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368|回复: 17

[转贴] 马绍玺:“土地根性”与小凉山诗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3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土地根性”与小凉山诗歌

马绍玺

这个题目有些抽象。不过,如果愿意的话,我们可以把它替换成一句非常通俗的大白话:唱山歌的嗓子和唱流行歌曲的嗓子唱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这句非常通俗的话表明了我的态度和期盼:希望小凉山诗人坚持用自己唱山歌的“方式”来继续自己的诗歌写作,而不是改用流行歌曲的那一套来进行诗歌创作。在这个简短的发言中,我希望阐明我这样一个简单的观点:诗歌是向下的,而不是向上的;诗歌是向内的,而不是向外的。当然,这里的“下”与“上”,“内”与“外”是指诗歌的精神向度,指诗歌的“生命的本源”来自何方,而不是要有意去与什么塑造某种对立。我不太同意“诗歌要面向什么、走向什么”一类的提法。我以为,如果诗歌非得要面向什么的话,那就是面向诗人脚下的土地,因为有什么样的土地,就会生长出什么样的诗歌;如果诗歌非得要走向什么的话,那就是更好地走向诗人脚下宽广的大地,因为对于诗歌来说,走向自我家园就是走向宽广的世界。
围绕题目,我谈三个问题。

一  小凉山诗歌给了我们、给了中国当代诗坛什么?
当我把小凉山诗歌作为一个相对集中的创作现象进行研读的时候,我发现小凉山诗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由于他们生活在以“凉山”命名的这样一个边缘地区,于是,他们天然地处于一个与北京、上海,甚至昆明这样一些所谓“文化中心”相对的“边缘地带”,因此他们受中国当下诗坛的那些所谓主导性思潮、观念的冲击较少;小凉山诗人的诗歌不是有意去对某种诗歌观念的演练,也不是去对某种或理想中的诗歌技巧、或刚刚在欧美流行的诗歌技艺的摹写。
他们的诗歌是自然的、朴素的、原生性的。他们只关心脚下这片属于“凉山”的土地、身边的自然、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以“少数”命名的人群,或诗人自己内心的深深困境。他们孤独而执着地审视与凝望着自己内心难言的伤痛,默默地成长着、茁壮着,保持着某种“原生性”。我把小凉山诗人的这种品质称为诗歌的“土地根性”。
我以为,这种品质,这种来自于自己脚下土地的“根性”是当下中国诗坛最缺少的。也是小凉山诗人共同献给中国当下诗坛的一份珍贵的礼物。这种来自脚下的“土地根性”,也就是当下小凉山诗歌在纷繁杂乱的中国诗坛赢得地位,赢得别人尊重的根本。
诗歌的“土地根性”其实就是一个诗歌的文化生态问题。以此,可以判断不同的诗歌。生于观念的。生于想象的。生于西方经典诗歌的。生于脚下土地的。生于文化血液的。等等。我很庆幸,小凉山诗歌是生于脚下土地的,生于自己的文化血液的。这是我喜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这里没有时间去详细论述小凉山诗歌的这种“土地根性”,只举一个例子。就是他们诗歌中的“苦荞”或者“苦荞花”意象,以及深埋于这个意象底层的属于诗人生命深处的某种文化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苦”的品质与“花”的美丽的完美结合。
用诗人阿卓务林的诗歌讲,这种完美结合就是:

在小凉山,再苦的荞花
也能酝酿出香甜的蜂蜜
……
——阿卓务林《在凉山……》

用诗人杨洪林的诗歌讲就是:

从苦开始
将一丝甜蜜留给自然
这是我热爱荞花的一生
……
——《一粒苦荞》

我想,“苦荞”作为一种从大地的汁液中长出的果实,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苦”的品质与“花”的美丽的完美结合。
就我的阅读范围来说,“苦荞”与“苦荞花”是我在此地以外的诗歌里很少遇到的一种本应属于中国诗歌的美。这就是“根性”。这就是小凉山诗歌为中国诗歌所做的审美开拓。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我要大家都去写“苦荞花”。我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去写那些与我们脚下这片以“凉山”命名的土地有关的东西,而不是去写玫瑰呀、咖啡呀、地铁呀一类的东西。因为,有了“根性”,诗歌才能“活”起来,才能具有属于自己的生命力。

二  诗人鲁若迪基的意义
这里不专门论述诗人鲁若迪基。我已经在我专门讨论他的文章和其他相关文章中就他较早期的一些诗歌展开过讨论。而且,今天的研讨会上有人专门讨论他的诗歌。
我以为,诗人鲁若迪基是最深得小凉山这块土地之“根性”滋养的诗人。这也许跟他过去从事的工作有关。他过去主持的全县的财政工作。这个工作其实就是安排好全县几十万人的衣食温饱问题。他的代表作《小凉山很小》、《一群羊从县城走过》、《1958年》、《餐桌上的粮食》、《我曾见过的乌鸦》都是这种“土地根性”的诗意表现。这些诗歌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比鲁若迪基本人其他的诗歌、比别的小凉山诗人的诗歌更深得这种“土地根性”的滋养。因此,这些诗歌首先是属于小凉山的。这些诗歌属于中国诗坛的根本原因是它们首先真正地属于了中国的某一片土地。
以上讲的是鲁若迪基诗歌内容的“根性”问题。鲁若迪基与小凉山这片土地间浓浓的、血缘般的“根性”还表现在他的诗歌技艺上。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我的意思是,鲁若迪基的诗歌表现方式(不管你怎么去概括他的诗歌技巧)也是小凉山这片土地所滋养的。我在我其他的文章中曾这样概括过,“鲁若迪基的民族地域特征,真正体现在他诗歌简单、率直的语言表现力和诗歌叙事方式上。我相信,这种品质的获得与凉山腹地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思维习惯有关(不带贬义),与诗人从小就熟唱的民歌的表现艺术有关。它们使得鲁若迪基具有了一种当前大多数诗人都已丧失了的真正属于民间的创作品质:即用最直接的方式进入事物的核心,以最易感悟的艺术手法表现诗意。鲁若迪基最好的诗歌都体现了这种简单、率直的风格。”比如《我曾见过的乌鸦》,《春天》等等。
因此,鲁若迪基这个“在外的时候 / 我总是把小凉山竖在别人的面前”的小凉山诗人,不是一个简单地域意义的民族诗人。他是一个善于把外面广阔无比的现代世界融化在自己世界里的诗人。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极好地用属于自己的“小凉山”去融化所有外面的世界;他能用“根性”去消化所有通过学习得来的东西。
诗人鲁若迪基的成功,是诗歌“土地根性”成功的又一典型。
诗人鲁若迪基已经从这里出发,他现在正走在诗歌的道路上。但诗人鲁若迪基已经共同属于小凉山和小凉山以外的广阔天地了。

三  小凉山诗歌缺少什么
缺少像鲁若迪基那样较丰富的诗歌情感和处理这些情感的诗歌能力。
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小凉山诗人们缺少诗歌情感和诗歌表现能力。我的意思是在这两方面的深入和展开还不够。这有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对小凉山“土地根性”的发掘、把握还不够,大多还停留在表面的风景和人情事故之中。由于对这片土地的“苦”的根性(不代贬义,是一种修辞)体味不够,而过多的沉湎于“花”的美丽,因此作为一个群体,小凉山诗歌还更多地停留在“浪漫抒情”的层面上,过多地停留于对故乡直接的歌颂与想念上。这让这个诗歌集体所拥有的审美特征过于单一。作为一个诗歌集体,审美特征的单一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它意味着,一个丰富复杂的小凉山世界被诗人们单一化了。这种单一化正是诗人们对自己“土地根性”把握不够、表现不够的直接结果。
因此,除鲁若迪基的诗歌外,我尤其看中李黑《荒》一诗中的“荒”的人生体验。这是所有现代人都有的人生体验,诗人李黑为我们表现了出来。也看中他的《打个盹就被明天割了》一诗中,关于时间这一人生永远避免不开的痛苦的诗歌处理。和文平的诗在对民族文化的处理上也有自己的特点。
第二,诗人们花在诗歌技艺上的功夫不够,大多数诗人的表达技巧单一。诗歌技艺的不足,影响了他们对已经体会到了那一部分“土地根性”的处理与表现,从而显出了上一方面的不足,构成一种循环。这里说的诗歌技艺不是比喻、象征一类的修辞,而是一种独属于小凉山的“土地根性”所滋养的诗歌表达方面的文化特征。上文已经说过,鲁若迪基在这方面已经得到“根性”的滋养,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那么,摆在其他诗人面前的问题就是,怎样去寻找这“根性”的另一方面,吸取它的滋养,形成自己的风格。所以,除鲁若迪基的诗歌外,我尤其看中李黑的《鸟飞过头顶》,李永天的《比喻句》、《大河》,立夫的《晚归的理由》这一类的诗歌。
当然,我相信,有了今天这样辉煌的基础,小凉山诗歌的明天会更好。
最后,我想向小凉山诗人致敬。因为在我敬礼之前,他们已经用出自自己心灵的诗歌向中国诗歌致敬了。我想向小凉山以及由她孕育的文化致敬。因为,在中国文化史上,小凉山从来就不是一块可以忽视的土地,在我敬礼之前,她已经向中国历史致敬了。

                             匆匆草于2006年9月14日星期四夜

                                 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650031
发表于 2006-11-3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是自然的、朴素的、原生性的
同时也是一种传统民族的根-----地域与人固有的情节关系.我认同这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3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祝福小凉山,但愿小凉山诗歌给中国诗坛吹来生动的清新的劲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文壮飞 于 2006-11-3 13:17 发表
诗歌是自然的、朴素的、原生性的
同时也是一种传统民族的根-----地域与人固有的情节关系.我认同这观点

谢谢来读。兄弟的评论也挺捧。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王广俊 于 2006-11-3 13:26 发表
祝福小凉山,但愿小凉山诗歌给中国诗坛吹来生动的清新的劲风。

问好兄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3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喜欢这种清新自然富有土地味道的诗歌!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4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刘建彬 于 2006-11-3 20:30 发表
我喜欢这种清新自然富有土地味道的诗歌!支持!!!

谢建彬来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4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把小凉山诗人全都请到诗歌报论坛来哦!这个重任就交给李黑去完成,如果不能完成任务!大打100板!哈哈,说说笑话!我可舍不得你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5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刘建彬 于 2006-11-4 19:49 发表
请把小凉山诗人全都请到诗歌报论坛来哦!这个重任就交给李黑去完成,如果不能完成任务!大打100板!哈哈,说说笑话!我可舍不得你哦!

一定把他们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5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作者:马绍玺,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青年评论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5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5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象在哪读过也,问好!
很好的东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5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不是可以称“小凉山诗群”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6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红山 于 2006-11-5 22:37 发表
是不是可以称“小凉山诗群”呀?

在今年9月的"小凉山诗歌现象"研讨会上,已更名为“小凉山诗人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6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李清荷 于 2006-11-5 21:33 发表
好象在哪读过也,问好!
很好的东东。

问好妹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26 10: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