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3603|回复: 20

[白鸦手记] 漫谈诗歌情节与现代诗歌节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3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白鸦手记]《漫谈诗歌情节与现代诗歌节奏》

□ 白鸦


我知道我没有能力将“诗歌情节”这个问题说清楚,但我相信它是诗歌内在节奏产生的关键,而要说清楚诗歌的内在节奏,很有必要考察一下诗歌的外在节奏。日前在论坛上读到紫穗穗写的一首诗《出口》,并被其强烈的节奏和乐感所吸引,由此想到黑大春不久前出版的诗集《夜黑黑》,该诗集随书附送一张碟,注明是“中国首张诗乐合成典藏”,由黑大春和某摇滚乐队合作,将诗集中的每一首诗歌都以说唱的形式演绎。此举在国外虽不是首创,但面临今天“看似新文实则古文”的汉语诗歌写作现状,还是令人耳目一新,意义非凡的。我看可以将紫穗穗的《出口》这首诗也制作成摇滚说唱,这首诗在注重节奏感的同时,通过消解的手段,表现出了人性中隐蔽的光辉,具有消极的美、忧伤的信心:


紫穗穗:《出口》

撞 撞不到出口
你啊 有时候旗帜鲜明 面色红润
这些年 温柔 说谎
偶尔脾气不好
对着干净的天空
喊 骂 吐一口痰
这么多垃圾啊 彩色的 在你眼前
这么多感冒的
花 撒娇的腰肢 呼吸
说 说不出来
嘴在抵抗 水 多年的沉默之物
它们在变质 像你的快乐
像你的 干净的
死法 不能说 不能说吗
这么多年 词语越来越肥胖
我的嘴唇 越来越厚
来吧 宝贝帮我
动一下 再动一下 我决不
喊疼 只用一小块身体
点一把火
帮帮我 说 说 说出口……

这首诗通过有意味的语言节奏,营造出内在张力。说到诗歌的节奏或韵律,大致有两类倾向性的观点:一类观点是外向的,比如60年代美国纽约派、黑山派诗人们倡导的呼吸诗、80年代肖开愚提出的“歌唱原则”等。另一类观点是内向的,比如弗洛斯特提到过的“诗歌情节”等。在关于对诗经、唐诗的传统传承问题上,也涉及到节奏的重要讨论。而真正的问题可能是如何做到内向与外向的完美结合。当今诗坛的的实践文本其实也不少,除了黑大春的“诗乐合成”的搞法,值得一提的应该还有曹野峰的《菲菲李斯记》系列、李磊的《摇滚》系列等等。

说到诗歌节奏,一个不得不说的大诗人是狄兰•托马斯(1914-1953),这个几乎彻底的浪漫主义者,这个自称要创造一个“紧迫的狄兰”的英国诗人始终保持着摧毁的激情,他深受苏格兰谣曲、儿歌、民间传说、圣经故事、颂诗的影响,以粗犷、节奏放肆又内部相互制约的诗风将“生”、“欲”、“死”三大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其影响之深远可以从后来出现的“新启示”诗派得到说明。可惜狄兰•托马斯死的太早了,以至于他与美国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共同创作歌剧的打算未能实现。尽管他的诗歌成就不能仅仅以节奏来概括,但我们今天一提到狄兰•托马斯,首先想到的就是节奏,点石成金那样的魔力节奏。

另一个不得不说的人是西班牙的洛尔迦(1898-1936),他活动的年代比狄兰•托马斯稍早一些,他的诗集《吉卜赛谣曲集》流传很广,也是以极富乐感的节奏见长。例如:

洛尔迦:《吉他》

吉他已开始
哭出哀音。
黎明的玻璃洒杯
碎片纷纷。
吉他已开始
哭出哀音,
谁还有能力
叫它暂停?
再要它停住
已不可能。
哭出的哀音。
再要它停住
已不可能,
它哭泣
为一切遥远的梦,
灼热的南方沙漠
为求白茶花而悲吟,
哭无靶之箭,
哭无晨之昏,
哭死在枝头的
第一只歌莺。
啊,吉他! 一—
被五把利剑
刺透的心!

(飞白译)

上个世纪的美国诗坛流派众多,跨掉的一代的核心人物金斯伯格可能是大家最熟悉的讲究节奏感的诗人了,他的代表作《嚎叫》传诵甚广。纽约派的主要是人阿什贝利则更有趣,他在创作过程中如果受到外来干预,比如妻子突然说句话打断他,他就将妻子说的话写进诗里,其实这也是一种对节奏的处理方式。

而从整体上看,当时美国诗坛最讲究节奏感的创作群体可能是芝加哥诗派,其代表人物是被誉为“现代行吟诗人”的卡尔•桑德堡,而芝加哥诗派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伐切尔•林赛(1879-1931)在节奏方面可能比他做的更好,林赛的诗歌风格深受黑人民歌的影响,节奏强烈,热情而忧伤。林赛把当时最风靡的爵士乐的强烈节奏引入诗歌,在某些诗歌作品的旁边还注明乐器和鼓的伴奏方法,简直就是一张乐谱。林赛说他自己的诗是“三分之二说,三分之一唱”,他很热爱朗诵,经常用手鼓伴奏,独具一格。让我们看看他的《孤独者的长笛》:

伐切尔•林赛:《孤独者的长笛》

轻柔地,那二流子
吹起了长笛:
所有疲乏的邻人
倾听,却无语,
坐在干净的门口
辛劳刚完,
不想动弹,精疲力尽,
这已是夜晚。

没有一个人会糊涂到
不想把活干,
像这个鲁莽荒唐的人
浪荡一整天,
(他的花园长满了野草!
篱笆歪倒!
垃圾、碎瓶堆成小山!
院子像猪圈!)

他那孤独的门,
乜眼歪一边,
摇摇晃晃,沾满酒渍,
太无法无天——
他吹出月光的情思,
娴熟地吹笛,
所有劳累的邻人,
倾听,却无语,
在这街区只有他
会吹这音乐
大家都爱这调儿
都眼望明月。

(赵毅衡译)

当然,说来说去我们还是在谈“外向的节奏”问题,其实“内向的节奏”才是最难把握的,比如弗洛斯特提到过的“诗歌情节”概念,这就是一个很难表述清楚地问题。“诗歌情节”绝对是真实的、可体验的、不同于其他文本情节的东西。简化一点说,“诗歌情节”的实现过程是通过诗歌作品的时空转换去激活更大的阅读可能,从而使内在的韵律呈现出来,获得诗意,获得阅读快感。诗歌内在节奏的营造绝不是依靠造词,绝不是依靠什么奇异的意象,而是依靠“诗歌情节”带动最普通的语言陌生化。

我们经常说陌生化,甚至经常说什么“词语入诗就自动地陌生化”,那么,普通的词语究竟是怎么“自动陌生化”的呢?正如什克罗夫斯基指出的“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他还在《艺术即手法》中进一步阐述:“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强度,因为感觉过程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其实,这种自动陌生化的过程正是通过“诗歌情节”实现的:通过物理的或心理的时空转换等手法——实现阅读互动、激活更大的阅读可能——成功地营造出诗歌情节——使普通的语言陌生化——产生内在韵律——获得诗意和阅读快感。

由此我想到前几日与梁小斌、叶匡政的一次聊天,当我说到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是后殖民的时候,当叶匡政说到必须有远见地看待现代阅读方式的变革的时候,梁小斌则说出了一个让我们很有启发的词:活字。我当时的联想是:可以怀孕的字。言下之意,现在很多人不过是在写貌似今文的古文。的确,看起来一个一个的汉字从字典上走进了诗歌,但有的汉字因此活过来了,它可以怀孕,有的汉字不过是僵尸行走罢了,它总是不会怀孕。

2006-10-07 北京
发表于 2006-11-3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白鸦
来学习,提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3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受益了.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3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来学习诗歌和评论,进行一次现成理论培训,谢白鸦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4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问好白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蓝色手枪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11-4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4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白大哥   学习了兄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4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陌生化,甚至经常说什么“词语入诗就自动地陌生化”,那么,普通的词语究竟是怎么“自动陌生化”的呢?正如什克罗夫斯基指出的“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他还在《艺术即手法》中进一步阐述:“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强度,因为感觉过程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其实,这种自动陌生化的过程正是通过“诗歌情节”实现的:通过物理的或心理的时空转换等手法——实现阅读互动、激活更大的阅读可能——成功地营造出诗歌情节——使普通的语言陌生化——产生内在韵律——获得诗意和阅读快感。

问好白鸦,就陌生化,我了解的的一些就是第一提出"陌生化"是法国早期象征主义派马拉美弟子瓦雷里,是在给他评析他的晚期诗歌语言上特性提出的,他是从词语角度说的,我认同,白兄里提到的是从艺术层面谈的,说的令我颔许,收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蓝色手枪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11-4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4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挂.大家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4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文壮飞 于 2006-11-4 18:10 发表
说陌生化,甚至经常说什么“词语入诗就自动地陌生化”,那么,普通的词语究竟是怎么“自动陌生化”的呢?正如什克罗夫斯基指出的“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他还在《艺术即手法》中进一步阐述:“艺术的技巧就 ...

问好白鸦,就陌生化,我了解的的一些就是第一提出"陌生化"是法国早期象征主义派马拉美弟子瓦雷里,是在给他评析他的晚期诗歌语言上特性提出的,他是从词语角度说的,我认同,白兄里提到的是从艺术层面谈的,说的令我颔许,收藏了.
----------------------------------------------------------------------------------------------------------------------------------

说一下“陌生化”诗学的理论发展历史:“陌生化”诗学的源头是亚里士多德,之后经过了马佐尼、爱迪生、黑格尔的发展,最后成熟于什克洛夫斯基、布莱希特。

第一个论述“陌生化”理论的是亚里士多德,他提出“惊奇”、“不平常”、“奇异”等概念。然后是16世纪意大利美学家马佐尼,他在亚里士多德“惊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诗应具有“不平凡的故事情节和思想”,即追求对感知经验起阻碍作用的美感享受。然后17世纪英国批评家爱迪生从审美趣味方面对“陌生化”进行了论述。然后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黑格尔的论述,使“陌生化”诗学得以进一步发展,他在《美学》和《精神现象学》中多次论及“惊奇感”问题,黑格尔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到无意识化和陌生化之间的关系,因此,黑格尔是在俄国形式主义提出“陌生化”理论之前对无意识化(自动化)和陌生化作出系统而深刻论述的第一人,他直接影响了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诗学理论。

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诗学理论是一个里程碑,是西方“陌生化”诗学理论的成熟标志。“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文学语言不仅制造陌生感,而且它本身也是陌生的”。他们将“陌生化”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学本体论的高度。20年后,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提出“间离法”或“间离效果”,从戏剧理论方面又一次对“陌生化”理论进行了阐述,在布莱希特那里,“陌生化”已不仅仅是一个美学范畴,更是一个哲学上的认识范畴,是认识事物的一种特殊规律。可以说,布莱希特的“陌生化”诗学是对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诗学的一次超越。

你说的保尔•瓦雷里是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象征主义的确是讨论“陌生化”最多的一个写作群体。在象征主义诗人看来,诗是表现一种神秘存在的,运用日常生活的语言是不适宜的。魏尔伦认为诗的语言和音乐语言相似,是直接发自心灵乐感的。马拉美把诗歌语言确定为与日常生活中“消息性语言”截然不同的“生成性语言”,前者是建立在习惯性基础之上的交流性语言,仅仅是现象世界交流的工具,后者则是建立在心理个性基础上的表现性语言,它作用于人的生命形式——情感,具有生成性创造性的功能。瓦雷里认为诗是语言中的语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4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博克里读过的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4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节奏入手,主抓一点,思路清晰明了,读后有一定启发。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5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5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鸦 于 2006-11-4 22:04 发表

问好白鸦,就陌生化,我了解的的一些就是第一提出"陌生化"是法国早期象征主义派马拉美弟子瓦雷里,是在给他评析他的晚期诗歌语言上特性提出的,他是从词语角度说的,我认同,白兄里提到的是从艺术层面谈的, ...

最喜欢看这样的探讨,收益很大,收藏了品。
问候白鸦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9-20 11: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