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952|回复: 1

在词语中穿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4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元祥诗歌阅读印象

                       张立群

也许,在初步阅读完黄元祥的长诗和短作之后,以“在词语中穿行”命名他的创作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因为,黄元祥诗歌创作或许正和他生于四川,漂泊新疆喀什两年又重新返回四川的经历一样,是一个复杂至少并不单纯的结合体,不过,这位尚属于70年代的写作一族,还是以他在语言上的某种过人之处让读过他作品的人目光闪动。而对于“在词语中穿行”的言外之意,或许就在于任何一次评论都不是生平传记,它只是阅读者一种自我建构的阅读印象,当然,这种命定的题目也会在某些层面上直捣诗人写作的隐秘之处,至于其理由,则在于它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认定了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才能。

                             一

黄元祥无疑是那种喜欢在写作中营造诗歌“镜像结构”的诗人,他期待以一种近乎迷宫至少是哈哈镜式的写作,表达他对一种生存状态的理解,在《他们》中,诗人写道——
他们在大海深处走动
岸上的我们才会清醒
或入梦
诗人以词语进行独特的示意,不外乎要表达两种状态或曰两种乃至多种人生的比较,也许,“他们”是另外的一种力量甚至是敌对势力,因为只有,
他们坠入天际的河流
把天空刷蓝  云朵洗白
我们才会放声歌唱
并纵身一跃  成为其间的星辰

有时他们从镜子上起身
从我们惧怕的力量中回来
我们才会拥有幽蓝的火焰
以及稻草的亡灵
但“他们”是亡灵吗?“他们”是一群“蒙面人”,但题记又言“蒙面人无处不在”,因而,“他们”只能是词语制造出来的一种感觉,这当然包括恐惧,也包括痛苦,不过,似乎“他们”也并没有想像中那样惬意,因为道理很简单——
他们端过酒杯  我们端起时
痛苦才会满溢
我们持久望向山尖
他们也露出明亮的眼睛望向我们时
遥远峰顶的积雪才会融化

用雪水我们汇聚成了山涧
用山涧他们汇聚成了静谧的湖泊......
这种独特的感受,特别在我们对比长诗《亡灵使村庄没有遮掩》中的开头句——“村庄有两张脸,一张是现实白昼的脸,另一张是梦幻夜晚的脸”时,或许会让我们感慨良多。

                         二

词语的力量显然是惊人的,这一点,在不同的诗人手中会显示出异彩纷呈的魅力。透过黄元祥的——
在冬夜
嵌在墙上的窗户
扫荡旷野的寒风
在敞开
像是词语为显现敞开
沉默在天空中处理乌云
易碎的雪花翻卷着落下:
密密麻麻——
我听到词无声的呐喊
诗句,诗人的《敞开或遮蔽》究竟采取了怎样一种对比的策略,并在敞开或遮蔽的矛盾中嵌入自己的语言感觉。既然,“敞开”可以在词语的呐喊中得到一种实现,那么,呐喊就必然无法遮蔽过多的事物,然而,
那词的呐喊是在抗议遮蔽
还是呼唤雪花的敞开
敞开,翻卷的雪花在嘈杂词语中敞开
渐渐地,词语中充满雪花的呐喊
最后的雪从词语中喷发......
是以,呐喊最终其实还是进行了意义的遮蔽,因为在能指的呼喊中,所指从来没有被人言明以及所谓的话语考证,于是,在呐喊终于声音渐行渐消之后,“我”所能看到的景象也只能是——
我看见一些词持续的暗淡下去——
他们最后的撤退把屋檐下雨水的喧闹
拉得又细又长
但在另外一首诗中,黄元祥却无意识的揭示了他如此运用语言的目的,或者说,这可以代表诗人对语言的某种认识程度。在《沉默》中,无论是“沉默从不平静的一面”,还是“其实最初的他们只是/一些词语的冲动”,似乎都在说明诗人本身对词语的一种冲动,这样,在词语中穿行,究竟是“流浪的男孩”,还是“行程”与“梦的自由”,也许,只有在词语中穿行的黄元祥本人才可以知道。

                              三

但或许有一点可以判断,黄元祥是一个孤独的行者,因为在《世界》与《孤独》中,他通过语言传达的信息泄露了他的秘密——
但我想从深渊中葬送自己时
他从不言语                    ——《世界》


我说的是孤独
只要你相信他就醒着
甚至你散步 写诗
触及的只是他的局部                  ——《孤独》
无论黄元祥怎样通过“他”来传达自己的感觉,但这并不影响一个评论者认定他在书写这些时自身的孤独,甚至,在这种逻辑推演下,我们可以从他的迁徙经历中,判断他为此而付出的行动。
    在《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一书中,海德格尔曾以“家园”、“穿行”以及“最忠诚的感情”来阐释荷尔德林的诗歌《返乡——致亲人》,这对于黄元祥这样一个在“孤独”和“语言穿行”之双重作用下进行写作的诗人同样适用。只不过,这段行程实在是孤独而漫长的。即使只是看看《归乡之途》这样的短制——
归乡之途是内心煎熬之途
故乡与我的牵扯是母亲与幼婴的牵扯
漫长的南疆路蹰蹰学步
扑向你 已不再趔趄
思念之弹性因距离缩小而渐复原状
赤子之心冷却现出质形
如剥壳之蛋黄 除皮之荔肉
诗人的语言使用似乎也从未快乐过,相反的,他总是以一种沉沉的语言质感,诉说着自己迁徙的苦楚,自然,这种苦楚又反过来加深了他的孤独。于是,他期待另外一种回归,尽管,这种回归同样是在语言中穿行而过的——
    春天的吻处 一个高挑乌红的桑椹
在上的诱惑 我们的影子努力靠拢
汁水溅下 抹黑童声的嘴唇

我们在小河里摸鱼
土上弹珠  把太阳拴在光屁股
而桑椹的眼眸远远牵引我们
她熟在三月 熟在我们迎风奔跑的
脚步里  获得桑椹便获得
童年的全部馈赠

多年后 桑椹再次熟透
等待阳光下的一双双小手
我们发现  多么完美的形象
在儿时的绿枝  桑椹坠落
坠进纯真早逝的哀歌                      ——《桑椹》
此处,黄元祥的写作很容易让人想到鲁迅笔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是许多人儿时向往的地方和喜爱的作品,它的无忧无虑曾经伴随我们度过美好的童年,但是,回忆过去或许隐含着现在的处境,也许,一生随心所欲的人总是会遗忘过去的时光甚至朋友,但是,这种甜美的回忆,却有另外一种说不出的东西,我且称之为“寻找本源”,而其透露出来的往往是现实的无奈。
    至此,关于黄元祥的“在词语中穿行”,大致可以告一段落,当然,阅读他的长诗,那种独特的地域风情,会让我们有更多的思索,不过,既然限定了这样一个话题,就顺其自然吧,而更多的阐释空间,必将为另外的欣赏者所言明!
发表于 2007-12-4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了.立群兄煞是勤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23 09: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