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叶和伤秋是古今中外普遍流行的情节。在这样的一个主题下写出新意是很难的。但没有突破就不能成为一篇好的诗歌。诗歌的魅力和使命就是独一无二和不断创新。不断用最独特的最新颖的视角和语言和意象极具个性地去表达、描摹一切情绪的纹理,情绪外在的意境、氛围。
有独特个性的诗歌是有着坚强的生命力的。
兰妮的这篇伤秋的文字有着泛滥的悲凉的情结。每个人对于生命的感悟,其心灵深处都会有着某种潜移默化的凄凉和寂渺。这种普遍的情结当看到在一篇文字中被描写被渲染时,那种审美情绪就产生了。这也正是文字的魅力之一。在文字丛中,我藏一根闪电,等着你去触碰、颤栗。这一点上,兰妮已经做到了。她潜藏了一根情绪的主线。运用落叶、月亮、蝴蝶这三个简单的意象并赋予相同的情感颜色让寂渺又悲鸣的情绪通贯全篇。并在最后推向高潮。读者阅读时,便会潜入人心。要做到这点需要写作前很好的情绪酝酿。所谓厚积薄发。叙诸笔端。
那些渴望的叶子
风之上的翅膀
抹蓝天空,一个人的花期
让季节变凉。灵魂里
落英缤纷,片片化蝶
这是诗篇的开端,切入点新颖,我们太熟悉秋天,太熟悉落叶,如果实写往往会失去文字的媚惑力。这里用虚写,一个落叶缤纷的场景,却加进了歌者的主观情绪,叶子前加“渴望”将视线拉上天空,这叶子又带着主体的独特的情感风采,“风之上的翅膀,抹蓝天空”在这里,歌者的笔墨已经深入事物的内核,叶子也拟化为有生命情感的个体。成了笔者渲染情绪的工具。“一个人的花期,让季节变凉” 这里开始转向“我”的内心,“灵魂里,落英缤纷,片片化蝶”,这句虚实的交替,身内身外,落英缤纷的画面具有一定的美感和情绪的感染力。
这个黄昏,我深陷秋天
倾听青枝绿叶的情人
消逝在山那边
月亮在太阳背后修炼成
一滴清泪,
将落未落……
二段开始又是虚实交替。我依在某处落英缤纷的山谷,倾听情人离去的脚步。这情人是青枝绿叶的。这贴切的比喻,将情人的鲜活和生命力都做了很好的张扬。那黄昏的一点淡淡的月亮也是“我”情绪的化身,我的落寞和情人的活力做了很好的对比。 “一滴清泪,将落未落”。
沉溺在落叶的海洋
听被霜雪穿透的蝴蝶
越来越微弱的呼吸......
它的孤独,与我相仿
命运深处的
黑色边缘,斑斓的曲线
弥漫成一个苍白的圆.....
这里又是一处移情,蝴蝶的再次引入既丰富了画面,又呼应了开头。被“霜雪穿透的蝴蝶,越来越微弱的呼吸......”其实是自己的化身。“命运深处的 黑色边缘,斑斓的曲线 弥漫成一个苍白的圆.....”这一段用的不是太好,有点抽象。可以考虑具化。用具体的有情感的意象来代替。
一个人的秋天
落叶飘满了
整个山谷
好多年
我都没有再回头看
最后一段开始点题,也是对前面文字的总结。那是一个黄昏里的故事。情人离去,于是“一个人的秋天,落叶飘满了整个山谷。”那种凄凉的往事好多年自己都不敢回头。情用到深处,又该是怎样的刻骨铭心?于是整篇文字斑斓的画面,北方的秋天那种特有的萧瑟和凄凉于文中我的悲凉的心境融为一体。在最后撼动人心。
兰妮的文字已经看过不少,总体的印象她是一个很有诗歌潜质的女子。富于形象思维。文字有时轻盈,会少点重量。有时会不知道节俭。其实诗歌的才能就是简洁。会写实际上就是会删!艾略特的《荒原》被庞德删去了一半的章节才成就了《荒原》的伟大。“三分言,七分意”。一直是中国古老诗歌的信条。愿兰妮的诗歌越来越纯净。
附《一个人的秋天》
文:兰妮
那些渴望的叶子
风之上的翅膀
抹蓝天空,一个人的花期
让季节变凉。灵魂里
落英缤纷,片片化蝶
这个黄昏,我深陷秋天
倾听青枝绿叶的情人
消逝在山那边
月亮在太阳背后修炼成
一滴清泪,
将落未落……
沉溺在落叶的海洋
听被霜雪穿透的蝴蝶
越来越微弱的呼吸......
它的孤独,与我相仿
命运深处的
黑色边缘,斑斓的曲线
弥漫成一个苍白的圆.....
一个人的秋天
落叶飘满了
整个山谷
好多年
我都没有再回头看
2007.1.17.
[ 本帖最后由 天涯孤鹰 于 2007-3-7 20:33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