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榔头敲打中国的时候
——赵丽华诗歌漫谈
文/河东
题引:多年前,我不认识赵丽华,多年后,我已经忘记了赵丽华,但现在,我正热爱着赵丽华。
关于赵丽华和她的诗歌,有着许多话题,即使是不懂诗的人,因此我不知道从什么角度更好地来说完我心中想说的话。
一、关于赵丽华
赵丽华是一个诗人,是中国当今诗歌界的名人,这无可厚非。赵丽华诗歌的好与坏,她对待诗歌的价值体系(态度),却存在着太多的争议,在这些争议里面难免有着太多伤风败俗的事情(从2006年9月所谓的“赵丽华事件”开始),我对这些争议从不感兴趣,我只想从赵丽华的诗歌出发,去说我心中的话。
先举两个事例:
其一、上半年的事了,一位与诗歌没有任何关系的同事(他是教数学的,暂且这样定吧)居然对我谈起赵丽华,谈起网络上由她领军的“梨花教”事件效应。他说赵的诗歌像说话,他也会写。我对他说:“你去读读她的《朵拉·玛尔》吧。”
其二、8月份我去省里培训,给我们上课的教育厅某处长谈学生心理特征,涉及如何引导的时候,引经据典地扯出了赵丽华和她的诗歌,她说自己不懂诗,但她却拿《摘桃子》和《一个人来到田纳西》读给大家听。现在已经想不起她搬出赵丽华的确切意义所指,但她的态度是非常硬朗的,好像在宣誓和诗歌割裂。下面没有唏嘘之声,她很失望。我想这无非是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赵丽华而也。我对她说的那一大堆费话不感兴趣,但就在那课堂上,我写下了《诗人的成功》——
写一首诗,让世人传颂
比如赵丽华的《朵拉·玛尔》
《雨从廊坊下到石家庄》
写一首诗,让世人引以为鉴
比如赵丽华的《摘桃子》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一个写诗人的名字让诗歌爱好都和其它诗人记住了,他是成功的,让远离诗歌的人们记住了,他更是成功的。因此,赵丽华是成功的。她的诗写,已经成为一些教育的力量。
二、关于赵丽华的诗歌
再来谈赵丽华的诗歌。
赵丽华非常热爱生活,她说:“我希望我的下一首诗对我们司空见惯的生活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和新的表现。”因此她的诗歌的现场感很强,这一点无须质疑。
先用砂轮开刃
再用砂石打磨
再用油石细磨
最后用面石定口
这位来自安徽的磨刀师傅
态度一丝不苟
手艺炉火纯青
我掂着这把寒光闪闪的刀上楼
楼道无人
我偷偷摆了几个造型
首先是切肉
然后是剁排骨
最后是砍人
——赵丽华《磨刀霍霍》
大凡热爱写诗的人,都把诗歌当作武器来使用,且不管这武器的锋利与否,顺手与否。你也可以这样理解,就是用诗歌说话,表达心中的感情。武道有句行话,叫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可以这样说,那些被迫出来指认赵丽华的句子,就是赵丽华练功时留下的疤痕。试问一下,哪个练武者身上没几处伤疤?赵丽华练了多少年的功,受了多少伤,只有她最清楚,或许我们能从她的诗歌里找到一些端倪——
这样练下来,还没有下山之前,她就已经把她诗歌磨得无比的锋利了,使用起来非常的顺手,那霍霍的风声足以使胆怯者失魂落魄。再说,既然是武器,无论你怎样隐忍,总是会伤人的,有意也好,无心也罢。
据说古代的赵丽华不以真名传世
轻功绝顶
仗剑天涯
除非万不得以
从不出手现身
——赵丽华《新侠客行》
因此可以说,赵丽华的诗歌不是一把普通的剑,而是一把所向无敌的宝剑,它能轻而易举地挑破你的防毒面具,让诗歌无色无味的盅直接进入你的五脏六腑。凡是中了毒的人,只要一谈起赵丽华和她利剑一样的诗歌,无不咬牙切齿,这些人的内心包容着热爱、敬重、无可比拟和妒忌等因素。于是赵丽华说:《拿起一件东西几乎是无声的,而放弃的声音更轻》。读懂的人,嘶喊着,均以面巾擦拭红肿的泪眼。
因此在2007年一个秋日的黄昏,我写下了《读赵丽华的诗》——
读赵丽华的诗
像拿起一块煮熟的骨头
肉香掉了下去
手里剩下一把枪一样的骨头
三、赵丽华诗歌对我的影响
对一个诗人的热爱,往往是从他的某一首诗开始的。当我读到《朵拉·玛尔》的时候,我惊异于我的热爱的开始。
她平躺着
手就能摸到微凸的乳房
有妊辰纹的洼陷的小腹
又瘦了,她想:“我瘦起来总是从小腹开始”
再往下是耻骨
微凸的,象是一个缓缓的山坡
这里青草啊、泉水啊
都是寂寞的
——赵丽华《朵拉·玛尔》
诗歌该怎么写,用了多少技巧那纯粹是不负责任的大话。诗歌就是诗歌,内心或缺的某种需求的表达,而你使用了怎样的招数,与别人无关。“不要坚持做一个诗人。不要怕被人忘记。如果你不在状态,你就停笔。”诗歌亦不是救世主,无须救你于水深火热之中,它最多能做的,就是在你想起它的时候,给你带来一丝微风。能拂动你也罢,不能拂动你也罢,在情感如诗歌一样消瘦的今天,内心的寂寞是无以复加的。
记得当时读完这首诗的时候,我没有接着往下读,而是合上了书,捧至额面,静静地念想了好一阵。这就是一首诗的力量。
赵丽华说:“作为一个编辑的包容和宽泛阅读和作为一个作者的个性写作越来越像一个矛和一个盾驻扎在我里面。”生活本身就是矛与盾的对立,在表达生活的时候,赵丽华很自由地细致地做到了这点。因为她明白:“表层看它们是对立的,但它们在内部平衡和稳住了我。”
于是我开始阅读赵丽华的更多的诗歌。正如赵丽华所说——
当你老了,亲爱的
我肯定也老了
那时侯,我还能给你什么呢
如果到现在还没能给你的话
——赵丽华《当你老了》
四、赵丽华诗歌对中国的影响
现在再来看这篇文章所用的标题,我要怎样把它说得更清楚些呢?
在今天的诗坛上,没有孰是孰非,就看谁做得认真。也许有人正在说,赵丽华根本就不存在,就像有人在说,除了朦胧诗,第三代和70后之外的一切都不存在一样。这有什么意义呢?是的,多年以后,赵丽华、你、我和他都不存在了,但我可以肯定地说,赵丽华的这些能够蚀入骨髓的诗歌还在,而且还是那样的充满了力量。等到那时,世人文化和观念的回归,赵丽华的诗歌已经不再是剑,是枪,是盅,而是被人们理想的炉火铸成了榔头,一下一下地敲打着那时的中国,中国的精神世界。因此在今天,我们还要看到,赵丽华就是一面镜子,映照自己的同时还映照出了一片浩瀚的风景。只是在她的这片风景面前,许多人迷了路。
我看到柳枝摇摆的幅度
有些过分
——赵丽华《有风吹过》
【赵丽华介绍】
女诗人赵丽华,1964年11月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出版诗集《赵丽华诗选》、《我将侧身走过》,2001年参加诗刊的第十七届“青春诗会”,《诗选刊》编辑部主任。
曾在《人民文学》、《诗刊》、《诗选刊》等各大报刊发表大量作品。2001年先后担任全国文学最高奖“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全国“柔刚诗歌奖”评委,《诗歌月刊》全国“爱情诗”大奖赛评委及全国“探索诗”大奖赛评委等。 先后在《南方周末》《中国民航》《晶报》《东方新报》《都市女报》《兰州晚报》等几十家报刊开辟随笔专栏。与郁葱合作主编2000-2002年度《中国诗选》与罗晖、伊沙合作主编2003、2004年度《中国诗歌选》。
【作者简介】
河东:原名王杰。1982年生,贵州金沙人。作品刊见《人民文学》、《高原》、《散文诗》、《江门文艺》、《潭江文艺》、《岁月·燕赵诗刊》、《黄河诗报》、《北美枫》、《陆》诗歌、《中国教师报》、《贵州日报》、《劳动时报》、《毕节日报》等官民刊和报纸,并入选《诗刊》选编《中国诗库2007卷》、《中国当代网络诗歌选本》等集子。现为教师。
通联:551800 贵州省金沙县三小:王杰
QQ:624319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