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608|回复: 0

“两槐夹井以来”的诗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11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灯下读诗,一阵心烦意乱后失落感悠然而生。心想这辈子诗人是当不成了,看诗都看不懂还想写呢!还是不要闹白云写“月子”的笑话的好。
        大凡人都如此,看不懂却很少怀疑自己的智商,而是抱怨一句“什么东西”!诗歌是什么东西大概是知道的,人类自有了语言后,所说者为言,所唱者为歌。有了文字,记录下来就是说理者文言(现在称文章),唱情者诗歌,正所谓“文载道,诗咏情”。非吼而不能表达情感时人们就发挥了喉舌的韵律功能,击物而歌,所以乐律和韵脚是诗歌有别于文言的唯一属性。模糊了这个属性,等于否认了诗歌产生的天因,也就不成为诗歌了。现代诗歌不仅是乐律和韵脚缺失,且以语句生涩、层次跌跛、境像诡异而招摇于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几十年来朦胧诗培养出来的人把持着机构和报刊杂志,形成了广泛的话语霸权,想要成为诗人的人必须研究他们的好恶取向,于是乎开始研究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名家诗作。尽管苦心研究还是如看天书,在抓耳挠腮之际蓦然灵光一闪,顿开茅塞,原来如此,看不懂才是好诗呀!于是就找一些有悖常理的生涩晦暗的句子大写特写起来。造成现代诗歌非文非诗,非马非驴,异化得像个骡子,焉能传宗接代乎?难怪现代诗几乎没有读者,为了视听不受折磨人们躲之而唯恐不及,岂有“凡有井水饮处皆有歌柳词”的盛况。
         提到“井水”,突然想起一个故事来。乾隆年间的一个举子参加京试,考场上搜肠刮肚地想用典故来增加文章的高深。无奈一时半会想不起来,心急气燥之际突然想起游玩时曾在路边两颗槐树之间的一口水井上喝水的情景。于是灵机一动,大笔一挥就杜撰出一句“两槐夹井以来”,接着顺流之下,一蹴而就。考官判卷时因不知这个典故的出处而大犯猜疑,但又怕暴露自己的孤陋寡闻,还是给了这张考卷“用典有据”等很高评价。呜呼!现代诗歌已经成了“两槐夹井以来”的诗了。
        竟管文字体裁很多,总体也就是文和诗两类。国外有唱诗班之说,中国从古到今的咏诗会与此功能相似。“诵经”在中国也是由来已久的,不知“诵”属于说还是唱,因此不知道“经”归类为文还是诗,但中国当代诗歌的宗教倾向早就有人提及过。遗憾的是诗人得不到僧人的待遇,如果能不耕不工而得到衣食无忧的待遇且能养家的话,对诗人未必不是好事。
        鲁迅先生曾说:“诗与道德合,即为观念之诚,生命是在,不朽是在。非如是者,必与群法背驰。以背群法故,必反人类之普遍观念;以反普遍观念故,必不得观念之诚。观念之诚失,其诗宜亡。故诗之亡也,恒以反道德故。然诗有反道德而竟存者奈何?则曰,暂耳。”先生这里所说的道德用他自己的话是“人类普遍观念所形成”。现代诗歌反不反“道德”我不知道,亡不亡我也不知道,但已经背离了大众这一点似乎是无可争议的。不过,只要不顽固地“恒以反道德”,我估计就不会亡。

[ 本帖最后由 枫桥 于 2009-2-12 12:35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18 13: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