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186|回复: 14

[讨论] 80后,口语背后的“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31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我在网络上搜索“晓钟”主题词,原来还有不少我写的东东在未被告知情况下印上了纸张,甚至包括《星星》诗刊。下面这篇文章我早没有留存,也幸好被《紫微书库 》的“文学鉴赏”栏目收录,现在再看,虽然很稚嫩,但也有趣,与大家分享吧:)。


80后,口语背后的“网”
           --读《邓建设》有感

文/晓钟


■邓建设

文/仁兄


在数学课本上
有一首题
提到了恐龙
说一只恐龙
大约有2吨重
邓建设说他可以一口
吃掉一只恐龙

第二天
没见他来上课

第四天来的时候
我们已开始用恐龙
取笑他

作者简介:仁兄,真名任旭东,八零后生人。网络诗坛近期活跃分子。


简析:
  仁兄发在主坛的几首小诗引起了大家的“顾虑”,关于生活“细节”的诗歌取向,八十年代后的写作态度以及网络诗歌无内涵的特点等等,似乎让人感到这样的诗歌探索和探索带来的诗歌意义会影响到诗歌发展的方向,即“这样的写照不能给后来人指引方向”,对此,我感到不以为然。应朋友之邀,现就其中的一首《邓建设》来说说我的看法。

  《邓建设》这首诗以口语的笔触选取发生在学校里关于“恐龙教学”故事的片断和使用“恐龙”喻体,不但记录了现时物质化、功利性、网络化和排他化的社会现象本身,同时也留下了一些值得鉴赏的诗歌空间,从其社会暗喻的意义超过了诗歌技巧本身这点来说,它扩大了诗歌的能力,值得推荐阅读。

  记得在一篇文章里读到过这样的表述,八零后的这一代不仅是迷失的一代,还是另类的一代。这一代人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在网络空间,享受着物质世界,因为是独生子女,成为长辈手中的明珠,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但物质生活的无忧无虑带来的往往使这部分人精神生活凌乱和缺乏追求。因为信息社会的固有特征,使这一部分人犯上了很明显的信息综合症,要么狂妄自大,要么羡他卑己,价值取向显得“无聊而空虚”。正因为这些原因,才出现了钟硕所说的“网上却随处可见”的“八十后写得很多”的现象,这种写法与后现代主义诗歌不同的是,它不是以“人与人的陌生”为表现主题,而是以凌乱的生活絮状物和“表面无意义生活片断”为诗歌的核心,其背后反映的确是一个时代中出现的人文精神现象。这样的诗歌尽管不是时代主旋律,但仍有其存在的价值。

《邓建设》诗可以分成四个部分来阅读。

第一部分:

在数学课本上
有一首题
提到了恐龙
说一只恐龙
大约有2吨重

  这部分是诗歌的引子,作为诗歌的交待和背景,是形式上的需求,表面没有特定的意义。但其中作为重要引子的一句“提到了恐龙”,是诗歌第一节的核心部分,“恐龙”由此出现,用动词“提”来突出,暗示整首诗歌由此进入,可以说这里是诗歌整体隐喻的门户。如果快速阅读,很容易忽略这个细节,而无法进入诗歌真正的空间。来看看忽略后产生的效果。

在数学课本上
有一首题
说一只恐龙
大约有2吨重

  在这里,我把“提到了恐龙”这句话删除,整个句子仍然相当完整,但由此向下阅读,就无法进入诗歌的背后的空间,整首诗歌就真正无聊而泛味了。

第二部分:

邓建设说他可以一口
吃掉一只恐龙

  顺着诗歌的暗线往里走,我们应该可以发现,这里的“恐龙”已经不是“数学题”里的恐龙了,这里的恐龙应该是“物质的恐龙”,或者一种食品,或者一种玩具?“2吨重”的“恐龙”由数学题里的抽象化而变成物质社会的具像化,这样的一个反差反映出了现时社会埋藏在人类“贪欲”背后的征服欲,在功利化的社会中,人们最终的渴望是将超过自身能力征服的事物以曲解的形式缩小事物的威力,而变成自身手中把玩的对象。在诗歌里,一个“一口”非常形象地记录了这种心态。这种心态是虚荣的。(与科学幻想不同,科幻是通过人类利用工具征服真实的世界,而虚荣是涂改事物的真相以满足自身的征服欲望)。

第三部分:

第二天
没见他来上课

  这部分是前面第二部分的过渡,是第四部分的引子,为什么“没见他来上课”,这是一个迷,正因为这个“迷”,造成了第四部分的刻骨悲哀,为什么是悲哀?请接着往下看。

第四部分:

第四天来的时候
我们已开始用恐龙
取笑他

  网络发明了许许多多的新词语,“恐龙”并不例外,这里的“恐龙”已经由前面的真实的“2吨重”的“恐龙”和为了满足人们的功利性而被曲解了的“恐龙”不同,这里的“恐龙”强烈透射着网络中“恐龙”的影子,泛指长的“长相奇丑的女子”。原因在于最后一句“取笑他”,在这里,我们分明看到,八十后一代人确实已经被网络化了,而这种网络化带来的负作用在一部分人身上已经变得“另类”起来,竞争的相容性在这一代部分人身上表现的却仍然是落后的“排他性”,这种矛盾正是人格曲化的表现,更是人性迷茫的表现。由此,我想起了马加爵……

  我想,《邓建设》诗歌里的“邓建设”不只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些人的代名词,透过邓建设,我可以看到更多的邓建设他们以物质和虚荣作为自身追求的生活,因此,《邓建设》这首诗可以说是一首相当透明、上口且隐喻很深的诗,我说:“阅读大海,能够看到胸怀,赏析一滴水,却能够发现灵魂。”对于诗歌,我觉得并不能以长短、大小而论好坏,也不能以散或断而论句子,更不能只讲求诗歌的句子技巧而忽略的作者真正的表白。倘若此,《至橡树》、《一切》、《回延安》等等都不是好的诗歌。


随笔:

  在诗歌写作的道路上,我们每一个写作者多多少少都有过这样的疑问:“诗歌是什么?”是不是把一段句子打断了分行排列就是诗歌?是不是写得慷慨激昂如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掷地有声的哲问如的北岛的《一切》、缓缓抒情如舒婷的《致橡树》、或者浪漫而憧憬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等才是真正的诗歌?正因为如此,许许多多写作者陷入了一个追求句子形式或诗歌所谓的力度的怪圈。在对待《邓建设》这首诗时也是如此,因为其内在句子实在平淡无奇、诗歌表现的力量实在微乎其微,这让读多了带着金属色彩冷句子诗的我们一下子感到无所适从,对这首诗的评价也就显得迷茫了。

  “有些学橡皮的人是因为要模仿那种样子,编出了生活,这已经很无聊了。”这是水死你转帖过来的评语,但在我看来,用在对《邓建设》这首诗的评价上却很不恰当!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个人认为,归根结底仍然是一个诗歌态度问题。按照文学鉴赏的常识,诗歌的鉴赏不外乎两个方面,语言的美感和内容的深刻。对待这两个方面,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但不能够分而视之。在语言的美感上,我个人对此要求不高,意像传递清晰或者表述完整,能让我看懂就很不错。而在内涵上,叙事、抒情、写意、说明等等只要有其特定的或者普遍的意义,我就会很喜欢。更重要的一点是,文学鉴赏必须给人留下二次创作的空间,《邓建设》诗歌给我的创作空间是让我思考八十后一代的部分人的精神状况和诗歌的社会价值,我个人觉得,这首诗歌是一首好的“现代主义”诗歌。 (晓钟)
发表于 2007-5-31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说话  再细看文字
你那个猪猪很好看   教我做个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31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算你老牛逼~~~~~~~~
我现在创作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31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很有意义.亮了欢迎大家参与..问候一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31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严正 于 2007-5-31 18:01 发表
算你老牛逼~~~~~~~~
我现在创作去了:)

哈哈,,,,,吓跑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31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该是现代主义的诗歌,“恐龙”意向的变换恰是这首诗歌的成功之处,也只有现代人才可以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31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有限公司 于 2007-5-31 19:45 发表
是的,该是现代主义的诗歌,“恐龙”意向的变换恰是这首诗歌的成功之处,也只有现代人才可以理解

:)曾经为这首诗歌,我和钟硕(在水之灵)进行过大辩论,,,可惜这次找遍网络都没有发现哪次辩论的痕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31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给现代诗歌提供了一个传播的渠道,也制造出一个环境,这个条件下,新语言(文化)正在不段出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31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有限公司 于 2007-5-31 19:50 发表
网络给现代诗歌提供了一个传播的渠道,也制造出一个环境,这个条件下,新语言(文化)正在不段出现

新语言(文化)正在不断出现

确实如此,,,。我还为《中国网络爱情诗选》写了一个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31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起《中国当代网络爱情诗选》上的文章

让我们感谢网络
--献给屏幕前的网络诗人们
文/晓钟

   又是一个不眠之夜,窗外的雨今天终于停了,坐在异地他乡一个私营公司的办公室里,本应该感到孤独和寂寥,感谢网络,让我能够与相隔遥远的朋友用文字交流,用诗歌说话,在这个北方已经下雪的冬季,有温暖丝丝进入心灵。
   任轩说:“你总得写点什么。”我和他的相识来源于对诗歌的热爱,但更来源于网络。没有网络,我就不认识任轩,也没有这本书。相当长时间里,任轩都是通宵达旦地在网上度过,为了这本书,他说:“每天睡觉只有四个小时。”
   我们每一个人在年轻时代,多多少少会写一些诗歌,因为诗歌是理想、梦想、幻想的栖居地。而在过去诗歌讲究技巧、艺术、思想的高度的岁月里,仅有的几种刊物将诗歌扶上了文字神圣的殿堂。不是每一个年轻人都可以将自己心灵震颤片刻形成的文字,将追求摆放在金光四射之供台上的。难以让更多的人与自己共鸣,或者修正缤纷想像中探寻的道路,久而久之,缺乏交流的诗歌写作也就淡化在记忆里了。
   感谢网络给我们提供了数字化生存平台,在这里,个性可以自由张扬,梦想可以自由放飞,诗歌终于走下艺术的神坛。常常,我在网上收到这样的信息:“晓钟,我帖了一首新写的诗,你去看看吧。”诗,这个曾经让我们仰起脖子观望的天国,仿如一夜间就让所有爱好写作的人能在上面行走、居住乃至生活,是多么公平而畅快的事啊!就是在这样一个舞台里,诞生了网络诗人部落。
   任轩是一个标准的网络诗人,他在BBS上发诗帖,在《中国诗人》(http://www.chinapoet.net/)担任斑竹,与广大诗歌爱好者一起,将数字当成心灵链节的工具,在交流中,诗艺的快速提高是有目共睹的。从上网到寻找诗歌社区,从发帖到写作成熟,《中国当代网络爱情诗选》这本书里的作者大多走的就是这样一条道路。我们不妨看看他们写的诗,看看和如今市场上出售的诗歌刊物作品有些什么不同。
   刘琪是网易上海社区诗歌版版主,同时活跃在一些专业诗歌论坛。年初,我第一次系统地读完他的诗歌,并在他的诗歌帖子后跟了一句话:“读你的诗就像请喝绍兴黄酒,刚刚进入状态,就没有了后文。”他告诉我说,是去年才开始写诗的,很多东西不懂,所以需要交流。我们再来看看他入选的新作片段吧。
《秋天未曾命名》(组诗节选)
作者:  刘琪
有的时候,时间被具体的停顿   
它总在催促我们熟悉某种姿势   
在你面前,我终将取出匿藏已久的   
名姓,背靠着整座秋天,为你   
做一次娓娓道来   
......
有时我在等待一场雨,等待所有的   
过程被过程,然后直面结局。如果说   
这是另一种行为艺术,我承认我动用了   
两个字,比如爱情   
   读完上面的诗句,你是否已经被诗歌营造的氛围所笼罩呢?是否因为诗歌作者“背靠着整座秋天”而让你怦然心动呢?细心的你一定会发现,诗歌在极度委婉、深情中又凸现出了浓厚的网络特色?“在你面前,我终将取出匿藏已久的名姓”,网络诗人在发诗帖的时候都用自己虚拟的“ID”(网络姓名),常常,网络诗人之间在生活中的相互称呼也是网上的名字,身份证上的那个自我大多时候没有网上的虚拟ID来得自在和淋漓尽致,这也是网络诗歌迷人的原因。刘琪这组诗就写作元素选择、意象取舍来看,能够如此流畅、自然,将爱情这一题材注进了新鲜的视野,倘若没有网络,他能有如此进步吗?
   在网上写诗,没有什么心灵禁锢,没有什么技巧的考察,只要热爱,就可以畅所欲言,甚至是远在异国的朋友,也可以实时地发表自己的诗篇,谈出自己的看法。这是多么心动的自由!下面节选的是芸芸阙阕的诗片段,她现居住在日本,是一些中文诗歌论坛的版主在《背靠背》里,她这样写道:
生锈的大铁船  靠岸  落梯
一路   我们领着月光
月光领着我们  然后 我们一辈子
背靠背  看不着对方  
   这样离别的思绪并不全是对某个人的思念了,或者是对网络中人和事的感情,更或者是对祖国的眷恋,知道了她生活的背景,我们不难看出,一辈子“背靠背”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然而,也只有进入网络世界,她才能以数字的传输让我们真切了解,了解她的存在乃至她的这份思念。没有那个刊物会愿意为她的区区一首诗写个人传记,但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继续交谈,继续这趟温馨旅程。
   像芸芸阙阕这样在异国的诗友,我有不少,我们通过在诗歌上的交流建立友谊,不管水平的高低,只要这份心情和自在就已经足够了。而这在过去是无法想像的。
   诚然,这本书里流溢出浓浓的网络气息,但里面的诗篇不能也无法代表网络诗人的全部,本书所选只是以爱情为题材的部分优秀的诗篇。在对爱情题材的开凿上,像云亮写的《春天来了》这样明亮的作品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春天来了》(节选片段)
作者:云亮
春天来了
春天把一个姓刘的女孩
温温暖暖地布置在远方
街上下着阳光
与雪不同的是
可以穿着单衣到外面走走
我在阳光里漫不经心的神情
像一个对爱情孤陋寡闻的人
   与其说是云亮对“爱情”的“孤陋寡闻”,不如说,是网络诗人正在不断探索现代诗歌的发展道路。与传统诗歌作家不同的是,网络诗人巨大的人气面已经形成了一股不可遏制的潮流。看看每天在诗歌专门论坛或者诗歌社区的发帖量,我们知道,通过网络途径普及诗歌,提高诗歌作者水平的态势已经形成,并正在影响着权威的传统诗歌刊物。一些专业诗刊向网络诗人约稿,开设支援论坛,这不能不说明,在这个数字化时代,诗歌作为思想的先锋,正借助一个崭新的渠道进入了文学创作的核心地带。
   尽管网络诗歌开辟了一片新的探索天地,开放的世界为诗歌提供了一个自由的舞台,但所有进入网络写诗的人们并不赞同不负责任地随意涂鸦。比如在这本书里,我们看不到“下半身”的东西,也看不到那些用“身体写作”“用皮肤感受”的那些所谓诗人的只言片语。看到的是探索的精神、是人文的关怀、是高尚的精神情操。李浩夫的《丽丽》一诗虽说写的是爱情,却让我感触万千。
   《丽 丽》
作者:李洁夫
我答应过丽丽
为她写一首诗
我一直在琢磨着
如何写一首诗
我把名词、动词、助词放在左边
我把形容词、数量词、叹词
放在右边    还有
我把河流、树木、村庄放在一边
又把道路、诗歌、白纸放在一边
我就在中间一直
犹豫到现在
我就写下了
“我爱你”
三个字
   如同刚刚进入网络一试身手的写手一样,我在触网发诗歌帖子的开始,依然经过了这样的彷徨。到底网络诗歌怎么写?写出的东西会得到朋友们什么样的评价?自己心里常常忐忑不安。一定要写出朋友们认同的好作品是网络诗人写诗的动机之一。因此,网络诗人追求的境界并不是“一语惊人”,而是要得到既是作者又是读者的网络大众的认可。因此,我们选择生活中熟悉而理解深刻的意象,我们总是试图通过这些意象营造出精神上美好享受的意境。我们为此彷徨、犹豫,甚至痛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诗歌责任感!就让昊飞泓的诗歌节选作为回答。
《蓝,一个水做的女子》(节选)
......
三月的阳光莅临一切美好
雨水充沛,桃花努力盛开
众红颜的微笑都沦落为尘土
蓝,你是不是历尽路途坎坷
抑或原本的奇骨异质
纯洁的花朵,沉重的泥土
你吐气如兰,暖暖的呼吸
贯穿尘世,贯穿我对情感的歌唱
......
   如果你还没有上网却热爱诗歌,我希望你能到网上的诗歌论坛去感受一下。如果你上过网却没有浏览诗歌论坛或者社区,我也希望你去品尝一下。那里面有的是与你一样志同道合的人,他们正在感谢网络这个自由的舞台,他们的名字叫做--网络诗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31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汉语也就百年的时间,需要被新的内容不间断的补充

诗歌在这方面的贡献最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31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有限公司 于 2007-5-31 20:23 发表
现代汉语也就百年的时间,需要被新的内容不间断的补充

诗歌在这方面的贡献最大

中国每次的文化发展都离不开诗歌的引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手里没有火柴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读,送你三箱酒。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8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胡月 于 2007-6-2 13:06 发表
提读,送你三箱酒。如何?


什么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9-22 21: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