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5246|回复: 17

也谈现代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5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建国到今天现代诗歌曾形成了两个主流,一个是文革及文革前的口号似的空洞的政治诗,一个是文革以后的隐晦抽象的朦胧诗。这两种主流都把诗沦落成了单纯的工具,前者以肯定的形式调动社会情绪,后者以否定形式宣泄社会情绪,两者都背离了诗歌的本真。
    目前的现代诗流派纷呈,归类起来无非是两种。一种是平淡寡味或低俗的分行写的文字,另一种是占主流的生涩晦暗的抽象、朦胧诗,这两种诗就如社会上的顺口溜和市井怪话俚语,或许一时感觉新鲜刺激,但终究不会成为真正的文学。现代诗读者群几乎萎缩到点星不见的程度,路过水井三千,未闻片句诗词。民众对现代诗嗤之以鼻,诗人几乎成了贬义词。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难道当代民众丝毫都没有传承先民的诗情画意的浪漫情怀吗?中华民族的遗传基因没有变异,异化的只是现代诗歌本身。诗所承载的功能不是被边缘化的问题,而是“诗人想打造拔起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的艺术!”
    当下诗人之路是:初学写一些浅白乏味的诗——硬嚼抽象生涩的诗,然后照猫画虎——运筹到媒体几篇吹捧文章——认为自己已经成名,自费出诗集,赠送亲友或寄卖于书店——诗集等待着走入废品收购站。现在无论所谓成名诗人还是想做诗人的人大都处在这条路的某个环节上,或许席慕容和汪国真除外,并不是说他们的诗如何如何好,但他们确实有读者。
    造成现代诗歌窘迫的原因在于诗歌不仅需要丰富深邃的想象力、浪漫情怀,也需要雄厚的文学底蕴。当代文人、诗人较之隋末以来的十万进士,至少是语言能力上相差甚远。唐宋诗人大都经历十年寒窗,从文山诗海中艰难爬出,考取进士。由于天生的文学情愫,不可避免的书生意气,为官不顺,历尽波折,然后寄情山水,浪迹红尘,为民鼓呼,才有雄峙百代、千古不朽之诗篇。现代人少小修数理,老大疲养家,官阶难爬,铜钱难赚,突然想起那句话“如果什么也干不成,就去当诗人吧!”于是乎蜻蜓点水似的看了几页文学书籍,就开始照猫画虎似的舞文弄墨、数黑论黄、胡乱涂鸦。文学评判标准虽在人心,但读者之声天耳难闻,管他紫之夺朱、郑声之乱雅乐,写一些看着玄妙、想之深奥、嚼着难烂的东西有何难哉?看得懂让人叫好不容易,看不懂让人感到高深莫测的朦胧可易如反掌,如天上的鱼,水底的云等反常理的句子,再有跳跃的层次、梦呓般意境分分钟搞掂一首诗。如今写诗太容易了,所以中国诗人车载斗量,多如牛毛。完全忘记了诗是一门语言艺术,如果没有凝练优美的语句,悠扬顿挫的韵律,浪漫婉转的意境还算是诗吗?读一首现代诗就像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一样枯燥费力,满嘴是血浑身流汗,怎么会能有读者呢!
    现代所谓的诗人开始学写诗自然是平淡寡味的,由于笔力不够,不可能写出真正的诗来,一段时间以后也就失去了方向,很自然的滑向故作深沉、生涩晦暗的所谓朦胧诗上去了。现代诗把读者杀得所剩无几,就几个写诗的人像研究经文一样的研究现代诗歌。再者,目前无论是机构还是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都是抽象、朦胧派把持着局面,形成了非常广泛的话语霸权,明知方向不对,此路不通,也要顽固坚守,就像当年领袖坚持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方向一样。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个时代总是会出现有才华的诗人,但目前现代诗的状况,即使有天才诗人也会被浩如烟海的文学垃圾淹没,也会因不善结伙运筹、不善迈媒体高槛而仰天长叹,就是李杜再生也无力回天。诗面临的不是复兴的问题,而是生存问题。
    分析一下所谓朦胧诗产生的社会原因和朦胧诗的开山鼻祖们的个人状况,就不难明白朦胧诗只不过是发泄情绪和欲望的工具,形式上比较隐晦而已。几个被文革荒废的青年被扔到了农村,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积压了太多对当时社会不满的情绪,总是要找途径发泄的。当时政治形势不允许明目张胆的呼天喊地,只好用比较隐晦的手法写一些抽象、朦胧、晦暗的诗句。最初的朦胧诗以其新颖的形式、切中时弊的笔锋与当时的“伤痕文学”一样,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唤醒人们反刍历史、反省文革社会悲情的积极的社会作用。朦胧诗的出现消解了厌倦或鄙夷政治诗的诗人们的迷茫,与山穷水尽之时,似乎看到了前方的柳暗花明,于是开始蜂拥而起,效法模仿。由于经历感受不同、心境不一、笔力不够等原因,洪水猛兽般的装腔作态、故弄玄虚的虚假文学横冲直撞于无人喝彩的诗坛之上。在这种宣泄情绪和欲望的工具似的文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领一时之风骚无可非议,到后来几乎完全失去社会读者群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地成了几十年诗歌的主流,这种现象不得不令人反思。其实早就有很多人对这种现象提出过非议,呼唤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对自然对社会以及生命本真的灵性写作,恢复丰富大器的诗歌主题、美感和乐感的诗歌语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有机互溶的诗歌意境的呼声此起彼伏,但几十年来诗歌总是在抽象晦暗和浅白低俗两者之间非此即彼地跳来跳去。这充分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继承上的苍白和现代文化的空洞,也充分体现了现代人的精神颓废和灵魂空虚。
    当然,造成现代诗歌目前的局面,除了现代人文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文化历史的原因。五四运动造成了文化断层,传统文化一度几乎被摈弃。现代人对传统文化感觉博大精深,但大都停留在平时能耳闻目接的几个古句上,对夫子之堂“不得其门而入”。不仅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能力,也存在来自实用方面的继承传统文化的心理障碍。加之五四以后几十年的战乱和文革动乱对文化的破坏,新文化还没有来得及形成完整的体系。尤其是新诗几乎完全摈弃了旧体诗的传统写法,另起炉灶,又受到国外诗歌极大影响,所以新诗目前的局面是不难理解的。
    很难想象后人如何评价五四以来这段历史的诗,如果徐志摩、毛主席的几首诗能有幸沾染后人的笔墨,这段历史也就不算是空白了。

[ 本帖最后由 枫桥 于 2009-1-16 00:44 编辑 ]
发表于 2009-1-17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深思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应该这样大声疾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4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真好!拜读!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5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春白雪是艺术,下里巴人也可以是艺术,何必非要分个所以然来呢?

现代诗歌本来就是少数人玩耍的,吃喝玩乐,看个大戏才是老百姓的最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5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四以来好诗多的很,好诗人也不成千也上百,不知道作者想干个啥子

难道自己写的诗歌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写写文章发泄发泄情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6 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虹雨映荷 于 2009-1-17 10:58 发表
值得深思的文章


向枫桥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6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赞同!
诗歌诗歌,要即能诗又能歌,纵观现在无病呻吟,隐晦难懂的所谓诗歌,我估计周杰伦也唱不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6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当年的知青下乡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城市就业达到了饱和。可以说是变相的失业吧。
那时的年轻人都是在建国时期出生,出生率密集。可是大家想过没有,正是一部分知青的下乡,才保住了他们父母工作的稳定,没有下岗,今天才拿着退休费,安享晚年。这应该看成是孝顺父母,为国分忧才对。

还有楼主说的,(当年领袖坚持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方向),我也觉得提法不妥。现在的诗坛的状况反映的也是社会现象,许多阴暗角落里的情况不是普通的百姓能够了解的。

我的外婆被打成右派,我也因为文化革命失去了上中学的机会,可以说是文化革命害了我的一生。但我始终对毛主席怀有深厚的感情。
我的父亲从来不为他的儿女们谋取私利,我却对他没有怨气。因为我知道他的信仰高于一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7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本是一种多元资源的配置,文学功底和情感以及对生活的理解是写诗的基础。现代中国本身是什么还在发展中摸索,诗歌更不可以去格式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8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少上来,今天才看到各位的评论。在中国除了在权利面前社会认识能形成比较广泛的一致而外,其他意识都是一盘散沙。当然一种文化现象应该见仁见智,现在诗歌的写法搞法已经使诗歌走到了灭绝的边缘,国内很著名的诗歌杂志,80年代发行量50万份,到90年代萎缩至2万份,到今天发行量可能已经到了无颜公开的程度。当然造成这种现象因素很多,但最主要因素还是诗歌本身的异化。
    至于领袖我也是非常崇拜和热爱的,但文革对政治经济文化的破坏鹤发黄口都有认识。
    至于贝多芬说“难道自己写的诗歌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写写文章发泄发泄情绪.”这话已经失去了文学批评的味道了,我很难虚与委蛇。

[ 本帖最后由 枫桥 于 2009-2-8 15:0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0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领袖我也是非常崇拜和热爱的,但文革对政治经济文化的破坏鹤发黄口都有认识。

这话说得太对了。
可就是缺少了对比。
常常听到有人说,谁没有缺点,人无完人。
我就这样回答,有人的缺点让人厌恶,有人的缺点只是性格,比起优点微不足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0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赞成青青小草的说法,正所谓瑕不掩玉。我只是借一种现象说明另一种现象而已。问候小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1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枫桥 于 2009-2-10 23:28 发表
赞成青青小草的说法,正所谓瑕不掩玉。我只是借一种现象说明另一种现象而已。问候小草。

看你的帖子,很多的是同感。
不同的只是那么一点点。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7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楼主的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23 08: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