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亨利第四》谈起
文/崔皓
12月30日
小序:
亨利第四
崔皓
12月27日
“停雨吧,快别让我送伞了
快停雨!”
“你知道她并不希望你送伞的
但你真的不想去么?”
“啊……是的,她不希望……
不,不……
她爱我!
请你说话放尊重些!
她爱我!
请放尊重些……
朕
——亨利第四!”
注:《亨利第四》本是意大利剧作家皮兰娄德创作的一出经典的现代主义戏剧。主人公发疯许多年认为自己是亨利第四,周围的人在他面前也装扮成大臣、贵族夫人……把他的生活环境也装点得像中世纪一样;若干年后主人公清醒了,周围的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也不得不继续装疯以维持生活。在其无法忍受之后他说出了真相,但周围的人依然认为他疯了。他于是杀了人。为了逃避,他在其他人逐渐相信自己已经清醒的时候继续装疯,欺骗别人,欺骗自己,迷失自我……
我这篇东西的创作灵感来自“亨利第四”装疯欺骗自己这一层含义。这诗歌的创作也有些许幕后插曲——人的联想真的可以很飘逸,拿着长伞,我忽然以为自己是唐吉珂德了,于是继续联想,想到了“亨利第四”——总之,我是自己的骑士,我是王。“我赞美我自己,崇拜我自己。/我所拥有的一切,你也必须拥有/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必须属于你!”(惠特曼《我自己的歌》)
下面进入正题:
年末了,回想2007年,中国诗歌届颇不宁静。自韩寒先生向现代诗歌创作群体发起挑战以后,似乎“中国诗歌将走向何方”立即成为了一个公众话题。以下摘录了一些观点:
“写的人比读的人多。”
“把散文的句子断开即是诗歌。”
“破坏语言习惯,将一些语法不通的语句凑在一起就是诗歌。”
“朦胧——即是别人读不懂的,就是诗歌。”
2006年8月,我正式加入了红袖添香网站呼噜诗歌论坛的一个圈子,为着一个共同的理念:“诗性即人性,诗话即人话”“唯真写作”——在我的理解可能更激进些——我提出“诗歌是平民文学,让诗歌走下神坛”“让诗歌烂在泥里,重新植根于大众的土壤里”。我坚持认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因而诗歌必须是为生活而写的,“美是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唯有“真”才可能“善”,唯有“善”,才有可能“美”。我后来为呼噜诗集做了一个综述,也在其中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
2007年加入同济大学兰樱诗社,结识到许多爱好诗歌的朋友。但总的来说,他们与我在这方面的想法是不同的。有些朋友说“美是纯粹的美,而诗歌正是为着这美而产生的”“引起共鸣固然好,没有共鸣也并非只能自赏”诸如此类云云。我们暂且不谈。由于近来文思忽然涌动,写了不少作品,忽而想起李杨同学的一句话,我想,有必要拿出来说一下。
“我认为诗歌要雅俗共赏是不错的,但不能单单让我们写作时为了迎合大多数读者的一个欣赏水平而降低写作层次;我认为诗歌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文体,它的发展必须以提高读者的阅读欣赏水平为基础的。因而单纯按照学长(这个指皓皓)的说法‘我们需要写的诗歌是如同白居易一样能让不识字的老奶奶都能懂的作品’是片面的。”
我记得他每次和我提这个观点的时候都很激动,而我总是不置褒贬,怀着求同存异的想法一笑而过的。以前说实话,我是很不赞成他这段话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中/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自古吟诵的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篇,有多少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怕是只有嵇康阮籍了;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从拜伦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到雪莱的《西风颂》,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直至现代主义作品诞生才开始渐渐出现了些令人费解的篇章,但每一个现代派的生命都没有之前的古典的浪漫的现实的走得长远。也就是说:诗歌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与人不可分的。是的,女祭司曼托教会了荷马缪斯的语言,所以他吟唱出了《伊利亚特》《奥德赛》,但这些低吟浅唱依然是当时人们所喜爱的,所能理解的。因而诗歌应该也必须植根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在这里做一个注:我对散文断开即成诗歌的观点的理解:是的,诗歌连贯起来必然是散文。不相信的话把《静夜思》连贯起来,把《卖炭翁》连起来,把《黄鹤楼》连起来。诗歌与散文的区别不是在于断句、格式之类的形式。我想,它们的区别应该在于——诗歌比散文给读者留下的再创造空间更大,也就是说诗人只搭起花架子,里面的鲜花由读者来自己创造填补。)
我很崇尚“白描”式的写法,我认为禅宗说的好:一开口便有偏差。但我们不能不说,那么这个花架子就应该搭起来,尽量给读者留出更多的空间让大家去想,而且白描的东西大多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情,容易给大家理解从而产生一些共鸣。我在创作的时候主要就是本着这一理念。今年的创作频率自我感觉还行,几乎能保证每个月至少一篇吧(最近特别多一些)。近来稍微总结了一下,发现写作风格倒也开始不断有了些新变化,“白描”依然,但掺入了一些“外来”元素。我想这是与近来读书有关吧。
(下一个回复续写,字数超限)
[ 本帖最后由 崔皓 于 2007-12-30 18:59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