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427|回复: 14

美国女诗人群像——面对遗产(一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4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娜·布拉德斯特里特
Anne Bradstreet
1612——1672

我见到了那永恒的本体,
将我的生命充实:
我的眼晴的确看到了天堂
目睹了你所看不见的东西。
    ——《肉体与灵魂》

很难弄明白安娜·布拉德斯特里特为什么写诗,特别是写下这种散发着美与智慧、并因此至今仍为人们传诵的诗。
她的诗是传统的,师承前人但却别具一格,属于她自己。
她到美国时还是一位十几岁的少妇,生活在荒野之中,被大自然和人类的敌意所包围:
那原始森林,那无法开垦的土地,以及那桀骜不驯的印地安人。
她应命来到这里进行营建、耕种和埋葬。她生了八个孩子,大半生患着慢性病。然而,她却是那个认为女人写作是不务正业——甚至是发疯的时代的第一位美国诗人。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爱米莉·狄金森
Emily Dickinson
1830—1886


我从未见过荒野
我从未见到大海——
然而我却知道石南草的模样
知道什么是浪涛。

我从未与上帝交谈
也不曾漫游过天堂
然而我知道天堂在哪里
仿佛已经有了契约在先

狄金森是美国诗人中最杰出、最多产的一位,共写下了一千七百五十多首诗,其中的数百首表现了她独特的天才。
二十四岁那年,她拒绝加入教会,尽管她偶尔也参加教堂的礼拜。这对她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决定,表现了她的品德和坚强意志。
她不信任感情上皈依的永久价值。精神的自由对她至关重要。
她的一生默默无闻,但充满了强烈的思想和想象。这些诗揭示了—个充实、坚强的个性。
多数批评家研究了她一贯关心的生命、时间、自然和永恒的主题,都强调她的孤独,
然而都很少有人承认她的意志对于决定她的生活和深刻的天才作品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很少有人把十九世纪下半叶人们
对妇女、特别是对老处女的流行态度考虑进去。
狄金森的生活和艺术在某种限定的范围内发展,在某种意识到的偏见和强加的社会形式中发展。
这些限制、偏见、习俗和选择反而解放和激发了她的想象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H.D.(希尔达·杜利特尔)
Hilda Doolittle

1886——1961

——将孩子带走
希望是多么多么地残酷
蜂蜜和牛奶的重量是这样令人畏惧……
            ——《神秘的定义》




从1920年起,H.D.的诗一举获得了一个称号:“一个创造出微形宝玉的完美意象派。”然而她后期的作品和她大多数重要的作品却不能归于意象派之类。直到不久前她的这些作品大多还无人问津,市面上也绝了版。她早期的意象派诗是很好的习作,但她的创造性和伟大之处都表现在后期的诗和散文中。《不倒塌的墙》(1944)、《献给天使》(1945),《枝条抽芽》(1946)这些书在1973年以《三部曲》的名字发表。
《神秘的定义》发表于1972年。
希尔达·杜利特尔1886年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伯里恒市。在她八岁的时候,全家搬到了费城。她的父亲被任命为宾夕法尼亚大学弗罗天文台主任。她青年时代曾与埃兹拉·庞德和威廉·卡洛·威廉斯结为好友,并曾与庞德一度订婚。
《神秘的定义》是她后期诗中的高峰,一个难得的成就。她用亲切直接的手法,写衰老,损失,以及新生的必要程序,即使这个程序包括了她自己的死。她不是那么容易便接受或发现这个程序,她在寻求。
最令人惊异的是她竟有能力不断地写这样大和这样紧迫的主题,而且规模如此宏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玛丽安娜·穆尔
Marianne Moore
1887——1972

我也不喜欢它。 
然而,读着它,抱着十分的轻蔑  
人们最终还是在其中发现了机智的地盘
           ——《诗》

玛丽安娜·穆尔1887年出生在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从小在做长老会牧师的祖父家中长大。祖父给她灌输了一种强烈的道德观,教她懂得了个人的重要性。她曾在宾夕法尼亚州的麦茨哥学院读书,后来又就学于布拉茵莫尔学院,曾与H·D·(希尔达·杜利特尔)是同窗学友。1909年毕业后,曾教过五年速记学。
此时意象派在伦敦很活跃。尽管穆尔否认意象派的作品对她有直接影响,但她也象意象派一样注重语言的精确和非人格化的表现手法。她的一些早期作品刊登在意象派的期刊《自我主义)上。H·D·和她的朋友布赖尔出版了穆尔的第一本书《诗集》(1921)。这二十四首诗于1924年以《观察》为名重新刊印过。那时她正在纽约公立图书馆做助理员。
1926年至1929年期间,她编辑了《日晷》杂志。为这个半月刊撰稿的人有康拉德·艾肯、托玛斯·曼、T·S·艾略特等人。她的作品曾获得各种奖励:日晷奖(1924)、里文顿奖(1935)、哈斯多奖(1935)、博林根奖(1951)以及普利策奖(19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劳拉·赖丁
Laura  Riding
1901-1991

镜子跟着脸庞
就象世界随着思想。
镜中人告诉怀疑的眼睛
陌生并不陌生
乍一看去
尚不熟悉的自己
回身从镜子中看见自己,
而且很象自己。
             ——《诗选》

劳拉的诗集有《封闭的项圈》(1926)、《诗:一个可笑的词》(1930)、《诗人:一个谎言》(1933)、《诗选》(1938)和《诗选五组》(1970)。另外一本权威性的《诗选》于1988年在英国出版。她还与罗伯特·格雷夫斯合写了一部小说(署名巴巴拉·利奇)《丢尽脸面》(1932)。此外有《现代派诗歌概论》(1927),《当代人与势利眼》(1926)以及她独自写的两部小说《一个特洛伊人的结局》(1937)和《妻子们的生活》(1939)。1962年和1964年她在《切尔斯》杂志上谈了她与诗歌绝交的理由。并在第二十和二十一期(1967)上发表了《雄辩》(1972年在英国发表)。她在这本散文体著作里宣称:“我的主题是我们全体,人类的现实。我的主题是全体和一,全体的现实,我们是这个全体中的组成部分。”

对她来说,诗歌应当披露真理,玄学派的语言,甚至对形象的使用都没有阐明事物或思想的疑问,而只是用诗的含混回避这些问题。
她在《诗集》(1938)的序言中告诉我们:“一首诗是一次真理的披露,这个真理是如此重要和普遍以至于除了诗歌之外,
没有其它名字,只有真理。”

[ 本帖最后由 野兽良民 于 2009-8-4 23:0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伊丽莎白·毕晓普
Elizabeth Bishop
1911-1979

此地,上方,
建筑物上的裂缝注满了曲折的月光。
人的整个身影只有他的帽子大小,
落在他的脚下宛如玩偶站立的光圈。
他就象一颗倒立的大头针,针尖
被月亮吸引。

     ——《人蛾》

伊丽莎白·毕晓普梦幻般敏捷的诗立刻便使人着迷了。因为她的诗没有那种任性的诗之梦幻故作的古怪,而是着眼于清醒世界中的对象,赋予它们一种几乎是超现实的性质。
她在诗中对于客观事物的尊重,使人联想起了一些较优秀的超现实主义画家所具有的精确和他们所关心的问题。
然而,她的作品并不是弗洛伊德式的典故堆砌,不但不晦涩,反而很清晰。她的智慧、仁慈以及她那准确无误的艺术技巧使得她的诗成为一种乐观的诗。即使在她的主题具有潜在的悲剧色彩时也是这样。
尽管她使用的是客观表现手法,但洋溢在诗中的欢乐(始终讽刺性地受到遏制),却蒙着一层人类的哀伤情绪:一种孤独、无根、不可知的哀伤。她自己保持着一段距离以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她想冲破这种孤独。并在几首诗中取得了这种成功。
在这些诗里,行动而不是思想,暂时允许个人超越自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艾德里安娜·里奇
Adrinne  Rich
        1929-

我们之间发生过的
已经发生过几十世纪
这一点我们从文学中得知

它仍然发生

性的嫉炉
向外抛出的手
跳动的床

喘气之后
嘴的干燥

某些书描写这一切
这些书毫无用处
        ——《变化的意愿》


艾德里安娜·里奇出生在马里兰特州的巴尔的摩,就学于马萨诸塞州的拉德可利夫学院,于1951年毕业。她的第一本书《世界的变化》也在她毕业的那年出版,被W.H.奥登选入《耶鲁青年诗人丛书》。当她获得古根海姆奖来到欧洲时,英国的“幻想诗人”丛书发表了她的一本诗选的小册子。其它的诗集有《钻石切割器》(1955)、《儿媳妇的快照》(1962)、《生活的需要》(1966)、《传单》(1969)、《变化的意志》(1971)以及《潜入沉船》(1973)。
有些诗集中也收入了她译自荷兰语和俄语的作品。艾德里安娜·里奇目前居住在纽约市。
在她的第一本诗集中她曾写下了这样的诗行:“太富有同情心的艺术是半拉子艺术。”
这种诗由于具有明晰性,所以理智上很直接,还因为诗人在技巧上控制得当,因而很富概括力。
她新近写的诗没有奥登称颂她的第一诗集所具有的那种“超脱于自己和自我感情的”的修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尔维亚·普拉斯
Slyvia  Plath
1932-1963
爹爹,你此刻可以安息了。
在你那肥胖的黑心脏上有一个危机
村民们从不喜欢你
在你的身上舞蹈跺步
他们始终知道是你躺在那里
爹爹,爹爹,你这个杂种,我完蛋了。

                            ——《爹爹》
自白派著名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是在史密斯学院受的教育,于1955年毕业。1953年当她受到强烈的压抑时,她曾企图自杀。这件事过了很久以后,她写了一首诗《女拉扎柔斯》,歌颂这一行动以及“复活”:
下一回我打算
坚持到底不再回来
我坚定地紧闭

象一只贝壳,
他们得一遍一遍地呼叫
把蛆虫就象粘湿的珍珠从我身上拿掉。

死,
是一门艺术,就象一切事物。
我把它做得格外地好。


普拉斯曾在波士顿大学听过罗伯特·洛厄尔讲诗的课。洛厄尔后来收入《生命研究》的诗日益走上了“自白诗”的道路。
他的作法影响了普拉斯。
普拉斯获得福尔布来特奖学金后,便前往英国,在剑桥大学的纽翰学院学习。她在那里与英国诗人特德·休斯邂逅相遇,并于1956年结婚。
1960年之前,他们一直往来于英美之间。当他们两个孩子中的第一个出生之后,便决定在英国定居。普拉斯的第一本诗集《巨人》于1960年出版。 1963自杀身亡。

[ 本帖最后由 野兽良民 于 2009-8-4 23:0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面对遗产

企鹅,探头探脑的游客
冰原上匍匐
仓鼠,鹰眼快速拼凑的影像
荒野中漫跑
北极熊,雪夜和极昼的逡巡者
正游向你们浮冰般的棺木


此刻 ,尼亚加拉瀑布肃穆如冰川
这光线强烈而炫目的朝霞
使我抬头仰望自己的遗嘱


葬礼中排演的女人们
哀戚的面容,炉膛之火映照下
难以觉察的诡异,使我想起我的轻佻和衰老


我已走过生命的十字路口
车流在血管里拥堵
烤漆般的笑容,铁锈似的泪水
不再闪现


我疯狂过,所以能平静地接受毁灭
我盲目了,所以能漠然地直视太阳

[ 本帖最后由 野兽良民 于 2009-8-6 02:1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5 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带来的一组好诗歌。 亮起来大家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5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默默愚钝。且阅读面狭窄。。。

且不怕丢脸弄清楚再读吧……

前面是女诗人的诗作再加良民的评议吧?
九楼才是良民的诗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5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并非我的评议,是西方评论家的评论。


九楼是我所能和盘托出的平庸的模仿之作,是些苍白、累赘的咬文嚼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5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要慢慢读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5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简明扼要。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6 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一读,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6 21: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