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说现今有开博热,又听说开博能使人出名扬声,还得知现在连进城贩卖果菜的果哥哥菜姐姐们都开博建群,我一个城里无名氏也按奈不住寂寞也想弄点名声窜窜网络,搞点噱头惹人注意,苦于无才无能难有人识,脱衣露私脸皮太薄,揭挖绯闻无从下手,寻思想来还是攀附文雅冒充文人唬吓陌生人吧,呵呵真是痴人说梦,傻子自语,呆子涂墙也,纯属浪费网络空间,耗人眼球视力,误人儿童识字,对此本人深感自责在此不得不提醒偶入此地的好友访客,本博客毫无可读性,请谨慎进入,以免误你正事淡你雅趣,令你呕吐厌食,夜睡不安,在此我深表歉意。
开博说事我说什么事呢?不是家事,杂事,花事,而是想谈谈我国古体诗歌的继承和创新。
众人皆知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漫长的人类发展长河中诗歌作为与人类文明同时发展起来的文化载体,为人类的文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传承和延续作出了重要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伟大贡献,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耀眼的奇葩,两千余年的中华诗歌发展史上留下了数不尽的名篇佳作和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章,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各种风格各种题材各领风骚的伟大诗人,其中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为世界所公认,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宝贵文化遗产。
我国古体诗歌能取得如此辉煌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我国汉字独特的字意结构,发音,音调和讲究音律分不开的,从早期<<离骚>>自由体发展到后来的格式统一,音律规范的豆腐块式的诗歌格式,诗歌律式被确定并被人们所接受,可以说诗歌律式是汉字诗歌创作的重要方法,诗歌律式是汉字诗歌的发展方向,诗歌律式是唯一能代表我国诗歌创作的题材样式。
绵延千年的古体诗歌创作过程是漫长的,但国粹律诗的继承是始终如一的,古人为何能创作如此优美的伟大诗篇和叹为观止的警世佳作呢?我认为就是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深入民族土壤之根本磐基,就是对汉字文化的最好应用,格式严整,音律规范,平仄押韵是我国古体诗歌格式的基本特性和遵循要素,一切脱离民族传统和违背汉语规律的文学创作都是无源之水,无叶之树,无舵而乱行舟也。
清朝前的诗歌创作都是沿用古体格式的律体创作,综观我国诗歌的发展里程由辉煌颠峰至清末的诗坛萧条和落败,格式的固定死板,音调的音韵限制确实影响了诗歌的广泛性,应用性和普及性,特别是西方列强的洋枪洋炮和外来文化的轰然侵入,让讲究音调声韵,平仄押韵和抑扬顿挫的国学遗老们不知云云,何为曰曰。
一种思考在打破帝制后得以酝酿,一种探索在创建共和后得以挖掘。随着清朝人脑后小辫子的割除和捆绑在妇女脚趾上裹脚布的撕裂,打破格式定律和桎梏枷锁成了一切要求解放自由,要求打开定律限制,要求改革创新人士的孜孜不卷的追求和奋斗目标,而“五四”时期的新诗创作就是打破旧有诗歌格式的最好证明。
悠悠长河,漫漫岁月在发展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继承,一代又一代文人学者和诗歌爱好者为探寻诗歌的发展方向做出了大量的创作实践,从严整的格律诗体到五四自由诗体的出现不可不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慨而慷的巨大变化,不可不谓是"当惊世界殊",在此我们不难看出国人对诗歌创新的渴望期待,不难看出呼唤新生事物的迫切期待,不难看出打破旧世界换来新天地的殷切期待。鄙人愚痴苯拙斗胆冒唾说句实话:自由诗体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但不是中国的产物,几十年的发展难有成功和不朽之作,新诗那种没有格式没有韵脚白花花的东西是民族文学的体裁吗?是传统中华的诗歌吗?是泱泱大国诗的大国代表作吗?新诗的发展是越走越宽还是走到了不为人知的地步呢?是奈人寻味还是过目就忘呢?是大雅大器还是多用村闲农乐而自娱呢?此当商榷和探讨。
我们处在改革和创新的时代,继承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我认为继承不是墨守陈规,不是把旧体诗歌的旧有格式拿来按模添字,让现代的人再去背咏平仄格式,再去默记四声诗韵什么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也不现实,毕竟教育形式不同,毕竟现代人已经把古诗古文当成欣赏而不是应用来看待了。
那么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中国诗歌应当如何发展呢?如何与当今时代相匹配呢?如何继承和创新呢?我认为诗歌的发展必须在继承中求发展,必须在继承中求创新,必须要有民族的传统要素和特性,我认为应别于旧体诗歌格式而建有一种新格诗体。
第一,中国诗歌的格式还是应当要的,所谓豆腐块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已经习惯性的把方块字的堆砌叫做诗歌。
第二,放开律体格式和音韵限制,大致合仄押韵朗朗上口即可,要有韵脚。
第三,我国诗歌的基本要素也是最重要意境和语言精辟必须遵循。
今天首次开博写文目的是同一切爱好诗歌的朋友共同讨论我国诗歌的发展方向,共同讨论如何继承和创新,如何古为今用繁荣文艺,如何创作与我们时代相媲美的成功作品,国家的繁荣经济的崛起中华民族的强大复苏呼唤我们创作和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创作方法,鄙人才薄智浅愿同诗歌爱好者携手相谈以尽诗歌探索之讨论。
今天先登一首先前送友人的一首小诗,全当敲打门窗之砖,
送友人
今世有诸葛,
无人到茅舍。
抱肩观日月,
聊斋伴慰者。
以后将陆续发表小诗和短文,敬请指教2007年9月2日 Sample Tex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