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652|回复: 0

[原创]崛起中的第三极:新诗发展刍议(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归现在:信仰与人格的历险

    相似于原散羊君在他的博客公告中对“神性”的阐述,我觉得对其进一步的抒发仍大有必要——神性,不是泛神或宗教,不是救世主,不是永生,而是上帝与佛道诸圣一切解脱者的元神抑或母体,他就是本来就有的你的“现在”,不是外部,不是唯心,不向前寻,不向后转,对神性的回归即是对“本来的现在”的体认。一次性印证“神性”,一次性入定于现在,“本来的现在”——


回归现在  我们试着旅行
在世代锁辖的原野
穿越祖祖辈辈手植的层林躯烬
慷慨地打完属于我们的回合并且大笑
因为我们听到的过往的宗师称号
也在我们身边降临 尤其是见到孩子们
在我们这些依然是萌芽的精气里绽露出峥嵘的头角……
(节录拙作:天人三恻 之 中华套路)


    接下来是信仰,信仰——刍见是对“本来之我/心/物/神/元”的终极认同和永久印行。它有时会披上民间宗教的外衣(可惜,至今为止我在当代竟无缘得遇真正富于佛道感的诗人),有时会借壳于自然和万物的灵媒,有时会对虚文的理念互感,有时又会祷拜所缘的物象。刘诚先生写道:“神性写作,强调有道德感的写作,面向苦难的写作,承担的写作,为人类在这个星球可持续发展的写作!”是的,中国人是有信仰的,可是不能像任何一个别的民族那样去信仰。诗道必有道。所有的支点都在人本身之上。民间歌吟也好,知识分子也好,都在道上转悠,可是如果不是立足于人这两笔,那我们就只能作一个找不到组织的王八了。什么是当代中国人?我们怎么对焦时光赋予我们的射影?谁抓到这一点,谁就中奖。在现代百年的诗人们中,有谁“碰巧”中了呢?我们仔细寻索,发现其猜奖的形式和道路真是纷呈而复杂,在此我有意借用象征的方式举一枝而代群芳,以避繁冗。

  百年(诗)人格信仰的类型-代表-内在形态——
  民族精神的红心-闻一多(及七月诗派、)-信仰的独一与完整
  自然之子-孔孚(沙白及新民歌派贺敬之、闻捷等)-信仰的圣域
  上帝与自我之讼的闪灵-穆旦(朦胧诗们)-信仰的分裂
  生活的映像-(暂缺) -信仰的缺席与质疑
  乡愁与含化欧美的灵思-余光中、洛夫、商禽…-信仰的情结(一)
  爱/死亡/美/艺术即宗教-废名?朱湘?徐志摩?-信仰的情结(二)
  麦地与童心之恋-海子、顾城-信仰的凋残
  佛/道等宗教诗人(暂缺)
     ……  ……  ……


    八个指向自然不能涵盖乾坤,却足以截断众流:民族精神首先列出,不只是因为笔者多年来执著于此,而且还是我们所有人可能的指向。注定,文化上的民族性-个人成为我们神性创作和人格形态的最重要的砝码。在我以为,其代表非闻一多先生莫属,浓烈的情感和整齐的格律形式相交融,可以说是最接近于古诗发展的传承“范式”。其二,与大自然的分离是现代感的一个重要原型,继与社会相分离、与自我相分离之后,它已经越来越不被我们感应,非自然化,正逐渐成为当代人格的一个悲哀。代表人物的创作可以给我们些许垂范。其三,信仰的人格分裂是当代的“新的现状”,正如1960年圣琼·佩斯在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说的,艺术创作正在上升为一种生活形式。作为崇高翻译家的他的诗作拥有多种类型,不过含容广阔的五大顿形式一直是他的主基调。穆旦的特点在于他对上帝和自我的双向质疑和包容,而且固执的、矛盾的置身于此炼狱的两极(作为他的人格形态),真是艰难!是他预示了当代诗人格的集体坠落和诗作的挣扎,从而以自身汇集了这个时代的阴阳-两极现状。

    其四,接着穆旦的创作以后,一方面是向下,一方面是向上的两极分立和内部震荡,其结果是诗创作的内部爆炸和诗阅读的全面收缩。其五,台湾诗人的创作值得重视,约在2004年后,学术界和出版界才开始大规模的台湾艺术研究和刊行。乡愁,既是古来常见、又是我们罕逢的信仰类型,它的指向不只是政治地域的一统,而且已经上升为毕生的情结,这个抒情之源更有力的支持了他们的艺术移植,使得法国超现实主义和美国新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等文学更早、也在很多方面更为深入的先到了中国。其六,先说一下海子和顾城。这是(诗)人格夭亡的类型,麦地和童心的信仰凋残是和现实的(诗)人格残缺相同步的;在一些相对完整的人格中,比如傅天琳,在童心信仰中仍能持续前行。其七,我们的国家缺少唯艺术的人格,中、晚唐有些幻影,在近代也昙花一现。失败的艺术往往向现实屈服,这类事件在我们的历史中屡见不鲜,;但正被今人尝试着融合。其八,宗教性缺憾令人遗憾,我们的宗教管理拒绝游离者,这往往使得修行者放弃写诗。我的对前辈的选择与评论并非盖棺之举,而只是为了合法、有效的传达我的诗学,见解不同者,君且谅之!此不多言。具体待后专题论述。

    我们大概的浏览了新诗的人格类型与形态,考察了朦胧诗前后几十年的曲折而多样的诗路,可以借此概观文化人格与信仰的生成史了吗?我想是的。由于面临民族的生死存亡和个人的瞻前顾后,曾经的人们负重前进,那么我们呢?还能那样自觉的放弃一切虚妄去追寻吗?危机结束了吗?神性是否在放光……?

巴别塔或灵犀:语符的神谕
   

     首先说出我的所悟——新诗的挑战有四项:接通传习,沟通读众,生成身体,交化国际。其中,本质是信仰-诗人格-传习与当代诗歌内在需求的对接,其外在表现便是新诗的沟通形态(身体):巴别塔是沟通的象征,灵犀是自由表达而合契符节的表征,一个言语的双面性起源和到达——以及那种整体化的呼吸和境验,恰恰是我们现代诗的神圣之处。

    在上节中我们已经简单的提到了艺术创作的文体及语言形态,现在让我们稍微仔细一点:现代诗的文体与语言形态——共通的神性如何转化为解读的灵犀……?


   新月派格律诗探索-闻一多、徐志摩、朱湘
   十四行体中国化探索
   何其芳体
   卞之琳体

   郭小川“新赋体”半格律体探索、新民歌体
   散体类:张力式口语体-(拉福格)穆旦、多多等
   消散式口语体-韩东、于坚等

    惠特曼体

    在这些类型化的讲述中,我想强调的是一何其芳体:歌唱的调子,口语化的语言,四大顿的音步类型,变化多端而彼此合节的流体,和他的湖畔诗友之一卞之琳的拼图式建筑风格相比,我认为他的诗体有更多的阐扬性;现在再说张力式口语体,张力,乃是感应激发感应的同时通过且仅通过语言诞生语言之流。这在中国是由戴望舒先生肇始的,这种散体诗体是当代最需要建立的,自由诗的精神全都聚集在这了。恰恰,“第三极”正是在这一点上开始了更艰难的攀爬。

    因为言说的指向对白话而言依然相当沉重,言说使崇高的精神现形,又使它画地为牢,尽管“存在的真”是其第一指向,然而,在当代文学中现代诗最受瞩望而最少被阅读的事实却没有那么简单:国人惯于有韵、有形的诗阅读,在不受技术复制和物化感染的语言转换后,不知道多了几层认读难度!这就是我们的现状。

    现在说下我们反对和提倡的:
“第三极”反对语言的支离破碎,提倡可读性。
“第三极”反对技术化和物化的媚俗、媚假、媚市、媚政,提倡唯真直进。
“第三极”反对人与诗的分离,提倡诗、我共建。
“第三极”反对诗与诗人的自暴自弃、放任自流,提倡价值建构。
“第三极”反对隔离古典,反对全盘西化,提倡开放自守,兼容并蓄。
     ……  ……  ……
    作为人类性的风向标,诗并非唯一的告诉了我们人(性)的内在嬗变的东西,比如宗教,也是可以的。然而,诗却是少有的以语境重历为再生的“瞬间解脱者”。我们的灵魂永远在歌唱,如果我们善于倾听的话……那么,通过这种失落中的歌唱,我们也能唤起那个遍听的灵魂。第三极以一种极地的高度,毅然决然的摆脱了技术和异化的渊薮,从存在与时代与语言的两极分立,从“非神性”的心灵出发,通过大大小小的断层和裂缝的不期而同的地下联合,开始隆起我们生命中的绿色星球——生命之海……第三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4 01: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