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710|回复: 2

诗观四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8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观四美

文/樵野



    诗有四美,哪四美?即诗情美,诗象美,诗智美,诗韵美。此诗之四美,分而解之,则是八字标准:性情,境象,灵智,神韵。进一步析开,性情,指个性,情感;境象,指意境,具象;灵智,指灵性,智慧;神韵,指神采,韵味。这完全可以采用图示的方法表示,更为一目了然,如诗情美——性情——个性,情感;诗象美——境象——意境,具象;诗智美——灵智——灵性,智慧;诗韵美——神韵——神采,韵味。

    一、诗情美——性情——个性,情感。

    美,这个词实际并无多大意义,所以我们要从具体的诗情美开始。具体的诗情是美的,我们不约而同为之倾倒。一首诗,就是一个生命。它傲然挺立于世,尤其像一个人。是人,就存在性情,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情感。因此,个性是诗的生命。这是诗歌的第一要务。正是诗歌的个性特征,使其自身的生命状态表现出千姿百态,万古长青。那些妄言诗歌之死的人,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的哗众取宠。某首诗或某个流派的诗可能死,甚至速死,或某个诗人一定会死,而他的诗歌却可能不死。一句话,人在,诗歌就在。诗,是颠覆否定不了的,因为它是人们生活的需要。除了不识字的人,试问有谁没有至少读过一首诗?回过头来,还是看看诗歌的生命。他站在我们面前,血性充盈,精神饱满,生气盎然。每一首诗都是一条活生生的性命啊,他在煎熬中酝酿过多的时日,在甜蜜与痛苦中挣扎分娩。他像一团光,却专门照亮那些暗道,给人世带来无穷无尽的新希望。他将义无反顾,任人评说。由此,诗的独一无二的个性风格逐步形成。这虽非易事,但对于每一个诗人来说,却是别无选择。缺乏个性的诗歌是不成熟的,除非你压根就不是或没准备做一个真正的诗人。对诗来说,没有个性,或者个性不太鲜明,那就完全可能活得比较窝囊,甚或自我淘汰。这是命。诗之个性,其实是由句式组合,选词造景来构成的。不同的诗人个性和学识修养,可谓千差万别。这就是所谓文如其人。在此只是主张诗歌个性要特征鲜明,越特别,越富个性,就越能充分显示诗之独创性。无个性,则无所谓诗歌之美。四平八稳的诗歌,自命所谓高雅,实则是充满死气,毫无艺术意味可言,令人远之。但写这种东西的人,却往往名利双收,霸占诗坛,张牙舞爪,指手画脚,到处牛皮哄哄,乱谈琴。写诗乃个人的事情,与他人无关,有私密的性质,而诗,向来顶多只是小众的事,与大众无关。诗,既不是服务,也无须迎合。诗是诗人唯一获得独立,自由的机会。只有伪诗人才会把功利看为第一。伪诗人们裹挟皇冠的美梦,应当是退场的时候了。去功利,还本真,不要把诗当做游戏世俗的工具,这是真诗人的时代使命。我们提倡个性写作,个人写作,最忌雷同和缺乏创意。任何稀奇古怪的诗艺探索,均是允许的,技法无止境,只要符合自己的个性。越荒诞,越真实。越怪异,越新奇。无所羁绊,任情抒写。

    而情感,则是诗的灵魂。对于情感的重要,尤其对诗而言,古往今来所论甚多。言为心声,诗情画意,说的够清楚的了。在所有艺术形式中,情感者,以情感人,不可或缺,没有例外。缺乏情感灵魂的诗歌,如行尸走肉,看似壮硕,动辄洋洋洒洒,实是枯叶死草,站不住,也立不稳。有些人否定诗歌的情感,要在诗中企图宣讲什么真理,大发议论,喋喋不休,那是一种有害的误解。要议论,大可不别来借诗的名义,直接写作议论文,岂不更方便?所以,以论入诗,必陷困境而不自拔。当然,情感的宣泄是有节制的,没有节制的宣泄就是滥情主义者。泛滥的情感是伪情感,毫不足惜。真情抒发是自然的,不需要忸怩作态。有的把情感隐藏太深,读来略显苦味,有的又表露太浅,流于俗态,两者都不可取。然而要做到恰到好处,又非高手不行。故知抒情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感一词,是抽象的无的存在。跟美一样,无法定义。所以我们只感知具体的情感,而非讨论笼统的情感。在此,想用情感值一词来表述诗情问题。我们知道,七情六欲,乃正常人之共有本能。七情,中医理论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而六欲,人们通常总结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当然,在此所言的情感,其内涵还要丰富得多,比如包含爱,但也不是拒绝这些基础的意义,否则,将会走向空洞的言说。人的情感值如果采用数学的坐标系来确定,那么一首诗的情感值也同样适用。我们把人的躯体的行为设定为横坐标,而把思想情感等设定为纵坐标,那么人的本真本性就是原点。如果人的思想情感是健康积极的,而他的行为又符合其健康积极的要求特点,那么他的情感值为正数,正数无限扩大,所以人才会永远充满生的希望。反之亦然。思想情感糜烂消极,其行为低下卑劣,情感值则为负数,并最终导致绝望。人是复杂的动物,加之外界影响,所以保持在原点的位置,人们才会找到一种平衡。同样,我们把一首完整的诗的每一句,甚至到每一个词,每一个字,看做人的行为坐标来进行考察,而把整首诗所表达的情感视为纵坐标,那么一首诗的情感值的大小,就可以决定其属于好诗还是坏诗的划分。好诗从原点开始,这就正好印证了那些所谓垃圾诗,下半身诗,等等坚持兽性写作的下下诗歌所处的位置。这真是恰到好处。

    二、诗象美——境象——意境,具象。

    意境一词,也说得太多,没有什么新意。凡艺术领域,都离不开所谓意境。而诗画尤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大概泄露了中国诗画艺术的天机。要不然庞德们何以热衷于意象派?意境是个好东西,评论家往往以之忽悠幼稚的黄毛诗人,显得自己高不可攀,神秘难测。或许有人一辈子也搞不清什么叫意境,怎样才能写出一首有意境的诗。那就慢慢的学,慢慢的看,慢慢的锻炼吧,总有一天你会自己生出一双火眼的。意境者,有意为之则无。一首好诗,自有意境。那是诗成以后的事,属于欣赏的范畴,是朦胧而富有禅意的。意境就像人的躯体。一眼就看出来,他是驼背佝偻,还是伟岸修长,不过诗却需别样的眼光。也许不同的读者会看到不同的意境,但一点也不影响诗本身的身躯的存在。一首较长的诗,应当有整体意境套住分散的意境,由无数小意境组成完整结构之意境。唐诗宋词中,意境优美者,比比皆是。而看当下的一些诗歌(甚至占据主流诗坛),似乎令人很是不齿。谈何意境?要么是兽性发泄,要么是装神弄鬼,要么是无血干尸,要么是口水泡沫。严格说来,这些一时得逞的东西并不能登入诗歌之殿堂。会被清算的。他们不遗余力炮制那么多的垃圾出来,真算是身体健康啊!难道名利对一个诗人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或许还有什么别的深层的原因?

    具象则是诗的骨架。诗之风骨,尽显其象。万物皆有其象。这里所涉及只是诗之形象性。如果意境是诗的躯体,那么诗的骨架就是具象。也就是说意境由具象来构成。具象的形象性生成意境。意境产生于具象之中。以形象表抽象,彻底去抽象化。由此,诗最忌说理。所谓哲理诗,是一个应当被颠覆和淘汰的非诗概念。哲理诗是不存在的,既然是哲理,就不该扯上诗。因为理,需要蕴涵诗中,或者隐藏在诗中,而不是呈现在表层的诗句。所谓意象之意,意在象中,乃称其诗。诗象之美,在于从象造境,特别关注诗之形象。最好是句句有象,句句形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是绝妙的例证。多用名词,动词,或分而拆之,或组而成之,以造新奇的感觉。汉语是最适宜写诗的语言,千变万化,常变常新,而且最具形象之美。比如一个“雨”字,写在你面前,就是一首诗。你看到一场雨落下来了,你想象那是一场怎样的雨啊。是初恋的离别之雨,还是夏日里好友相会的狂欢之雨。是播种的春雨?是愁绪的秋雨?下在江河的雨?飞在远山的雨?……故,汉字具象的这种视觉美感,其他文字望而不比,这就是中国诗人天生的优势。觉察不到这一点,就不配当中国诗人。因此,把汉语翻译成其他语种的汉语诗,永远也体会不到这种独特的滋味,而且变味。由于新诗和古诗在这一点上没有对接好,致使我们的诗歌至今找不到方向。难怪有人宁愿复古,老是舍不得传统句式的古诗。古,是复不回去了,唐诗只有一次。而新诗总会到来,在翻译体,朦胧象征之后,口水飞沫,垃圾下流,梨花散落等等也会悄然退场。究竟理清新诗的开源,或许台湾诗歌早已自成一格。胡适的尝试,把功劳归己,历史开始负责清算,他的诗歌摆在那里,算不了新诗的开篇。他的诗仍然是古诗。从根本上并未蝉蜕于旧诗的窠臼。也许像冯至徐志摩他们做得好一些。至于大量的外语翻译体诗歌,大都是经典名家之作,翻译过来后,因为各种原因,大大变味,不懂原语种的诗人以为就是这个味,于是竞相模仿,以致成灾,对本土汉语造成了深刻的伤害。就像一种病毒,流窜到我们的身体。这些诗歌句式散乱,字句流于浅白,大量议论,虚词夹杂,完全丧失诗象之美,就是一般中学生的造句水平,遂成样板的分行文字。诗之滑向非诗,翻译体,罪不可卸。

    三、诗智美——灵智——灵性,智慧。

    灵性犹如诗之气色。从气色可以看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同样,可以想象一个死人会有什么样的气色。气色好,他必定处于健康的生命状态,富有勃勃生机,相反如果面如死灰,暮气沉沉,则必将就于大限。一首诗有灵性,说明气色好。自然生动,就是活的。富有灵性的基本特征就是自然生动。历来的好诗都如此,所以才活了下来。无血色,苍白无力,枯燥无味,乃死诗的迹象。死诗不如说是死尸,人所共弃,绝无生命力。关键在于写活,而不是写死。生命的字句在你手中跳动,要把它们安顿下来,妥帖到最佳的位置。这是你诗人的功夫。首先要自然,然后才是生动。一句诗,选词造句既不是绕来绕去,也不是故作深玄,而是自然的流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切不自然的,都是伪饰,假装的正神,毕竟见到真神就原形显露了。李白苏轼都是自然生动的典范。新诗原有发展的广阔空间,应该找到更加自由灵活的范式。不要拘束,更不能拘谨。选词组句少用、不用生僻的字词,但又不能流于口水。鲜活的民间口语倒是大有作为。以提炼的口语入诗,别有一番风味。向民歌学习和借鉴,是一条阔步的通道。处于诗坛庙堂的贵胄遗老们,把眼角的余光挤一点到民间看看吧,这里到处装满了新鲜的血液,一桶一桶鲜活得很。你们整天弹着令人作呕的老调,唱着虚情假意的甜歌,难道不感觉无聊和困倦吗?谁会成为新诗的传统,我们拭目以待。虽然传统命中注定会被取代,但是我们期待这个传统的心情越来越急。

    智慧是诗的内质。诗有智性之美,在于诗的灵性与智慧。诗的内质修养,以及留白,决定其张力的大小和有无。一首诗,不要写得太傻。什么叫傻诗?平铺直叙,傻里傻气,呆头呆脑,直白无文,一点灵气都没有,一眼就望穿,就叫傻诗。这种诗味同嚼蜡,不如不写。但有人却偏偏不以为然,反而写的挺欢,就像一个傻子,自得其乐。除了同情其天生的弱智,还能拿他怎么样呢?诗忌直白,千万不要道破。其隐含的意义应是内在的,经得起咀嚼。禅在诗中,也是考验诗人智慧之所在。凡是好诗都有禅意。结合起来,以意象写意境,以具象凸显意境,均是诗的智慧内质的体现。所以诗人都是绝顶聪明,内慧其中,外秀其形。有的诗人实在是太深奥了,他的作品往往不为当世所认同。这不能怪诗人,也不能苛求于当世的人们。只是机缘未到罢了。但是在此,不免还是提醒一点,诗人最好还是让一层意思给读者。太过隐晦,不知所言,看似高深,实则空洞无物,照样令人生厌,难以打动人心。除了那些好事的评论家,谁还愿意阅读?这也是一种不可不防的诗病。

    诗歌的灵性与智慧,凸显了诗之智美,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无论长诗还是短诗,都离不开诗歌的气色与内质。特别是短诗,尤其应当注重诗智美。长诗可能相对较难把握诗智美,但写得灵性智慧一些,相信更具魅力。难度对于聪慧的诗人并不难,只有垃圾诗人才会处处寻找便宜。

    四、诗韵美——神韵——神采,韵味。

    诗韵美,就是指诗歌要富有神韵。神韵虽然不是个什么新概念,但结合诗观四美,却是诗歌最高标准的范畴。神韵,不如说是神性之韵。前文所叙,人性都逃不过那个坐标系。人性的本真本性就在原点,往上想,望右走,情感值是正数,情感值越大,其神性越高。向下想,朝左走,情感值是负数,就是兽性。这不是绝对的二元对立,因为有一个起平衡作用的原点。因此,人性无论多么复杂,都可以在人生的坐标系表达出来。上下左右,空间无限伸展。主观客观,以原点为中心可以转起来,浑然一体。这是人生的坐标哲学。神性写作有自己的方向,兽性写作也有自己的所在。不过高低优劣,已经十分明了了。所以,神采,就是指神性美,就是诗的风度。有风度的诗,忌讳低俗,忌讳兽性张扬,忌讳垃圾口水。风度之诗风度翩翩,其来去之间文雅而优美。健康而有益,担当而尖锐,无愧于时代,增色于历史。神性之诗,无论冠之以怎样的名称,都是正面的旗帜。诗经的国风,屈原和楚辞,唐诗宋词,一线下来,庞大的潮流,把向来糜烂垃圾的东西早已丢在诗歌史的边角。垃圾们只能作为反面教材的陪衬零星地存在。

    而韵味,则是诗的性感。即引力美,吸引阅读的魅力。此韵者,绝非是说诗歌的旧诗韵律,而是新诗的内韵和外韵。先说外韵。是指外观错落有致的诗行。诗行一定要错落和谐。长短不一,最忌整齐。整齐不是诗行之美。要特别讲究曲折变化。文似看山不喜平,何况是诗?在此也指出所谓图像诗,那不是什么新鲜玩意。《镜花缘》里的女人们就玩过,不过是游戏形式罢了。诗歌分节也是重要一环。同样一首诗,不分小结,给人的视觉是比较闷,而分一下,灵动感似乎顿生。诗的内韵,不是指内蕴,而是指诗句读起来有内在韵味的律动感。有起伏,抑扬顿挫,暗含乐感。诗的内外韵致,构成其风韵。外观注重曲线美,内韵富有乐感节奏的变化美。

    总而言之,上述诗观四美,不是彼此割裂,泾渭分明,恰恰相反,它们是不分彼此,圆融一体的。就像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一旦分开,不是残就是死,那将毫无意义。一首诗,就是一个人。
发表于 2009-1-18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0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提一下吧!没人看,也怪可惜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23 06: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