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828|回复: 14

献诗(兼答——低处的迷雾版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4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献诗


象莲花涌现
我就这样亲吻
你的唇

在湖边
在草坪
在满心喜悦的卑微事物中
一种渴望  在滋长

不是爱情 而是
对爱情的渴望
使我们更高尚
我们是有形的
    也是永恒的
我们的爱情寓于其中
象金秋时节太阳 远距离
静静闪光


[ 本帖最后由 野兽良民 于 2009-7-25 20:23 编辑 ]
发表于 2009-7-25 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二节不错,第三节如果让意象自己说话效果会不同。愚见,不必介意。问好新同学。欢迎你多来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5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象莲花涌现
我就这样亲吻
你的唇

在湖边
在草坪
在满心喜悦的卑微事物中
一种渴望  在滋长

有特别的情调,特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5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低处的迷雾 于 2009-7-25 07:51 发表
一、二节不错,第三节如果让意象自己说话效果会不同。愚见,不必介意。问好新同学。欢迎你多来交流



非常感谢您的评点。
很有趣的是在您的评点中谈到“让意象自己说话效果会不同”的问题。
我觉得这其实是在诗歌创作中的一个大问题。它反映出不同的思维模式在诗歌表现方面的差别。
在此,就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5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作为背景我想引入铃木大拙先生关于东方诗歌和西方诗歌比较研究的论述。

(引文)




芭蕉(一六四四——九四)是十七世纪日本一位伟大的诗人,有一次他写了一首十七音节诗,这种诗称做俳句。如果我们把它翻译成英文似乎是这样的:

                  When I look carefully

                  I see the nazuna blooming

                  By the hedge !

                  (日语略)

          当我细细看

          啊,一棵荠花

          开在篱墙边!

      

      这很像是芭蕉在一条乡村道路上散步,那时他注意到有个什么东西几乎是被篱墙挡住了。于是他走近一些,仔细看了看,发现它不过是一枝野生的花,很不引人注目,而且通常也总是被路人忽略的。这是一个平凡的事实,在诗里边描绘着,而没有带着任何特别的诗情,除非是在最后两个音节中,这两个音节,日文唸做kana。这个感叹词通常是跟一个名词或形容词或副词连在一起,来表示某种羡慕或赞美或忧伤或喜悦的情感,往往很可以用英文中的感叹号来表示。在现在这一首俳句中,整首诗就以这个感叹号为结束。



      贯穿在这十七个音节,或者,宁可说是十五个音节,而以感叹号为结束的这首诗,其中的情感对于那些不懂日文的人很难说明的。但我要尽量试试看。这位诗人可能不同意我的解释,但是只要我们知道至少会有一两个人,以我所了解的方式去了解这首诗,那也就没有多大关系了。



      最先得说明的,芭蕉是一位自然诗人,正如大部分东方诗人然。他们爱自然爱得如此深切,以致他们觉得同自然是一体的,他们感觉到自然的血脉中所跳动的每个脉搏。大部分西方人则易于把他们自己同自然疏离。他们认为人同自然除了与欲望有关的方面之外,没有什么相同之处,自然的存在只是为了让人利用而已。但对东方人来说,他们同自然却是非常密切的。当芭蕉在那偏远的乡村道路上,陈旧破损的蓠墙边,发现了一枝不显目的、几乎被人忽视的野草,开放着花朵时,他就激起了这个情感;这朵小花是如此纯朴,如此不矫作,没有一点想引人注意的意念。然而,当你看它的时候,它是多么温柔,多么充满了圣洁的荣华,要比所罗门的荣华更为灿烂!正是它的谦卑、它的含蓄的美,唤起了人真诚的赞叹。这位诗人在每一片花瓣上都见到生命或存在的最深神秘。芭蕉可能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个,但是我可以确定,在那个时候他心里跳动的一种情感,颇为近似于基督徒所称为的神圣之爱,这种爱伸至宇宙生命的最深深渊。



  喜马拉雅山脉可以激起庄严的敬畏,太平洋的波涛可以引起人的无限之感。但是当一个人的心灵诗意的、或神秘的、或宗教性的张开,他就像芭蕉一样,觉得在每一片野草的叶子上都有着一种真正超乎所有贪欲的、卑下的人类情感的东西,这个东西将人提升到一个领域,这个领域的光华犹如净界(the Pure Land)然。在这种情况中,广大壮丽是与之无关的。在这一方面,这位日本诗人有其特殊的秉赋,在微小的事物上发现伟大,而超乎所有数与量的尺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5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东方。现在让我看看,在相似的情况之下,西方所提供的例子。我选了但尼生(Tennyson)。他可能不是一个典型的西方诗人,可以举出来同远东诗人相较的。但是下面这一首短诗,却与芭蕉的十分相近。他的诗如下:



                  Flower in the crannied wall,

                  I pluck you out of the crannree;--

                  Hold you here,root and all,inmy hand,

                  Little flower-but if Icould understand

                  What you are,root and all,and all in all,

                  I should know what God and man is.



          墙上的花

          我把你从裂缝中拔下;——

          握在掌中,拿到此处,连根带花,

          小小的花,如果我能了解你是什么,

          一切一切,连根带花,

          我就能够知道神是什么,

          人是什么。



       在这一首诗中,有两点是我想提醒各位留意的:

            

           1.但尼生把花拔下,握在他的手中,“连根带花”,而看着它,或许是有意的看着它。很可能他同芭蕉在路边篱墙发现一枝荠花时,有着近似的情感。但是两个诗人不同的地方在于,芭蕉并不把花拔下来。他只是看它。他沉缅在默想中。他在心中感觉到某种东西,但是他并不把它表示出来。他只让一个惊叹号来说他想说的一切。因为他无话可说,他的感觉是太丰富太深沉了,而他没有愿望去把它概念化。



      至于但尼生,他则是活动的与分析性的。他先把花从它所生长的地方拔下来。他把它从它相属的土地分离。同那位东方诗人十分不同的,他并不让花自己去过它的生活。他一定要把它从墙的裂缝中拔下来,“连根带花”,而这意谓着植物一定会死。显然他并不顾到花的生命目的;他的好奇心必须满足。就如同某些医学家一样,他要把花活体解剖。芭蕉却甚至未曾碰到那荠花,他只是看着它,他“细细”看着它——这是他全部所做的。他是全然不活动的,这与但尼生的活动性是一个很好的对比。



      在此我特别愿意提到这一点,并且,以后还会有机会再提到它。东方是沉默的,而西方则滔滔善辩。但东方的沉默并不就是意谓着黯哑和无言无语。沉默在许多情况中是与多言一般善辩的。西方喜欢语言表现。不仅如此,西方还把语言文字变为血肉,并使得这个血肉在它的艺术和宗教上变得过为显著,或者无宁说过为浓艳、淫逸。



           2.但尼生下一步做的是什么?看着拔下来的花,这朵花很可能已经在开始枯萎;他在自己心里提出这个问题,“我了解你吗?”芭蕉却根本不是好追根问底的。他感觉到他那朵卑微的荠花中所启示的一切神秘——那深深地伸入所有的存在之渊源的神秘,他沉醉在这种情感中,而以一种无可说的,无可闻的呼喊喊出来。



      与此相反,但尼生则继续他的智力行为:“如果我能了解你是什么,我就能够知道神是什么。人是什么。”他之诉诸理解,是西方典型的行为。芭蕉接受,但尼生排斥。但尼生个人的人格是同花站开的,同“神和人”站开的。他既没有把自己和神相认同,也没有和自然相认同。他总是同他们分开的。他的理解是今日人们所称之为的“科学客观的”理解。芭蕉则是彻底“主观的”。(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用词,因为主观总是被认做和客观相对立的,我的“主观”一词则是我想称之为的“绝对主观”的东西。)芭蕉即是处在这种“绝对主观”中,在其中芭蕉看到荠花,而荠花看到芭蕉。在此处并不是所谓移情、或共鸣、或两者之融合。



      芭蕉说“细细看”(在日语中唸做“Yoku mireba”)。细细这两个字意含着芭蕉在此处已不再是一个观望者,而是花变得意识到它自己,而静静的,滔滔的表白它自己。而花的这种静默的雄辩或雄辩的静默,在芭蕉的十七个音节中回响着这其中有着多么深邃的情感,有着多么神秘的言词,或者甚至何等的“绝对主观性”哲学,也只有那真正完全体会过这些的人才能领会。



      但尼生,就我所见,第一点,他没有感情的深度;他全然是智力的、典型的西方心态。他是理性(Logos)主义的代表。他一定得说一些什么,他一定得把他的具体经验抽象化或智性化。他一定要从感觉的领域出来,到智性的领域,他一定得把生活与感受置于一套分析之下,以满足西方追根究底的精神。

(引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5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上面的引文来看,虽然您的评点只是只言片语,我仍不揣冒昧地推测您是比较接近铃木大拙先生的诗歌审美观的。
当然,这种诗歌审美观无论是在中国旧诗或新诗中都居于权威和主导的地位。

在此,敝人并无任何质疑或不敬之心,所谓“嘤嘤其鸣,求其友声”,只是想提出自己对于诗歌创作的理解。

诗是作者对自身的情感、存在状态以及它们的原因有所察觉。
因此并不是将经验简单地诉诸,而是致力于把经验所含涵的内在意义揭示出来。
现代诗需要从极其个人的经验中发掘其普遍意义。
绝不仅仅停留在感性、意象或细节的沉迷、语言的玩味。
保持一定的疏离感是必要的,因为这就是我们这个世界可怕的真实。
不去担心过于艰涩的问题,只要剖开坚硬外壳里面能有丰富的果汁。
影响主题发展的内在结构尽可能保持完整。
(本首诗开头阶段情绪是拉近,在结尾阶段则试图远离。)




以上是新同学的肤浅看法,希望得到各位先进和学长们的交流,尤其斑竹的赐教和评点!




























[ 本帖最后由 野兽良民 于 2009-7-25 20:2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6 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美和真正的智慧一 样,是非常朴素的。”这是我刚刚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日志里看来的。想说的意思是:不要相信什么“意象”,那只是用来玩耍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6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野兽良民 于 2009-7-25 20:21 发表
从上面的引文来看,虽然您的评点只是只言片语,我仍不揣冒昧地推测您是比较接近铃木大拙先生的诗歌审美观的。
当然,这种诗歌审美观无论是在中国旧诗或新诗中都居于权威和主导的地位。

在此,敝人并无任何质疑或 ...


你并不肤浅.我也没有资格在赐教谁,我只是说了自己的愚见.每个人的人生经验不同,阅读层次和习惯不同,对于诗歌的审美感受和领悟亦会不同.如果一切都大同了,世界就不存在了..我只是觉得把自己的直观感受深化到意象之中会调动读者的阅读情趣并以此丰富和生动诗歌的内涵 使主题获得一种新生的机会..我们互相交流,只是互相丰富的一个过程,并没有想改变谁的诗写经验的意思..所以,不必介意.你只管坚持你的...每一种坚持都有升华的可能......至于只言片语,论坛上回帖也只能这样,我们斑竹不是专业评论家,又都得忙着填饱肚子过生活.所以这一点还请你给予理解和宽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6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松明子 于 2009-7-26 00:44 发表
“真正的美和真正的智慧一 样,是非常朴素的。”这是我刚刚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日志里看来的。想说的意思是:不要相信什么“意象”,那只是用来玩耍人的。


那是你不会运用意象的恶果.我不会运用意象的时候也这样仇恨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7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时候,往往不能般般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5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献诗


象莲花涌现
我就这样亲吻
你的唇

在湖边
在草坪
在满心喜悦的卑微事物中
一种渴望  在滋长
我们的爱情寓于其中
象金秋时节太阳 远距离
静静闪光


我个人认为保留这几行就行了。
你真幸福,还有什么比吻着自己心爱的人更有意义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5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各种风格并存最好。

[ 本帖最后由 方悄 于 2009-8-5 22:2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5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野兽良民 于 2009-7-25 20:21 发表
从上面的引文来看,虽然您的评点只是只言片语,我仍不揣冒昧地推测您是比较接近铃木大拙先生的诗歌审美观的。
当然,这种诗歌审美观无论是在中国旧诗或新诗中都居于权威和主导的地位。

在此,敝人并无任何质疑或 ...



高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5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野兽良民 于 2009-7-24 22:27 发表
献诗


象莲花涌现
我就这样亲吻
你的唇

在湖边
在草坪
在满心喜悦的卑微事物中
一种渴望  在滋长

不是爱情 而是
对爱情的渴望
使我们更高尚
我们是有形的
    也是永恒的
我们的爱情寓于其中
象 ...

姐姐该幸福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6 21: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