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074|回复: 1

立足民间,写大众,于细微之处觅真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20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津诗人罗广才之我见

              文/觅雪嫦晴

       与诗人罗广才同住天津,有过一面之交,后来又相遇在网络里,给他写评是阅读他发在博客里的诗歌后才有的念头,我在全面地阅读了罗广才的作品之后,把他的诗歌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他八十年代的纯情小诗,那是他爱的见证,以“《给你》(组诗A)”为代表;第二是部分是他在搁笔十五年后再次复出诗坛时的诗歌,这时他是成熟的睿智的,而且是厚积薄发,对生活的观察是细致入微的,并且充满自信,以《随便一天的生活》为代表。第三部分是他近两年的诗歌,这时候的罗广才已经把自己的眼睛盯住民间,“写大众,立足民间”,于细微之处寻觅真情,以《给父亲烧纸》为代表,尽量摒弃“干瘪、生硬、枯涩,简单化的,缺少艺术、美感的文字”,从而给自己的诗歌定下一个基调。
  
  一、八十年代罗广才:纯情而灵动,充满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凡是写诗人几乎都要经历一个浪漫的纯情阶段,也就是那种人生的豆蔻年华阶段,差不多每个人都有过诗人般的浪漫幻想,尤其是恋爱中的青年男女,个个都是浪漫的诗人。因为他们的内心有对爱情的渴望,有美好生活的憧憬,罗广才这一阶段的诗歌正是这样的,给你(组诗A)之一
  时常找一种理由
  在你家小窗停留片刻
  然后摄下你的笑靥
  放大在我爱的苍穹
  岁月好漫好长
  一个雨季封锁了你的小窗
  在那撑不开伞的胡同里
  一个虔诚的影子
  在一五一十地数着雨滴
  ——等你
  (创作于1984年,曾获天津首届桃花堤诗歌佳作奖,并选入多种爱情诗歌选本)
  清醇的小诗很好的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青年,内心的爱和内心的缠绵。这诗写于1984年,这样纯真质朴,灵动细腻的诗意在他的早期诗中占主要位置。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诗歌领域弥漫着一股浓重的寻找“爱情归属”的情绪,我想:这种氛围大概是罗广才写作的起点吧!他那时的诗歌读起来意境境优美而宁静。抒情的深入度和境界不是很深很大,但是确很能打动读者的心。“夜海茫茫/我们邂逅于异乡/于是/情在涨潮/心在涨潮/情话汩汩/怀着绽开的希冀/走出梦乡/才发现/已写好的信没法寄出/梦没有地址。”这些小诗语言清新自然,没有雕琢的痕迹,完全是诗人内心的爱情小河在自然流淌。通过这些灵气的小诗,已经可以看出,罗广才在那时已经呈现出很有灵气的诗人气质,包括他后来写的一些很贴近生活的诗歌。
  罗广才的诗歌,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可以感知的情感世界,而且还有着很个性化的语言空间,这个空间是私人空间的情感世界。我们所感知的,是文字符号传达给我们的意境。至于读诗的感觉,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感知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诗歌来了解诗人在想什么,做什么,怎么想,怎么做,做得如何,“始终也没有忘记/随着岁月的变迁——想你/在黄褐色的傍晚凝望/成为雕像成为题为/《给你》的胶印封面。”这个“想你”即是诗人提供给我们的很真实的感受,也是我们可以通过读诗轻易感觉到的;再一种是,读者自己读诗的认知,有时是读者的再创作。我们每次面对文本,都会产生与前次截然不同的感觉。有时阅读同一文本也会得出不同的认识和体会,这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还是来了/看你的影子很长/很随便地踏了上去/远去/你/你的影子/在此之前总是有事无事地来找你/未敢看你的秀眸/你那朦胧的细语/总插在枕头里慢慢向我涌来/唯有黎明以灰暗的眼睛示意/着一双未上颜色的鞋/去周游一个小天地”,对这样平淡的诗句,如果不细细品味,就很难感觉到其中的各种滋味。每一次对文本的重新阅读,都是一次全新的感知历程,是一次对诗歌内涵的再挖掘,都是一次意境和寓意的再体验,这些审美感受是可以叠加的。
  罗广才的早期诗歌,为我们提供了感知和认知的两个过程。“思念则是用痴情印的/不会发黄的内文/盖上用心扉盖的邮戳/在我爱的天地里发行/你/是唯一的读者。”每次阅读这样的诗歌,都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如同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掠过,而留下深入浅出的痕迹。
  读罗广才这一阶段的诗歌,会把我们带回到八十年代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并将它优美的部分重新复原,用清新的意象雕琢着爱的美好瞬间。正是这样,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次更深的感受,是一次精神的回归,是灵魂的净化过程。
  不知道为什么。这位很有诗人潜质的罗广才确搁笔十五年,这十五年里他的生活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他的情感世界经历了怎样的变故,这些不是本文要书写的内容,十五年后的诗人将命定要复出,我不知道罗广才在十五年后重新命笔的时候怎么会有如此的诗如泉涌,看来十五年的积淀让诗人产生了厚积薄发的瞬间,这其中的内蕴只有他自己知道,我作为读者只能猜想可意会不可言说的内涵。我只是感叹!时间如白驹过隙!当他十五年后重新拿起笔来写诗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2006年。
  
  二、十五年后的罗广才,诗歌成熟而睿智,厚积薄发,对生活充满自信
  
  这一时期他的诗歌是成熟的也是睿智的。已经印上了生活打磨的深深的刻痕,这一阶段可以看出,他对生活的观察是细致入微的,以《随便一天的生活》为代表。作者在诗的结尾特意注明(此诗创作于2006年6月。也是我中断写作15年后写下的第一首诗。是天津作家协会发通知来,说要出一本天津诗人作品专号,于是蠢蠢欲动,尽了有着20年会龄的“会员”义务。)
  这一个时期的诗歌,很明显看出:他在诗的世界里有一种重新焕发出来的灵感,灵动得犹如飞翔的蝴蝶,“想念一只蝴蝶/缠绵的雨/衔来透明的喘息/任我温软的拔节/”低缓的吟咏,不时地触动一下读者和他自己敏感的神经,而已经被生活磨砺得棱角分明的诗人,对生活,对社会这本大书,已经融入自己的思想了,“总像有一本书指导我的生活/我的颜色和飞翔/保持熟悉的方向/依旧能看到果实的光泽/让你明了的快乐/”。融入社会生活,捧读生活这本大书,社会给诗人的历练是无法体味的,但是诗人的生活方向始终是明朗的。因此,他以一种内敛的方式表现出了对于自己生活的专注;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保持住自己的本色,虽然人在商界“诗情早已融入其血液,纵行走江湖,为生活打拼,文学与诗情亦是其永远洗不掉的标签,”(南北萍《“燕侠”罗广才的喜乐年华》)
  罗广才能保持内心的清明,而靠自己努力收获的果实是“光泽”的。经过自己的打拼得到的一定是自然“明了的快乐”,这种快乐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只有对生活充满自信的人,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才会得到。
  看来十五年的磨砺,他的灵魂深处没有沉寂,“夜晚总是将我折叠/灵魂深处铺着干燥的草。”灵魂深处铺着干燥的草,时刻都会燃烧,干燥的草在这里看似是沉寂的,是无法预知的、是微不足道的。“在轮回的梦里总有溪流和湖水/将我当做种子投入各自的水域里。”面对着梦里的溪流和湖水,无论是“将我当做种子投入各自的水域里”还是“日夜兼程,伤痕累累”。他永远不会停下追逐的脚步,正如他在博文《美好时光》中所说的那样“我浪漫其中。也消耗其中。我所尊敬的老人说:‘世上有一种鸟,它不停的飞,不停的飞,从不停下;因为它停下的时候,就是它死去的时候,广才啊你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要飞,不停的飞……’”
  他在诗里倾情写下“每一呼吸都在天涯//逃荒的倒影/重新高出水面/钙化的脊梁/匆忙着天马行空/或者车水马龙”,不断的行走天崖,不停地飞,如同笔尖触及纸张的一瞬间经过的点,逃荒的倒影就在笔尖到达这一点的时刻重新高出水面;火钙化的脊梁就在这生活这个点上站立起来;每一天都会为生活奔忙,诗人有时在自己的世界中,用诗歌来陶醉生活,这时的诗人是独立的“天马行空”般的自在,但是为了生存又不得不把自己融入“车水马龙”中。在某种程度上,个人的生活空间总会被社会性的空间占满。空间的构造,以及体验空间、形成空间概念的方式,极大地塑造了个人生活和社会关系,而罗广才的诗,却在一种现实的空间中,形成了很好的认知程度,跟现实拉得很近。
  这时的罗广才早已经走出了纯情时代,思想更加趋于成熟,所以他这一时期的诗已经打上了现实生活的烙印。在这里,只有对现实生活的划痕的回顾与抚摸,在这一时刻诗人总结了自己的生活,我们不能忽略的是,他的生活已经给读者带来了所不曾察觉的某种痕迹。这需要读者自觉的判断和捕捉。而这恰恰是我们读诗最好的受益,也是我们通过诗人的眼睛过滤社会性的最好方式。
  
  三、现在的罗广才,更贴近生活,于细微之处寻觅诗意
  
  《给父亲烧纸钱》这首诗歌,很有代表性,代表了罗广才这一阶段的诗歌,这首诗歌是很典型的用冷抒情来表现其内心的火热,表达自己对生养自己的老父亲怀念的心情,尽管他在诗里对生与死看得很透彻,但是对父亲爱和怀念更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读这首诗歌我开始很感伤,有泪花在眼中,读着读着就深深的沉进去了。诗歌的开头“黄泉路上/总有一种希望/前后燃烧。”诗人在慢慢进入一种角色,虽然描绘得很轻,但仍会感到一种沉重,后面越写越精彩,是值得再读的诗歌。
  
  这是淡淡的情感,对自己小时候的回顾,通过这样的回顾,唤起对父亲的回忆,父亲生满老茧的手,那是一双劳动的手,那里有童年的迷茫,有迷惘后的感伤,随着季节的更替,时间的流逝这些记忆都好像在淡忘,但是当我给父亲烧纸钱的时候,这些小时候的迷惘的记忆又重新被召唤出来。这样的叙述没有犀利的笔触,但是,如果没有埋在内心深沉的爱是没办法写出来的。
  纸钱,是活着的人对逝去的人的一种祭奠,是一种仪式,寄托哀思的象征,哀婉,充满想象,极富调动个人的情感。如同一种爱的寄托,悲而不伤。
  通过一张张“黄黄的纸钱”,诗人看见了“父亲在笑,以火焰的方式,”,笑是一种欣慰,对儿子的“孝”的满足。我想罗广才的诗歌最能打动我也最能感染人的就是这首《给父亲烧纸》,他在这首诗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情感丰富,内心燃烧着火一样激情的“儿子”和“父亲”的形象。父亲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对父亲深深的爱却在他文字里传递着,诗歌写出了父亲在世时的艰辛和一生的节俭,竟然连我烧的纸钱都没有留下一丝残片,这是怎样的令人震惊的节俭啊!父亲的形象是千百万父亲的典型代表,我能想像出来,罗广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是因为他真的深入到父亲的内心世界里,所以他才能掏出父亲这辈子是那样的节俭的形象诗句。甚至到另外一个世界仍然节俭。读过很多描写父母的文字,但能像广才这样打动我的属于极少数。
  《给父亲烧纸钱》读完竟热泪浸染,从朴实无华的文字里让我们看到了孝子罗广才情感丰富的一面,殊知爱是可以传递的,是可以继承的。
  诗人用及其缓抒情的语调,给人以平静的心态之感。抒情借助烧纸这一独特的意象展开,诗中“这是通往冥间的邮路,这是炎热带来的凄凉,这是阴阳相隔的挂念。”这是或明或暗的人生,这些意象的使用,在许多诗中不是经常可以看见的,所以才具备震撼心灵的深邃表现力,读诗可以给心灵留下独特的感受。因而在读者中才会产生共鸣,使许多读过此诗的人不禁潸然泪下。
  朱光潜有一句名言:“美在意象”;孟轲说:“充实之谓美”。爱是孝心的先决条件,诗人的爱不仅仅体现对父亲的缅怀中,还体现在对女儿的关怀里。作者的爱心必然会为他自己的写诗修养和境界获得悟性。为父亲烧纸也就自然会感动许多人的心。
  有这样的父亲在前面引路,所以女儿峤峤才会说:“知道了,等我看不到您的时候,就烧烧纸和您说说话。”但愿这样的爱会在我们下一代儿女中传递下去的。
  读罢罗广才的《给父亲烧纸钱》,我仿佛进入到了笔者的前尘往事之中,那些朴实无华的诗句,那些真情的表露,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解不开的“民间”情结,读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疼痛。那么就用作者自己的话来结束这篇文章吧,他在《人间烟火—试谈诗歌的民间存在》一文是这样说道:“对于诗,我的理解是--写诗,给谁写诗,那就要发出谁的声音;写诗,谁写诗,谁就要对自然、生命、良心负责……套用文艺界的一句话,我演绎为:先是民间的,才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诗歌亦如是。立足民间,写大众,那默默成长的历程,写出他们的生活中的现实和酸楚、焦虑、痛苦与茫然,道出真实、自然和残酷,展示日常琐碎生活,于细微之处寻觅诗意。”
发表于 2007-8-21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能不能上多几首诗?
这样看得不过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3 22: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