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3185|回复: 15

[转贴] 讣告:著名诗人沈河去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6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著名诗人沈河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11月26日9:30去世,享年45岁。

简介:

    诗人沈河,凡夫赖仕嶂,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于闽中香林村。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尤溪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三明诗群”成员。作品散见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等报刊。曾获过《人民文学》、《诗刊》诗歌等级奖。2005年荣获三明市首届文艺百花二等奖。作品入选多种年选。著有诗集《也是一种飞翔》、《水向沈河流来》、《相遇》和散文诗集《走向你》。系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发表于 2008-11-26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致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6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早有群说某诗人去世,原来是他。
找他的诗一读,当怀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6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沈河诗歌精选
《提醒》
从香林村来的声音,在中药焙制后
还能飞,带来母亲的提醒
重重山峦,树立厚厚的隔层
降温的岁末增加了浓稠,阻力加大
我生命的源头,即要出现枯竭,那微弱的声音
由电揽放大地飞来,在耳边
召回了险些抹去的
我从源头掉下的时辰。等到无人记住时
我要把它锻造一把剑,挂在墙壁
或者插入空旷的病中
她的病容在70公里之外,寒风扑窗
我的胸怀无法脱离而去

《瞬间》
瞬间,我总想把它摇一摇,双手并用
凝固了,如一块块鹅卵石,各种各样的颜色
各种各样的外形
扔在河摊上
想分化它要等猴年马月
如果是伪装的,吐一口水
它就散开
坚硬了,固定在柔软的记忆里
我无法解救出来
唉,里面藏匿十几种滋味

《青印溪也有根》
青印溪也有根,它的根叫源头
源头不好找,在深山的偏远地带
青印溪永远不会干涸,它有多个源头
不过收集水的同时也收集到荒凉
野草掩盖下的水声传不了多远
而水会,在曲折和不平中壮大
水在河床行走、奔跑,我们叫流淌
既然叫流淌,就看不到脚
形成无数水滴聚集的力量
从涧、沟流成溪,我们叫青印溪
不单单背落花、枯枝、败叶
也能背一艘艘小木船
青印溪流到村庄
涌来鸡鸣狗吠、小孩子的瓦砾
和农人忙碌的身影


我的诗歌之路自叙
沈河   
    如果你要问我,活到至今,什么事值得你骄傲的?我会告诉你,有三件,一是凭自身的努力改变了命运。考上大学,跳出农门,进入县城,对于当时来说相当重要;二是拥有一个妻子和两个儿子。知冷知暖者,是妻子,为我贡献而不留半点厌言者,是妻子。儿子,是我血液的寄存者,一代代地流淌;三是遇到诗歌。我比常人多了一条物质之外的精神之路,那就是诗歌之路,穿梭在宁静的天地之间。
    既然有一条属于我的诗歌之路,自然要找到它的起点。这起点落在四年大学期间(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具体落在哪一天,我看不必考究,反正已经出发了,就多看路。《纤夫》发表在校报上,是我的诗第一次以铅字出现,我兴奋,自买一本笔记本做为纪念。我的诗第一次获奖,也在大学期间,《情》在“国庆”征文比赛中获第一名,奖品是黑色皮夹子。我是读理科的,语文基础较差,却偏偏爱上诗歌,不知何因?爱上,就爱上了,不必多问。那种与诗友间交流所营造的氛围,至今仍值得回味。
    之后,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工作在乡野,在荒凉里赶不走四周的寂寥,只好打开诗歌这盏灯,路面敞亮,脚步到不了的地方进驻了我的诗。与诗友一起成立了山野诗社,任社长,出诗报《这一群》十期。当时,我有少量的诗在刊物上发表。我的诗多写山野诗意,世间冷暖,男女情爱,显得拘泥,情多质少。回头看,当时的生活可以留恋,当时的诗不值得收存。
    日子一天天地飞逝,也一天天改变着生活。1989年我结婚生子,并当上一个小官。家里家外,我忙碌着,最终被世俗的生活淹没,我搁笔,看尘埃落定。
    1999年又提笔,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创作。我时时扪心自问:在利益至上的年代,偏偏在这时候却选择了诗歌,并乐于不疲?十年了,我离开了诗歌,久呆在世俗的生活里,心灵不可避免布上一层锈色。对我来说,没有其它工具,只能拿诗歌来擦拭,才能发出原来的光亮。于4月18日,在《福建日报》发表诗歌《刮满绿色的风》,是我重新提笔后第一次发表的诗,其实没什么,对于当时来说其意义不同一般,证实我:还行,对今后的创作树起了信心。2000年,在《诗刊》第12期上发表《旧巷》,是第一次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诗歌。2002年秋天,我买电脑上网,与昌政、叶来一起创办了《诗三明》诗歌论坛。在虚拟的世界里贴诗,回复,虽说回复中的废话一大堆,也有一些话出自真心,道出我诗的不足,对诗写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悄悄影响我的诗。我近些年的诗,“从平凡的生活场景中发现独特的意趣(昌政语),”内心的表达越来越浑洒自如。
    2003年,我与一场疾病相遇,在这期间,既为我人生中的事物进行梳理,又为我的诗歌确定今后的走向,提出我的诗观,力争与原作合拍。我的诗观是:“向下,是我诗歌内在的走向,与下面的事物结盟,从中获得灵魂的高度。思考、情感和叙述一起流动,选择质朴、简洁的语言和沉静的表达方式,实现“我思着、写着,我快乐着”的诗歌理想。”去除诗歌的贵族化,把写诗当作是一种爱好,就像别人爱打扑克,爱钓鱼,爱爬山一样,在空闲的时间由它来填充。我只写身边的事物,因为这些事物熟悉,更容易看透这些事物的内部。这些事物在近处存在着,不一定能完全看透,还需靠脑子,不断地思考,来一次次完成清除遮敝、呈现内质的过程。
    1999年以来,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等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诗、散文500多首(章、篇),著有散文诗集《走向你》(2000年)、诗歌集《也是一种飞翔》(2004年)和《水向沈河流来》(2006年)。有诗获奖,有诗进入选集。我看重一个奖:2005年《红酒》(外二首)获三明市首届百花文艺奖二等奖,因为我的诗获得家乡的肯定。


水向沈河流来,滋润绿色植被
       ——沈河诗歌浅说
马兆印
    网络诗歌的普及带动了一大批阅读者和诗写者对知识的消费,这其中不免夹杂许多非理性碎片的张狂语言。首先是阅读者对文字的筛选还不够理智和宽容,再就是诗写者自己制造和操纵着大面积的所谓“美学”文本,一些蜂拥而来、推波助澜的先锋们,举着现代诗歌的旗帜,赤裸裸地将自己推向了前沿阵地,他们的勇气可嘉,以“虚妄”和“煽情”的写作手法,凸显个人性格和当下流派走向,却在瞬间的时空里,丢失了清醒后的独立距离。而这致命的距离就是优秀诗写者展示的舞台,他们在退守中赢得了“逃避”的胜利,在内心深处积攒了一大片自然净土,他们在超越自身的高度,超越文本和语言制造的阻碍,并在站立的废墟上看到远方的河流和绿色植被。
    所以说,沈河诗歌的沉静不是源自他的不张扬,他保持的孤独和涵盖的锐利对当下诗坛是一种警戒,而这种警戒或许会对他自身产生惰性,但对诗歌而言,沈河诗歌语言的原创和深入性就剔除了阅读者的困惑和抵牾,他的冷峻和埋藏在字里行间的激情因此悄然释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沈河诗歌对诗坛的挑战能够引起众人的评议,并不是坏事,相反,他“却是真正的获救者。”(卡夫卡语)
    沈河是大器晚成的诗人,他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创作始自1999年。如果用他自己的话:“向下、质朴、冷抒情”来圈定他的诗写风格,我们就能看到他词语的本真和纯净,看到他对生存的切入对生活热爱的情感抵达饱满而不失弹性。他把内心体验过的具体情境转化为对应的感性形象情感,注重感性的铺垫,通过感官把这种表象转换成自己生命主体性内涵的表现形式,用自身的语言和诗歌的架构演绎和揭示文本的张力。我个人始终认为,诗歌惟真才能打动人心,而真感情是诗人的语言唤醒的,它不是直接的传递,这种情感的交流方式靠的就是语言的指向和对生活深深的敬畏。
    沈河诗歌素质的品味和诗人智性的在场审视,使得他的大多作品更加冷静和内敛,呈弥散式的话语结构紧紧吸附着词语的属性,在看似纯客观描述的执守中,朴素的“呓语”却翻腾着强烈主体意识的狂欢盛宴,与其说他是在忽视外在的抒情屏蔽,那我更看重他内在的对词语的剥离技能,彰显出他文本透明的内核,以及细腻而节制的质地。我们能从他的诗歌中找到更多的范文:“我从石头离开 / 认为可空出一个位置 / 接踵而至的是雨滴、风 / 以及树上掉下的小鸟 // 我不在青印溪坐着 / 浪花一朵不少 / 推着水前进 //”(《空不出位置》),“万里秋色 / 小草拿来了身躯 / 枫树拿来了红叶 / 几座山、几条河 / 献出木材和鲜鱼 / 我从春天走来,只写几首小诗 / 几粒汗水在爬山时偶尔流下 / 我拿不出歌声和花朵 / 10月1日 / 我为窗台的花卉浇水施肥 / 因为草木是祖国的一部分 / /” (《草木是祖国的一部分》)这些轻盈透亮的日常诗句更加验证了《向下,质朴,冷抒情》的一句话:“因为故乡在下面,大地在下面,植物的根在下面,小人物在下面,甚至伤疤在下面。只有这样,更容易抵达凡人的心灵,更能直达事物的本质。”这正是当下网络诗坛最缺少的最“真实”的诗歌。它一方面反映在诗写者的喧嚣和叫嚷,另一面体现在诗坛的浮躁和自慰,变态反抗和所谓的精神畸形胜利的集体渗漏,使得当下诗歌垃圾大于精华。沈河诗歌的象征,是一个哲理指向性非常浓缩和概括的寓居解构,他以隐喻存在主义的处世观念,对自身生存状态全方位的整体沉思,超越内容表层的认知意义,使自己诗意引力启封,并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他提供的安静的休养场所,正是诗人梦想抵达的缪斯天堂。
    我从诗人沈河的青印溪里游上岸,看见沈河正在和大理学家朱熹并肩站在夕阳下,金黄的余辉斜披在他们身上,800年的香樟树将更芬芳的声音收留,我听不见他们的对话,但我意识到他们精神的异质同构的整合和置换已经融会贯通,沈河所自语的命题也正在个人经验的表述中获得了解放。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转承,在他诗歌话语埋葬的那些最俗世的场景和细节渐渐复活,在场的虚幻和不在场的纪实使得文本的再呈现有了分解的魅力。此时已不是对生活的敬畏,他在怀旧与歌唱的同时,开始敬畏生命的解构,青印溪的传说已还原日常生活碧绿的健康,他每一次的呼吸都连接着青印溪的肺活量,而他运行的节奏正像青印溪上空白鹇的鸣叫,随着羽翅的扇动愈加清晰。“青印溪也有根,它的根叫源头 /  源头不好找,在深山的偏远地带 /  青印溪永远不会干涸,它有多个源头 /  不过收集水的同时也收集到荒凉 /  野草掩盖下的水声传不了多远 /  而水会,在曲折和不平中壮大 /  水在河床行走、奔跑,我们叫流淌 /  既然叫流淌,就看不到脚 /  形成无数水滴聚集的力量 /  从涧、沟流成溪,我们叫青印溪 /  不单单背落花、枯枝、败叶 /  也能背一艘艘小木船 /  青印溪流到村庄 /  涌来鸡鸣狗吠、小孩子的瓦砾 /  和农人忙碌的身影 // ”(《青印溪也有根》)读完这首诗,让读者感悟到了生命的凝重和厚实,就像青印溪里沉甸甸的石头,朴素的语言和意象披露朴素事物的韧性和执着,在叙述中再给予事物新的命名和注释。这就是沈河的世界,从一滴水中我们看到了江湖的渴望,从一条溪流中我们看到沈河比海还宽广的胸怀。
    阅读沈河的诗歌,我常被他那些质朴简练和对词语的有机组合感动着。在他缺少陡峭、跳跃、断句的诗行里,却隐伏着经他梳理和熨平的对智慧的直接悟知,这种手艺看似散漫和粗糙,但一经他的锤炼,词语的平淡并置就在熔炉里得到了复活,蓝色火焰在向上集中烘托,并支撑蔓延的语义:“四处冰冷,我买一把刀 / 剖开层层肉身,接出细小的芽 / 用水养大,让春天需要的芬芳早些出来 // ”(《把芬芳养大》)诗人冰儿曾在网络回帖时说过这么一段话:“(沈河)在对当下生存和身边人物命运的共同分担中,他以一个诗人的敏感,以自身的直接介入,揭示出庸常生活遮蔽下人与物的无奈与对峙。他将幽微经验上潜伏难度的写作,轻松解化为随和简洁的写作(简洁背后尽显苍凉雄浑)。萦绕在其诗歌中的无奈与厚重并非来自物质生活,而是人性本质中脆弱渺小的共同部分。”我赞同这种观点,沈河的诗歌已从语言的繁琐和指向的模糊中走了出来,他从破茧成蝶的大痛中吸吮着飞翔的快感,以守护和触摸的姿态关注生存的意义,这和当下诗歌泛滥成灾、歇斯低里的喊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我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沈河最新的一本诗集《水向沈河流来》就站在我的眼前,夕阳在天边将河岸映红,蓝天躺在碧水里,仿佛青印溪的水缓缓注入我全身。这是一次无声的对话,我在静候中听到青印溪水花欢唱,听到白鹇引颈高歌,听到沈河的宽阔在容纳更多的水声。我想到了海德格尔的一句话:“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诗人沈河的家就在青印溪上,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创作的视点落在三个地方,都在闽中,一是出生地的香林村,二是居住的青印溪,三是与职业有关的山中。” (《沈河:回答杨雄诗歌写作的几个问题》)由此可见,沈河诗歌鲜明语境流淌出的乡土情节在传达他内在的心绪,而这种敞开的心绪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更是大众的,时代的,也是民族的。
    北美枫网站给了沈河诗歌一个展示的平台,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沈河诗歌质的飞跃。我就引用我在开幕词里说的一段话来结束此文:近年来,他又在生态诗歌上做出实验性的尝试,把诗歌内藏的清晰和安静、无法言说的存在和诗歌的不确定性,融会到一个整体的对外呈现,却保持着自身的严谨和独立,对当下诗歌的特征和性格赋予一次释放和再现,从多个角度展示诗歌多元化写作风格,让我们看到了诗歌在继承优秀传统,汲取海内外文化精华的同时,更加着重于人与自然主体的审美体验与创作,网络与现实的回归和对词语的反叛与揭示。由于身体的原因,沈河一直在用自己的作品和诗歌对话,并将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文字传递给读者。沈河的诗歌不仅仅是“向下,质朴,冷抒情”,那种安静、从容的写作方式蕴藏着更多的透明和含蓄。沈河的诗歌已经在青印溪“风吹稻花香两岸”了,这其中的诗学和美学使沈河的诗歌有了一个更高的“俯视”。我们有理由相信,沈河在今后的诗歌创作中一定会走向一个更高的峰顶!
2007-8-8于沙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6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沈河的诗歌

高岸

    沈河的诗歌总体上是在乡村背景上展开。据沈河自己的介绍:“我创作的视点落在三个地方,都在闽中,一是出生地的香林村,二是居住的青印溪,三是与职业有关的山中。”(《沈河:回答杨雄诗歌写作的几个问题》,2007年6月) ,香林村和山中是地地道道的乡村,青印溪是城乡交界处,但关于青印溪的诗歌仍然主要呈现乡村特征。由于沈河的诗歌表现的对象集中,尤其是青印溪,挖掘出静和变化之美,这使得他的诗歌(由短诗的碎片汇集)整体上赋予一个地域(青印溪) 以特殊的美学内涵,如果进一步开拓,让青印溪成为新时期乡村的一个象征,则沈河的诗歌具有更高的价值。
   青印溪的静美在《用八个月的时间搬走一堵旧墙》里得到精彩的表现:

一堵旧墙在月色和水声里,
瓦碎,木烂,
原先的房子里面的人已去向不明。
我走近,
它与篱笆一起围住鸡鸭,
偶尔,还把它当作古人
发一番感慨。
看你的泪是因墙而生,
我决定搬走它。
选在午夜,拉灭电灯
拆除门前的狗吠,
每晚挖走三簸箕。

“呵,旧墙怎么没啦?
望远山,不再踮起脚尖。”
我只想请你从旧时代
走出来,把你引到河流,
看向前流淌的水面
融入了更多的月色。

    旧墙,瓦碎,木烂,月色和水声,加上一个我与老人的美丽的故事,就构成了一幅青印溪静美的图画。我这里所指的青印溪,不仅仅是一条小河,还包括它的两岸,用一个夸张的广延的名词就是——“青印溪流域”。   

在《傍晚一盏灯特别亮》中,青印溪的静美通过细致的乡土气息浓郁的场景描写让人身临其境:

天上的大灯沉落西山
山下,一盏白炽灯送出光线
每个角落的暮色跑到屋外
饭桌是放饭菜的地方
目前空着
母亲坐的椅子空着
椅子上的小凳子也空着

母亲在青印溪的岸边
把一颗萝卜拔出来,又深又大的坑
堆着暮色
儿子四处哭喊
像一盏白炽灯 ,不知要挂在何处


    这首诗用写实和拟人化手法,场景的烘托非常逼真,尤其是最后那暮色中的哭喊,像空谷回音。这首诗表现出沈河善于诗歌场景的描写,能细微地把握氛围。如果一首诗能强烈地让读者身临其境或唤起读者回忆,在某种程度上就取得了成功。

青印溪的变化之美在许多诗歌中都能发现:《青印溪也有根》
青印溪也有根,它的根叫源头
源头不好找,在深山的偏远地带
青印溪永远不会干涸,它有多个源头
不过收集水的同时也收集到荒凉
野草掩盖下的水声传不了多远
而水会,在曲折和不平中壮大
水在河床行走、奔跑,我们叫流淌
既然叫流淌,就看不到脚
形成无数水滴聚集的力量
从涧、沟流成溪,我们叫青印溪
不单单背落花、枯枝、败叶
也能背一艘艘小木船
青印溪流到村庄
涌来鸡鸣狗吠、小孩子的瓦砾
和农人忙碌的身影
2007-3-15



   


   


在《傍晚一盏灯特别亮》中,青印溪的静美通过细致的乡土气息浓郁的场景描写让人身临其境:

天上的大灯沉落西山
山下,一盏白炽灯送出光线
每个角落的暮色跑到屋外
饭桌是放饭菜的地方
目前空着
母亲坐的椅子空着
椅子上的小凳子也空着

母亲在青印溪的岸边
把一颗萝卜拔出来,又深又大的坑
堆着暮色
儿子四处哭喊
像一盏白炽灯 ,不知要挂在何处


    这首诗用写实和拟人化手法,场景的烘托非常逼真,尤其是最后那暮色中的哭喊,像空谷回音。这首诗表现出沈河善于诗歌场景的描写,能细微地把握氛围。如果一首诗能强烈地让读者身临其境或唤起读者回忆,在某种程度上就取得了成功。

青印溪的变化之美在许多诗歌中都能发现:《青印溪也有根》
青印溪也有根,它的根叫源头
源头不好找,在深山的偏远地带
青印溪永远不会干涸,它有多个源头
不过收集水的同时也收集到荒凉
野草掩盖下的水声传不了多远
而水会,在曲折和不平中壮大
水在河床行走、奔跑,我们叫流淌
既然叫流淌,就看不到脚
形成无数水滴聚集的力量
从涧、沟流成溪,我们叫青印溪
不单单背落花、枯枝、败叶
也能背一艘艘小木船
青印溪流到村庄
涌来鸡鸣狗吠、小孩子的瓦砾
和农人忙碌的身影
2007-3-15

这首诗的艺术手法在沈河的诗歌中也具有一定代表性,就是从可视可感的形象描述人手,深入理性,平淡中偶露奇思,细致与绵密是沈河诗歌的特征。诗人从青印溪发现了溪流的共同特征,从而使这首诗获得了广泛的象征意义。
水的位置不能空着,真的空了
由另一批水去占据。
——《水的位置不能空着》


    《水的位置不能空着》像发现一个简单真理,呈现了我们熟视无睹的水的运动规律,让读者讶异。沈河在青印溪的流淌中看到了人类生生不息的集体运动的映射。

    沈河的诗歌与自白派截然不同,是“以客体为对象的诗歌”( 蔡利华语) ,都有场景描写,他就写身边的世界,就写此时此刻,遥远的与己无关的世界似乎不存在,于是获得了一种高度的逼真度,与零距离写作有某种相似。但是他又不局限于此,他通过理性的思维让客观世界获得了外延。根据全息学原理,局部与整体相互有包含性和同构性,所以,青印溪就反映整个世界。

    青印溪不仅是白鹇飞翔,鸟声鸣叫,流水潺潺,青竹倒影,微风吹拂,月色与暮色的青印溪,是反映着整个世界的客观存在的青印溪,也是目睹和运载着历史的青印溪,这是沈河在青印溪挖掘的另一诗歌主题。这方面诗歌个人认为有《一截木头向下游移动》等作品。(《在闽中,我听友说虎啸》是通过个人命运反映历史命运,长诗《过河》也是时代贯穿于个人命运之中,但这二首诗的地点不局限于青印溪) 。

沈河的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对尘世生活的哲学观照包括个体生命的生死感悟。罗曼"罗兰曾这样劝告作家:“你们关心社会生活的良好习惯,不应该妨碍你们每个人倾注于内心的生活。在连绵不断的行动和感情的激流里,你们应该为自己保留一间单房,离开人群,单独幽居。以便认清自己的力量和弱点,集中思想,深入思考,…… ”,沈河经常在大山森林里行走,获得了这样孤独思索的绝妙机会。他关于大山的诗歌表现了一些古诗的古朴,如《一块石壁在山顶出示陡峭的形态》的一个片断:

一块石壁在山顶出示陡峭的形态
黑色,有些痕迹
不是我的,我的鞋痕不敢留在高处留在险处
只把视线递上去,如灯
照这块石壁



    没有花哨,“我的鞋痕不敢留在高处留在险处 /只把视线递上去,/如灯 /照这块石壁” —— 一个普通人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是在看惯了古往今来英雄的浮沉后趋于平淡的姿态,也是时代的一个普遍特征。这样朴素的诗歌还有《把柴刀亮相在深山》和《把火柴擦着的火苗养老大》,后一首则表现了一种久违了的人穷志不穷的高贵品质。

    沈河对个体生命生与死的感悟,《火焰,照耀外婆的最后时刻》是我喜欢的一首:

火焰吃着干柴,发出的温暖
冲淡寒冷
外婆坐在灶前
红光舔着她的脸,沿着皱纹的走势
她眯着双眼,看干柴变炭
变成灰烬

谁也不知道
她的体内还剩多少干柴
因为每个人体内干柴的存贮量有多有少
看她的面容,看她的走路
应该还有很多
她烧完了,灭了,严重偏离我们的期待
连最后闪一下的光,我们都没见到
2007-3-13

    也许,对生命生死感悟的诗歌,能更长久的经受时间的考验,因为它超越时代。

    沈河一些短而富有哲理的诗歌,可看出受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影响,虽然在语言方面有区别。但狄金森的诗在哲理上更鲜明突出,有电石火花之感。

“那些未经情感浸润的,/没有重量”——《一片瓦砾敲定一张纸的归宿》,沈河的诗歌都是表达那些在心底积淀已久的东西,尤其是关于香林村童年的回忆的诗歌,这就使他的诗歌不空洞,能感染人。

    在语言上沈河追求一种朴素纯净平静的风格,同时结合了哲学的理性和科学的准确性,在过份散文化面前止步,从而保持了张力。

    沈河的诗歌探索之路是宽广的,这里不能全面深入阐述。他在自己的乡土上已经开辟了一片诗歌草原,创作了不少耐读的优秀诗歌,他完全有基础有理由让这片草原更肥沃更宽广。作为直感,我觉得他在三个方面可以继续努力:1>诗歌的单篇,沈河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歌单篇,但份量还需加重,争取创作出单篇杰作,除了短诗,也可以创作长诗,当然杰作不一定要长诗。杰作也许已经有了,是我的眼光问题。2>青印溪的主题上可以再开拓,个人的诗歌创作要有特色,有重点,青印溪的题材已经形成特色,但还需要挖掘,让它更鲜明,更厚实;青印溪不是大河,于是沈河关于青印溪的诗歌就不会像小说《静静的顿河》那样表现宏阔的历史,但却更具有今日乡村的气息。3>在上述的基础上扩展主题。我的意见不一定对,供沈河参考。

    我们期待着沈河新的飞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6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年早逝,哀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6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沉痛哀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6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很年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6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路走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6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的照片看上去很善良.

英年早逝.可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6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年早逝。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沉痛哀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7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没有来的及听说就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清水作k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11-28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9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你要问我,活到至今,什么事值得你骄傲的?我会告诉你,有三件,一是凭自身的努力改变了命运。考上大学,跳出农门,进入县城,对于当时来说相当重要;(……)
----------------------------------------------------
城鄉差別如此之大,詩人刻骨銘心……

==============================
人走了,悼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7-10 10: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