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185|回复: 0

赤子之心 微诗可见——对半半先生印象及其微型诗赏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28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赤子之心  微诗可见
——对半半先生印象及其微型诗赏析
文/孙庆丰

与半半先生相识,其实时间并不长。几个月前,在微诗前辈长春老藤先生的引荐下,我得以以一名微诗幼稚园学生的身份加入中微这个优秀的诗歌团队,开始了我诗歌生涯的崭新之旅。在中微,有许多诗人的名字我早已熟悉,都是长期活跃在各大网络诗歌论坛的优秀诗人,比如施德善先生、诗笑女士等,经常读到他(她)们脍炙人口的佳作,所以印象一直很好也较为深刻。初来乍到,加之在微型诗创作上刚刚起步,第一个帖子发出后,我的心里着实有些忐忑不安,惟恐自己稚嫩的习作遭遇冷落或惹来众人的嘲笑,但很快我就如释重负,衣衣、老李飞雪、一壶秋、雪域鹰飞、苍凉情感、唐淑婷等朋友都主动热情地和我打招呼,并鼓励我坚持创作,而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半半先生,当时让我感到很纳闷,他为什么用繁体字发帖,他为什么给自己取诗名为“半半”,之后又读了他发表的其它帖子,都是清一色的繁体字,待查看了他的个人资料后,他用繁体字创作的好奇心理终于被解开,原来他居住在台湾省,但他为什么给自己取诗名为“半半”却依旧不得而知。之后通过微诗做桥梁和纽带,一来二去,我们就算熟识了,并且始终融洽地相处着。
所谓诗品见人品,绝对有它深刻的道理。网络虽然是个虚拟的社会,但出于诗歌的特殊性,让网络诗歌论坛中的每个人都活得很真实。虽然距离相隔甚远,时空的局限让我们很多人都未曾谋面,但大家就像多年未见,却早已熟知而彼此相互牵挂的老朋友,我对半半先生就怀有这样一种浓厚的情结。情出何处,归根结底,还是缘自他的诗,耐读,耐品也很耐解,有时一连几天,工作的时候,脑中都会时不时闪现出他的某一首诗,要么是始终让我激动着,要么是我还没有彻底解读懂。从进中微的第一天起,他发出的每一首诗我都非常关注,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层次地研析。用长春老藤先生的话说:“半半,是我心目中的精华诗专业户”。其实,我想这已经是中微大多数人的共识。作为一个爱诗的人,尤其是对微型诗大有一种相见恨晚的冲动,直到现在,我的大脑皮层依然是亢奋的,说实话,严重的时候,已经影响到我的睡眠,并且我虽年纪尚轻但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可它给我苍白的人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乐,我就这样痛并快乐着,在创作中快乐着,也在病痛中坚持创作着。尤其是在读到一首好诗后,那种莫名的兴奋如获至宝,爱不释手,欣喜有加,不忍随意弃之,惟恐研析不透而寝食难安。近来读了半半先生的大量佳作,我的脑中又闪现出那个悬而未果的疑团:他为什么给自己取诗名为“半半”?当有一天我眼前突然一亮,茅塞顿开时,泪水立刻汹涌了我的眼睛。长久以来,对微诗的研析使我始终停留在诗歌表层,只是就诗论诗,而忽略了最为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诗人的个人际遇与创作背景,是的,古今中外,哪一位诗人的创作能脱离这两个关键的因素,否则,好诗是不会在诗人中引发共鸣并在大众中广为流传的。
作为一名炎黄子孙,半半先生那种感人肺腑的赤子情怀,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房。离家在外的游子,都把乡愁寄予月亮,酒,既蓄满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也让思念在寂寞的夜里更为作痛。诗人在多首微诗里不惜浓墨重彩,用大量的篇幅与动情的诗句对月亮与酒进行了深入地刻画与细致地描写,其间的隐情所折射出的诗人的个人际遇,读罢让人声泪俱下。诗人在《醉》中这样诠释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戒掉思念,夜/一杯又一杯 ,狂饮/寂寞。借酒浇愁愁更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饱受思念的苦楚,却又无法用藏在心底最为深情的文字直抒胸臆,将自己的内心世界真实表露,那种不可名状难以诉说的寂寞,在每一个寂寞幽深的夜晚折磨着诗人,寂寞,只能让思念更加刻骨铭心,灵魂深处无法戒掉,这种强戒比起试着去忘却更让人痛苦万分。而在《异客》中,诗人这样说道:酒后,故乡的名字/是,指间颤抖的/月亮。独在异乡为异客,酒后的诗人,希望可以少一些对故乡的思念,但思念宛如黄昏被寂寞拉长的树影疯滋猛长,想把装满思念的月亮捧在手里,月亮就象匆匆而过的日子,在指间颤抖地滑落了,那是怎样的一种心痛啊,我们无法臆想,却也能深深体会得到。在《乡愁》中,诗人将情感再次释放:皎洁,是月亮/难以入眠的,借口。借月亮来暗指思乡的游子,皎洁,被比作难以入眠的借口,实际上是思念不肯睡去,而且清醒地明亮透彻。尤其是在《独饮》中,诗人又作了这样的叙述:半斤白干一碟乡愁/醉倒好几个/月亮。月亮怎么能有好几个呢?这样的写法是否太过夸张?我们不妨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一颗经年漂泊的心浮在浪起涛涌的海面独饮独泣,醉倒的月亮又岂止几个,最起码天上一个,海里一个,故乡一个,心中一个,而月亮如此众多却久久未能归一,才是深入骨髓的痛。
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父亲往往作为我们人生的榜样,一生都很难忘却,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和诗人一样,在一种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诗人的父亲始终处在一种乡愁的苦楚中,这对诗人的生活以及创作的初衷都产生了强烈且深远的影响。在诗歌《遗物》中,诗人如是说:父亲只留下一罐乡音 ,几封家书/还有两行亟待送回老家的/泪痕。著名歌唱家张明敏的一首《我的中国心》牵动着多少中华儿女的心: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漂泊了大半辈子,父亲始终乡音未改,几封家书写满了对故乡和亲人的牵挂,两行亟待送回老家的泪痕,昭示了叶落归根的拳拳之情,父亲留给诗人的遗物,是一笔可贵却又灼伤心灵的财富。在诗歌《我还在流浪》中,诗人的这种悲天悯人的心境又得到前所未有的升华:父亲留给我一口乡音/我却把它缝在鞋底/在异乡 ,磨破了。这不由地又让我想起陈星的那首《流浪歌》,也就想起了这样几个字眼:心里头淌着泪,脸上流着汗。歌词很直白,用含泪的描述诉说了游子内心真切的感受。由于历史与时空的局限,使诗人无法跨越这种原本很为直观的情感境界,我们看不到诗人用疼痛的字眼,对“流浪”这个让游子揪心的词,进行含泪带血的描述,却以“乡音”为灵魂,从另一种更为触动读者心弦的层面,进行了铿锵有力的表达,那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啊,流浪在外的日子,不得不把乡音缝在鞋底,乡音磨破了,诗人却还在流浪,从这首诗里,我们既感受到了诗人对故乡由衷的眷恋,也有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与忏悔。在诗歌《雪》中,诗人又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堆积在心头的月光,是/终年化不掉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一般在中秋节或是每个月圆之夜才想起故乡以及故乡的亲人,很多时候那种感觉是温暖的,因为相聚或许就在明天。而在诗人看来,清冷的月光无异于堆积在心头冰冷的雪,且终年不化,使乡愁赋予了凄凉的味道,站在怀念的冬季,仰望幸福的春天,唯愿乡愁的积雪能早日融化,亲人早日团聚。《那山·那水》将诗人的赤子情怀抒发到了极致:其实,我的故乡并不远/就在那地图上/我 ,醉倒的地方。浅浅的海峡,深深的牵挂。故乡并不远,因为她的山山水水就印在游子的心里;故乡并不远,因为醉倒的诗人就躺在她日夜思念的怀里。但现实却使故乡的温暖只能藏在诗人每夜痛苦叠加的梦里,我感受到诗人的心在隐隐疼痛着。尤其是在《海岸线》中他这样写到:说不清的恩恩怨怨/海,始终与岸/拉拉扯扯。鉴于历史的原因与现今复杂的社会背景,他把自己满腔的赤子情怀只能用这样隐讳的文字来借喻抒发,从这些文字的背后,我们更深层次地看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那就是,海与岸本身就是一种一衣带水,相互依存,不可割舍的关系,因为有着说不清的恩恩怨怨,让它们近在咫尺却又远似天涯,而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拉拉扯扯,让一颗漂泊的心终日萍踪不定,长期经受着痛苦的煎熬,希望那些恩恩怨怨能早日说清,拉拉扯扯的关系能够回归历史的本真,成为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由于诗歌鉴赏力的匮乏,还有很多优秀的微诗,譬如《岁月》:两页紧邻的黄昏,打开来/是一幅完整的,流浪。等等等等,诗人在创作时处于一种怎样复杂的内心世界,我始终未能解读懂,但乡愁的情结依然是无法掩饰的。
说到这里,我的脑中那个悬而未果的疑团也该解开了:他为什么给自己取诗名为“半半”?我们姑且用月亮作喻来思考,半个月亮,代表着什么含义?夜啊,只挂了半个月亮/海的那一边,也有亲人在期盼吗/半个月亮在天上,半个月亮在心里。诗人将一份拳拳的情怀,早已寄予到了他的诗名里,熔铸到了他的微诗里。如今在中微,半半先生已经以他骄人的业绩荣膺“微型诗家”称号,“三行书房”彻夜不眠的灯火时时温暖着我们每一个人,就连他身体偶有一次小小的不恙,都让大家牵肠挂肚,半半,也成了我们爱诗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半。赤子之心,微诗可见,愿半半先生写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愿明朝静静的海岸线就躺在他梦醒时温柔的枕边!



作者简介:孙庆丰,男,笔名秦城诗客,1977年生于河北张家口农村,著有诗集《春天的过错》,短篇小说集《一重炼狱一重天》,主编校园文学作品集两部。
诗观:关注现实永远是创作的原动力。
通联:河北省北戴河海滨东三路九号河北省总工会北戴河工人疗养院  
邮编:066100
邮箱:tianhe_2001@yahoo.com.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4 00: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