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015|回复: 8

诗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17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河南文学院专业作家李洱曾到我院(解放军艺术学院)讲课《传媒时代的写作》。就我的印象,他小说写得不错,课却讲得很一般。但是,他最后十分钟的提问解答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文学系有位男生问他,现在的诗歌处在一种低迷的状态,问李洱怎么看待当下的诗歌现状。李洱的回答很出于我的意料。他说,诗歌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我听过很多作家谈论诗歌,他们总是对诗歌表现出种种不屑。很多评论家也评论说,诗歌的现状是,诗歌死了,诗歌没有活力了。跟时下的年青人谈论诗歌也是很奢侈的,甚至是非常不合时宜的。甚至我们的诗人面对诗歌的现状也有些灰心丧气。有诗人说“饿死诗人”;有诗人说“用行话来说现在的社会已经不是诗歌生存的环境了。”

我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到宋词,无数优秀的诗歌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时至今日,这些诗歌还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这样说,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是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既浅显易懂,又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高超艺术的诗歌长大的。

但是,我们的现代诗是不是也像古诗那样或多或少地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呢?

李洱举例说,有一首诗,当时作为全国批叛的一首诗。这首诗就是说我离你很近,但我离你很远;我离你很远,但是我离你很近。这首诗的作者是顾城。这首诗当时很多人都看不懂,连我们的诗歌批评家也说看不懂。但是很难想像,仅仅过了二十年之后,现在的小学生和中学生在明信片里会写:我离你很近,但我离你很远;我离你很远,但是我离你很近。那么接到这个信的男生或女生就一下子懂了。那么也就是说,当初看不懂的诗歌,我们现在会说这些诗歌太简单了,连小学生都会说。这就说明,诗歌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李洱先生举这首诗的内容其实是有一定出入的。顾城的这首诗歌叫《远和近》:“你/有时看我/有时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这首诗细腻地刻画两个初次恋爱的年青人独处无话时那种互相揣摩不透的心理。虽然有出入,但却说到了实质性的东西:诗歌,确实在浅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有一个实例足可以证明李洱先生的这个论题。那就是“汶川诗歌”,一直被我称为在继“诗歌公社”“天安门诗抄”之后的第三次群众性诗歌运动。

去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全国人民都处在一片沉痛之中。之时,“汶川诗歌”迅速复苏和暴发,冲在抗震救灾的最前面,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中国人面对这场灾难的血性、亲情和力量。

“生死不离,你的梦落在哪里/想着生活继续/天空失去美丽,你却等待明天站起/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血脉能创造奇迹/你的呼喊就刻在我的血液里……”14日,当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把王平久的这首《生死不离》含着热泪朗诵后,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响。有人会说,这是一首歌词。我却不这样认为,无论从诗歌的意境意象,或者从诗性上看,这无疑都是一首特别优秀的诗歌,“生死不离,你的梦落在哪里”、“你的呼喊就刻在我的血液里”等等都是诗的语言。当然,诗和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界线,虽然这首诗后来谱成曲,成了歌,在我看来,这首诗朗诵要比谱成曲唱得感人。“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一度成为全国人民呼唤灾区人民的精神口号。

紧接着,另一首诗歌《孩子,快抓住妈妈的手》将“汶川诗歌”推向了高潮:“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  太黑了,/妈妈怕你  碰了头!/快,抓紧妈妈的手,让妈妈陪您走!//妈妈,我怕/天堂的路  太黑,/我看不见您的手!/自从倒塌的墙把阳光夺走,/我再也看不见  您柔情的眸!……” 读到这首诗歌的人,没有不哭得一塌糊涂的。我跟所有的读者一样,每一个字都觉得是泪、是血,每一个字都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妈妈”和“孩子”在这场灾难面前,都是弱者,他们失去了生命,但血脉相连,他们走在天堂的路上还在互相担忧,他们还在“怕”和“不怕”、在“哭”和“不哭”之间约定“来生还要一起走”……

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了这场诗歌运动之中来。据有关媒体估计,在网络、报刊等媒体发表的抗震救灾诗歌,短短一个月就达数万首之多。一首诗在网络上的点击率超过十万,或者跟帖超过一百帖可以说的举不胜举。无论是专业诗人,还是业余作者,都热情奔放,不知疲倦地投入到这场诗歌运动之中。《胡主席的目光》《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背着你--献给汶川失去妻子的丈夫》《孩子,别怕》《母亲的雕像》等一大批优秀的“汶川诗歌”脱颖而出。不容质疑,这些优秀诗作必将进入诗歌圣殿成为不朽名篇。

“汶川诗歌”犹如一股热浪、犹如一股暖流,不断地给灾区人民信念和力量。我没有完全考证过“汶川诗歌”到底带给灾区人民怎样的精神抚慰——这也没法考证!但我相信一个事实:“汶川诗歌”感动了全国,一定也感动了汶川灾区。同时,我相信,这些诗歌一定也会感动一代又一代的汶川人。并且,我还敢肯定,许许多多的志愿者就是念着这些“汶川诗歌”走上抗震救灾第一线的。

当然,在汶川大地震这个特殊的环境里,“汶川诗歌”带给我们的影响是直接的。但可以类推,我们一些好的诗歌确实如“随风潜入夜”般地影响着我们。但是,为什么我们的诗歌缺少读者?诗歌的现状为什么处于一片低迷的状态?这是现代诗歌创作的问题,不在本文的讨论的范畴内了。
发表于 2009-5-18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兄弟,不错哦,到解放军艺术学院深造了,恭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8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看到汶川诗歌的评论,一阵阵感动······
不是诗歌死了,
诗歌曾经被某些人尊为上帝,后来变成了人,再后来被某些人塑造成乌合之众,但这是谁之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9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水边青艾 于 2009-5-18 13:03 发表
顶一下,兄弟,不错哦,到解放军艺术学院深造了,恭贺!

深造啥哟,来玩呢!欢迎到我的新浪博客来耍:http://blog.sina.com.cn/xjhcs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9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莫求 于 2009-5-18 16:36 发表
再次看到汶川诗歌的评论,一阵阵感动······
不是诗歌死了,
诗歌曾经被某些人尊为上帝,后来变成了人,再后来被某些人塑造成乌合之众,但这是谁之过?

诗歌是不会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19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的功能很多的,比如我刚才读了一下诗,感觉很舒服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1 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李显 于 2009-5-19 19:47 发表
诗歌的功能很多的,比如我刚才读了一下诗,感觉很舒服的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说,我们是可以从诗的摹仿中获得快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4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茂兴 于 2009-5-21 00:59 发表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说,我们是可以从诗的摹仿中获得快感的。

我不敢和他想到一起的。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23 05: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