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晓钟

曾经的诗歌感言,给大家讨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5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好象我从没想过要做诗人...其实对于提到前面那些名人我一点也不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25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人影响了一批人,包括现在诗歌报里的很多人,也包括我:)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海子写的,也是目前流传最广的诗歌:)你到百度里搜索一下就可以读到这首诗歌。。。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文/海子

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 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
我也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 本帖最后由 晓钟 于 2007-5-25 21:2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25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天醒来我会在哪一只鞋子里


文/海子


我想我已经够小心翼翼的
我的脚趾正好十个
我的手指正好十个
我生下来时哭几声
我死去时别人又哭
我不声不响的
带来自己这个包袱
尽管我不喜爱自己
但我还是悄悄打开

我在黄昏时坐在地球上
我这样说并不表明晚上
我就不在地球上 早上同样
地球在你屁股下
结结实实
老不死的地球你好

或者我干脆就是树枝
我以前睡在黑暗的壳里
我的脑袋就是我的边疆
就是一颗梨
在我成型之前
我是知冷知热的白花

或者我的脑袋是一只猫
安放在肩膀上
造我的女主人荷月远去
成群的阳光照着大猫小猫
我的呼吸
一直在证明
树叶飘飘

我不能放弃幸福
或相反
我以痛苦为生
埋葬半截
来到村口或山上
我盯住人们死看
呀 生硬的黄土 人丁兴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25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死亡之诗(之二)


文/海子


我所能看见的少女
水中的少女
请在麦地之中
清理好我的骨头
如一束芦花的骨头
把他装在箱子里带回

我所能看见的
洁净的少女 河流上的少女
请把手伸到麦地之中

当我没有希望坐在一束
麦子上回家
请整理好我那凌乱的骨头
放入一个小木柜。带回它
象带回你们富裕的嫁妆

但是 不要告诉我
扶着木头 正在干草上晾衣的
母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25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相信未来

文/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 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 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 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 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25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祖国,或以梦为马

文/海子

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
和物质的短暂情人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
 路上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 我一人独将此
 火高高举起
此火为大 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此火为大 祖国的语言和乱石投筑
 的梁山城寨
以梦为上的敦煌————那七月也会寒冷
 的骨骼
如雪白的柴和坚硬的条条白雪 横
 放在众神之山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投入此火 这三者是囚禁我的灯盏
 吐出光辉

万人都要从我刀口走过 去建筑祖国
 的语言
我甘愿一切从头开始
和所以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也愿将牢底坐穿

众神创造物中只有我最易朽 带着不
 可抗拒的死亡的速度
只有粮食是我珍爱 我将她紧紧抱住
 抱住她在故乡生儿育女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也愿将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
 守望平静的家园

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
我年华虚度 空有一身疲倦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岁月易逝 一滴不剩 水滴中有一匹
 马儿一命归天

千年后如若我再生于祖国的河岸
千年后我再次拥有中国的稻田
和周天子的雪山 天马踢踏
我选择永恒的事业

我的事业 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
他从古至今——-"日"————他无比辉煌
 无比光明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最后我被黄昏的众神抬入不朽的太阳

太阳是我的名字
太阳是我的一生
太阳的山顶埋葬 诗歌的尸体————千
 年王国和我
骑着五千年凤凰和名字叫"马"的龙
 ————我必将失败
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25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亚洲铜》--阅读的魅力


        《亚洲铜》是海子的成名作,也是最早为海子带来广泛声誉且奠定他日后在中国诗坛重要地位的杰出诗篇。全诗所包蕴的深邃丰富的历史文化及生命情感内涵,使它在海子数量众多的充满纯粹抒情色彩的诗篇中显得卓尔不凡,分外引人瞩目!作为一个统领全篇的核心意象,“亚洲铜”在此具有深刻的双重象征含义,它既是贫穷祖国形象的精妙比喻(“亚洲铜”在视觉形象上容易让人联想起北方贫瘠广袤的黄土地,而海子本人又常常把北方当成心目中的祖国),同时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形象命名与概括(“亚洲铜”这个名称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表达了诗人对于民族苦难生存景况的深沉广阔的文化反思。
  全诗分四节,在第一节中,诗人点出“亚洲铜”(黄土地)是接纳着“祖父”、“父亲”和“我”的“惟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暗示出贫瘠的黄土地是我们世世代代无法逃避的生存背景,它饱含了我们命运中的全部苦难、屈辱与辛酸;第二节则用“青草”在海水“淹没一切”的荒凉背景中“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这一自然意象,传达了诗人对于民族苦难命运内在的深沉思索以及隐秘的反抗意向;第三节顺承第二节的思想脉络,通过将“白鸽子”转化成“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的大胆联想,以及“穿上它们”的热烈恳求,流露了诗人对于以屈原为代表的、为着祖国的幸福前途而不惮勇敢殉身的崇高人格的由衷敬慕与礼赞;第四节对前三节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给予进一步的深化,它通过一场想像中的“击鼓”舞蹈(仪式舞)所呈现出来的表面狂欢图景,于内在深层的痛苦中传达出我们对于生命和生存的虔诚祈祷与美好憧憬,有力地揭示了作品的深刻主题。
  综观全诗,此诗在艺术性上所取得的成就也堪可称道,诗作意象鲜明生动(画面感强)、联想丰富而大胆(比如“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视域广阔(从地下到地面到天空)、节奏张驰有效,极具情绪感染效果,与作品深刻的思想性堪称互映生辉,构成了《亚洲铜》众口交誉的阅读魅力。


■亚洲铜

文/海子


亚洲铜 亚洲铜
祖父死在这里 父亲死在这里 我也会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 亚洲铜
爱怀疑和飞翔的是鸟 淹没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却是青草 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 亚洲铜
看见了吗? 那两只白鸽子 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 穿上它吧

亚洲铜 亚洲铜
击鼓之后 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
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


[ 本帖最后由 晓钟 于 2007-5-26 00:5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25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为我们重新创造一个宇宙

                                         ——解读海子诗歌《亚洲铜》

文/龙羽生



        海子早年有一首较为有名的诗,标题是《亚洲铜》。写作时间是1984年,正是海子二十郎当岁的好年华。海子生于1964年,卧轨自杀于1989年,在其短促的生命中,他的创作生涯更为短暂。海子的创作呈现出火山爆发式的毁灭性的壮丽景观,可谓是为中国新诗矗立了一座不容忽视的经典性峰巅。

        让我们一同来阅读《亚洲铜》这首抒情短诗。

        该诗的标题叫“亚洲铜”,亚洲铜意指什么?乍一看,我们还不能确定。但是,这个标题还是让人眼睛一亮;好标题,既对读者产生良好的吸引力,也能够让读者阅读的精神为之一振。这首诗有四节,第一节是这样写的:

“亚洲铜,亚洲铜
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这一节三行。第一行直呼“亚洲铜”,就好像我们直呼某人的名字,但联系下面的诗句,“亚洲铜”是“一块埋人的地方”,而且是“唯一的”埋人的地方;那么,“亚洲铜”是实指某一个确定的地点呢?还是泛指亚洲这一片广袤的土地山河呢?亚洲本是一个地域的名称,铜本是一种质感鲜明的金属,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该诗的核心意象,它既非是一个确定的概念,也不是一个明确的物事(更不能理解为一个确切的地名)。如何理解它?我们还得很好地斟酌斟酌。

        作为常识,我们被告知,诗人创作是有灵感这一说的;诗人创作时,灵感于一刹那间让他洞悉宇宙万象的奥秘,蜂拥而来的形象,纷至沓来的词汇,在诗人的笔下如百炼钢化作绕指柔,加之诗人在创作(思维高度亢奋)的状态下,激情迸发,逸兴遄飞,奇妙的想象联翩而至;明白了这一浅显的道理,在我们阅读诗歌时,就需要我们跟上诗人跳跃式的思维,让自己的思绪“飞起来”,而且,还要来点悟性,这样,才能够去感悟“亚洲铜”的意指,而无须把“亚洲铜”固定在某个特定的物事与确凿的形象上。

        以上分析并非为了饶舌,而是为了让我们和诗人一同进入状态(理解诗歌的状态)。从(第一节的)第二行“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不难看出诗人对于“死亡”这一主题的终极关怀;而这一节比较显眼的几个词是“亚洲铜……在这里……你是……一块埋人的地方”,我们能够看出,它的语法结构坚定明确,每一行的含义也是明白无误,但三行诗句合在一起,就要求我们突破语法坚实的框架,并透过一行行词句的窗户,去意会、去领悟……那缈远的(暂时还)不甚清晰的诗歌意境。但有一点是足以触痛我们的,即“祖父、父亲、我”这一祖祖辈辈生生不息的链条,是以“死在这里”作为终极指向的。

        再重复一遍:亚洲是一个地名(祖父、父亲和我生于斯,死于斯,埋葬于斯;其终极是死亡,而对于死亡的超越惟有寄托于亚洲铜),铜本是一种质感鲜明的金属(其质感与光泽与后面提到的月亮有关,如结尾一句“这月亮由你(亚洲铜)构成),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该诗的核心意象。亚洲铜作为诗歌的核心意象,在死亡这一主题的终极关怀下,具有(生死循环与超越生死的)超现实的整体象征意味(亚洲铜——构成月亮——黑暗中跳舞的心脏)。



让我们接着读下面三节诗句:

“亚洲铜,亚洲铜
爱怀疑和爱飞翔的鸟,淹没一切的海水
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亚洲铜
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它们是屈原遗落的白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们吧


亚洲铜,亚洲铜
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作月亮
这月亮主要是由你构成”


        应该承认这首诗的跳跃性强,意象转换的频率高,除亚洲铜这一揭示主旨的主题意象鼓点般敲击之外,其余每一行的意象都在“飞跃”式地变换。但是,我们读诗歌的时候,应该掌握这样一个原则: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被抒情的诗句打动了,而不要囿于某一处的困惑与疑问;读诗宜从总体情绪上把握,不明白的地方,暂且放一放,等前后诗句串起来,再仔细咂摸,诗歌的意味就出来了。好的诗歌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震撼力,虽然我们一时还不能完全明白,尤其是难于做到逐句逐字的理解,但其总体情绪对于我们的巨大的冲击力,还是能够明显让人感受到的。比如《亚洲铜》这首诗,我们首先就被“死亡”这一主旨给“击中”了,但在“死亡”的背景上,是富有欢娱和浪漫意味的勃勃生机的呈现:[其空间或曰世界]由“飞翔的鸟”给予了[读者以]天空、“淹没一切的”[浩淼无垠的]“海水”、“青草”“野花”“河流”[是陆地守住生与死的]“秘密”,其中,“爱怀疑”的鸟是不是我们的思维?“屈原”的“白鞋子”是不是具有历史感并让我们想起诗歌的悠久的传承?而高悬的“月亮”(对应着亚洲铜),再一次将我们的思绪引向从白日到黑夜、从天地到人间的循环往复(我们的过去、现在、未来,我们的存在与我们的终极指向——都在亚洲铜里)……



        这一首诗,“亚洲铜,亚洲铜”,是以重复呼唤、吁求和祈祷的语气引领每一节诗行的,其意象之繁富、色彩之斑斓、节奏之明快,意境之奇瑰,一种不可一一拆解的诡谲的分行排列的诗句(但是,每一诗节有内在的坚定性,对象明确。如第一节“亚洲铜……你是唯一的……”,第二节“亚洲铜……你的主人却是……”,第三节“亚洲铜/看见了吗?……”第四节“亚洲铜……主要是由你构成”)……引导我们走向“击鼓”(意味着欢乐与兴奋)之后,那超现实的甚或是狂喜的“黑暗中跳舞的心脏”……至此,我们来揣摩一下,亚洲铜的象征意味:是“一块埋人的地方”,“月亮”主要由你构成(其间也圈画出了天空、河海与陆地),“你”(指称亚洲铜)的主人却是“青草”(意指生命),并由此勾画出我们生生息息的天地(空间),以及我们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判断与思考(如爱怀疑的鸟)……

        这样机械的解读,虽然有助于我们(为了应付思维的惯性)寻找诗歌的意义(思维的惰性),但我们更应该关注那诗句中流荡的澎湃的激情以及目不暇给的色彩鲜明的意象(可真正活跃、训练与刺激我们的思维)……一首诗是有机的不可拆解的统一体,这才是我们应该记住的(诗歌给予我们的创造性与活力)。


        最后,让我们重温雪莱《诗辩》中的一段文字,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从整体上去把握和理解——海子的抒情短诗——《亚洲铜》:

        “……诗是神圣之物……我们常常感到,有些不可捉摸的思想和感情会突然袭来,有时睹物生情,有时见人生思,有时则自生哀乐,这些思绪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给我们留下难以形容的崇高和愉悦;即使这些思绪带给我们的只是忧郁与惆怅,也仍然有一些快感相随。每当诗的精灵降临,一道神圣的光亮便耀射于我们的思想深处……这种心境,唯有感觉细敏、想象丰富的人才可以领悟……诗能使世间一切都变为美丽……诗(能)为我们重新创造一个宇宙。”

        如是,我们便能够在一个新的境界里,阅读《亚洲铜》。


        顺便指出,海子生于长江边(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在他十七岁以前,大致没有离开过江边的鱼村,在《亚洲铜》这首诗的意象选择上,我们也能够看出,他成长的地域,给他的诗歌所打下的深刻的烙印。换句话说,这“亚洲”,是与生育他的长江流域分不开的。

2001年9月22日星期六半夜01:52:15秒



突然想到海子是否将死亡作为生的观照?

海子是青春诗人,火山爆发式的诗人,安徽怀宁人。生在长江边。《亚洲铜》这首(早期)诗歌可以看出,他的出生地,即是河流的地貌和孩提时的原始意象烙印在他的记忆深处。

后来的海子,成为失去故园的漂泊者,在社会上有一种零余的心态,这又于他膨胀或者说扩张的思维产生了失去根的反向冲突。无根者海子虽然也缅怀麦地,但更多地似乎活在热情煽动的想象里。

海子感伤的浪漫主义诗歌,不知道他若是阅尽人生,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 本帖最后由 晓钟 于 2007-5-25 21:3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25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种“遇见”的诗歌

                         ——读青年诗人陈柏林组诗《五月的心事》

                                                    文/长笛手



        我们越来越发现真正进入成熟的自觉意义上的诗歌写作一直在闪避着灵感给其文本带来的伤害。按照评论家素常的比喻,灵感之于写作者是上帝派来的精灵。事实上,我们细究几千年来卓越篇什的完成,无一不是对灵感抛弃和抵御的结果,或者说,一个诗人一直处于生活的体验和思索之中,在特定的现实世界上的事物之间,他看见了某一事物与自己的思考结果相一致的契机,于是诗歌出现了。
        就像我们读到一个词语(遇见一个词语)或者遇见生活中的一个物件,它们唤起了诗人心灵里更广阔的精神触动与表达欲望,诗人的情感世界也许是敏感而丰盈的,但为什么能够唤起?因为诗人的所思所想与他遇见的事物相合,唤起的刹那,就是诗人与世界相遇的刹那。在此意义上,所谓灵感(假若存在灵感)也仅仅是诗人综合诗歌素养中的一小部分。而一首诗歌的真实完成,它的指向,与诗人在生活中的思想储备、语言感觉和他“遇见”的事物有关,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我深信诗歌就是人与世界的相遇!
        诗人王家新在他的随笔中这样写道:还是去年夏季的一天,一个久已淡忘的词“蝎子”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我一下子意识到我有了一首诗。是一首什么诗呢?说不清。但我一下子想到了少年时上山搬动石块寻找蝎子的经验,我又真切地看到了蝎子从红色石沙上向我走来,而我出神地看着:惊讶、狂喜、不能自己……但是等我从这种状态中回来,这又仿佛是非常遥远遥远的情景了。岁月使我暗暗吃惊。于是我很快就写下这首《蝎子》:

[蝎子]

文/王家新

翻遍满山的石头
不见一只蝎子:这是少年时代
哪一年、哪一天的事?
如今我回到这座山上
早年的松树已经粗大,就在岩石
             的裂缝和红褐色中
一只蝎子翘起尾巴
向我走来

与蝎子对视
顷刻间我成为它足下的泥沙


★以上诗歌标题与作者名为晓钟所注,非原文所有。

        一首诗歌能这样完成吗?问题在于诗人在自己的生活阅历中,在他敏感的饱含表达欲望的时刻,既不早也不迟,恰恰遇见了世界上能够提醒和唤起诗人的事物,是蛇,是老屋,是蔬菜,是做爱,是大风过后的尘沙……是可能的事物!
        在我私下的臆想中,五月的一天,诗人陈柏林驱车行在家乡的路上,或许是偶然透过车窗望见路沟那边的坟地,或许是躲避路上的一块砖,“砖”,这个物件刹那间进入了诗人的脑海,唤起了久远的关于砖的记忆。那段时间,诗人也许正为亲人的离去而伤感的无一发泄。砖,在这里已经不仅仅属于砖的物质属性,诗人在当时的情绪中给予了精神属性。一块砖,它代表着世界上渺小的一个角落,恰恰是这个角落,沟通了诗人陈柏林情感世界与故去亲人的某种联系。“上帝无偿地赠给我们第一句,而我们必须自己来写第二句”(瓦雷里)。于是,在静寂的深夜,诗人的笔下诞生出如此深刻而动情的诗句:

数次落寂
子夜逼问疲惫的灵魂
眼睛弥漫怨愤的雾气
是否笼罩过父亲辽阔的领地

没能在我第一次上路垫上一砖
那是长在父亲心头的一撮遗憾

父亲啊
那样的年月
您倾其慈爱
连同卧下沾满泥土的身子
也堆集不起一砖的高度……
    诗人完成以上的话语后,或许是儿子来给他沏茶时为此谈论却观念相悖,或许是诗人看见了熟睡的儿子,诗人继续写到:
一砖之憾
是那辈人今世也无法丈量的距离
而我儿子
对此却不屑一顾……

        就这段诗句而言,谁又能否认是诗人“遇见”儿子的结果?
        诗人的写作不可能脱离情感的要素,情绪,同样是世界上事物之一种,遭遇一种落寞的情绪依然属于诗歌中的“人与世界的相遇”。比如他的《午后》:“这个平常的下午/突如其来的思绪/硬塞给超载的孤独与无助……”,诗人遇见了哪些事物呢?“儿子睡了/几次想摇醒他”,“给朋友的电话/占线关机或无人接听”,“倾诉的路程/不知正在施工/还是拒绝通行”,“房间像沙漠深处唯一的驼峰”,“兄弟们各自忙着要紧的事情”,“那场百年罕见的大雪操持的布景”。从古老的《诗经》就流传下来的伟大的抒情传统,在诗人陈柏林那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诗人用的是叙述的冷抒情的方式,恰如其分的表达了“只感到特别孤独与无助/不敢重复没有分量的哭泣”。诗人有机地将事物的内在联系与他要表达的情绪融合起来。
        “我遇见,我说出”,诗人陈柏林遇见了(遇见这个斑驳的万千世界),以他的充满个性的诗歌文本“说出”,由此,诗人也已然完成了对这个世界的回赠。就像我和更多的读者认真阅读诗人们的作品,我们遇见了诗人陈柏林和他的诗歌。

2004/7/5

[ 本帖最后由 晓钟 于 2007-5-26 00:5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25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为晓钟藏品:)可以略览过去诗歌的些微脉搏:)与大家分享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5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晕。这么多我得慢慢看你的解读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5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切地说,我读到的不仅是一些感言,更是一颗跳跃的活泼的诗人之心,这比诗歌本身更弥足珍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5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期待谁来挂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6 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言有意思,其实写诗歌也是真实的心理反应,发自心底的文字.问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26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官儿 于 2007-5-25 22:30 发表
确切地说,我读到的不仅是一些感言,更是一颗跳跃的活泼的诗人之心,这比诗歌本身更弥足珍贵

你说的真好,诗歌本身并没有什么,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其实在大厅,有不少人希望将诗歌当成自己成名的工具,但有了这样的想法,还会有好诗歌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9-22 19: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