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119|回复: 7

【诗散语】-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2 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轼论文,深获我心。为鉴——

文贵自然……非求深务奇,好为艰深之词以文浅易之说者;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而词语甚朴无所藻饰……曰: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为文至多而未尝敢有为文之意,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如行云流水初无定制,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有意而言,意尽而言止,天下之至言也……世之儒者忘己以循人,泛滥于辞章,言有浮于其意而意有不尽于其言……
=====================================================================


  大自然启发人类诗意,与人类赋予大自然诗意,孰先?
  也许当如此说--人类的心灵融入于大自然,遂相感应而产生了诗意。
  这个宇宙与人的世界,蕴含着某些永恒之意,唯心灵可得见之;俗眼看山,相看两无趣。

  作为诗人,以及凡是文人,我不知道,当我们学会并理解了文字,何以能不对之深怀敬畏?
  古人言文章千古事,虽不至此,而面对文字,我们是否当感觉某种责任?
  至若以文字游戏,凭借些小聪明玩弄文字,乃是亵渎。

  我写诗并不仅仅为表达或发泄自己。
  那是艺术的无限完美——对它永无止境的接近,是我最深刻的生命之体验。

  诗有两种——
  一种是心灵中偶然一闪烁,而情不自禁的流露,浑然天成,是最纯粹最根本的诗,所谓性灵小作,于不经意间动人深处;
  另一种则是诗意的理性延伸,是诗歌技艺成熟的创作形式,以诗人的丰富心灵与才华造诣,创造诗的艺术。

  现代诗歌越来越成为一种大脑的而非心灵的,或思维的而非感受的。
  相信人类普遍具有诗意的情愫;诗人则是超越的。
  容易解读的文字显然浅薄。作为现代诗人需要具备极高的智力,构建起异于常人的思维模式,锻炼出割裂语言移位意象然后重组的能力,以形成其独特高标——因为诗人对于生命的洞见与感悟,当然深刻于常人,因而痛苦;然而人们却不理解诗人的痛苦,这又让诗人孤独,以致他们更其深刻地痛苦——这对于诗人,具有重要的价值。

  我对诗的定义是:以韵律的文字表达诗意。
  诗歌乃是诗人对于世界的诗性感受。解此,就可放弃那些刻意晦深的所谓思想,而纯然因着一点诗意的感动,去写诗。
  关于诗歌写作的技术,我以为仍然是被今天的众多写手们早已普遍不屑提及的——传统的韵律节奏,与文字的凝练自然。他们自有一套现代的写作技术。
  
  若属于中等智商,是没有能力,也就不必“参与进去”,猜谜那些高智商作品的深奥曲折,或含混不清的思想歧义。不如读一些哲学随笔,很多哲学家的散文语言其实很有文采,也甚平易可解。

  当代诗歌技术上言必称“张力”,实则仅及于文字表层,即词句的铺排,语势的扩张。
  一种才华的浪费,语言的奢侈而已。
  我以为真正的张力乃是内在的敛聚之力,自然无迹地蕴涵于沉静的文字,贯注于诗的节奏与韵律。

  诗意即诗之思想。韵律即诗之美学。凝练即诗之技巧。自然既诗之境界。
  诗意于不经意间感染着我们。我们于不经意间写出了诗。

[ 本帖最后由 残木 于 2008-11-24 08:19 编辑 ]
发表于 2008-11-22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意即诗之思想。韵律即诗之美学。凝练即诗之技巧。自然既诗之境界。
  诗意于不经意间感染着我们。我们于不经意间写出了诗。 ”
美文 拜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徐言如是 于 2008-11-22 13:53 发表
 “诗意即诗之思想。韵律即诗之美学。凝练即诗之技巧。自然既诗之境界。
  诗意于不经意间感染着我们。我们于不经意间写出了诗。 ”
美文 拜读了!


问好诗友。多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4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2】

  诗的形式——
  诗歌形式的重要应过于思想。因为诗歌原本是一种语言的形式的艺术。完美的表达乃是使诗歌得以隽永的生命力,足可化腐朽为神奇。
  就形式而言,韵律节奏乃是诗歌最根本的特性。仅有思想或内容而无韵律,不过是分行的句子,或曰散文,其行不分也罢;
  虽无思想而具优美韵律却不失为一首好诗,因为诗意之美即是诗歌最基本的思想。
  所谓诗歌,难道不正是以诗的独特语言形式,表达诗意。

    如何叫做言之有物?
    真实的感觉便是物。诗意岂不是意义?
    即便有意义的东西,文字平庸了,就诗而言,又有什么意义。

  诗之精、气、境地[答诗友问]——
  “精”乃内蕴涵蓄之“意”,我们之所欲言也。
  凝聚深沉之意方可曰之精,浅散浮薄则非是。这里需要澄清的是,明白之言未必不深,而隐晦之语未必非浅。
  所谓“气”则是由内而外的发散之“力”。内在之意与外在之语言形式相互凭借而生成的“气势”。即感染力。
  徒具张扬文字而无蕴意谓之无根之气。虽有意义而无相应文字谓之滞塞之气。
  至此,则“境地”之意迎刃而解矣--有精有气,是为诗之境地。

  诗意乃是一切美学之根本;也就是说,任何形式的艺术之美都归结于诗意。
  诗歌是语言艺术中最直接的诗意表达,是最纯粹的语言艺术。
  没有灵感写不出好的散文;而根本写不出诗。

  灵感是忽然触及的一个介入点;或一种有意无意之间的介入,或衔接。  

  成熟的文章自然蕴藉内敛,并不故作惊人之语,而嚼之隽永味深;制造视觉刺激的文字,虽可骇目一时,却不堪咀嚼反复。
  文字左右逢源,未必文章练达。
  多见以才华铺排而下的诗句,颇能造成才华横溢的震慑。我甚羡慕。但很难说其中有多少真实的诗意,可以深刻感染,反复吟哦。

  一个时代总会有许多才华横溢自命不凡的艺术家炫目一时,然后永远消失。因为其作品仅仅展示出才华而缺少真实的性灵。
  一些平淡的作品却被时间流传下来,因其隽永之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4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3】

  我们真诚,但未必真正知道自我的真实。
  作为诗人,应努力做真实的诗人,而不是努力做一流的诗人。
  不必刻意于写什么,或怎么写。顺其自然可也。

  深奥有两种。
  一是某种玄秘的思想;此外则是思维方式的问题。
  深奥难解的诗歌,多属后一类。
  作为一种文字的风格,乃出于诗人的气质而非思想。
  深奥并不一定深刻;深刻也不一定深奥。

  根本而言,诗是美学的,不是哲学的。诗歌原非源于人类理性。
  诗歌美学的基本要素,首先是意境,其次是语言,再次是思想。但我们的现代诗歌似乎呈现出本末倒置的趋势。
  我们务求语言张力,而常多生硬繁琐,失之简练自然;刻意哲理反思,又常空洞拔高,失之蕴藉隽永——自欺欺人,徒然迷惑眼目于一时。

  作为形式美的诗歌,其形式的意义主要应是负载情感情绪的流露。即便哲理诗,其写作的冲动也必然出于情绪发泄的冲动。
  以诗的形式表达思想,其意义在于,借助于诗歌的情绪氛围及个性化语言,造成更强烈效果的心灵震撼。
  使用逻辑混乱的语言,表达自己思路不清的感觉;或以含糊其辞的方法,将简单的道理弄得人苦思不解,未知有何必要?
  人们读诗,想来主要不是为了懂得什么道理。

  诗歌意象同时具有普遍的意义与个人的意义。诗人应在二者之间把握尺度。

  诗歌是以“诗的形式”,进行情感情绪及思想的表达。我认为“诗的形式”并非单纯的外在形式,而是包含了内在的诗意。
    诗的外在形式又并非表面的文字排列方式,而是具有着强化了的韵律节奏。
    单纯的外在形式自然不是诗;而内在的诗意则不一定是诗,因为一切艺术形式之中都蕴涵着诗意。

    文章应惧太娴熟。
    成名诗人的作品,多见其才华泛滥而熟练铺张的文字。
    只有在心灵与时间中凝结的文字,可以长久于时间与心灵。
    这个世间文字已多到成灾。真正的诗人,定然珍重他的笔墨。

    才华横溢的诗人常能提笔成诗,不断溢出,象一串串产卵的昆虫。
    一些大诗人也常有随兴平庸之作,与其大名并存不朽;而无名诗人的隽永小诗,则湮没矣。

  历来之名家名篇,若混于无名作品之中,未必都能引人注目;而另一方面,引人注目的作品,亦未必真好。
  名家作品的价值,有时是寓于全部作品的整体意义之中。
  真正以其独立价值堪称卓绝的作品,其实不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5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4】

  追求唯美的诗歌或许更浅薄;而追求唯美的时代,却是人类生存的理想。
  
  唐代的格律诗歌真是很神奇,能在简单而又严格限制的组合形式中,产生岀无限的诗意空间。从整首诗歌到一联一句以至一字,都被赋予无尽的意蕴,耐人吟咏玩味。
  唐诗完成了中国古典诗歌之静态隽永美学的最高实践,将汉字的特性与魅力演绎到完美极致,从而充分体现岀汉民族气质的沉静性情的蕴藉。
  中国的现代诗歌无疑应在继承传统诗歌美学的基础上学习西方诗歌,而逐渐产生岀自己的现代特色,这是历史的常识。

  中国的古典诗歌崇尚内向静态的美学,以凝炼文字为手段实现对意蕴、意境的追求。
  这种静态之美并不造成震撼刺激的效果,但其美的力量却是深沉而持久,古人称之为隽永。

  中国的现代诗大体上仍属西方式诗歌语言。
  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最终的目标应是形成自己民族的现代诗歌语言。
  戴望舒的诗歌语言是很不错的现代形式与古典韵味的结合,但其现代感尚弱;北岛的诗歌语言很独特的,既不是西方风格的也不是传统特色的,其凝练与力度可谓无与伦比。

  翻译的作品自然是优秀的作品;读翻译的作品自然是学习。
  然而我们读到大量粗制滥造的翻译劣品,这对于我们的诗歌学习是有害的。
  翻译西方现代派作品较之浪漫派尤难,往往弄成一堆莫名其妙的词语堆积,不仅无诗意,且不知其意。
  文学作品翻译,特别是诗歌,应该不是懂得一门外语就能做,而需要具备才华、修养,以及责任心。

  有感于爱尔兰诗人尼希的一句话——没有一首诗歌能够阻止一辆坦克。
  但是艺术一定要直接介入政治吗?
  其实政治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终极目的,正应该是超越政治。
  对于人类生存而言,政治是一种手段;而艺术却是目的。
  美的追求,本身便是对于丑恶的战斗。

  当欧洲的生命意识冲破中世纪黑暗之际,诗人站在黎明的光里歌唱生命与自然,充满着激情、神圣、庄严。
  而当生命与自然终被承认肯定,成为常识,一切不过如此平凡,这时候诗人的吟唱便自然而然失去了昔日的万丈光焰。现在是白天,黎明毕竟短暂。
  不过,中国的诗歌,历来就在平静地吟咏着大自然与人的平凡。
  我们不曾产生过西方世界那种民族心灵的巨大诗性震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6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5】

  节奏音律是诗歌的共性。从一些西方诗论,觉得西方诗歌对于音节合拍的要求颇为严格,是诗歌创作的一项重要技巧;这方面汉语诗歌似乎要随意自如得多,因为汉字单音节组合的特点。
  想象西方诗歌的音乐性韵律感比汉语诗歌更强,而不及汉语诗歌的语感力度。
  正是由于文字语言的不同的特性规则,诗歌被认为不可翻译,欧人同一语系尚有如此之叹,则中西之间又何其相去之远?

  关于自我的反观内省,西方人“用斧头砍开胸膛跳入自己之中啃啮五脏六腑”,以此类推包括时间在内的万事万物都进入它自己身体内部或者被人进去大大折腾一番,遂成一种现代艺术。
  也许这仍属于东西方思维一静一动的差异罢。东方的现代派诗人似乎也已不再习惯传统的静观。

  西方人作诗自有其西方文化背景。
  因其理性的哲学气质与悲剧的宗教情感影响,其哲理诗呈现一种巨大的心灵压抑,一种沉重深刻的成熟风格,此异趣于东方诗美之空灵蕴藉。
  西方诗歌长于联想与象征,有丰满细腻之感,但过于琐碎写实。
  中国的现代诗主要学习西方,却不宜断绝东方文化的底蕴。追求厚重深刻,不宜太刻意,以致弄得生硬晦涩。

  我们的时代背景不再产生伟大诗人,却产生大批优秀诗人。
  这是一个诗歌繁荣的时代,亦是诗与诗人杯社会贬值的时代。
  当代诗歌艺术上已远较19世纪西方诗歌高峰时期成熟;精神境界却永远达不到那个时代的高度。
  现代理性的成熟,令人类丧失了精神中的神圣崇高以及情感的纯粹。
  在人与自然之间,西方人不再隔着上帝的身影,大自然已仅仅是一个理性的客观与外观,而很难如东方人那样,成为一种生命的扩展与依托,以至进入一种文化精神的意境。
  抒情诗方面,东方人天生情感的含蓄细腻,自然较西人的激情更具诗美的蕴藉。
  由于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自我内在的挖掘成为现代诗歌一个最主要的方面。就心理角度而言,西人敏感,东方人内向,各具特色。
  在史诗与叙事诗及哲理诗方面,西人则甚具传统优势。古希腊罗马原初哲学意义的神话,和以诗歌或散文形式记载历史的极具文学性的描写,一直是西方诗人取之不尽的素材与源流;人本主义的思想传统熏陶出悲观的哲学气质,加之宗教情愫的渲染,形成一种融会神话、历史、现实错综复杂的沉重深奥风格。
  而中国古代的神话、历史、哲学、宗教文化在形式上特别与现代诗歌存在着隔离。或者我们尚未达到自如的衔接,而有待于一代代诗人的探索和积累。

  相较于西方诗歌,中国新诗不仅是时间的问题,更存在着根源的问题。
  西方现代诗艺美学达到怎样的高度,可惜翻译的作品并不能告诉我们。我们仅知其写了些什么,却无从感悟其神韵与妙处。
  不知精通英语的诗人能够在其汉语作品中运用到什么程度--这里尚存在一个文化传统及习惯语境影响到情感及思维方式的问题,这作为诗歌语言的障碍究竟大到怎样难以估量的程度呢?
  中国的新诗,将如何衔接古老的渊源,以求拓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6】


  欧美诗歌形成具有完整体系的形式结构及语法规范,作为一种成熟系统的常用文体,与散文并列,被普遍运用和接受。
  而现代诗在中国似乎是仅为诗人而不为普遍人群所接受的一种独特语言形式。
  中国的现代诗起源于五四新诗,学习西方使用白话形式,而并无传统体系规范可言,基本上应属于自由体。
  有没有必要及可能产生中国现代诗的系统规范?
  西方的诗学是否适宜于汉语的美学结构?
  古典的诗学是否适宜于现代的语言结构?
  如何继承?如何引进?
  如何融合?如何产生?

    [关于诗歌的网络(临屏)写作]
    1.就一种写作习惯而言,或无可厚非。我认为重要的是我们对于文字的态度。纸笔书写也罢,临屏敲键也罢,面对自己的文字,我们是否感觉到应有一种责任?古人言文章千事,虽不至此,亦不当将文字做游戏罢。我不知道,当我们学会了文字,却何以能不对之深怀敬畏?2.纸笔书写的过程,本身乃是一种意境--当我们捉笔沉吟,当笔尖行走的墨迹在纸面沙沙泄露着我们的灵魂——此中意趣,不知者不知。3.运笔中贯注着情绪,笔迹中负载着个性。因书写工具的演变,我们已然经过一次写作意境的牺牲--那便是钢笔对于毛笔的取替。而这一次,乃是致命的。

    读诗以及诗意文章,重要的是感受一种意境或者心境,有味就行,不必深究。

    诗歌以形式为美,字斟句酌间蓄藏无限韵味,原不可翻译。每读西方名诗,颇多遗憾。 优秀的译诗,必须译者即是优秀诗人,且与被译者具有相同气质。不过,那已是二者的合著。

    一般来说人都是具有某些才华的,这容易使其自以为天才,而忽略更真实深刻的东西,反为贻误。

    多见以才华铺排而下的诗句,颇能造成才华的震慑。我甚羡慕。但很难说其中有多少真实的诗意可以深刻感染反复吟哦。

    有些才华的人多不承认其仅仅有些才华。他们自信同时具有高深的见解力。

    英语根本无法阐释汉语古典诗词的美学;同样,不能深读英语原文的人恐怕也绝不可能真正理解欧洲古典诗歌的美学。

    读不同译者的译诗,常令人沮丧。语言乃是诗歌的生命。西方那些被称作“伟大”的诗人,我读不到他们的语言,我读到过他们的诗吗?

    诗意是以艺术的眼光看到的一切美。诗歌只是诗意表达的形式之一种。

    诗歌的形式最终归结于语感——语感乃是诗歌内在的形式。

    现代诗人写诗,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方式甚至一件工具。他们似乎不是写作诗歌本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4 02: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