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748|回复: 1

诗歌转型期的迷失与重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31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毫无疑问,万物都需要纳入一种秩序的范畴,我强调的是诗歌的秩序,眼下中国诗歌的首要工作就是清醒而客观的回到艺术的领域,对于诗歌本身附带的语言,技巧性的逐渐丧失,导致了诗歌概念的模糊与迷失。在传统所给予诗人和诗阅读者的持久的文本影响,以及现代西方诗学伪翻译下的强烈冲击作用,使得当前中国诗歌面临着思维的叛逆与混乱。
    相比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的诗人对于诗歌探索的严肃性,引导性,以及他们赋予诗歌的生命意义上的高度关注,现在诗歌的浮躁日益呈现,其语言的瓦解,歌唱的消失,精神张力的松弛,使诗歌被人为的命名,个人行为的占有。我重新向倾向于诗歌本体的诗人致敬,他们是北岛,顾城,欧阳江河,于坚,韩东,杨炼,芒克,食指,孙文波,王家新,多多,海子等一批为中国当代诗歌推波助澜的诗人,他们对于诗歌的精神性深入,对于现代诗歌的中国性把握,使中国新诗整体趋于成熟。
    我认为诗歌应该是没有时间性的,真正的诗歌同所有的艺术一样,跨越了线性的时间,向往着永恒。所谓的朦胧诗,后现代,第三代…只是一种研究性,总结性的归类,属于诗歌史的,决非写作者自身量体定制的小圈子。诗歌肯定是不断变化的,基于部分的传承,否定,完善,而非彻底的创造,艺术的根基总在潜移默化着外部更新。排除诗歌的语言,技巧,诗歌会回到原始的落脚点,它始终是客观存在。但是以另一种语言,技巧营造一种非诗的没有框架可供填充的平面叙述,作为诗歌的延续,就是真正的迷失。我们的任务应当是让接近成熟的变得完美,不是毁灭后的再造。
    应该承认接近诗的途径是多元的,每条路都直指艺术的魅力,抒情的,叙述的,其根本是诗歌的,任何喧嚣都是徒劳的。对经典的排斥只是浅薄的表现,我们只能创立新的经典,不同时期的经典,让诗歌作为艺术不至衰落。现在的诗歌写作必须回到严格意义上的创作状态,艺术是需要忍耐的,大批的诗人比如周伦右,梁晓明,西川,李亚伟,马永波,默默,胡续东,雷平阳等等都在坚持着艺术的探索,在诗歌中沉浸下来。一部分诗人的口语诗,下半身诗,让诗坛充斥着争论,其实这并非创造性的诗歌语言,只是一直存在并游离于主流诗歌边缘的诗歌实验体,它是另一种叙述。诗人赵丽华已经说明所谓的“梨花诗”是一次探索,其实它真正不属于探索,是诗人自己的新的尝试,赵丽华已回到正常的写作,而“教众”的质疑正好显示了当下诗歌概念的模糊,写作者的盲目性,诗歌转型期的引导成为关键。
    必须重新认识诗歌,重新让写作回归诗歌的艺术本质,将散乱的诗歌框架重构,这不仅是诗歌的需要,更是诗人的责任。“天问诗歌公约”的诗歌意义不是它的条文,而是对于诗歌的维护和敬畏。梁小斌,潘洗尘,杨克,叶匡正,老巢等自觉的反省,是对于诗歌迷失危机的反省,不是对自己的责难。诗歌是一个大的艺术范畴,良性的繁荣取决于所有诗人的努力和艺术追求,诗人陈东东说:“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发表于 2007-4-5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确实需要现代性的探索。目前的诗坛浮糙源与网络的喧嚣和官方诗坛的没落。
我们都在这夹缝中彷徨。
前面没有太阳的引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23 05: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