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526|回复: 0

当代女性诗歌史系列写作之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4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女性诗歌”的概念及其多元展开

以性别作为诗歌史的分类方式,主要是基于女性诗人在80、90年代创作中渐成声势、取得突出成绩的事实。不过,对于“女性诗歌”概念的使用,一直是存有争议的。以最早于80年代使用“女性诗歌”概念的唐晓渡为例,“女性诗人所先天居于的这种劣势构成了其命运的一部分,而真正的‘女性诗歌’正是在反抗和应对这种命运的过程中形成的。追求个性解放以打破传统的女性道德规范,摈弃社会所长期分派的某种既定角色,只是其初步的意识形态;回到和深入女性自身,基于独特的生命体验所获具的人性深度而建立起全面的自主自立意识,才是其充分实现。真正的‘女性诗歌’不仅意味着对被男性成见所长期遮蔽的别一世界的揭示,而且意味着已成的世界秩序被重新阐释和重新创造的可能”的界定就鲜明的体现出一种“权力色彩”[1]。然而,在诗歌史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特别是鉴于对一些诗人的事后挖掘与书写必须面对的“类别归属”,以及80、90年代女性诗集出版情况的考察,“女性诗歌”的使用总面临着界定和实践上的出入。即使进入女性诗歌相对繁荣的90年代,人们在使用“女性诗歌”时仍然常常有不同的理解。在部分论者那里,“女性诗歌”的概念并不是“无所不包的”,它应当是写作上表现女性性别经验和诗歌性别特征的结果,因此,它只有在具体指向,比如专指出现于80年代中期翟永明、伊蕾、唐亚平等创作时,才能堪当此名。而在另一部分论者眼中,“女性诗歌”应当是一种较为宽泛的概念,即它就相当于女诗人创作的诗。[2]
相对于80年代女性诗歌写作而言,90年代此类写作无论在队伍和成绩上都取得了更为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对“女性诗歌”使用却不时呈现出审慎甚或苛刻的标准,这种现象的出现,或许正表明“女性诗歌”本身就是一个历史化的过程。它不但需要历史的、动态的考察,同时,也需要诗学研究本身不断对其进行学理的注入。在为1997年出版的“中国女性诗歌文库”的“总序”中,谢冕先生就曾以历史的方式提到“从一般的女性写作到我们此刻称之为的女性诗歌是质的递进”[3];而作为著名的女诗人,翟永明则在文章中较为尖锐的指出:“‘女性诗歌’这个提法也许会使女诗人尴尬,似乎她们的创作仅属旁支末流,始终未真正进入纯粹的诗歌领域”,“目前评论界对‘女性诗歌’更多地是从社会学观点、妇女问题考察以及女性内心世界分析等方面作定向研究,很少把诗歌文本孤立出来,从纯粹的诗歌价值和艺术的基本要素上进行具体分析,因而‘女性诗歌’的批评辨别标准仍然混淆不清,进而影响到女诗人的创作……”[4]上述引证都说明“女性诗歌”只有置诸于历史和现实后,才能显现自身的丰富性和可能性,而在此过程中,“女性诗歌”将从属于一个动态的视野。
由上述视角看待90年代“女性诗歌”,这一时期的“女性诗歌”写作无疑是一个多元展开的历史时代。随着历经“文化转型”后诗歌“集体意识”的减弱,以及对80年代女性诗歌创作的一种超越,90年代“女性诗歌”更多体现出一种“个人化”的方式,这种“个人化”不再是一种集体阵势,只是以个人独立的方式完成自己的诗歌创作。与此同时,崛起于90年代的青年一代女诗人往往由于她们的“知识性”、“敏感性”,促成90年代女性诗歌不断在关注日常生活场景和部分回归传统的态势中显露出一种新质,而在具体的诗歌创作中讲求对语言的关注和叙述的技巧,更是“女性诗歌”进入90年代之后不断以“个性”方式呈现的一种整体性态势。
当然,由于诗歌写作本身存有的种种因素以及固有的代际划分观念,所谓90年代“女性诗歌”多元展开还体现在诗歌创作队伍的繁荣。女性诗歌从70年代末期登上历史舞台,经由80年代中期接受外来文化思潮的洗礼和创作经验的汲取,至20世纪最后10年,已经呈现出几代诗人共同构筑诗歌繁荣的景象。傅天琳、张烨、翟永明、唐亚平、海男、王小妮、林雪、李琦等诗人继续笔耕不辍;蓝蓝、荣荣、娜夜、刘虹以及路也、周瓒、鲁西西、安琪、李轻松、尹丽川等更为年青一代诗人的崛起,也无疑是这一时期女性诗歌在相对独立中实现自身多元展开的重要原因。

注释:
[1]唐晓渡:《女性诗歌:从黑夜到白昼——读翟永明的组诗〈女人〉》,《唐晓渡诗学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比如,鉴于“女性诗歌”已经取得引人瞩目的实绩同时也是为了迎接世界第四次妇女大会在北京的召开,《诗探索》就曾在1995年5月20日举办“当代女性诗歌:态势与展望”的座谈会上,关于“女性诗歌”的命名与界定,就呈现出上述两种明显不同的态度。其中,刘福春、汪剑钊、陈旭光为代表的认为“女性诗歌”是有相对明确的所指对象与适用范围的概念,其具体是在翟永明、伊蕾、唐亚平等人的创作出现后才开始使用的;另外的意见则体现在吴思敬、崔卫平等人身上,其主要内容体现为女性诗歌概念应当宽泛或者用其他概念进行指涉。具体见陈旭光:《凝望世纪之交的前夜——“当代女性诗歌:态势与展望”研讨会述要》,《诗探索》,1995年3期。
[3]谢冕:《中国女性诗歌文库》“总序”,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女性诗歌文库》共分前后两卷,第一卷包括阎月君、王小妮、海男、唐亚平、傅天琳、林雪、翟永明、蓝蓝;第二卷于1998年出版,包括张真、李琦、张烨、李小雨、林珂、杜涯、虹影。
[4]翟永明:《“女性诗歌”与诗歌中的女性意识》,翟永明:《纸上建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23 09: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