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中而舞的夜之心灵》
——读星飞的《风自妖娆夜自酽》 ·小草
《风自妖娆夜自酽》
--- 拂过石子,洗亮夜 文/星飞
⊙
我逃避遗落的角色
扮演行走的种子
披着自己的风
跳动另一颗心
不定期地结出另一个你
他们与我一样
天生喜欢风
喜欢满坡满地疯跑
累的时候便扮作一棵草
无言,茂盛
⊙
这个名字越来越像成熟的云
随时都会沾湿脸颊
问过被花踏遍的小径
它只管摊开
摊开手里茂密的七月
天半空
云将满
流年淡淡
还是这些
风透过梦
把香洒满夜色
⊙
路边的锦葵摇摇欲坠
她做过的梦还在张望
你看她,她便看你
你不看她,她
也总是看你
只是痛恨反复和犹豫
你取走抒情也可以
但要留下雨
留下雨走过的小河
雷声很低
闪电很近
任它洗刷黄昏洗刷暗淡
洗刷不纯净的叙述片断
说不完风,风便不去
他爱上纯粹和洁白
爱上以夜为镜
在网上阅读诗歌,从没有什么习惯去探究文字的主人,而是看眼前的文字是否能打动自己。与星飞的认识可以说是仅仅限于一个名字和她的《风自妖娆夜自酽》一诗,甚至事先我还不知道她也是一个老师。读她这一诗的时候,如有饮茶后的回味,如有“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冲动,于是便产生了写评的念头。
一首诗歌的落笔也许只有一个理由,或者并不需要什么理由——只是一个思想的火花瞬间的抨动,一旦闪耀起来,便能引起泛泛的共鸣。“孤独出诗人。”有时,只有诗人靠近孤独,孤独到只有自己的舞蹈,才能达到心灵的纯粹,才会组合出倾泻的诗意来。
回到诗歌,抢眼的题目就是坦然的心态,但这种坦然是无助的,这种心态只是落寂中的艳丽:“拂过石子/洗亮夜”——题记中的“石子”是具体的、被打磨的、有分量的感觉,夜是空的,虚的,无助的,无论近和远,总在虚幻与充实之间,看似简单的两个动作,随意对比间,却将心灵的空间无限地拉长。
“我逃避遗落的角色/扮演行走的种子/披着自己的风/跳动另一颗心/不定期地结出另一个你”——起笔,诗者“为剥落过去的自己”,用一连串的动作,使自己以另一种姿态出现。这里的意象从“遗落”、“行走的种子”到“结”是一个积极的过程。风是流浪的,能和心一样属于自己,坦然的心境窥见一斑。
在诗人的眼里,风一直是自由的:“天生喜欢风/喜欢满坡满地疯跑/累的时候便扮作一棵草/无言,茂盛”,所谓极乐必静,诗中诗人的港湾表面平静,而内心沸腾,草一般安静,又默默燎原。选择和沉默、理解和理性在此时的诗中仿佛已无关紧要,何妨让流动的岁月说话:“这个名字越来越像成熟的云/随时都会沾湿脸颊/问过被花踏遍的小径/它只管摊开/摊开手里茂密的。七月”。云至深即雨,而心里的雨是一幅“感伤的风景”,即便是曾经的花朵,在盎然的七月也已远离视野,写作手法的“反切入”使作品更贴近诗意本身。
人的情感压抑至深,便幻化成一个符号,充斥到天空。可岁月还将过河,我们还一样得数着过去或者未来的日子,即使:“还是这些/风透过梦/把香洒满夜色”,可抓不住的,就是总也留不下的。实虚的取舍间,诗人做一缕风,看着或抒情着给自己留下美好,努力驱散黑暗。
尽管“路边的锦葵摇摇欲坠/她做过的梦还在张望/你看她,她便看你/你不看她,她/也总是看你”——可“我”任锦葵的瑟瑟、欲坠的心态在犹豫中徘徊——想忘记,抹不去;忘记吗,忘不了,看似文字的缠绕,两种否定升华了意境。直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明白一切之后,当断无断的痛啊,虽然难舍曾经的美好,终究选择理性的放弃,泪水舔弑伤口,痛不能罢,到此,我竟有些写不下去了。
就任“很低的雷声”、“很近的闪电”“洗刷黄昏洗刷暗淡/洗刷不纯净的叙述片断”, 泪水永远是无力的,人们的心灵一旦被抽空,天空也会窒息,该在的永远会在,“说不完风,风便不去”,那么诗中的“他”会爱上纯粹和洁白,爱上以夜为镜吗?风之动在之无形,风之意在其无色。风是是无边的流动,这样的结尾和对情感的提炼及归宿拔高了作品的境界。
把盏,细细读完星飞的《风自妖娆夜自酽》一诗是在白天,与星飞诗中的“夜”处在时间两端。或许人世间情感的取舍,谁也不可避免;或许铭心的诗意在一阵风里娓娓叙来,风过无痕或狂风乱舞,来或者去,留或者舍,从这些看似简单的手法和意象,但构思紧密,收放自如、似怨非泣、泣也恰倒好处的文字里,我分明感觉到诗人那缕真实、在风中而舞、夜之心灵的起伏——淡味悠远于文字之内,情愫之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