样的事实:赵把自己作为一个靶子高高的挂在那里让大家来搞,并因此而激发了大家的热情,将诗歌——这个死东西很好的调动了起来,并还将之引向了社会;这一方面使诗界有了一个反省和振兴的机会(尽管不可能),另一方面也着实娱乐了大家,这也就是说这显示了诗歌本身应有的战斗——愉快的特性——这是多年未有的事啦。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赵还是“我下地狱”的英雄咧。
湘西刀客:对当下诗坛及诗歌的流弊进行深入的剖析与鞭挞。发人深省。
古剑:赵丽华现象,很值得我们思考,这不光是诗人本身的思考,还有社会,读者等等方面的思考。
叶雨:寒山石是有思想的理性诗人,或者说已经超越了诗人的范畴。能从诗歌之外看诗歌,能从哲学的高度思考诗歌,能冷静,能透析,能一语中的。我欣赏寒山石本人的作品。但是我从寒山石对其他新秀诗人的评论中,看到了寒山石先生的值得提高的地方:先生本人有了很好的高度,但希望先生能飞得更高。诗歌跟整个人类文化相比只是沧海一粟,好的诗人当超越诗歌。很多诗人对着印着“诗歌”二字的小泥偶盲目崇拜,而先生当能在整个文化海涛中砺炼,过后回首诗歌的时候,能会心一笑。
梦行千里:诗人要有勇气反思,要有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名人和名望,排除浮燥和虚华……
芊芊阕歌:赵丽华“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先后在几十家报刊开辟随笔专栏。担任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届柔刚诗歌奖评委等。兼任《诗选刊》社编辑部主任”这一串闪光的头衔。我个人认为,即使她有再大的光环罩着,她也是一个凡夫俗子。她的任何文体的文章都是由幼稚一步步走向成熟,这些人怎么能别有用心的恶抄呢?就好象一个明星谈恋爱,被狗崽偷拍,就冠以肮脏的字眼辱骂,我真的不明白:你是人,到了年龄需要谈情说爱,结婚生子,人家明星怎么就不可以了呢?赵丽华首先是一个普通人,然后是一个女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为什么不能够以平常心来翻阅她以往的诗歌呢?我今后想往诗坛发展,难道我就不能把我现在自己不成熟的诗歌,张贴在网站上吗?接受爱好诗歌的读者的评阅吗?真不可理喻,此风当熄,否则谁还敢尝试写诗?刚冒出来的青苗,一律被言论斩尽杀绝,看你怎么见天日。
东流到海:说“集体审判”就上纲上线了,类似网络噱头。那种现象也只是一小部分,不能以偏概全。事情往往是这样:越是媚俗越是被俗人扇一个大耳光!除了口语的媚俗,其它的也有类似情况,这不是诗人心态的问题就是诗人诗歌意识的问题,但绝不是现代诗歌本身的问题。楼主5点说的很对,但这些只是现代诗歌环境的问题。诗人还是要多多关注诗歌本身的问题。
冰儿如烟:说得太对了,一般官方的杂志,大多都是那几个老面孔,是一些人的自留地,呵~~~~可怜我们这些诗歌爱好者的心啊。
七月之ye:又是批判。我真的真的开始讨厌评论家(批评家)拉!评论家里难道就没有谁,愿意去鼓励一种社会现象或一个人,难道批评一个事情,就那么的让人觉得好玩吗?没有权威,没有目标,没有能让我们学习的,没有一点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只有"杀!杀掉一切可以杀的"~我是个高中生,我感觉现在文坛一片混战,混乱的无聊,混乱的可笑.有些人蔑视一切,包括自己的老师,自己的长辈……请大家自尊,自重,自爱.文坛是神圣的精神乐园。我好想知道真,善,美何在?
或许,我理解错了您的意图。抛开本文,我很想说的是,评论家(批评家)们,批评的主体,应该是作品,而不是对作者进行人身攻击,我们是不是应该想如何能让我们的创作环境向好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也和媒体那样的去一切为商业价值考虑或是其它的目的。现在批判的呼声太高拉,可为什么没人提出我们要前进的方向?我想我在这里是个小孩子,可你们作长辈的有没有为下一代着想?要我们如何为自己喜欢的文学而奋斗?
何少华:我从来不迷信任何一个著名的诗人!也从来不轻视任何一个末名的诗人!好诗就是好诗。不能因为一个诗人做了一首好诗,就认为所有的都是好诗!
山野来风:精辟的观点,犀利的文风!
东方:老实说,看这篇文章之前,我不知道赵丽华这个人,我专门到百度贴吧上看了看,才知道这个人,才知道他们之间的争论。争论的主题是一个究竟她写的是不是我们的诗,最多看到的是“诗歌应该是作者情感的表露”。对此,我想到当前我们社会的浮躁,这是一个社会现象,不是某一个人的错误。我们可以把诗歌当成一个形式,也可以把它看成一种立体的情感,我们从诗歌形式的角度来说,这可以叫诗,但从内容上说,或许是欠考虑,不过它的确迎合了群众,有大众的喜欢,这恐怕是我们没想到的,这当然不排除她的跟风者们盲目的跟风了。但的确是在目前的向往文艺的青年中造成了影响,虽然这是一种浮躁的急迫理想。
孤鸿:我不懂诗,但时下经常在网上看到的一些所谓的“诗”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在我心里一直以为诗的内容应该是高尚的、催人奋进的。支持作者的观点,同时也希望诗者、编辑们应当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不要使一些低级、颓废的东西当作“别出心裁”随便放在网络上。
白描文字:一、丧失诗意的情感宣泄。二、心态浮躁的垃圾生产。 三、蔑视大众的孤芳自赏。 四、批评缺席的无耻吹捧。 五、权力垄断的话语霸权。 此五条,扩而大之地适用于对当下文学创作的批判,不单单是诗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5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不错的五点一句话:

一、丧失诗意的情感宣泄。
二、心态浮躁的垃圾生产。
三、蔑视大众的孤芳自赏。
四、批评缺席的无耻吹捧。
五、权力垄断的话语霸权。
面对大众对当下诗歌的“集体审判”,我们的诗人和诗坛也的确该认真地进行“集体反思”了。


下载了。问好作者。

[ 本帖最后由 马丁 于 2006-10-5 23:2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6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诗进行集体审判?

然后,集体反思?

你是否过惯了一声口令下,大家齐上阵的生活?

两个集体之后呢?是否是大家写文章都新华体?大家说话都只能一个声音?

很简单的一个事实:大家说话都只能一个声音的年代没过去多久,口号诗的年代也没过去多久,只要没忘记,赵的诗再简单也比郭沫若臧克家的口号诗牛。

而更需强调的是:是谁突破了千人一个声音的局面?是评论家吗?

[ 本帖最后由 红山 于 2006-10-7 06:2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7 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人布罗茨基,1964年苏联指控他是社会寄生虫,审判他判他五年强制劳动,将他放在一个仅有14户人家的小村子服刑。

诗人的命运自苦就太苦了,你忍心审判他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8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突然想到热比娅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8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网名,很有特点~~~~~~~~~

楼主的文章,象一个中年人的思维.
总设计师提出"三自一包"的时候,是他生命的黄金点~~~

欣赏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2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尽心精心学习,反思自己,反思诗作,好文章,收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6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红山 于 2006-10-7 06:13 发表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人布罗茨基,1964年苏联指控他是社会寄生虫,审判他判他五年强制劳动,将他放在一个仅有14户人家的小村子服刑。

诗人的命运自苦就太苦了,你忍心审判他们?


好像理解有歧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寒山石 于 2006-11-6 08:08 发表


好像理解有歧义?

好像理解有歧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5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18 14: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