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485|回复: 2

关于野人的诗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2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野人的诗歌

/ 依尔福


五月初去北京出差, 顺道拜访诗人野人先生。
没有过多的寒暄,诗人坐在一张巨大的写字台前,穿着一件随意的褂子,头发蓬乱花白,由于罹患肌无力,眼睛睁一会儿就不得不闭上,很是痛苦的样子。
“没得病时写不出什么好的诗,这一病,反倒写出来了。”野人老师自嘲地说。
我被这位六十岁老人的话所打动,我父亲也患有此种疾病,这是一种无法治愈的顽疾。
野人老师送我两本他的诗集:《敲门》和《诧异》。然后,我们去一家餐馆吃饭。
北京这座曾经带给我复杂感受的都城,在我风华正茂之际曾让我尝尽冷漠和铅华尽褪的沧桑感受。我曾奔波于深圳和北京两地,为北京天坛医院和肿瘤医院安装调试医疗设备,并常常在深夜被放射科主任从梦中唤醒,连夜为他们检测维修核磁共振成像仪。我甚至记得深夜在医院的小道上与推往太平间的蒙着白布单的小铁车擦肩而过时心惊肉跳的惊恐感受。人死不能复生,而远处太平间若隐若现的昏黄的门灯却令我热血沸腾,脑海里充满天堂的光怪陆离的奇异念头。
北京变了,变得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大都市一样繁华喧嚣,尽管我时常来北京,并目睹它的变迁,但在我内心深处,北京却早已被定格为我二十年前所熟悉的那座朴素破旧,带着淡淡帝国忧伤的都城;它犹如一位饱经忧患的中年妇人,为着一大堆饥饿的孩子而含辛茹苦,辛勤劳作。
闲话少说,还是谈野人老师。
我没有想到在饭桌上谈起诗歌,谈起诗歌创作,他竟像孩子般眉飞色舞。我简直无法把眼前这位歌者同一个六十多岁,罹患疾病的老者形象联系在一起!我随意地翻着野人老师送给我的诗集,那一首首简约的,充满张力和深沉思索的小诗令我震惊,那是诗吗?
“把悲伤埋进石缝里 / 捡些枯枝挡住洞口 / 收缩着身躯 / 他和山洞都躲进黑夜里 / 只有血管 / 在黑暗中 / 胆怯地唱着”——《孤独者》
我常常想,诗歌的终极意义是什么?诗人的社会价值何在?在这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在良知和高贵的情感异化并淹没于商品流通和拜金主义的洪流之时,文化的没落就是不言而喻的情势了。启蒙时代哲学家曾致力于向繁琐的形而上挑战,而浪漫主义诗歌在渡过美好的童年期之后,人性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不确定性使理性回归不可避免地掀起更高层次的哲学批判。什么是真实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绝大多数事件其实仅仅是事物或然性的一种,文化与个体,宗教的,种族的,仇恨,自私,偏狭与无情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孤独和扭曲成了现代人的富贵病。而更可悲的是,我们已经深深陷入这种麻木不仁的泥潭之中。在野人的诗歌创作中,体验孤独,表现扭曲的人性和灵魂的挣扎,进而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以一种诡异的,断裂的,非连续的诗歌结构和意象组合,甚至以一种隐藏的深远的话语恐惧症构建后现代社会畸形的现实,这一点,在《我的岁月》,《变动》,《人生》,《日子》等诗歌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寒光
   像磨过的刀片
   冷冷
   剔着肉
  骨在呻吟
   
——《人生》

在野人的诗歌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套用一句时髦的结构主义术语即词语与隐喻关系,即语言本身,把握甚至深入进去,甚至不是修辞学意义上的词语本身的特定含义,在对纯语意的把握上,包括词语之外的引申和补充,词义与词义之间的断裂,概念的跳跃,超出语言对象之外的不确定性,甚至对影射和冒险的探索,野人的诗再次为我们提供了范本。


脚很厚

很大

长满老茧

支着一具无头的身躯

被土地印下
   

——《脚》

没有繁复的意象,没有过多的解释性文字,简单的词语,普通的陈述对象,而随着视角的变化,脚的丰富的隐喻内涵逐次显露出来,占据我们的意识,甚至达到一种震撼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仅从词语本身探讨隐喻的效果是苍白,而艺术家,诗人,却完全具备这一能力。

关于诗歌的音乐性,我想在这里借用野人的诗歌予以形象地阐述。请看:


我不喜欢喧嚣

因为她总强奸我

我不喜欢岁月

因为她给我太多的足迹

我不喜欢明天

因为我不知道她是谁

我喜欢那小号声

远远低静的

一丝凄凉

一丝柔情

——《孤独》

是不是很美?我要说的是,在艺术创作中,尤其在诗歌创作中,声音,色彩,情绪,情感,可听的,可视的,这些主观和客观的要素,其实统统是纯粹物质性要素的折射,而旋律也好,主题也好,结构也好,形式也好,把这些纯粹物质性的要素经过艺术家心灵的升华,展现给我们,诉诸读者的感官,这种强烈的在情感中制造出来的效果,我把它称之为音乐的运动形式,也即诗歌的音乐性。
保尔·瓦莱里,法国象征主义代表诗人,在他的代表作《海滨墓园》中,甚至调动几乎所有我们人类感官所能感受到的艺术表达形式来完成对古典修辞学意义上的对诗歌的超越,而其中诗歌的音乐性,在保尔.瓦莱里那里,甚至更多象征主义诗人,直至在后来隐逸派的杰出诗人蒙塔莱,夸齐莫多,翁加雷蒂等诗人的作品中,通过对诗歌音乐性要素的把握,使诗歌本身“借助独特的隐喻和意象来建立艺术形象,表达诗人复杂的主观感觉”。
而这一点,在中国传统诗歌中,同样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

野人的诗歌,在中国诗歌创作道路上,在伴随着犹如星系剧变的新时代诗歌创作高潮来临之际(不幸的是,野人的诗歌生逢在这样一个充满歇斯底里的喧嚣的荒原时代。),在这样一种写作背景和氛围之下,在所谓的下半身写作江郎才尽,而知识分子写作日渐贫乏之际,野人诗歌以其独特,深刻,甚至带有文化史上的另类姿态吸引住我们的目光,它们是诗吗?
无可否认,从以北岛为代表的七八十年代反思历史,寻求人性回归的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辉的充满理性的杰出诗歌作品,到时下中国诗歌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反映下层打工大军社会境遇,生存境遇的写作倾向,甚至包括苦苦跋涉于探索之路上的《第三条道路》上的诗人们,诗歌创作的多样化,风格化,后现代哲学思潮下的诗歌美学正深刻而合理地影响着当代的诗歌创作。而野人的诗歌,却以更深刻更鲜明更具时代特征的重要性,深刻地影响着我们。

一滴泪
落下
划破了时代
硬生生
砸裂土地


扒开江面
水补着两岸
从湿淋淋中
拎出生命
它在动
眼睛瞪着秃鹫

远处

燎着身影

——《天泪》

这就是诗人眼中的长江。诗人以博大的襟胸,超乎寻常的想象力为我们解读脉动于中华民族血液中的苦难而充满复兴希望的伟大河流。
从更严格的意义上讲,野人诗歌中那种隐含的宗教神圣性以一种世俗化的形式为我们宣示关于时间,永恒,死亡,轮回,幸福和福祉这些近似形而上的哲学境界,使我们甚至在这样一个独特瞬间,将生命与永恒思考为同一。


把风拉断了

雨在低吟
  

风的血在腐烂

雨蹲下身去

轻抚着风的腐烂


时间不长

风死了



开始腐烂



——《腐烂》

诗歌的社会性,诗歌的所谓纯粹意识属性与具体人的实际生活际遇是不是协调,亦如海德格尔在揭示人与世界的生存关联时用一种观念化的托辞逃避现实中残酷的一面,或者,以一种不负责任的,玩世不恭的甚至变态的性倒错行为宣泄下意识中弗洛伊德式的情感模式。而事实上,诗人的社会责任甚至比拯救来临前的预兆更意义重大。德国诗人安德烈亚斯.格吕菲乌斯曾经吟叹道:“这就是审判/光来到世上/人类却更爱黑暗/而不爱光”顾城却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注视黑夜”。作为批判现实主义斗士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比作为神学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更能让我们看到无神论者虚无主义的一面。“我们到这里来干什么?是为了谈卡捷琳娜.伊凡诺夫娜的爱情?谈老爷子和德米特里?谈国外?谈俄国的悲惨现状?”他接着说:“我们首先要解决那些古老而永恒的问题,这才是我们所关心的。”
那么,诗歌的社会性,诗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到底是什么呢?

拿什么填补
你那被掏空的心
是雨水还是泪水

当我再次
走在白广路上时
没了
那矮小
干枯的身影

那解放战争
纪念章
还有几张发黄的
老照片
照片上
穿着列宁服
的小姑娘
是你吗
没有人认识

你上访了
几十年
可是丢给你的是
嘲笑
谩骂
还有鞭梢的蔑视

你不止一次
向围观者
讲演过去
有时还把衣服
撩起
让人们
看看战争在你身上
留下的痕迹
每当这时
你那张沧桑的脸
映着喜悦
时间不长
你猛的大笑
笑得人们心寒

夜走进深处
白广路上
只有你一个人靠在夜的怀里
苦苦的哀思
早已昏花的老眼
滚动着泪水
这泪水是伤心
委屈
不公
还是对战友的思念
谁去理睬

白广路睡了
很安详
树在轻轻地晃着



——《白广路上的疯女人》

在野人的诗歌创作中,我看到了诗人另一种不可忽视的情感,一种人文关怀的令人倏然起敬的高贵情感。坦率地说,在这首纯粹现实主义诗歌中,没有华丽的词藻堆砌,没有玩弄技巧的嫌疑,朴素的白描手法,通篇近乎大白话式的老百姓语言,然而,这是一首诸多评论家无法忽略,无法割舍的好诗,充满人与人之间纯朴真挚美好的情感,读后禁不住让人潸然泪下!


野人的哲理性很强,富于诗意和戏剧性的小诗在野人诗歌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在这里我们简要地赏析一下。请看:

  理性有栅栏吗

  在语言里
  人们
  相互观望着

     ——《季节》

又如:

  夜很黑
  恐怖

  马牵着夜
  蹄声扣在土地上
  很脆

    ——《夜曲》

前一首诗中,“理性”和“栅栏”在以季节为题的诗歌中给读者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一个饶有趣味却不得不让人深思的问题:“理性有栅栏吗”?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审视这个问题,似乎答案不言而喻。然而,细细思考起来,问题似乎又没那么简单了。理性之于我们,从古希腊时代起,甚至追溯到更遥远的洪荒时代,甚至从严格的科学角度审视,无不是一个具有悖论性质的命题。
……51413——背完了”,一个疲倦的老头大叫道。
“您看上去精疲力竭,您在做什么?”
“我在倒背圆周率。”
这是德国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讲的一个哲学笑话,我在这里之所以引用它,只是想从另一个侧面探讨关于“理性”与“栅栏”这两个初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词语本身所反映出的人的悖论性的一面。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悖论是什么?根据加雷斯.马修斯的定义,悖论就是一个与概念真相矛盾的命题,悖论就是“这类命题单独看似乎是有道理的,但连起来看却不一致”的命题。
好啦,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解读野人的这首小诗。以我之见,人类的理性既是有栅栏的,又是没有栅栏的,正是在这种矛盾之中,理性为我们展示出它作为人性这个概念的一部分所包含的悲剧性和荒谬性。长久以来,人们企图借助理性探索未知,原始人甚至借助各种图腾本身作为认知事物的依据,希腊神话则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足以用来演化为哲学认知的神奇世界。希腊人把现实看作是不确切的事物,不确切则意味着无边界的,无限制的,不确定的,而到了毕达哥拉斯那里,情况却发生了变化,数学使我们凭借理性摆脱感觉的束缚,经验领域的不确定性被智慧之光所洞烛。然而,情况果真如此乐观吗?
这个古老的问题,野人在这首《季节》的小诗中再一次提出来,难道诗人不知道答案吗?我看未必。因此,我们不得不沿着诗人的思绪寻找隐含其中的蛛丝马迹,窥探诗人内心世界中复杂矛盾的情感。一方面,根据《圣经》的说法,人由于原罪而在本性上是堕落的,他的意志不可避免地为恶的欲望所控制,而这一欲望只有通过上帝的不可抗拒的圣宠才有可能克服。那么,人是否真的能与理性协调一致呢?换句话说,正像毕达哥拉斯所相信的那样,理性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有界限的?我们看野人下面的几句诗:“在语言里/人们/相互观望着”
这分明在暗示我们人生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模棱两可的,不确定的,甚至是悖论的人生经验。语言,作为我们人类交流情感,表达愿望,探究未知的工具,而正是语言本身,甚至在我们说出口之后,词语本身已经异化为我们自身也无法把握的谜一样的存在,而出谜者自己,是否正置身于困惑之中了呢?
现代哲学家们确信,我们试图用来解释和判断的语言本身在实际实践中与他们所要阐释的事物根本毫无关联,说一个词的意义在于它代表一个对象,比如将疼痛描画为内在的,将疼痛行为描画为外在的,这根本无法解释我们想在疼痛和疼痛行为之间做出的区分。因此,在野人的诗歌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维特根斯坦所形象比喻的关于上房撤梯的哲学窘境。

《夜曲》。野人的这首小诗,其独特的美学意义在于诗歌之外,在于词语的歧义性所带给我们想象空间的奇异的多样性感受,词语本身的冲突带来的戏剧性张力在反常的状态中加强并转变成为我们视觉及听觉的盛宴,直至形成一种令人难忘的心理体验,非常好,优美的小诗。

纵观野人的诗歌创作,我甚至可以说,无论在艺术上,思想上,对人生和社会的观照和把握上,甚至就诗化美学的意义而论,均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值得人再三品味。





发表于 2009-6-21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常常想,诗歌的终极意义是什么?诗人的社会价值何在?在这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在良知和高贵的情感异化并淹没于商品流通和拜金主义的洪流之时,文化的没落就是不言而喻的情势了。启蒙时代哲学家曾致力于向繁琐的形而上挑战,而浪漫主义诗歌在渡过美好的童年期之后,人性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不确定性使理性回归不可避免地掀起更高层次的哲学批判。什么是真实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绝大多数事件其实仅仅是事物或然性的一种,文化与个体,宗教的,种族的,仇恨,自私,偏狭与无情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孤独和扭曲成了现代人的富贵病。而更可悲的是,我们已经深深陷入这种麻木不仁的泥潭之中。

兄台说的太好了!

野人的诗歌真,有力,正气。好看啊

收藏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1 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是人本质喷射出的真实的幻觉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23 06: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