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3247|回复: 3

现代诗歌何去何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30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亨利第四》谈起
文/崔皓
12月30日


小序:
亨利第四
崔皓
12月27日

“停雨吧,快别让我送伞了
快停雨!”
“你知道她并不希望你送伞的
但你真的不想去么?”

“啊……是的,她不希望……
不,不……
她爱我!
请你说话放尊重些!
她爱我!
请放尊重些……

——亨利第四!”

注:《亨利第四》本是意大利剧作家皮兰娄德创作的一出经典的现代主义戏剧。主人公发疯许多年认为自己是亨利第四,周围的人在他面前也装扮成大臣、贵族夫人……把他的生活环境也装点得像中世纪一样;若干年后主人公清醒了,周围的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也不得不继续装疯以维持生活。在其无法忍受之后他说出了真相,但周围的人依然认为他疯了。他于是杀了人。为了逃避,他在其他人逐渐相信自己已经清醒的时候继续装疯,欺骗别人,欺骗自己,迷失自我……



我这篇东西的创作灵感来自“亨利第四”装疯欺骗自己这一层含义。这诗歌的创作也有些许幕后插曲——人的联想真的可以很飘逸,拿着长伞,我忽然以为自己是唐吉珂德了,于是继续联想,想到了“亨利第四”——总之,我是自己的骑士,我是王。“我赞美我自己,崇拜我自己。/我所拥有的一切,你也必须拥有/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必须属于你!”(惠特曼《我自己的歌》)


下面进入正题:


年末了,回想2007年,中国诗歌届颇不宁静。自韩寒先生向现代诗歌创作群体发起挑战以后,似乎“中国诗歌将走向何方”立即成为了一个公众话题。以下摘录了一些观点:

“写的人比读的人多。”

“把散文的句子断开即是诗歌。”

“破坏语言习惯,将一些语法不通的语句凑在一起就是诗歌。”

“朦胧——即是别人读不懂的,就是诗歌。”
2006年8月,我正式加入了红袖添香网站呼噜诗歌论坛的一个圈子,为着一个共同的理念:“诗性即人性,诗话即人话”“唯真写作”——在我的理解可能更激进些——我提出“诗歌是平民文学,让诗歌走下神坛”“让诗歌烂在泥里,重新植根于大众的土壤里”。我坚持认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因而诗歌必须是为生活而写的,“美是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唯有“真”才可能“善”,唯有“善”,才有可能“美”。我后来为呼噜诗集做了一个综述,也在其中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
2007年加入同济大学兰樱诗社,结识到许多爱好诗歌的朋友。但总的来说,他们与我在这方面的想法是不同的。有些朋友说“美是纯粹的美,而诗歌正是为着这美而产生的”“引起共鸣固然好,没有共鸣也并非只能自赏”诸如此类云云。我们暂且不谈。由于近来文思忽然涌动,写了不少作品,忽而想起李杨同学的一句话,我想,有必要拿出来说一下。
“我认为诗歌要雅俗共赏是不错的,但不能单单让我们写作时为了迎合大多数读者的一个欣赏水平而降低写作层次;我认为诗歌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文体,它的发展必须以提高读者的阅读欣赏水平为基础的。因而单纯按照学长(这个指皓皓)的说法‘我们需要写的诗歌是如同白居易一样能让不识字的老奶奶都能懂的作品’是片面的。”
我记得他每次和我提这个观点的时候都很激动,而我总是不置褒贬,怀着求同存异的想法一笑而过的。以前说实话,我是很不赞成他这段话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中/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自古吟诵的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篇,有多少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怕是只有嵇康阮籍了;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从拜伦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到雪莱的《西风颂》,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直至现代主义作品诞生才开始渐渐出现了些令人费解的篇章,但每一个现代派的生命都没有之前的古典的浪漫的现实的走得长远。也就是说:诗歌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与人不可分的。是的,女祭司曼托教会了荷马缪斯的语言,所以他吟唱出了《伊利亚特》《奥德赛》,但这些低吟浅唱依然是当时人们所喜爱的,所能理解的。因而诗歌应该也必须植根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在这里做一个注:我对散文断开即成诗歌的观点的理解:是的,诗歌连贯起来必然是散文。不相信的话把《静夜思》连贯起来,把《卖炭翁》连起来,把《黄鹤楼》连起来。诗歌与散文的区别不是在于断句、格式之类的形式。我想,它们的区别应该在于——诗歌比散文给读者留下的再创造空间更大,也就是说诗人只搭起花架子,里面的鲜花由读者来自己创造填补。)
我很崇尚“白描”式的写法,我认为禅宗说的好:一开口便有偏差。但我们不能不说,那么这个花架子就应该搭起来,尽量给读者留出更多的空间让大家去想,而且白描的东西大多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情,容易给大家理解从而产生一些共鸣。我在创作的时候主要就是本着这一理念。今年的创作频率自我感觉还行,几乎能保证每个月至少一篇吧(最近特别多一些)。近来稍微总结了一下,发现写作风格倒也开始不断有了些新变化,“白描”依然,但掺入了一些“外来”元素。我想这是与近来读书有关吧。
(下一个回复续写,字数超限)

[ 本帖最后由 崔皓 于 2007-12-30 18:5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0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说一幅画画得和真的一样,我们说“栩栩如生”;鲁迅先生在形容“豆腐西施”的形象的时候只用了“圆规”二字;“丑小鸭”常常在一些小品文中被用来形容形象不好……我想,有的东西如果想形容出来是不是可以不用太多的话语,而仅仅使用一个“借代”,或许会比自己说出来形象更丰满,感情更细腻,给读者留下的联想空间也更多。我今年做了一些尝试,比如下面几篇:
高架下的钉子户   文/崔皓   9月16日

他也不想被称作“钉子户”
他让房子躲在三十层下避暑
隔音板是有的
——经过他的时候
旁边的高架断了个口
——他害羞了
他怕隆隆的路人窥视他的小屋
他每天晚上都在那唯一透光的洞口
贴上一条内裤。

冬天要来了
他也没有忘记安徒生的画书
火红的“拆”字旁边
他点燃一支火热的烟
——他划亮一根火柴……


玛丽亚   崔皓  9月13日

唤着巴黎妓女的名字
我在你身上
拼命的抽插;
用恶毒的匕首刺你的心
嘲笑你、挖苦你
用最尖刻的怀疑考验你的信任和耐心
在你面前谈我风流的历史
对你读我写给别人的情诗
——然后倒在你怀里的
痛哭、悔恨、发誓、忏悔
——日复一日……

默默抚着我
搂着我
吻我
——然后静静地说
你是我的母亲
我的爱人
我的姐妹
我的朋友
你是我的圣母
我的妻子
是玛丽亚
是抹大拉的
——玛丽亚。

年复一年……

后记:由缪赛《一个世纪而的忏悔》、里尔克《pieta》启发而作。


“吃吧,这是我的肉”  崔皓    9月25日

“吃吧,这是我的肉。”

我把浦江的月亮
掰一半给你
——“吃吧,这是我的肉!”

于是你的嘴里,融化了我的
七巧莲蓉心;
平静的浦江没有风,没有了月影
——“吃吧,这是我的肉!”
——我的眼里只有你!


圣诞节的异教徒
  ——飞翔的伊卡洛斯    崔皓    12月22日7时

她捡起我雪白的羽毛装点平安夜
她对着我无暇的身体祈祷一个白色的圣诞节
她注视着我坠海,向主
求一份丰收的爱情。

惊恐的眼神
绝望的呼救
垂死的扑腾
……

她默默看着、听着

她捡起我雪白的羽毛装点平安夜
她对着我无暇的身体祈祷一个白色的圣诞节
她注视着我坠海,向主
求一份丰收的爱情。

——我
是异教徒!


        这几篇作品都用了典。“火柴”是最明显的,其次是“吃吧,这是我的肉”(《圣经》中基督掰开半块饼说:“吃吧这是我的肉”,又拿起酒杯:“喝吧,这是我的血。”),然后是“抹大拉的玛丽亚”的典故和希腊神话中《代达罗斯和伊卡洛斯》的故事。但这几篇作品发出来后许多朋友和我反映说没读过这些典故,不了解指的是什么,需要具体注解。27日我写出了《亨利第四》,小范围发放了一些副本,但反馈结果是不了解“亨利第四”这一背景,无法理解。我忽然想起李杨那一段话,有了些新体会。
        颇有几分得意地说,《浮士德》我已经读了第五遍了;同样颇为遗憾的是,《浮士德》的博大精深令我还是有许许多多不理解的地方。除开作者的人生感悟复杂深邃之外,就阅读过程中一个最低层次的,最基本的正是一些传说、神话不了解,我对于其中一些情感的表达理解就只能停留在一个浅层次上,无法突破瓶颈。于是近来恶补希腊神话,下一目标是《圣经》及北欧神话传说,颇有些扫盲的味道。但是我想,我们要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就必须学习,而这“扫盲”正是我们的起点。我想,“提高读者的阅读欣赏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现代诗歌源于西方,所谓“丹顿裴伦是我师,才如江海命如丝”(苏曼殊)。我认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是很不成熟的,我们学习的对象应该是西方,应该向西方看。而恰恰在我们大量阅读西方作品的时候,我们会遇到许多西方的传说、历史、典故这一类不同于我们中国的文化。比如说“我是温柔的塞拉东”“你的阿尔戈斯已经沉睡”“雷拉的歌手”“她虽是美丽的劳拉/而我当彼特拉克却不适宜”。这些句子是从普希金的爱情诗歌中截取下来的。普希金的作品就语言和感情表达来说,他的句子朴实真挚,贴近口语,情感炽烈。但诗人依然使用了许多典故,作为读者对于这些典故如果不了解,有的时候体会是不深刻的。比如“赛拉东”是一个法国戏剧家的一部戏剧主人公,“阿尔戈斯”是希腊神话中《宙斯与伊俄》中百眼巨人,“雷拉的歌手”指的正是拜伦等等。了解诗歌中典故的来由和背景,将会加深对诗歌表达的感情的体会,也能更自如的展开联想与想象——往往作者为塑造一个意象引用的典故中的事物形象是有着几重特点的,而这一个意象向了解背景的读者透出的多层次感受或许正是作者的内心矛盾,或许正是作者的复杂思想,或许……作者留下的再创造空间在这里于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单单是诗歌,即便是小说散文,例如许多西方作品中出现了“牧神”这一意象——它生羊角,长羊蹄,生性淫荡——倘若我们不了解这一背景,我们或许会以一种极虔敬的心理去揣摩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而得不到正确的理解。
        “中国的现代诗歌往哪里走?”——2007年中旬整个中国文坛似乎在这个问题上争论得非常热闹。其实这句话似乎应该这样说“中国当代文学的出路是什么?”。作为作者一味的指责读者水平低是不负责任的,同样作为读者一味的抨击写作者“脱离群众”也是片面的。大家都知道“理解是双向的”。那么推动整个中国文学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也不应该是单方面的努力。“阅读者从自身做起,‘扫盲’;写作者贴近生活写作。”——我想,这可能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出路。
        语无伦次中,我的这篇短文就算是结尾了。大概就算是近来的一些所思所感罢。李杨在我的日记里留言说:“共勉。”周围能有这样热爱诗歌热爱文学并怀着“天降大任”的朋友,我很感动。中国士人讲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自己是早已缺乏这样的斗志这样的勇气了的,况且也还没有“达”,唯有“独善其身”罢了。
        最后感谢能读完这“满纸荒唐言”的朋友。再次谢谢大家的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30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

一切欲望
都将被欲望埋葬

一切苦难
都将被苦难推翻

那些死去的人
你不要无视他们的存在

还有更多的人
像他们一样无畏

一切泪水
都将被泪水清洗

一切呼喊
都将被呼喊击碎

你不要无视
第一道曙光的力量

那是整个黑夜
被我刺穿的信号!

用刚写的一首诗回答你,这就是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30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看不懂,不是散文分行,也没有破坏语言习惯.

诗可以看不懂,但看不懂不是诗的追求.

诗的音乐一样:揭露美,发现美,展示美,探索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4 03: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