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290|回复: 18

打油一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14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筠溪半入云,渺渺见围巾。
飞鸟惊神秀,蝴蝶来长裙。
银铃听已断,娇妍向梦熏。
清冽同松瀑,还似故乡莼。
月从今夜少,相思滴滴真。
一瞋一生意,眉扫艳歌尘。
江湖应重论,公园卜芳邻。
发表于 2006-11-14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按这样排版,左半边雅,右半边才是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4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汗,看来博客上也要删除。这首太随意了:)另请教堂主五古具有哪些特征,我只知道古风不等于不究平仄的七言、五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4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人以为《诗经》至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依古的诗体,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
具体说,一是口语入诗;二是敷陈其事,即赋的广泛运用,(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之类,纯口语叙述,当然,是当时当地的口语);三是比兴手法(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类);四是特有句式,如三平尾、三仄尾等;五 是用韵较宽,或换韵,等。这中间最重要的大概是五古的语言问题,多读,可比较体会出来与律诗的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4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把堂主的马甲读作清风翼,不想一直错了这么久。谢谢堂主指点,学旧体两年了,虽然没什么成绩,但也甘苦自知,基本就是靠搜索网络资料在0基础上起步的,其间临摹过很多古人的诗,堂主的也临摹过。再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4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上面解释,还是不太明白古风的特点。见了部分常识说古风和律绝的区别一在每句不论平仄,二是整体上单句末字和双句末字必须一平一仄或一仄一平,看来是概括的太简单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4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点可以肯定,网络很多伪古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4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茅石 于 2006-11-14 15:41 发表
看了上面解释,还是不太明白古风的特点。见了部分常识说古风和律绝的区别一在每句不论平仄,二是整体上单句末字和双句末字必须一平一仄或一仄一平,看来是概括的太简单了。

古体平声韵单句末字也有作平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4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是出书的不够严谨,真正的误人子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4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清风冀 于 2006-11-14 15:43 发表

古体平声韵单句末字也有作平声的。

还有,古体诗的语言特点不好概括,因为时间跨度大、地区跨度也大,语言差别也就太大。但总体上的口语入诗应该是不错。除了民间诗歌外,文人诗其实并不占有主导地位,其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民歌的影响,特别是有唐以后诗人有意识地学习古诗,主要学习的就是其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4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有这么好的解说。上这来一是欣赏二是学习三是“发泄”。真诚的希望版主们能容千家之言(无论对错)。这对读者来说都是一种学习。“评”不同于“辩”,个人认为看评更长见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4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茅石 于 2006-11-14 16:10 发表
谢谢有这么好的解说。上这来一是欣赏二是学习三是“发泄”。真诚的希望版主们能容千家之言(无论对错)。这对读者来说都是一种学习。“评”不同于“辩”,个人认为看评更长见识。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必要说明一下,就是古风(含律诗、词)有其明确的标准。不合标准不要紧,都是来学习的,但没有必要不懂装懂,或明明不懂反拉破旧立新为虎皮。我明确说过,所谓“新旧结合体”不符合本版要求不要发在本版,而有些人偏偏好写那些四不象的东西还要硬塞在本版。对于这些言行,我觉得没有必要谈什么宽容。
茅先生说的“容千家之言不论对错”俺同意,但俺要看是什么样的言论,如果仅仅是“难怪这萧条得很”、“这也算得上精华?”这样空泛的非诗评之语,俺是很难以宽容之心对待的。两个字:没趣。

[ 本帖最后由 清风冀 于 2006-11-15 13:3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4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句题外话“看来你还太年轻(年龄)”!惹你怒你就怒,好不听话!大家看不过去的还是你们版主啊。不过那 穆岳 不是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4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茅石 于 2006-11-14 16:36 发表
说句题外话“看来你还太年轻(年龄)”!惹你怒你就怒,好不听话!大家看不过去的还是你们版主啊。不过那 穆岳 不是我。

没有“大家”
也请不要假“大家”之名说话。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就好。
知道穆岳不是你,因为你们明显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5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讨论-------
此外,古风与古诗的味道是不同的,宜细加体味。你们说的似主要是古诗。
古风的音乐很特别,它的土味-它生长期的土味我们已经看不到,但可从文字间加以体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5-25 12: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