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3507|回复: 9

《诗歌月刊下半月》6月推出“中国大学生诗歌专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23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歌月刊·下半月》2008年6月号

21世纪初中国大学生诗歌专号


特约主编:白鸦


仅以此书,沉痛悼念在5.12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们!


-----------------------------------------------------------------------

【卷首语】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高校是中国先锋诗歌的实验场,大学生诗人辈出。时至今日,大学生诗歌创作和八九十年代相比,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21世纪初,在中国诗歌“叙述策略转型”的大背景下,大学生诗歌创作表现出不再纯粹、甚至拒绝纯粹的特征,并集体呈现出对“异化”的觉醒。为全面展示21世纪初中国大学生的诗歌创作全貌,本刊特约著名诗人白鸦担任主编,推出“21世纪初大学生诗歌专号”。

本期专号共收录中国35所高校101名在校大学生诗人的作品,因选编时间仓促,疏漏之处难免。限于篇幅,这次专号没能收录已经毕业的大学生诗人作品,也没能收录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大学生诗人的作品,这些遗憾,相信在诗歌界同仁的共同关注下,不久即能得到弥补。本刊推出“21世纪初大学生诗歌专号”旨在抛砖引玉,呼吁媒体更多地关注变化中的大学生诗歌创作。

本刊编辑部 2008年6月

---------------------------------------------------------------------

【21世纪初中国大学生诗歌专号目录】


卷首语(本刊编辑部)

第一卷:挑战者(10人)

◎ 李浩诗选(武汉大学)
◎ 任牧诗选(中国人民大学)
叶丹诗选(上海海事大学)
◎ 茱萸诗选(同济大学)
◎ 严正诗选(南华大学)
茧衣诗选(中国科学院)
◎ 余刃诗选(郑州大学)
◎ 何不言诗选(北京大学)
◎ 盛华厚诗选(中央美术学院)
◎ 李清泉诗选(四川大学)

第二卷:高校诗歌现场(16人)

余西诗选(华东师范大学)

蒲俊杰诗选(同济大学)

◎ 洛盏诗选(复旦大学)
◎ 顾皓卿诗选(复旦大学)
◎ 余味诗选(上海电力学院)
◎ 杨庆祥诗选(中国人民大学)

◎ 黄运丰诗选(安徽师范大学)
◎ 潘奔诗选(南京大学)
◎ 彭敏诗选(北京大学)
◎ 新星诗选(广西大学)
◎ 杨大过诗选(北京大学)
◎ 董金超诗选(武汉大学)
◎ 丛治辰诗选(北京大学)
◎ 崔柏诗选(清华大学)
◎ 张祯诗选(安徽师范大学)
张学振诗选(北京大学)

第三卷:新势力(20人)

◎ 朱康诗选(华东师范大学)
◎ 潘建设诗选(安徽师范大学)
◎ 黄峥诗选(南京大学)
图兰者清诗选武汉体育学院)
◎ 徐钺诗选(清华大学)
鱼小玄诗选(浙江嘉兴学院)
蔡峻峰诗选(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刘化童诗选(同济大学)
◎ 冬牧诗选(中央美术学院)
◎ 周星诗选(武汉理工大学)
◎ 子禾诗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 孔源诗选(北京大学)
◎ 王保龄诗选(安徽师范大学)
◎ 曹抒阳诗选(复旦大学)
罗敏诗选(香港中文大学)
◎ 韩伯啸诗选(武汉大学)
◎ 苏汉强诗选(黄河科技大学)
◎ 王琦诗选(武汉大学)
乔苏诗选(北京大学)
◎ 胥犇诗选(同济大学)

第四卷:群星璀璨(55人)

◎ 文华大道------------------------------李豫黔(四川大学)
◎ 秘密的庭院----------------------------赵佩佩(武汉大学)
换季--------------------------------贺双(华中科技大学)
◎ 桃花树下的少年------------------------何亚娟(南京大学)
◎ 在机关门口遇见海龙--------------------张恒宇(浙江大学)
仰望------------------------------------紫沫(浙江大学)

三月,给表弟----------------------------尚斌(浙江大学)

梦蝶----------------------------------叶康乐(浙江大学)
◎ 我眼中的现实----------------------------余闲(浙江大学)

从天堂到地狱--------------------------李佳懿(南京大学)
某地------------------------------------黎衡(武汉大学)

◎ 自习室--------------------------------李章斌(南京大学)
◎ 冬之叹咏------------------------------黄国武(南京大学)
◎ 乞丐在歌唱----------------------------陈思明(复旦大学)
◎ 色盲----------------------------------滕树孝(南京大学)
◎ 抵达------------------------------余子愚(洛阳师范学院)
◎ 梦的童年------------------------------郁昕鑫(扬州大学)
飘--------------------------------------印天(宁波大学)
黑睫毛--------------------------------刘基斌(宁波大学)
秋天溜走了----------------张天一(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宝宝----------------------------------周国泉(南京大学)
◎ 《兰草》其一:梦的那边----------------张晓明(东南大学)
◎ 我敛起翅膀,坠落----------------------云心柳(东南大学)

“请靠右站立”----------------------金浪(北京师范大学)

羊群--------------------------------叶梅(北京师范大学)
◎ 无题------------------------------哑孩子(北京师范大学)
◎ 梦里的地图--------------------------李辉(北京师范大学)
◎ 命运------------------------------朱莹莹(安徽师范大学)
◎ 寻你------------------------------万多荣(安徽师范大学)
◎ 春雨------------------------------孙鹤窈(安徽师范大学)
◎ 几英尺----------------------------陈金锋(安徽师范大学)
◎ 稻草人----------------------------------春生(北京大学)
◎ 微光------------------------------------王瑜(复旦大学)
◎ 上坟------------------------------------李青(复旦大学)
◎ 身体之光--------------------------------江勋(复旦大学)
谷神----------------------------------郭新超(复旦大学)
坟--------------------------------------菲蓝(北京大学)
公园·印象----------------------------刘仲书(北京大学)
今夜----------------------------------何小安(北京大学)
◎ 列车是一种偶然--------------------柳如烟(西南交通大学)

备战备荒为人民——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王磊(武汉大学)

◎ 和雨在一起------------------------------金晨(武汉大学)
背影----------------------------谌江平(内蒙古民族大学)
◎ 遇见----------------------------石远航(内蒙古民族大学)
◎ 蒲公英--------------------------史海鑫(内蒙古民族大学)
◎ 告别----------------------------李雪儿(内蒙古民族大学)
◎ 如果我能成为雨------------------吴姝婧(内蒙古民族大学)
◎ 一个人坐在树上--------------------吴俊杰(中国政法大学)
◎ 梦魇------------------------------周训松(中国政法大学)
◎ 菊殇------------------------------夏剑英(中国政法大学)
◎ 咖啡心情----------------------------杨杨(中国政法大学)
◎ 筵席----------------------------------李诗洋(西南大学)
◎ 阴天----------------------------------程昆朋(同济大学)
◎ 言与意----------------------------------高专(同济大学)
绿信箱----------------------------------杨戈(同济大学)


评论

◎ 拒绝纯粹 对抗异化——白鸦复旦演讲录(节选)

封二:诗人档案:白鸦
封三:可 能 阵 线 简 介

----------------------------------------------------------

【关于诗歌月刊】


刊名:诗歌月刊
刊期:月刊
主管主办: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编辑:诗歌月刊编辑部
出版:诗歌月刊杂志社

主编:王明韵
本期特约主编:白鸦

责任编辑:兰坡 黄玲君 凯琳
特约主持: 阿翔 韩少君
美术编辑:牧菁
校对:微蓝毛毛
地址:合肥市芜湖路168号同济大厦6楼
通联:安徽省合肥市大钟楼邮政局518信箱
邮编:230001
电话:0551-2888379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9-8216
国内统一刊号:CN 34-1223-1
邮发代号:26-176
定价:8.00元
出版日期:每月1日

----------------------------------------------------------

【白鸦的几点说明】


一、非常感谢《诗歌月刊》给予21世纪初中国大学生诗人一次集体展示的机会!非常感谢多位在高校工作的诗友对本次选稿的大力支持!这次专号选稿历时一年多,但限于篇幅,本次专号对白鸦的编辑内容有删节,没能收录已经毕业的大学生诗人作品,也没能收录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大学生诗人的作品。

二、将以这次“21世纪初大学生诗歌专号”为基础,进一步编辑完善,在2009年底或2010年初,公开出版《21世纪中国大学生诗歌档案(1999-2009)》,收录1999-2009年期间在校的优秀大学生诗人。届时,这份大学生诗人名单可能作很大调整。该书由白鸦主编,出版社正在商谈中,请大家注意预告。

三、这次专号将在6月10日左右陆续寄给入选作者,湖北作者寄给李浩,北京作者寄给任牧,上海作者寄给肖水,安徽作者寄给潘建设,内蒙古作者寄给原散羊,浙江作者寄给老剑,江苏作者寄给黄峥,其他地区作者由白鸦从合肥直接寄出。到2008年6月底之前,还没有收到样刊的同学,请将地址邮编姓名电话发送邮件到白鸦邮箱:baiya@foxmail.com,或在白鸦博客留言:http://blog.sina.com.cn/baiya100,立即补寄。

四、欢迎国内大学诗歌社团与我联系,协助《21世纪中国大学生诗歌档案(1999-2009)》的编辑工作。欢迎大家转载、宣传这份目录,以呼吁更多诗人、媒体关注当代大学生诗歌创作。谢谢大家!

2008-05-23 芜湖


[ 本帖最后由 白鸦 于 2008-5-23 13:24 编辑 ]
发表于 2008-5-23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3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问好白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4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诗坛盛事.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4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

问好白鸦,这件事做的非常有意义,支持《诗歌月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6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7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拒绝纯粹 对抗异化——复旦大学演讲录

拒绝纯粹 对抗异化

——复旦大学演讲录



                                                              ◎ 白鸦

  

【时间】2008年5月17日|下午14:00

【地点】复旦大学本部10号楼(复旦学院)2楼219会议室

【主办】“在南方”诗歌沙龙|“Beyond the South” Poetry salon

【协办】复旦诗社

【参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上海金融学院|上海师范大学

【主持】肖水(整理)



同学们好!很高兴来到复旦,其实我早就想来参加复旦诗社的活动,参加“在南方”诗歌沙龙的活动,沙龙自创办以来,我一直很关注,因为我坚信,你们今天所发出的声音,将成为未来汉语诗歌真正的潮流,所以相对于诗歌圈或学术圈而言,我更愿意听你们发出的声音。现在,我终于有机会来了,见到同学们,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我想,我就先说两个与同学们密切相关的话题吧,一是关于“南方”的话题,二是关于“大学生诗歌”的话题。不过,我今天还要临时增加一个话题,就是让所有中国人沉痛不安的“5.12地震”话题!



首先,我觉得“南方”这个词的文学磁场很强。



一说到“在南方”诗歌沙龙,我们就很容易联想起美国的“南方文学”,还有法国的《南方》文学。上世纪20年代,美国的“南方文学”是很有特质的,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和地域色彩,大家都知道,意识流小说的大师富克纳,他就是美国“南方文学”的核心人物。至于法国的《南方》文学【注1】,就和同学们今天创办的“在南方”诗歌沙龙很相似了,法国的《南方》是上世纪70年代初创办的一种文学杂志,原来叫《南方手册》,以诗歌为主,该杂志以诗人让·马尔里厄、莱-加·格罗为核心,团结了几十位重要的当代法国诗人,创办之初,该杂志集中发表过瓦雷里、圣琼·佩斯等诗人的专辑,在国际上产生过较大影响。1991年,在法国驻华使馆官员让·彭赛的推荐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学》杂志第5期推出了“法国《南方》诗人专辑”,翻译介绍了15位法国《南方》成员诗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图书馆找来看看,这本旧书我本来是要带来的,但我是先到北京去的,走的匆忙忘记带了。



我之所以说“南方”这个词的文学磁场很强,例子肯定不止外国的这些,国内的例子也不少,比如:官方刊物有桂林市文联的《南方文学》月刊,民间刊物有浙江的《南方》文学半年刊,还有“南方诗歌论坛”等等。当然,给“南方”一词赋予强烈文学磁场的还有当前的传媒因素,比如广州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和南方电视台的成功运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南方人物》等媒体的影响不断扩大,《南方都市报》、《南都周刊》对“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持续炒作,等等这些,都从不同程度上强化了“南方”一词的文学磁场,改变了我们对“南方”一词的普通理解。



第二,也是很显然的,“南方”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



这个地域性的概念应该怎么理解呢?我们说的地域性,当然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大家都知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没错,但听起来总是有些空乏,现在我们的诗歌圈里,谈地域诗歌的文章很多,很多诗歌刊物也开设了地域诗歌类的拦目,但结果看起来,很多更像是一个个扶不起来的小山头。有人说,80年代的诗歌面对“现代”与“传统”的矛盾,90年代的诗歌面对“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矛盾,这没错,但不能割裂开来看这两种矛盾,其实这两种矛盾是长期并存的。我以为,“地域性”是需要坚持的,就像“道德底牌”是需要坚持的一样,现在很多人都说,后现代潮流来了,一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来了,农业语境向工业语境、消费经济、大众文化移位,区域身份应该模糊,应该散失,道德体系应该解体以迎合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等等。这样说是不妥当的,虽然我也说过类似的话,但我的意思是,多元化并非意味着不要区域身份,并非意味着不要道德底牌,而是指“地域性”的多元共融,指“道德体系”的多元共融。何况,后现代潮流至今还是个不能盖棺定论的东西。



所以,坚持“地域性”,至少意味着三个方面:一是人的个性真实;二是传统文化的气场;三是地域性的多元共融。说到个性的真实,很好理解,就像美国诗人弗罗斯特说过的:“人的个性的一半是地域性”,你在地域之中,你的很多的“精神真相”就在地域之中。说到传统文化的气场,也很好理解,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地气”,说传统文化的气场,有纵向的,也有横向的,人们需要互相回忆,等等。关键在于,为什么要强调“地域性”的多元共融呢?因为有人说,全球化时代来临了,文学研究不再需要从地域性中寻求资源或意义了,这就是简化地看问题了,地域性的全球化过程,并不是地域性走向消失的过程,也不是以自己的地域性取代他人地域性的过程,而是意味着各自的地域性在彼此的文化环境里共融发展。可以举几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卡彭铁尔和阿斯图里亚斯吧,他们是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先驱,他们年轻的时候在哪里,你们知道吗?不在在故乡拉美,而是在法国,他们都参加了安德烈·布勒东的超现实主义运动,但后来,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回到拉丁美洲去,表现拉丁美洲的强烈欲望驱使他们都回到拉美,卡彭铁尔写出了《人间王国》,阿斯图里亚斯写出了《玉米人》。还有,比如德国的格拉斯,他写了那么多小说,主要作品是“但泽三部曲”,《猫与鼠》、《铁皮鼓》、《狗年月》。这个“但泽”就是他的故乡,在他祖籍的波兰。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帕斯,他长期在国外工作,但代表他诗歌创作最高成就的,是长诗《太阳石》,这个“太阳石”就是他故乡墨西哥的一个象征之物,帕斯周游世界各地,最终是从一种地域的意义上找到了他的全部表达。所以我觉得,理解“地域性”对“在南方”诗歌沙龙的发展意义很大。

接下来,我想谈谈第二个话题,21世纪初中国大学生的诗歌创作问题。



首先我认为,21世纪初,中国诗歌最大的背景就是“叙述策略转型”,中国大学生的诗歌创作也不例外,也处在这样的大背景中。进入21世纪以来,快有十年了吧,中国诗歌的现状看似复杂,其实梳理梳理,脉络也很清晰,基本上有这几个方面构成:一是第三代诗人的影响仍在延续,余波未熄;二是后现代思潮入侵之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解构风潮,比如以“下半身-垃圾派-低诗歌”为代表的消极解构,以“@@@@@”、“卡丘主义”等为代表的积极解构,等等;三是被统称为“神性写作”的那一类庞杂的阵营,他们的实验也是现象之一种;四是女性诗歌写作的阶段性变化很明显,可以专门考察;五是代际写作现象,比如中间代、八零后;六是你们大学生诗歌写作群体的深刻转型,其实关注你们这个群体更重要,你们的集体转型,将直接影响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中国诗歌发展。等等。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梳理,就会发现,以上这些构成21世纪初中国诗歌现状的各个主要部分,都已经不约而同地融入到“叙述策略转型”的大背景中来了,比如说神性写作,就在不断地泛化自己的阵营,不断地扩大他们诗学的外延,谋求转型。比如女性诗歌写作,已经基本完成了第一个阶段的发展,就是从“自我发现”走向“身份确立”,现在已经进入第二个阶段,也就是从“身份确立”走向“自我塑造”。女性诗歌的三个意识遗产,“性”、“死亡”、“抗争”,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型:“性意识”主要由主体抒写向工具抒写演变,“性意识”作为女性诗歌写作中的“生”,已经不仅仅是与“身体之死”相对,而是与“爱情浪漫之死”相对,也就是说,“性意识”在女诗人的主体那里已经不是单纯的身体出发点,而是升华为生存出发点。“死亡意识”的演变则稍微复杂一些,但演变后的主流还是可以把握的,即:内省式的宗教意识。那些读起来一如蒙面者的内心终极之旅的诗歌,就属于“死亡意识”遗产影响的产物。与普拉斯的“死是一门艺术”不同,在女性诗歌写作中,演变后的死亡意识成了抗拒荒诞的宗教意识。“抗争意识”的转变更加复杂,最主要的,是表现在性别立场的把握上,从性别立场出发,“性别讲述”有超越“讲述性别”的趋势。再比如大学生诗歌写作,其实这个转型是最大的,在座的同学们,你们自己觉察到了自己的群体转型吗?和八九十年代相比,21世纪初的大学生诗歌创作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代大学生诗人已经不再纯粹,甚至拒绝纯粹,并集体呈现出对“异化”的觉醒。



从现状上看,大学生诗歌活动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开放性。



目前,一些重点大学的学生诗歌活动还是比较丰富的,朗诵会、诗歌比赛、研讨会很多。但在开放性增大的同时,差距也在增大。比如:北京大学未名诗歌节、中国人民大学诗歌节、武汉大学樱花诗歌节等,都定期举办,学校也给予一定支持,产生了持续的影响。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像南京大学这样的重点大学,其“重唱诗社”基本上是有名无实;东南大学的“瑶琴诗社”基本上是以研究古体诗为主;八十年代影响甚大的安徽师范大学江南诗社,其整体水平也每况愈下;因海子而名声大噪的中国政法大学“三四五诗社”,整体水平令人失望;在广东,由于经济条件不错,各式各样的诗歌活动比较多,但大学生诗歌活动却没有得到广东诗歌圈的关心,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重点大学几乎没有一个象样的诗社。另有一些影响不大的诗社,如云南大学诗社、云南师范大学诗社、浙江师范大学“青铜诗社”等,由于资源不足,均未形成大的影响。



水平较高的大学诗歌活动,由大学生自发组织参与的并不多。比如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首都高校大学生诗歌大赛”,就是由谭五昌等大学教师发起组织的,从组织者到评委没有一个是学生;再如首都师范大学的新诗研究活动,主要是由吴思敬教授组织的、面对博士生和研究生的活动。其他重点大学,如西南的重庆大学、东南的厦门大学、华东的浙江大学、东北的吉林大学等高校的学生诗歌活动,都没有形成应有的声势。据我了解,完全由大学生自发组织的、比较系统的诗歌活动,主要有两个:一是由汤炎忠主持的“广东校园文学网”,听说汤炎忠本人就是名大学生,该网站邀请全国知名诗人作家担任顾问,经常举办网上的文学研讨,该网站的读者面很广,参与人数众多,但整体水平并不是很高,而且诗歌只是该网站众多的版块之一。纯粹从事诗歌交流与推广的、由大学生自发组织的、水平较高的、范围较广的诗歌活动,应该就是以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为核心的“在南方”诗歌沙龙,你们的沙龙大约每个月举办一次吧,听说地点以复旦诗社或上海的小酒吧为主,也经常在华东其他高校举办,你们一定要坚持下去,把范围进一步扩大。



当然,如果仅以大学为单位,去分析和评价各诗社的创作水平,是不太确切的。因为大学生的流动性非常大,很多学生的本科、研究生、博士,都不在一个学校。文学刊物对大学生诗歌创作的关注度也不高,据我所知,2000年以来,系统地推出大学生诗歌作品的刊物,迄今为止仅有三家民刊,一是2005年甘肃的《敦煌》诗刊下半年卷推出了“中国校园诗歌专号”,选编的质量、范围均有限;二是我主持编辑的2006年度《诗歌报月刊》,其中连续四期推出了八所高校的43名大学生诗歌作品,但是太零散,不能呈现全貌;三是听说《思想者》杂志即将推出“21世纪初大学生诗歌专号”,也是我主编的稿件,但还没有印出来。不过,一家官方诗歌刊物已经跟我谈好,计划下个月推出一期“21世纪初大学生诗歌专号”,请大家拭目以待。



从创作上看,大学生诗歌活动呈现“拒绝纯粹”的特征。



现在,关于大学生诗歌的评论也很少,主要还是在老调重弹,比如“高校是中国八、九十年代先锋诗歌的摇篮”、“校园始终是诗歌的最佳实验场所”、“朦胧诗、第三代都孕育于高校校园”,“校园诗人辈出”,等等。而实际上,今天的大学生诗歌创作和八、九十年代相比,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的诗歌创作,已经不再显得很“纯粹”,他们的阅读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诗歌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就像跳舞、唱KTV、户外拓展运动、DV自拍一样,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部分,这种不“纯粹”,也就意味着大学不再是先锋诗歌的摇篮,主要原因将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网络因素、二是立场因素。



关于网络,大家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网络诗歌论坛对大学生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实这仅仅是感觉,实质上,影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除了诗歌已经不再是大学生主要的精神生活方式之外,实际上,在网络论坛上写诗的大学生,数量是非常少的。他们即便上网发表、讨论诗歌,也主要是在大学内部的BBS上,直接参与校外的诗歌论坛并产生影响的大学生诗人为数不多,主要有:幽云、朱成、孟芊、严正、余刃、新星等。关于立场问题:充斥于90年代中后期的“民间”与“官方”的诗歌立场对立问题,在当前的大学生诗歌创作中已经很不明显,再加上批判力的不足,娱乐性有余,当前的大学生诗歌与八九十年代相比,已经不再具有强烈的先锋性和实验性了。



从总体写作水平上看,大学诗歌诗歌写作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传统的抒情诗歌泛滥,缺乏实验性,二是很多大学生诗人陷入了海子的精神旋涡之中,三是娱乐化和多元化倾向。大学诗歌诗歌写作可以概括为“自觉性底”和“可塑性高”。如果说八九十年代的“大学诗歌”所提供的更多的是一种“诗歌的精神”,那么当代的“大学诗歌”所提供的更多的是一种“诗歌的生活方式”,诗歌的外延增大了许多。其实,这种外延增大(不再纯粹)可以看作是后现代意识的产物,把一些纯粹的意义解构掉了,纯粹的意义回到生活的各种细节中去了,我认为这是好事,它让我们更加接近了“大诗”,这里说的“大诗”,是差不多可以和“生活”划等号的,是“诗歌的生活方式”,就像荷尔德林说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从未来发展趋势上看,大学生诗歌表现出对“异化”的集体觉醒。



可以说,由于社会变革、教育体制等等原因,我们的大学生是容易异化的。“异化”是个大话题,“大学生异化”也是个大话题,我们一时半会是说不清楚的,今天,我不想把话题扯的太远,我就具体地说一点:在体制的文学史教育下,大学生的诗歌创作容易出现“异化”。首先,一定是存在着两种文学史的。不断变革发展的社会,使得文学史分两次完成:紧随着“体制的文学史”之后,还有一本不可回避的“清算的文学史”。比如苏联的文学史,我以前讲过,在这里就不举例了。关于大学生诗人的“异化”,可以举一个外国的例子【注2】:在英国,与大诗人希尼同时代的,有两位著名诗人,道·邓恩(DouglasDunn)和托·哈里森(TonyHarrison),这两位诗人,都是在1944年的“巴特勒教育法案”的资助下、靠奖学金读完大学的。但他们更关心的是:养育他们的生活环境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之间的矛盾。他们对英国社会中的文化与非文化层次、特权与非特权阶层、富有与贫贱都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深深地理解英国社会中所存在的鸿沟。由于生活环境不同,两位诗人都对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所获取的“文化”感到不安。已经成为“文化人”的两位诗人再回到他们所熟悉的社区和贫民窟,去观察他们曾经度过的生活时,更多体会到的是自己的异化,是与他们的“根”的脱离。这两位诗人的创作,后来被评论家们称为“奖学金仔的报复”。可以说,我们今天的大学生诗人,或多或少地面对着邓恩和哈里森同样的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看清楚这些问题,所以我有一句话要送给在座的同学们:让我们这一代大学生诗人,怀着正直的悲伤,拒绝纯粹,热爱生活,对抗异化,关注当下,成为将来清算中国体制文学史的中坚力量!



……



好了,同学们,本来我打算只讲这上述两个问题的,但是大家知道,12号,在四川发生了触目惊心的大地震,很多同胞命赴黄泉,举国悲悼。地震的时候我在北京,这几天我一直在密切关注。昨天晚上,坐在开往上海的火车上,我就想,在巨大的灾难面前,诗人应该做什么?或者说,在座的大学生诗人们,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样空前的灾难?



所以最后,我想和同学们讲一讲诗歌的当下任务:收拾大众心理残局。



我曾经讲过诗歌的两个基本底牌,一是“诗意底牌”,今天且不说它。今天我们说说另一个——“道德底牌”。诗歌是有伦理的,是有其“道德底牌”的。诗歌必然地要适当公共化、适当意识形态化。诗歌应当“怀着正直的悲伤”承担社会义务,体现知识分子的批判良知,体现对当下的责任、对未来的信心。我想和同学们讲的,诗歌最基础的“道德底牌”,它不是什么基于审美的方法论,而是基于“善”的本体论的道德底牌,这是不会错的。而这方面我们做的很不足,比如时下汉语诗歌流行的后现代解构思潮,就明显表现出“利他精神”的不足和对“游戏规则”的误解,这就是因为诗歌公共性的丧失。



我不止一次地说过,诗歌的一个眼前的事业就是:对过去三十年来社会变革造成的等心理残局进行收拾。也就是说,汉语诗歌的道德底牌(最现实的任务)就是:基于“善”的心理残局收拾。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一代又一代人,都留下了不同的心理残局,比如历史上的“剪辫子”,让一代遗老心理上的残局无法收拾,后来比如文革,又让一代人的心理残局无法收拾,改革开放三十年也是,唐山大地震也是,汶川大地震更是。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影响一代人的政策,计划生育政策等,还有比如一些政治事件等等,这里就不多举例了。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指中国的体制有问题,而是指社会发展的必然,我是反对盲目对抗意识形态的,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既有成果,也有恶果,恶果并不可怕,但需要收拾。社会变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但同时也为一代代的人留下了心理上的残局,诗歌有义务去收拾残局。大众心理残局表现为“传统迷失”、“移民情结”、“信仰危机”“感情麻木甚至扭曲”等等方面,比如“剪辫子”,是进步的,但一代人就有了“传统迷失”的心理残局,再比如“改革开放三十年”,肯定是进步的,但一代人就有了“移民情结”的心理残局,想想这三十年,中国有了多少打工人口?有了多少移民?我就是个典型的移民,你们在座的学生以后谁将不是移民?比如“汶川大地震”,政府可以救人,人民可以重建家园,但一代人因为受到巨大的心理创伤,就有了“感情麻木甚至扭曲”的心理残局,等等。所以说,我们的汉语诗歌应立足当下,我们的“在南方”诗歌沙龙的同学们,我们所有的大学生诗人们,应牢记自己的诗歌义务:怀着正直的悲伤,与时俱进,勇于承担收拾大众心理残局的责任。



2008-05-17

于上海 复旦大学



【注1】参考1991年第5期《世界文学》杂志(中国社会科学院)。

【注2】参考张剑文章:《当代英国诗歌的发展:1970-1990》。



-------------------------------------------------------------------------------



|“在南方”诗歌沙龙简介|



由肖水、茱萸、洛盏、余味、叶丹、蒲俊杰、秦一、蒋鼎元、吾勉之、厄土、鱼小玄等上海青年诗人于2007年发起,致力于在以“长三角地区”为核心的中国南方,开展针对大学生和中学生的义务诗歌传播活动,增进当代青年对中国当代诗歌的理解、支持和热爱,努力塑造中国“诗歌义工”形象。同时,我们倡导青年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积极催发、保存、推进青年诗人和年轻一代人正面参与社会进程的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7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与国人的记性

地震,与国人的记性



从相似的幸福到各式各样的悲剧,近在咫尺。



袁文婷,一个普通的80后女教师,一个淹没在众多四川美女之中的普通美女,一个不会写诗的抒情诗人,她刚刚离开这个世界,就被习以为常的国人猛然辨认了出来——她,原来是个天使。



地震发生时,正坐在什邡市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一年级教室里的孩子们都吓呆了,一时不知所措,袁文婷也一定是不知所措的,她一定也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心中涌起巨大的恐惧,但她没法像个诗人那样在灾难中联想到自己“死的可惜”,或者像个领袖那样在突发事件中依然还能成熟地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袁文婷的念头太单纯了,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孩子们的伤亡,她一次次冲进教室,抱出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当她抱出第13个孩子,再一次冲进教室的时候,楼房垮塌了……,这时候,她26岁,单身,夏季刚刚来临,想向她表白爱慕之情的人还没有来得及表白。这一天,她平时喜爱的所有的小东西,都成了安静的遗物,她生前的每一片单纯的幻想,都成了悲剧上空的彩云。



袁文婷,她溢满芳香的死亡,以及更多人的死亡,一定是让国人猛地想起什么来了。地震因为“死亡”而挤入了国人的内心,其实不仅仅是因为地震,很多次了,“死亡”都曾突然挤入过国人的内心,但国人的记性素来不好,悲悯总是暂时的,很多事情,都被国人忘记的太快了。地震是不同的灾难之一,但“死亡”是灾难的同样结果;国人猛地想起了什么,原因是各种各样的,但“记性不好”是同样的结果。古人说:“荆棘丛中下足易,明月帘前转身难”。人,总是有战胜“天灾”的勇气,却难有战胜“人灾”的习性。



幸亏,袁文婷不会写诗,否则,就凭她的容貌,哪怕只写几句顺口溜,也一定会被选编到时髦而众多的“女诗人诗选”或“80后诗选”中去,一定会轻易获得一大堆老师们写的读后感式的“美女诗评”。真替她高兴,她竟然没有沾染到诗歌,或者没有来得及沾染诗歌。那些写了几句悼诗然后天天搜索是否被发表出来的诗人们,也替他们高兴,因为这么单纯的一个美女,她竟然临死也没有发现我们这些诗人的真相,诗人可以继续靠美女们的误解混一天算一天。幸亏袁文婷不会写诗,所以她一定不需要诗人举起习惯性挥舞的小手,为她写下蹩脚的悼诗,她的死,却是为我们这些活人写下的祷文,让我们的记忆渗出血珠。



简单的袁文婷,她是那么的干净,她不需要是个什么英雄,千万不要追认她为“某某榜样”来强迫国人的记忆,这种“榜样”在繁荣时代的焦味中,只能勉强作为干燥的“证据”,毕竟,记忆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性格,不是国家的追认制度,无论怎么追认,也都与国人的记忆无关。当然,在一个心理落空的时代,对着天空里高耸的海市蜃楼欢呼,也是人们正常的心理需要,如果政治上还迫切需要制造和搜集一个又一个像袁文婷这样的“证据”,那无论怎么追认,我想善良的袁文婷都可以原谅我们,原谅我们忙碌而虚脱的事业。



在这个刮满灰尘的世上,有人在奔波,有人在哭闹,有人在苦想,有人一直在喊着什么,袁文婷却没有来得及想任何东西,没有来得及说任何话。蒲松龄在《聊斋》的开篇故事中就写到:“有心为善,虽善不赏”,危难时刻,袁文婷做到了“无我”,她只知道反复地抱出一个又一个孩子,直到听见天堂里恍惚的铃声……,她念头单纯,无心为善,无其心而生其善,是美丽而崇高的天性使然。



正在激动中的国人,不知道这位美丽的天使在你们的记忆中能坚持多久?



白鸦

2008-05-21 芜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8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 张学振诗选(北京大学)

张学振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白鸦是不是搞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1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学生诗歌专号明天从合肥寄出,请作者们一周内注意查收。

大学生诗歌专号明天从合肥寄出,请作者们一周内注意查收。湖北作者寄给李浩,北京作者寄给任牧,上海作者寄给肖水,安徽作者寄给潘建设,内蒙古作者寄给原散羊,浙江作者寄给老剑,江苏作者寄给黄峥,其他地区作者由白鸦从合肥直接寄出。到2008年6月底之前,还没有收到样刊的同学,请将地址邮编姓名电话发送邮件到白鸦邮箱:baiya@foxmail.com,或在白鸦博客留言:http://blog.sina.com.cn/baiya100,立即补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5-11 23: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