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5750|回复: 19

冬日杂吟之1、2、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24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之一
洙泗弦歌断,
中原霜正肥。
谋生无所惧,
取利不馀微。
散木植沃土,
西城凭夕晖。
怡然扫落叶,
闲看白云飞。

之二
长林馀落叶,
斜日动新城。
念母寒犹病,
论交富后名。
霜岚煮岩壑,
燕雀共前盟。
珠泪潸然下,
黄花若有情。

之三
万里苍波冷,
几番黄菊花。
冬深山似玉,
野旷雀无牙。
默对村烟起,
唯怜夕照斜。
松云护坟墓,
恍惚是吾家。

[ 本帖最后由 勿庐主人 于 2007-12-24 12:59 编辑 ]
发表于 2007-12-24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怡然扫落叶,
闲看白云飞。
圣诞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5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只看了第一首,而且没有看懂。
但我还是谢谢你的阅读,并问你圣诞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5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律手法娴熟。。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5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清风冀 于 2007-12-25 11:32 发表
五律手法娴熟。。精了



---准确.枪打的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5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洙泗

---这个词俺不懂.谁给俺讲讲.是不是琴上的部件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5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俺最喜欢第3手.

万里苍波冷,
几番黄菊花。
冬深山似玉,
野旷雀无牙。
默对村烟起,
唯怜夕照斜。
松云护坟墓,
恍惚是吾家。


---有些销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6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洙泗:古洙水源出今新泰县东北,至泗水县与泗水合流,至曲阜东北又分流,洙水在北,泗水在南,流过曲阜,至济宁又重新汇合。因为孔子曾经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后代就用“洙泗”代称鲁国的文化和孔学一派。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中有“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6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是新泰人。但对洙泗流经之地还没你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6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蓝枪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6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清风冀 于 2007-12-26 10:28 发表
洙泗:古洙水源出今新泰县东北,至泗水县与泗水合流,至曲阜东北又分流,洙水在北,泗水在南,流过曲阜,至济宁又重新汇合。因为孔子曾经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后代就用“洙泗”代称鲁国的文化和孔学一派。张孝祥《 ...



----晕死..俺近日刚刚读了杨书案写的孔子.里面就有这一出处....看来俺的烟是抽的太多鸟..记性完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6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依一首之心态,白云飞之白若换成一,或能更体味先生的飘逸旷达.问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4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即使没有人读,也可以自说自话。何况还有人读呢。--

你们所关心的这两句,初作:
云来辄相悦,落叶欲飘飞。

因为:
1,“辄”字的声音太浑浊不清楚。
2,“叶”字没找到恰当的修饰词。“锈/枯/腐/黄”都多余而过分。
而“落叶欲”连着三个“四声”,与下落的方向同,然后“飞”起来。这个“落与飞”的矛盾,一般而言,是个好意味。但在本诗中似显得有些节外生枝。
3,与五六句接得太紧密。“相”字其实已将“木”一起说上了。

改后:
怡然扫落叶,
静看白云飞。
即已自称“散木”,又复自扫落叶,这其中有些残酷的味道。但树木是不能自扫落叶的,垂柳不能作数。那么扫落叶的实际是作者。这样,五六句从喻体说,七八句却从本体说,这个变化其实打断了整首诗的气脉。

两害取其轻,还是回到原来的句子:))

所谓放达云云,只是表面上的。实际是无奈以至于绝望,针对“洙泗”之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9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说自话自斟自酌,也没什么不好。忽然想到四句,送给你:

爆竹声中静品诗,此番滋味有谁知?
雪深掩没人行处,独见梅花似酒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9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勿庐关于声音与意义的关系的说法,可玩味。
声音与意义的关系,似先有西人发之,以其表音文字自有声音系统可以考量。汉语亦有声音系统,但未若西语鲜明而已。
这里最典型也最易于为人提及的当是李易安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但我们在乐府诗词中都可以找到许多例子,以使我们加深对这个关系的理解。
中土诗歌,当音乐与诗歌分离后,音乐素质就只有靠文字的声音来承载了;事实上,文字的声音也有限度地承担着这个任务。知乎此,方可以论格律;可惜世之论格律者多有未察乎此者。
有时间再详论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4-27 01: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