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329|回复: 4

两篇诗评,两个诗人,写两个女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8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评《苏苏》,野蔷薇般的女子
原诗:

    苏苏    作者:徐志摩
  苏苏是一痴心的女子,
    象一朵野蔷薇,她的丰姿;
    象一朵野蔷薇,她的丰姿
  来一阵暴风雨,摧残了她的身世。
  这荒草地里有她的墓碑
    淹没在蔓草里,她的伤悲;
    淹没在蔓草里,她的伤悲——
  啊,这荒土里化生了血染的蔷薇!
  那蔷薇是痴心女的灵魂,
    在清早上受清露的滋润,
    到黄昏里有晚风来温存,
  更有那长夜的慰安,看星斗纵横。
  你说这应分是她的平安?
    但运命又叫无情的手来攀,
    攀,攀尽了青条上的灿烂——
  可怜呵,苏苏她又遭一度的摧残!
  
写于1925年5月5日,初载同年12月1日《晨报七周年纪念增刊》。
  志摩的抒情诗,总探索着一种心境的极致。(笔者认为,抒情诗歌应探求心境的极致,叙事诗应注意事件的完整性和语言的连贯性)在作者的笔下,“苏苏”是一个痴心的女子,有着极美的容颜,又有极朴素的装扮。野蔷薇总有朴素自然的芬芳,这种芬芳,慰籍作者的心灵。那种“滋润”和“温存”,是一种内心的感受。
  先看诗歌的格式。诗歌四节,四韵。在符号上,追求一、三节,二、四节一致。这样更协调韵律,让抒情诗在读者的视线中,更加透彻、清晰。在诗意上分,诗分两节。前面渲染苏苏的美,出色的绚丽,和值得怜悯的身世。她有上天赋予的美丽,却会经历突来的不幸的身世。“暴风雨”是突来的不幸的象征。在那个年代,也许有革命和变故。“血染的蔷薇”象征一个不屈的生命,而她将淹没在“蔓草”中。“蔓草”指一个年代普通的人群,它们从“生”到“荒芜”,都是女主人公的陪衬。他们淹没了主人公,这是一种悲伤。“荒土”是贫瘠的,充满了死亡的气息。它掩盖一切,埋葬一切,包括那悲伤的情绪。
  “苏苏”究竟是怎么一种女人,她所痴候的,究竟是什么?她的生命中有风雨的喧嚣,亦有夜的宁静。她的一生既有清露的滋润又有晚风的温存。这证明她的命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不幸,她得到长夜的慰安,和“星星”的关注。“星星”象征什么呢?他应该就是作者,他身居海外,对其遥远的倾注。然而,这种平安和宁静的美景,就是为后面埋下伏笔。
   最后一节,我们要关注一个象征。那就是“青条”。“苏苏”人生的羁绊,人生的束缚,也就来自于这个“青条”。然而“青条”也不是一个极其单一的象征。这里正是展示了象征手法的灵活性,多元性。“青条”可能是阻碍她的世俗,也可能是一个锁着她的男人。
   诗歌搁笔时,又再次强调“苏苏”是值得怜悯的。她命运中不只一次的厄运。她以灵魂的美来展示自己的丰姿,以血祭奠她的青春,痴候昭示她脆弱和孤独,但她还是“攀尽了青条上的灿烂”,这也不枉此生!

《惠安女子》,温婉多情
惠安女子 作者:舒婷

野火在远方,远方
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
以古老部落的银饰
约束柔软的腰肢
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
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
啊,浪花无边无际
天生不爱倾诉苦难
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
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
唤醒普遍的忧伤
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
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
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
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
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
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

  在我的印象中,舒婷和传统女诗人不同,她不同于李清照,即使置身于同一个时代,她们的作品也会有截然的差异。舒婷的抒情诗,有一种成熟的丰腴。如果是一个果实,它是丰硕的;如果是一粒种子,它是饱满的。她的诗像翔动的翅膀,有飞越的激情。在世俗之中似一种超脱。于是,她带来了《惠安女子》,带来了她的抒情时代,带来了她自己的身影。
  写人的诗歌,要塑造形象,通常从描绘个人形态着手。描写人的形态,又往往从神态着手。描写人的神态往往先写她的眼睛。一个纯洁的人,有着透明的思想,透彻的灵魂,她的眼睛若那晶莹的“琥珀”。不过诗人写的是“火焰”,“火焰”是热情的象征,一个热情的少女,接纳光明,在诗人的角度,先接纳一个人的眼神,再进入一个人的内心,那是多么的自然。
  那是一个怎样的少女?她不似凡尘的女子。因为她有古老部落的银饰,还有轻盈的腰肢。“约束”这个动词,在诗歌里起了固定的作用,固定了一个人的形象,固定了一个人的时代,固定了她生活的希望和梦想。然而她的梦是散漫的,“不可预期”的。这是少女的梦,她温婉而多情,对未来充满希翼。“梦”是一个特有的名词,在很多人的诗里出现。它是一种透露着朦胧和美好幻想的雾,在一个人的脑海里,无法琢磨,难以形容。然而,诗人在此诗中,把它比成“蒲公英”。那种散漫而轻约的感觉,跃然纸上。把“梦”比成“蒲公英”还是太直接,于是诗人写了海,让飘落的“蒲公英”有了载体。
  诗人写到“海”,又把诗歌带到了一个焕然一新的场境。(注意不是“场景”,“场景”是实境,“场境”是一种注入诗情的化境。)“天生不爱倾诉苦难/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这两句应该是诗人写自己。诗人已经把自己的情感置入其中。“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这里是一个时间过程。诗歌像一组镜头,在时间与空间转换间,是那么的飘然,并插入了声乐。赋予诗听觉的美感。“洞箫和琵琶”是中国的古乐器,也泛指了中国的古文化,这种乐音震撼人的心灵,让人忧伤。“黄昏独自愁”,更有“晚景云未收”。“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这里的“咬”字本是很粗鲁的一个动作,然而,诗人用“轻轻”来形容,反而增加了诗的含蓄,表现了女子的羞涩,或表现一种内心压抑的隐忍的痛,被一种忧伤刺痛。
  从韵律上讲,诗歌没有完全追求韵律的美,避免的一韵到底的独调现象。后面的几句诗,是统一性的,归结性的。诗歌从片断着笔,用宏阔的画面收尾,委实若书画一般,绰绰约约,蜿蜿蜒蜒,一展画卷,淋漓之笔,余兴诗意!
发表于 2008-9-7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7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可不能沦为正常人,一旦也和那些正常人一样每天就是吃喝漂赌,勾心斗角,世上又多一份灾难啊,诗评很不错的,问候梦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8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真好!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11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凭感觉,领悟……学习,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23 09: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