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016|回复: 4

文字的诗意静美 向世人永恒微笑——读邢海珍《远距离微笑》感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6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字的诗意静美 向世人永恒微笑

                                                                   ——读邢海珍诗集《远距离微笑》感想

                                                                                      文/沈彩初


        想为海珍老师写点文字由来已久,可一想起我面对的不是一般的诗者,一个曾在《诗刊》、《人民文学》、《人民日报》、《星星》诗刊、《诗歌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几百首诗的大家,一个曾出版《诗意的美质追寻》、《文学传统批评》、《生命在风雪中——梁南论》、《诗在灵魂高处》、《中国新诗三剑客》(李松涛、王鸣久、马合省诗歌艺术论)等理论专著多部,常为名人写评并发表诗歌评论几十篇的师长着实有些犯难。可对邢海珍这样一个为诗虔诚、对中国新诗贡献卓著的人物,不写点什么总觉有些遗憾。再次摊开《远距离微笑》:一本厚厚的经过遴选的发表作品集摆在面前,心有些为之颤抖......全书按内容归类分为四卷,卷一:光阴无尽的河流;卷二:水路山程;卷三:心的地平线;卷四:历史的风景。纵观诗题与内容,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几十年的故土亲情、无数个昼夜的灵魂独坐、古典诗词的诗意重塑,无不彰显着文字重组的诗意曼妙!
        我与海珍老师是老乡,与他相识,屈指一数已有二十几年了。那时正处在八十年代中国新诗的鼎盛时期,他在我市挑起诗歌大旗办了个“心灵河诗社”(油印刊物),后期办了张小报《海伦诗人》(铅字印刷),当时我只在省级刊物与小报发点零星文字,可在我的眼里他已是高不可攀的大家,直至现在我一直做着他的“男粉丝”。回望我在诗路上的进步,受其影响极深,我喜欢他作品的厚重、文字的练达与内容的深邃,更敬重他的为人,在他的身上几乎找不到世俗的阴影,他内心澄明而不染微尘,为人赤诚而学识渊博,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又不乏机敏与睿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对为诗为文的孜孜以求精神,无论是务农、从教还是身居教授从来都是为诗“鼓与呼”,“路漫漫”而“上下求索”,真可谓“焚膏继晷,燃血煮字”,才积聚了他在诗歌领域现在的大智慧。

        一、肩负诗人使命,在光阴的河流里逆水而上
       卷一:光阴无尽的河流 海珍老师只在书中选录了《忙于考试忙于招生的中国》(《诗刊》1986年第5期)、《历史深处的河流——关于国歌的意象》(《人民日报》1990年12月17日)、《涂在一个黑夜的血色——九.一八事变六十周年祭》(《中流》1991年第10期)、《英雄的土地》(《诗林》1989年第4期)、《十六岁的眼睛——谨以此诗献给永远作为女孩的刘胡兰烈士》(《跨世纪之歌》,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11月)、《太阳岛》(《人民文学》下半月2004年第2期)等八首长诗,这些诗都是历史的大题材,诗人的眼睛紧盯中国沧桑巨变、对历史进行反思、为英雄树碑立传,将诗歌的深度与广度放在深邃的历史与现实层面来思考、挖掘,占领了时代精神的制高点,也是其诗歌思想艺术日臻成熟的呈现与超越。诗歌评论家杨匡汉在《中国新时期的诗美流向》一文中这样写道:“对于诗人来说,只有参加到历史的行程中才能自我创造。对于诗歌来说,只有在自主地创造审美世界的同时,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诗学的积淀与选择》)八十年代中期,国人在丢失了金子般年龄后痛定思痛,开始忙于招生忙于考试,海珍老师用诗人的眼睛、以敏锐的洞察力来透视中国、用诗为历史摄像:“为了充实《史记》充实《资治通鉴》/为了‘中国’这两个方块字/不像贫血婴儿那样瘦弱而枯黄”、“中国/在融化了一个可怕的冬天之后/开始忙于招生忙于考试/简章和广告像绿叶飞向枝头/在阳光和春风中播发诱人的消息”、“那个发高烧说梦话的年代/那个忘记了招生忘记了考试的年代/一大群中国的少男少女们/在一次严霜的早熟中/丢失了一大块黄金/无奈人生方程式中的欠债/只好由太多的未知数偿还//后来/那些未知数流成越来越宽的河/横在生命的额头上/把眼睛黑色的希望与头发的白色叹息隔开”、“中国用激动和灯光/挖掘一个一个黑色的夜/提炼金子提炼青春/用《古代汉语》用《政治经济学》/用带有油香的纸页/擦拭每一个蒙尘的年龄/把漫长的紧张与劳累装进考场/智慧在静悄悄中对号入座//一代人/代表中国答卷代表中国入学/接受历史与未来的严格检验/《史记》《资治通鉴》的笑容/舒展开东方的眉头”(选自《忙于考试忙于招生的中国》)。这种诗意的扑捉与发见属于邢海珍的,因而也奠定了《忙于考试忙于招生的中国》一诗永恒的生命基础;爱国之心人人有之,《国歌》人人耳熟能详,可并非在心灵的层面都能挖掘出诗来,而海珍老师深谙诗海水性,勇于大海捞针:“我曾拧紧眉头/听完一曲伤痛的呻吟/大地深刻地沉默着/沉默排列冬夏春秋//的确/那时我们失去的太多/风把我们的尊严撕成碎片/一夜之间/数十万生命的花朵/摧落在南京血腥的街头/我呆呆地注视——/一叠发黄的历史/曾被汹涌的血水浸透//当历史的时空/横在和平的今夜/心头忽有词曲灿灿一闪/便缀成共和国不落的星斗”、“我有感于旗帜的颜色/默默沉思了很久/当年的血泪/曾在遥远的天边泛起潮头/那红色丝绸的经纬里/曾有气吞山河的旋律在流/指挥家的臂上/岁月匆忙的瞬间竟如此组构/我问轰然而起的音乐形象/能否在高粱的红瞳孔里逗留//那时/我们等待着/我们揪心地等待着什么/等待那一声历史的巨响/爆出烧灼眉毛的前奏/便有两位书生站出来/代表一个庞大的苦难民族/献一支音乐的誓言/投一声歌者的怒吼//那时我们都哭了/许多父亲母亲的泪水汇聚/在历史深处/聚成一条河流/就这样音符充塞躁动的脉管/一时间大刀长矛纷纷出手/历史放开了中国式的最大流量/愤然涌向所有壮士的喉头”(选自《历史深处的河流——关于国歌的意象》),这种意象的腕底铺展与歌吟令诗坛瞩目;“九一八”是国耻日,每每忆起,国人都会不自觉在心头涌起一丝悲凉,在事变六十年后的九月十八日夜晚,海珍老师以男子汉的血性,把这种共性感觉用诗意捆绑、提纯,用灵动的笔尖来为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缝合伤口、用分行文字在这个黑色夜晚默默为国人心灵涂药:“我尽量平静呼吸/以淡淡的墨描绘心上的悲凉/陡见一束汹涌的泪流/越过全民族多难的双颊/落进今夜/落进我铺展诗行的方格稿纸//那是怎样的夜晚啊/弯曲长城低回的风声/长江黄河奔走的呜咽/拌和着所有母亲最动人的哭泣/支撑起我们肉体和灵魂的双足/开始无可挽回地插进了深深的苦难”、“太多的遗恨留在那一夜了/在那一夜歹徒们踏断了我们的门槛”、“许多年了/我们的心有时也沉重/头颅已托起了高高的纪念碑/历史的浮尘/不经意地掩饰了血迹”、“历史站在卢沟桥上/向未来岁月的眼睛/高举起中国不屈的头颅”、“那个夜晚/只在遥远处/留一道深重的疤痕”、“让我的诗情以一种纪念的方式/在中国黎明的前额上/把血色写成天空的红霞/把悲剧写成自信的微笑”(《涂在一个黑夜的血色——九.一八事变六十周年祭》),这种灵魂共振与悲情释放叫世人惊叹!除此之外,他面对改革开放人们眼睛只“朝钱看”,信仰危机、思想滑坡,还写了投江的八女、刘胡兰等一些英雄,“用高尚的情操塑造人,用正确的导向引领人”。这些大主题与大事件的心中框构与笔底的诗意流淌,没有忘记诗人的良知、使命,在光阴的河流里能逆水而上,所呈现的态势锐不可当,为其在中国诗坛引起关注与立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不忘故土亲情,在水路山程中携诗意行走
       卷二:水路山程 在这部分作品中,海珍老师选录了《老村》(《人民文学》1987年第6期)、《遥祝女儿生日》(《北方文学》1991年第10期)、《端详母亲》(《北方文学》1991年第10期)、《关东路》(《黑龙江日报》1986年5月21日)、《草鞋》(《星星》1996年10期)、《与马对视》(《绿风》1997年第4期)、《想起镰刀》(《诗刊》1998年第12期)等六十二首诗。这部分诗作以故土、亲情与往事的诗意挖掘为主,这些诗大多情感真挚、短小精悍,以炼字炼句见长,构思严谨、承转自然,行走稳健、文笔通透而语句颇具张力。读后总有一些令人眼亮的东西:“那一夜/我在星群下远去/身后遗下一片起伏的老村/母亲那声悠长的叹息/终于在一纸家书上升华为雨意/文字是淡淡的云”、“我愿为村头的旱季/倾注潮湿的神魂/今朝何不将信上的文字抖出春雨/在浑朴的视野里成为温存”(选自《老村》)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想作者对曾养育他老村的深情倾诉与怀念,谁读了都会为之感动;“许多眼睛留在窗外/窗外的阳光一直就很动人/雪花和雨点写满了我多年的天空”、“看鸽翅的亮度/在一个夏日的黄昏反射思念/远处的楼影不是我的家乡/玻璃有了多余的颜色/镶嵌透明的墙”、“这个冬天/大地铺了一层厚厚的雪/我看见许多人匆匆走上去/那生命寒冷的背景回答我/玻璃的这一边/我在屋子深处积蓄某种温情”(选自《窗外》)这种窗的透明,给了作者远近推拉想象的空间驰骋,夏日的黄昏仍反射着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玻璃有了多余的颜色”、“那生命寒冷的背景回答我”隐喻着陌生城市的人间冷暖,无法与乡村亲邻的淳朴与亲情相比,诗意厚重、内敛,语句颇具弹性;“月儿在今夜为你明亮/你的生日/留在了家乡那座小城/此刻在远方/有两只眼睛苦苦望我”、“在生日的概念里/爸爸流落他乡”、“你可知道/今夜/我只能为你甜蜜地写诗/包括我的泪水/皆因你的生日而有了新的含义”(选自《遥祝女儿生日》),有道是:“血浓于水”、“大哀,莫过于生离与死别”,女儿——父亲人生之路的续集,生日不能亲临与操办,这种眼睛的苦望与“甜蜜地写诗”遥祝以及愧疚的泪水,读来叫人锥心泣血;“数不清多少慈祥的日子/操劳的心绪和银亮的发丝一起/伸长”,“一叠心事颇多的月影/重合在您的脸上//您的鬓角挂一叶那个秋天的草/慢慢讲述着发黄的往事”、“唯独你咯血的那个早晨/太阳比往日苍白了许多//今夜灯光明亮/我坐在您的眼波里/在您沉静的那一刻我又成了孩子”(选自《端详母亲》),这种母子深情的诗意拿捏准确无误,情境渲染恰到好处,看后令人为之动容;“我躲在很远的地方看雪/平原只在想象之中”、“扣子一个接着一个/从童年到老年/所有的感慨都来鼓荡衣襟/脚印很重/许多月牙弯弯地落下来/压在身后的道路上//雪中/我是缥缈的影子/已很难贴一枚问路的邮票”(选自《想起老家》)这种背井离乡,心无可依的感觉写得情真意切,读后感人至深;“久违了  镰刀/忽然一股铁锈味/在我灵魂的层面上亲切地扩展开来/秋天的日子像几条皱纹/总是一垄垄排列”、“父亲将温热的口水唾在石上/亮刃便扯长滞涩的目光低语/一声接着一声”、“当表针拨弄我几根最初的白发/青春远了/那锈味却很近”(选自《想起镰刀》)这种对故乡思念的诗意挥舞与切割,非大手笔很难为之。海珍老师,先后在教育行政部门、电大、绥化学院等处供职,尽管工作几经变动,可他从没有忘记诗,一直与诗苦苦相恋,从没有忘记故土、亲情,在风风雨雨的水路山程中一路携诗意行走,终于走出了一条辉煌的人生之路。

        三、独坐灵魂高处,在心的地平线标举纸上风景
        卷三:心的地平线 在这部分作品中,海珍老师选录了《为石头命名》(《诗刊》1995年第9期)、《飞去的鸟》(《绿风》1996年第1期)、《我在深夜中醒来》(《星星》1996年第10期)、《正是菊花时节》(《原野》1998年第1期)、《千纸鹤》(《岁月》2005年第2期)、《水塔》(《诗歌报月刊》1996年第5期)等七十首诗,这部分作品题材宽泛,作者用独特视角来感知与触摸世界,用心血所编制的诗之花朵,绚丽多姿,不断在纸质报刊盛开:“大师的手/轻轻掠过原始世纪/雕刻岁月的良知/为石头命名//罗丹的背影与石头接近/粗糙的世界忽然充满大气/让谁拧紧永恒的眉头/苦难也随之诞生”、“大师无言/像怀揣忧伤的母亲/扫视辽阔大地/一副深深怀念的表情/伤痕之外的疼痛/是石头自身千年的敏感”(选自《为石头命名》),大师用匠心与巧手将硬邦邦的石头赋予了艺术生命,而海珍老师又用诗心为雕塑输血、加氧,使《思想者》有了诗意的质感;“千年以外的翅膀/在天空古朴优雅地一展/日影西斜/黄昏和落照辉煌/时钟的刻度早就寂然无声//鸟飞去/我抬头  我心中羽毛丰满/转眼青山重叠枯枝站立/枯枝失去了许多叶子/花泪挥洒幽香和韵致/我在翅膀之外/在鸟的阴影里思考”、“鸟飞去/哪里的羽毛击碎阳光/只有空空落落的画/挂在石质的壁上/我从日影的亮度里/看到自己”(选自《飞去的鸟》),一幅画人们司空见惯,而海珍老师就是在琐屑与平凡中思想与发见并能采用通感的手法,从平面到立体,沟通视觉、味觉神经将本呆板的画赋予了灵视效果与色、香、味俱全的好诗与精神美餐;“夜色的水弥漫了整个世界/我是一尾鱼,游向梦海的深处/房子之外,夜露在星辉中酝酿心事//我在深夜中醒来,身边的另一尾亲爱的鱼/在水中游兴正酣/心中永不沉落的微笑在曙色里/最先找到自己并且游向黎明”、“在这个夜晚,手指停止划动/世界的暗色悄悄摆渡我的睡意”(选自《我在深夜醒来》),失眠是人人经历过的,在鱼缸中养鱼、看鱼,也是再平凡不过的事了,可海珍老师却独具慧眼,在失眠中用视线为鱼缸扫描,并伸张想象羽翼,用诗来填补睡意,这种人、鱼的诗意互换、相揉足见其腕底功力。在他的笔下,一些动词运用非常巧妙。托尔斯泰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这用不着多说,因为全部生活就是运动。”(《语言即思维》)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隽永活泼的诗句,都是巧妙运用了动词而获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因为动词能够表现出那个或几个发出动作的活跃的形象,使某些形象由“无生体”切入“有生体”而加深读者的感受程度。这就是古代诗人所提倡的“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春、夏、秋、冬,花、鸟、鱼、虫,旷野、西窗,落日大境等都通过一些写作技法的娴熟运用,在独坐灵魂高处时,充分拓展了诗意空间与诗意流程的“三维”效果,于心的地平线标举、提升了纸上风景。

    四、复活作古名人,在佳篇深处开掘诗意的静美
       卷四:历史的风景 在这部分作品中,海珍老师将历史名人、佳篇进行了归类,整卷分四组诗结构,《<诗经>深处的春天》(组诗)选录了《关雎》、《静女》、《君子》、《南山》等七首;《在唐诗的大境中叙事》(组诗)选录了《王勃送别》、《陈子昂登幽州台》、《张若虚与月同在》、《王昌龄的大动作》、《酒中仙人李太白》、《杜甫望岳》、《白居易看乡亲割麦》、《小杜夜泊秦淮》、《李商隐无题有诗》等十四个名人十八首作品;《宋词人物志》(组诗)选录了《李后主南唐出走》、《柳永奉旨填词》、《苏东坡魂系大江明月》、《辛弃疾的英雄感慨》等七首作品;《鲁迅先生》(组诗)选录了《沉思的雕像》、《异乡》、《民族魂》、《野草》等八首诗。这些作品沟通了海珍老师深厚的文化沉积,在作品与人物上挖掘,使诗异彩纷呈,读后叫人柔肠百转、发思古之幽情,在当今的中国诗坛也独树一帜:“雎鸠鸟在神谕的风中/高唱关关之歌/《诗经》的路上/长出诱人的水草/一直绿过最初的河畔//景致何其典雅/没有捕鸟人/纯净的水  波动许多年/在历史深处闪闪烁烁”(选自《关雎》一诗,《岁月》1993年第9期)、“你眉目传递春天的消息/许多柔嫩的青草/在遥远的阳光下私语//《诗经》的叶子上/有一滴神性的露水闪动/便穿透千古山岩般的隔阂/是你无邪的浅笑/留在清纯的记忆里”、“隔着一大叠厚厚的史书/我看你  静女/在没有污染的水边洗脸/在百花盛开的草地上唱歌”(选自《静女》一诗,《岁月》1994年第11期),这种古代天空的纯净,水的澄明与清澈令人神往,其内敛的诗意、对环保的关注更是启人深思;“大唐的劲风从一个少年才子的笔下刮来/三秦的赠言在离别的日子一挥而就/沿途的草木皆长成壮行的仪仗/一曲友情嘹亮  在简短的五言之内/上演千秋未曾喑哑的风景大戏//王勃一抬眼就从滕王阁的角度/看见落霞与孤鹜飞向诗意的晴空/当与友人拱手告别的一瞬/就把海内与天涯放在十个汉字中间/心与心便不再遥远” (选自《王勃送别》一诗,《骏马》2000年第1期)、“李白把酒杯举起来/万里长风满天月光/被他一饮而尽/大唐的诗歌从此就醉了/汉字带着抒情的醇香/就从历史的高地上飘下来//酒意通神  酒是奔流的黄河水/诗句从天而降/诗人一下就成了酒中仙人/一摆手长安远了/天姥蜀道之上/有千年不绝的酒歌醉态万方/直到挂上沧海的云帆/滴出许多空山鸟语/在被遗忘的日子里/还时时唤着太白的名字//枕带酒的黄卷一醉就是千载/只有诗歌醒着/看以后许多麻木的岁月/在离诗太远的地方/一路呕吐下去//有一天我翻开李白的诗歌/就看见月亮从酒中升起来/众多汉字抬头/呼唤着醉在诗中的太白/诗人一笑/在中国高远的天空/发出唐朝的声音”(选自《酒中仙人李太白》一诗,《岁月》2000年第9期);“ 景美情美/连西风中的叹息都能瘦成美丽的黄花/宋词可真是个好去处/南唐后主李煜的龙椅也不坐了/从后宫佳丽的脂粉水中游出来/游到另外一些水域/排遣说不尽的千古茫然”、“一时间生命的天平倾斜了/半壁江山竟抵不过几阙词的重量/于是有了向东流去的一江春水/后来的许多文字/在李后主的水中大兴情感波澜”(选自《李后主南唐出走》一诗,《清明》2000年第1期)、“帘卷西风  竹管笔轻挑夜色/李清照女士一字一句地写来/在九月  有凄美冷艳的菊花开放/文字生根  宋词里长出一条婉约的身影”、“她寻寻觅觅从灵魂中伸出疼痛的手指/捡回那些沾满自己泪痕的文字//思念无休无止  心上成堆的叠字/都是冷冷清清或凄凄惨惨戚戚”、“人在愁苦中填词    词在苦难中辉煌/三杯两盏淡酒被李清照历史性地举起来/庄严地与后来人轻轻一碰/就爆出了文学史上千年不灭的光环//寻觅于宋词之中  一个弱女子/以一副病容和愁颜反照西子湖水/那些红男绿女们就黯然失色了”(选自《李清照寻觅于宋词之中》一诗,《清明》2000年第1期)。除此之外,他还写了一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组诗),从《沉思的雕像》到《燃烧的夜》,从东渡日本的《异乡》到《百草园》等,对鲁迅进行了全方位的诗意透视,如:“一颗大慈大悲的心/一颗疾恶如仇的心/全碎了  碎为粉末/敷在民族流血的伤口上//一个高大的中国人/举旗迎击所有的灾难/一个矮小的中国人/不会妄自尊大/他睡在献花丛中/人民用低垂的目光/覆盖他”(选自《民族魂》一诗,《北方文学》1999年第5期),这是对鲁迅一生为文、做人品质的高度概括。在这些作品中我们所看到的海珍老师的确是个诗坛老手,诗人对这些古老题材的窃境与翻新,使枯树逢春,看后使人眼睛一亮,心为之一抖。这是新诗的力量,在我们吃惊他笔力的同时,我们可以想象他为诗消得人憔悴的面容,和终于觅得佳句后的喜悦与释然。他忠于诗歌就像忠实于脚下的土地,他在新诗的百花园中为新诗拓宽了视野,诗中意境与语言的重构,复活了作古名人、再造了佳篇。这些诗有的写得大气磅礴,有的婉约清丽,也有的写得及其幽默与诙谐,这无疑给中国新诗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海珍老师多年来在诗路上奔波,乐此不疲。用为诗、写评来消费闲散时光,无数个春日秋午、无数个冬晨夏夜,伏案攻读、书写与探究,时拒春绿于窗外,常绝夏凉于园中,冷暖自知,甘苦自乐。能把心灵维度、所感、所想推向诗的写意空间,语境的调适及字词运用,不乏诗的钙质,用语独到、亮句迭起、多种技法并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诗风,这种文字的诗意静美,是诗人向世界与人类的永恒微笑!


                                 

                                                  (左起:邢海珍、罗继仁、左手、李松涛、王鸣久)

注:邢海珍,著名作家、诗人、诗歌评论家,黑龙江省海伦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绥化市作协副主席、绥化学院中文系教授。有论文专著《诗意的美质最寻》、《文学传统批评》、《生命在风雪中——梁南论》、《诗在灵魂高处》、《中国新诗三剑客》(李松涛、王鸣久、马合省诗歌艺术论),诗集《远距离微笑》等。

邢海珍新浪博址:http://blog.sina.com.cn/xinghaizhen2345


[ 本帖最后由 沈彩初 于 2009-8-10 23:57 编辑 ]
发表于 2009-8-8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重量的解读

厚重的诗,有力量的解读,
问候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9 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来欣赏,希望能看得更多·····祝福!题材的分析·····很详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9 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怯怯的,再说一句,海涵哈!
“以题材分析诗歌是不错的方式,但个人感觉可能从中很难写出自己出新的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9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王士斌 于 2009-8-8 09:59 发表
厚重的诗,有力量的解读,
问候楼主。
感谢士斌鼓励!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18 12: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