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644|回复: 0

[原创]论当代诗的交往功能之萎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标签:艺术赏析 诗歌交往功能 涣散的民间 交感的困境


……其后果是当代诗创作的内部爆炸和国人诗阅读的全面收缩。

                                                 ——题辞
诗歌作为一种日常交往方式的丧失是其复兴的最大阻障,也是我们当代诗者的最大困境和挑战。                        
                                                 ——题记



    或许出于一种先天性的敏感和执着,多数认真的诗人们并不(原意)接受上述题记中的任何一个。是的,当代诗人较少的怀疑他们的诗创作行为,他们抱紧他们的语言之梦和吟咏之琴,巴不得燃烧成一个躯体和灵魂,他们罕见的不与其诗吟相剥离,这使得汉语的混沌背景难得与其相交感,从而在极大的空间内为语词所转,最终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那种先天性移情和命名的初衷。

    诗歌自从作为(诗人)存在的一种生活开始,便预示了其原始交往功能的丧失(就是说,具有客观性),与其说丧失,不如说是当代个体语符行为的差异和多样性淹没出了交往困境。那么,在中国文化史中,诗歌作为一种交往方式是如何“陷落”的?如何从交往的日常形态缩成了当代交往的“某种可能”……?

    从最初的经典开始,有没有谁想过,为什么中国的早期诗都是民歌?即使最早的文人诗开创者屈原,也循章蹈矩的沿用了楚歌的形体?为什么(从《诗经》开始)直到近千年之后才有了大规模的文人诗的群体创作……?

   现在,在那些依然保持着古老传承的众多少数民族中,集体合唱(舞)仍然是民间欢会最重要、最高潮的部分之一,这种部落“狂欢”和西方的“狂欢节”有着本质的不同:虽然他们都是共同体的高欢,但源自希腊酒神节和耶稣复活节精神的狂欢,追求的是在某种遮掩(假面,化妆)和“什么都可以”的约定俗成的简单规则中达到个人的极端自由状态;中国的,却是在一种神奇仪式中感应一维共通的(祖先)灵魂。在激情燃烧的时刻他们都会忘我,不过一种是意识白热化的空白状态,一种是神、我互合的“照见皆空”——我被迫用这些抽象的词语来讲述,这实在痛苦,不如一起来一场节日的歌舞快活!


    就是在这种脐带仪式-天、祖、我交感的合唱舞中,古老的记忆被传达,未来的预言被演绎,一组民歌集合就是历代众人心的一个结体,担当着“把曾经的生活-整体-传达”的使命,在每个人的心中点点累积。于是一个“并不充分独立”的个人恰恰有着整体传承的可能——非西方意义上的“完整人格”并不都是坏事,坏的是我们的赖以对应的民间。因此早期民歌的历史即诗的历史,在这一历史中,诗之交往功能处于最高频。此后,诗歌就不再作为心的显性状态发言,而潜入其隐性空间。


   当其他文艺形式和其他形式占据了心的显空间(日常生活)之后,诗即成为存在之隐性空间的对应之音。

   什么是心的显空间?这个可能是笔者杜撰的词特指人的日常生活(包括家庭、工作和一般社会生活交往),在这些空间中,以前的文化结构由重农、士官道与唱和式的诗性交往组成:重农生活与诗吟相促,书面性、格式性交往的士官道大传统不拒绝诗的格律特征和雅性美,唱和加深民间交往;而现在的民间文化架构,则正在向工商、商道和电报与广告式的功利交往替代——它们挤兑诗的快乐生成:从而使诗成为一种反抗,一种孤独存在的写照,一种与日常交往相别离的个人映像,“小说的历史即对历史的报复”正如昆德拉阐释小说,我们的诗(人)与日常生活交往的分裂时代也到了……



[ 本帖最后由 曹英人 于 2007-11-2 15:15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23 09: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