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4830|回复: 10

[转贴]律诗起承转合及其表现方式(作者:佚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3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体诗的结构从宏观上看,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用现代话来说,那就是有开头,有正文,有结尾。但是,近体诗又有它们独特的结构规律。
一、近体诗的结构规律
1、近体诗的结构:近体诗不同于其他诗歌的独特处就是其平仄规则,其上下句之间平仄有对有粘,其结构是联内上下句之间字与字平仄相对,其最主要的每句前两个字,余字按句式平仄规律组合;而联间上下句前两个字则相粘(也是一致的意思)。什么是近体诗的联句?近体诗每两句为一组,也就是一联。其前两句称为首联,称之为起句,三四句为含颔联,称之为承句;五六名为颈联,称之为转句;七八句为尾联,称之为合句。
2、近体诗的一般规律
近体诗的一般规律就是字词句相对和平仄相对的对仗规律: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之间的对仗和第五六句之间的对仗。至于首联,则可用对仗的也可不作对仗。首联用了对仗,并不能减少中间两联的对仗。而尾联的一般是不用对仗的。极少数也有对仗的,一般规律不要求,更不提倡。对仗的一般要求是字面相对和平仄相对,但平仄服从于格律诗本身的平仄规则。绝句在句式结构的平仄对仗上可以理解为律诗的前二联,中二联或后二联的组合。
二、近体诗起承转合的一般关系及其表现手法
1、起头:就是近体诗的开头。开头要精彩。其表现手法简而言之有“赋、比、兴”三者,即有叙述白描的手法开头,有比喻的手法开头,有兴起暗喻的手法开头。但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兴起情景式:如谢月兆《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诗人当时被人排挤,用大江的日夜奔流不息来比悲愁的深广,便显出境界的壮阔。如《楚山吟》“楚山西上接昆仑,万里峰峦万里新”,诗人以高接昆仑的楚山兴起,用新奇的峰峦暗喻作者所赞赏的松竹品质和泉石精神。又如《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六十周年兼怀毛 泽东主席》“巍巍宝塔塔山巅,不尽延河总向前”。诗人以塔高水长兴起,暗喻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伟大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2)兴起烘托式:曹植《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这首诗写高楼中少妇想念远征的丈夫,作者选择明月高照,流光徘徊的景象,用来烘托少妇对月怀人的婉转的愁思。又如《正气歌》:“南山暮雨失云前,世事纷纷乱如烟”。这首诗用暮雨浮云欲遮南山兴起,用来烘托纷乱的世事,表达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情绪。又如:毛 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诗人用风雨钟山的宏大画面兴起,烘托百万雄师过大江的伟大历史事件,用以表达诗人的气壮山河的伟大胸怀和勇往直前的英雄气魄。
(3)比喻抒情式:如毛 泽东《冬云》:“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诗人将飞絮喻雪乱飞,抒发了作者对共产国际风云变幻形势的忧虑。又如《画山》:“天公泼墨写丹青,俊马腾空起桂林”。诗人将画比喻一幅由天公描绘的俊马腾空的水墨画,抒发了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喜悦心情。
(4)比喻铺陈式:如释无可《秋寄从兄岛》“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诗人用雨声来比喻落叶声,听了一夜雨声,早上开门一看,原来不是下雨而是落叶。又如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钅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诗人将尖山比剑,为后句割愁而铺陈。又如《网湖景色》“平湖似镜雾如烟,远看轻舟犁破天”。诗人将水天一色喻为平镜,将轻舟喻为犁耙,歌颂大自然的纯美和劳动的快乐。又如《赞立志》“人生无志似萍浮,空把韶华付冷秋”。诗人将没有志向的人生喻为浮萍,空耗光阴。
(5)叙述白描式:如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诗人言事,明白无误。又如毛 泽东《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又如《含鄱口观日出》“含鄱胜景冠匡庐,万里云涛万里流”。又如《东湖之夜》“东湖晴夏斜明月,临水珞珈巧借光”。
(6)叙述夸张式:如曹植《赠徐平》“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诗意就是太阳落山了,而诗人却用“惊风”“飘白日”,“忽然”,好像太阳忽然给暴风吹落似的。这里反映了作者的感情跟一般人不同,是很强烈的。又如毛 泽东《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诗人用“飞峙”、“跃上”,就把山写“活”了,把自己的豪情壮志也充分抒发出来了。又如《述志》“少年意气欲吞鲸,四海云天任纵横”。诗人用“吞鲸”、“四海”、“纵横”抒发少年壮志。
(7)叙述设问式:如欧阳修《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诗人先提出一个疑问,引人注意。又如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诗人也是用一个肯定的设问句,将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特别突现出来。又如《论志》“人生百岁欲何求?奋进争先立志无?”诗人先设一问,再问“立志争先”,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又如《延安.重温一九四二》之观后感:“一问文章竟为谁?千军万马一心归”。诗人用疑问句直接点出“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同时说明正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解决了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以后,形成了千军万马团结一致的大好局面。
(8)直接点题式:如高适《送浑将军出塞》“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诗人一开头就点出浑将军是归顺唐朝的少数民族首领之一,拥有强悍的少数民族部队,为唐朝出力,此后,就讲他怎样出兵的事。又如《观钱塘潮》:“中秋时节浪新摧,倒海翻江天外来”。诗人一开头就点明钱塘潮是八月中秋节时形成,并从海上归来。尔后写涛的气势,壮观的场面情景,通篇写潮。
2、承接:就是承接开头。承接的话不妨和缓,这里与开形成扬抑之势。其具体写法多种多样,一般规律可以归纳为与上联形成或一情一景,或一景一情,或以景取景,或以情承情等构架。总的来讲情景配合,重在起伏波澜,避免光说情景。
但承接联也不能一概而论为平和承接,主要还是看诗作内容的需要。如果开头为叙述白描式,其承接则以上扬为妙。就其表现手法而论,主要可归纳为加倍法,递进法、反接法。(具体详见后)
3、转折:通过第二联承接之后,第三联就要转折,一般来讲,转折要求突起,这样又与承接联形成新一轮的扬抑之势。这样更显得有波澜,有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其主要写作表现手法也是加 倍法、递进法和反接法。
(1)加倍法:对上一联加一倍强调。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在第一联写了“国破”,此联本写诗人对国事的悲痛,而他对本来让人喜爱的花鸟却写成悲痛,这就更突出悲痛的深切。
(2)递进法:对照上一联透过一层的写法。多见于绝句第二联。如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诗人离乡十年,日夜思乡。而今不但回不了故乡,却要离开并州到更远的地方去。因此,第二联不说回不了故乡,而是说回望并州像故乡,这就更深一层写出思乡的念头。
(3)反接法:采用与上一联逆反的意思来突出 原意。这种写法多用于绝句。如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人贬官到岭外,不知家里的情况。这次得以回乡,心里最迫切的是想尽快知道家里的情况。诗人自己想急于知道,但又不敢向人打听。这样写,写出了曲折,写出了情调和韵味。
4、合题:这是律诗的最后一联或是绝句的第四句。古人说:“一篇之妙在于落句”。古人作诗重在断句。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以景结情,有以情结尾。大致可分为三类,有紧紧扣题的,有宕出远神的,有放开一步由此及彼的。
(1)扣题型:就题目收住。如于谦《咏煤炭》“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诗人将煤炭的品格,精神风貌全部写出来了,紧扣题目。又如毛 泽东《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人以欢悦的心情写出了红军长征胜利后的欢庆场面。一般咏物诗,叙事诗多以此型结尾。
(2)宕出型:从题目中宕出,延伸到其他意义。如王维《酬张少府》“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诗人先写自己的隐居生活,而当朋友问及这种安然自乐的隐居得失的道理时,他不正面回答,而是指点给朋友听那“渔歌入浦深”的悠远情调。
(3)放开型:是由此及彼的结尾方式。如杜甫《画鹰》“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诗人本写画上的鹰,但为了表现鹰的形态及其精彩风貌,诗人将它写成飞翔的鹰,搏斗的鹰。
诗歌的结尾从写作技巧来看,是多种多样的,其大致可分为衬托式,叙事抒情式,议论式、疑问式、比喻式,以景抒情式、反衬式、点题式。
(1)衬托式:用环境描写衬托突出主题。如李白《听蜀僧 弹琴》:“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描写听琴听得入迷,不觉得天已暗下来了。它是用“秋云暗几重”来衬托“碧山暮”的“不觉”,用“不觉”“暮”来说明蜀僧弹琴高明。
(2)叙事抒情式:是采用叙事的方式,来抒发人物感情的。如杜甫《春宿左省》“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诗人将一个关心国事急于上朝面君的朝臣的急切心情在漫不经心和的叙事中把他勾勒出来。因为明朝有奏章上奏,所以睡不着觉,几次问夜更几时了。
(3)议论式:采用议论方式,将文章作一总结性点题。
如杜甫《房兵曹胡马》:“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诗人用赞许的口吻议论,这样骁腾的骏马,是可以日行万里的。
(4)疑问式:采用疑问作结,将诗意向更深一层次推进。如章承庆《南行别弟》:“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未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诗人万里别弟,思念早归。他不采用直叙,而是自己设问,更加增强了“与尔同归”的愿望与思念之情。
(5)比喻式:采用比喻的方法,寄托作者的思想。如张九龄《自君之出矣》“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诗人将思人的相思情绪比作圆圆的月亮,由于久盼不归,而令其一天天的失望。诗人不用失望之语,巧说失望之意,可见文学精巧之妙用。
(6)以景抒情式:用写景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怀。如储光羲《江南曲》“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船流”。诗人寓情于景,将水中落花赋意,将随水漂动的落花赋意为来去逐船,从而抒发了作者热爱如画江南的激动心情。
(7)反衬式:采用与题意相反的情景描写,来反衬题意的深刻。如李白《越中怀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官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见鹧鸪飞”。诗人用羡慕的笔调写尽当年越国的风光,最后却以人去“鹧鸪飞”的图画来抒发自己的怀古心情。
(8)点题式:采用前面尽情铺张,最后结句点题的方式。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人不采用直叙的方法,去描写杨贵妃如何专宠,如何奢侈。而是勾勒三个不同场景,最后一句点题,让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达到画龙点睛之神效。
以上所举凡例,大多引用绝句范文,可见诗人在抒发个人情感时,易于变化。由于律诗讲究对仗,往往在写作手法上显得不如绝句灵活多样。但这仅是一家之言。
总之,不论是律诗,还是绝句,在写作时均以起伏变化为佳,反对单调呆板。越是有变化,越能引人入胜,越能吸引读者。
发表于 2009-6-13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东
有激情时无技巧 有了技巧时激情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2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技巧本来就是为你写诗服务的,如果言尽情至,浑然一体,朗朗上口,管他技巧不技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2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老本 于 2009-6-22 10:28 发表
技巧本来就是为你写诗服务的,如果言尽情至,浑然一体,朗朗上口,管他技巧不技巧.

不要技巧是最高的技巧,前提是对技巧透熟。。
否则只能是空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2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尽情至,浑然一体,朗朗上口,可也.
否则技巧即是多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2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律诗起承转合及其表现方式>此文极好,版主贴与此对吾辈启示很大.我是有感于激情和技巧的关系而言.诗贵有情,技巧为我抒情而用.言尽情至,浑然一体,朗朗上口了即是好诗,而不应该过分的追求什么技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2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老本 于 2009-6-22 11:46 发表
此文极好,版主贴与此对吾辈启示很大.我是有感于激情和技巧的关系而言.诗贵有情,技巧为我抒情而用.言尽情至,浑然一体,朗朗上口了即是好诗,而不应该过分的追求什么技巧.

道理上是这样。然网上敢说这样话的大多是未入门者,真正的行家对技法反而心存敬畏。。
为了不误导后学,俺以为类似“不应该过分的追求什么技巧”之类的话大可不必说出来。可以悄悄地实践,看看是否走的通。果真走通了,于旧体诗词可谓善莫大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2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是忒客气了,也是多虑了.话既如此,我再说也就没有意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并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4-28 11: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