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11-4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文壮飞 于 2006-11-4 18:10 发表
说陌生化,甚至经常说什么“词语入诗就自动地陌生化”,那么,普通的词语究竟是怎么“自动陌生化”的呢?正如什克罗夫斯基指出的“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他还在《艺术即手法》中进一步阐述:“艺术的技巧就 ...
问好白鸦,就陌生化,我了解的的一些就是第一提出"陌生化"是法国早期象征主义派马拉美弟子瓦雷里,是在给他评析他的晚期诗歌语言上特性提出的,他是从词语角度说的,我认同,白兄里提到的是从艺术层面谈的,说的令我颔许,收藏了.
----------------------------------------------------------------------------------------------------------------------------------
说一下“陌生化”诗学的理论发展历史:“陌生化”诗学的源头是亚里士多德,之后经过了马佐尼、爱迪生、黑格尔的发展,最后成熟于什克洛夫斯基、布莱希特。
第一个论述“陌生化”理论的是亚里士多德,他提出“惊奇”、“不平常”、“奇异”等概念。然后是16世纪意大利美学家马佐尼,他在亚里士多德“惊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诗应具有“不平凡的故事情节和思想”,即追求对感知经验起阻碍作用的美感享受。然后17世纪英国批评家爱迪生从审美趣味方面对“陌生化”进行了论述。然后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黑格尔的论述,使“陌生化”诗学得以进一步发展,他在《美学》和《精神现象学》中多次论及“惊奇感”问题,黑格尔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到无意识化和陌生化之间的关系,因此,黑格尔是在俄国形式主义提出“陌生化”理论之前对无意识化(自动化)和陌生化作出系统而深刻论述的第一人,他直接影响了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诗学理论。
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诗学理论是一个里程碑,是西方“陌生化”诗学理论的成熟标志。“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文学语言不仅制造陌生感,而且它本身也是陌生的”。他们将“陌生化”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学本体论的高度。20年后,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提出“间离法”或“间离效果”,从戏剧理论方面又一次对“陌生化”理论进行了阐述,在布莱希特那里,“陌生化”已不仅仅是一个美学范畴,更是一个哲学上的认识范畴,是认识事物的一种特殊规律。可以说,布莱希特的“陌生化”诗学是对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诗学的一次超越。
你说的保尔•瓦雷里是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象征主义的确是讨论“陌生化”最多的一个写作群体。在象征主义诗人看来,诗是表现一种神秘存在的,运用日常生活的语言是不适宜的。魏尔伦认为诗的语言和音乐语言相似,是直接发自心灵乐感的。马拉美把诗歌语言确定为与日常生活中“消息性语言”截然不同的“生成性语言”,前者是建立在习惯性基础之上的交流性语言,仅仅是现象世界交流的工具,后者则是建立在心理个性基础上的表现性语言,它作用于人的生命形式——情感,具有生成性创造性的功能。瓦雷里认为诗是语言中的语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