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773|回复: 2

女性诗歌的个体诗史:王竞成情诗系列(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0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曹英人



  世间人看到《一个单身男人写给中国100个女诗人的100首情诗》这个题目,会禁不住想入非非;我们陆续读下去,却觉得愈发厚重:以情诗的方式向一百位女诗人献歌,老者如郑敏先生八十余,少者如苏笑嫣不过十六,这是耐人寻味的——到底是什么催动了诗人的情思,要以这样一种方式抒写?难道它仅只是一个单身男人的个体情愫?我看到“一百”这个数量极大的理透了当代女性诗歌的驳杂层面,虽然不是尽人全论,带着显著的个我取舍,而这正应乎“情诗”的个选意味。因此,我把它当成一部基于个体自选的当代女性诗歌诗史来读,目的是向整个发展中的诗歌质问、献礼,爱恨交加而满怀感激。





带着情诗面具的诗史

    我想,是作者与大部分诗人的熟识造就了情诗的面具,他把人情和诗情融为一体,用完全私人的方式展开评述,这种角度避免了理论化的架空,同时又百般地亲近了每位诗人、诗歌。作史是民族文士的一贯传统,不过,正史多失于谨简,野史每流于淫漫。正史咸以“国别、纪传、编年、纪事本末”等体记述;野史多以笔记、笑谈、小说等方式发挥。这个“百首”系列的特点是以“个人”为单位,具体论述上则杂以正、野诸体。这是一个创新,目的是还原、感受更本真的个体存在。历史的地层被唯独被这些书面的流水卷舒的个体填充,可他们本身却日渐虚化,流失于岁月的生死海。

    除此之新外,更鲜明的特征是:为生者列传。这种对同代人的评述本是深犯忌讳的,诸多难言苦言,适当如何言之?这里隐藏着的却是另一种匠心:史者事也,是也,当时则是。对生者的记述才能更加符合个体为核心的史学坐标,活生生性(虽然可能不完整)是个体的最大特征。因此,为生者立像实在就是最好的选择。

    以诗的方式为生者作记,以情诗的方式为写者和被写者建立一种“夫妻般”的诗人共存象征,目的当然不是佛祖的“授记”或曰水浒的英雄谱,而是试图在我们之中看见我们自己:彼此是彼此的镜子;我们和我们的影像一起,成为这个时代诗歌的某种真实。

    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诗人开始写情诗。面向整个当代史写,面向整个华语世界的广大地域来写。因此,这是一次基于私人感悟的当代女性诗歌史,作者诗路与诗评思路史,以及当代华语诗坛女诗人群像。



诗论天空下的漫天霞光

    作为历史,需要定论,作为生者,回避定论,如何两全?诸种大事,需要定论,无关小事,则无谓定论,如何取舍?这是“在者个体史”的写作悖论。不过,并不意味着没有解决的曲径。一个现实的人如何哭笑的讲述他的过去,我们可以参考。记住我们的目标是呈现自身,因此,“情”的融入在所难免。以情取舍,情之所系,笔之所传,情论的非理性或非定论性本身就是定论的一种丰富和真实。

    所以,我们看到作者一个单身男人,他以他的种种情意适人地抒情,同时勾刻出了每个人。这种将论与情的结合(情论体)就是通幽之衢。

    在这种基调的天空下,作者再巧妙构思,遂弥漫天之彩霞。除了上述史传的体式之外,还有一些值得点明,同时也是历史显现的几种主要形态(仅举例说明):

    a.历史的连续界面(朵儿),在清朝和佛法背景中的执意诗喊。

    b.个体诗歌生活中的他我映射(王尔碑),以作者自身的诗路烘显。

    c. 作者与被写者的历史分身(杨如雪),将我和杨的交际与李清照之于范仲淹的比较来构思;某一事件、地理等与被写者的“合并”(李成恩),以汴河与之联姻。

    d.以所写者的姓名、经历、语言、成就等为诗(王小妮等)。

    e.生活虚构中的真实(胭痕)。

    这种多角度的论述虽然浮光掠影,却并集了诗人们的吉光片羽,加上作者构思的一脉相承,因此在短行中便汇集了厚巨的经验密度和诗情需要。如《丁小琪》:“发现词以后,所有的语言失去锋芒……打碎传统,打碎先锋;圣洁的悲悯之心/瞬间熄灭一切面对的欲望,骨头能够知道真理/拆开,折叠;一个女人用几根肋骨/打磨时光的佛,幽默是神经的痛/诙谐在智性的禅意中妥协,声音是歌的巢/故乡再远,回家的灵魂也无法拒绝/到了这里,我已经绝望;向前/也不过是重复语言打铁的活,转身/她就是神话里传说的通灵的蛇。”还有《舒婷》:“我担心顾城朦胧后,他诗歌的斧头向你押韵/现在看来是多余的,那棵橡树承受了可能劈来的寒光”。

    相似于个体诗学的定位,作者诗评的思路也是这样的:按照每个个人的方式立论,以个体为中心,建立她们自己的星系。在这种个体中心的诗评基调上,作者又因情而变,或讽或敬,或引或化,将复杂的感情真实的显现在被写者她们自己的星河中,犹如逆转或引转的卫星,形成更加丰富的诗(评)景观。多色调的诗行、显灵般闪现的语句,左右穿行的一语中的……种种不一而足。

    对女诗人素材点化性的内部对话与历史定位的严肃态度相匹配于宛转而一的诗歌情论,在对个体吟咏的无限追击中一再带上追者自身,从一整个华语世界的背景中确定个体诗学之群像,在各路周游、各自探求的女诗人中间栓系了一圈私人而又公开的王氏诗环,这是这组诗歌最集中的特色。

    纹理虽已明了,下面还要我们读者亲自来读。
发表于 2008-8-11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来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4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吹吹更健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23 08: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