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655|回复: 1

古筝诗集《湿画布》品读会纪要(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5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筝诗集《湿画布》品读会纪要(2)

时间:2009年9月27号上午
地点:上海市闸北区文化馆会议室
主持人:贝鲁平、玄鱼
参加会议的诗人、评论家(排名不分先后):
玄鱼(上海)、贝鲁平(上海)、洪烛(北京)、严迪(南通)、古筝(南京)、秦华(上海)、杞人(上海)、陆华军(扬州)、林溪(上海)、杨焱钧(山东)、刘霆(浙江)、王垄(扬州)、南鲁(上海)、半溪明月(四川)、言笑(连云港)、方舟(南京)、语伞(上海)、绿意(上海)


洪烛:
    昨天参加了潘婷诗集的首发式,今天又参加古筝诗集《湿画布》的品读会,我觉得只有上海这座充满诗意又具有包容性的国际化大都市,才能在两天之内,连续为两位年轻的女诗人举办作品研讨会,当然主办方上海闸北区文化馆和《新城市》诗社功不可没。对女性诗歌的重视,使我想到新世纪以来,当代女性诗歌一直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在诗坛上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
   
    最早是80年代朦胧诗时期,舒婷的出现,是新诗90年里,一个带有重要的纪念碑性质的女诗人。比舒婷更早的就是林徽因那个时代。在舒婷之后,又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女诗人,如翟永明、冯宴、安琪、蓝蓝、鲁西西、王雪莹、李轻松、海男、林雪等。80年代是诗歌的一个黄金时代,古筝正好是80年代介入现代诗潮,她的创作一直受到80年代诗歌思潮的熏陶和洗礼,更多的是对她精神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古筝本身也是在这个黄金时代诞生的一个女诗人,所以在她身上,我能够找到舒婷、翟永明以及在她之前以及和她同代的女诗人的那种共性。既能看到女诗人舒婷创作的年代的痕迹,也能看到林徽因那个时代比较唯美,比较意象化,又很浪漫主义的痕迹。这些给我印象比较深刻。对于古筝来说,80年代的影响一直伴随着她诗歌的创作到现在。但并不是说,她仍然在延续着80年代那种创作的规律,她仍然有着很多突破,但她创作的基点,也就是她对诗歌的态度,对诗学的理解,还保持着80年代比较纯粹的一面。同她之后产生的一些女诗人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比如她之后的女诗人当中,我印象较深的有70后女诗人尹丽川、巫昂等,以及好多80后的,春树、李成恩等一系列女诗人。相比,古筝的写作还是带有鲜明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我觉得就和这些女诗人最早介入的那个时代有关系。
   
    古筝的诗歌,尤其和前些年普遍的诗风产生很大的区别。也就是说,从她个人创作来说,一方面在刷新自己,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刷新了女性诗歌的发展进程。使女性诗歌在新世纪十年里面,又增添了一种审美元素。这就是对古典美的汲取和新诗传统美的汲取,以及对西方诗歌精髓的汲取。根据我以前对她的了解,她最早80年代写诗歌的时候,还是深受徐志摩、林徽因那个时代新诗人的影响,也就是她骨子里,还是浪漫主义的写作者。而浪漫主义在90年代后多多少少受到一些遮蔽。最近这几年,从整个诗坛的发展来说,实际上是浪漫主义的一种回归,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之后,反而是浪漫主义,又产生了一种新的新意。诗坛的整体创作格局是这样,古筝的个人创作也是这样。她这些汲取中国传统诗歌审美元素创作的诗歌,在现在看来并不显得陈旧,反而流露出一种特殊的新意。为什么呢?当所有人都在追求先锋、另类的同时,可能是原地踏步的诗人,反而可能更像真正的另类,或另类中的另类。在这点上,我觉得古筝的诗歌,走的非常稳健,不是追随整个诗潮的追踪式写作,却和整个诗坛的节奏产生了一种共振。我一直觉得,不管男诗人还是女诗人,一旦对诗坛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肯定不是个人的功劳,还是跟时势有关系。我个人感觉,最近几年,有相当一批诗人和诗歌爱好者,又将重新开始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古筝的这类诗歌,正好应和新诗的这种发展规律。
   
    古筝的诗歌,我比较了解,她80年代的诗歌就带有最原始的江南水乡的潮湿,这种潮湿的“湿”,在她写诗时就弥漫在她的诗歌中。从《虚构的房子》到这次的新诗集《湿画布》,是一个三级跳。我这次看《湿画布》,感觉已经和《虚构的房子》不一样了。《湿画布》的基调仍然没变,永远像江南女子带着古典情怀,浪漫的,甚至有点虚无,不是那种特别务实的写作。当我们评价一本诗集时,感觉到一种水渍、潮湿的话,它一定是多愁善感,或者是敏感的,这不是一种贬义。它肯定比一般人更细腻。古筝的诗歌就有一种江南女子的细腻,是江南女诗人特有的风格,有一种水雾弥漫,不干燥,不生涩;情感也是流动的,有一种阴柔之美,或者说它不是一种太阳,而是一种月亮。这本《湿画布》就像民间的蓝印花布,带着江南民俗水雾的感觉。为什么是湿的?因为它是属于江南的一块画布。我读这本新诗集,觉得这是非常难得的一种感觉。
   
    从我个人的阅读感受,和基于对她本人的了解,古筝不是那种刻意的先锋诗人,她按照自己创作节奏,更加注重自我感觉。这种注重个人感觉的,客观上才是真正的新诗创作的先锋性。我们在谈先锋诗歌的时候,对先锋的认识,更多是把先锋理解为一种诗人的姿态,但我觉得真正的先锋并不是故作姿态,应该是更注重自我、个性化的,才是真正的先锋。最近这几年诗坛对先锋的认识更加宽泛一些了,大家也开始关注一些个性化的诗人,一些不可复制的写作,开始承认这样的一种写作和风格,是先锋诗歌中很重要的种类。也就是说古筝的诗歌有她的那种基座,她的诗歌创作主要立足于南方,是带有比较有南方特征的女诗人的特点,和一般北方的女诗人还是不一样的,更主要的她的创作有江南文化的浸润,江南文化对生长环境中的女诗人的浸润。
   
    通过古筝的诗歌我了解到,就像我一开始说到整个新世纪以来女性诗歌的发展,经历这样几个年代,80年代、90年代、新世纪,女性诗歌的概念变得更加厚重和宽泛。我印象中,80年代朦胧诗的舒婷,或者翟永明、唐亚平等,很多评论家关注那个时代的女性诗歌,都谈到一种女性意识,比如唐亚平的诗歌,都说是女性的黑夜意识。80年代的女性诗歌是焦虑的,很激烈的,带有一定的革命性,和传统断裂的和反叛的革命性。但通过这几年,出现很多类似古筝这样的女诗人的创作,现代的女性诗歌的发展,可能不像80年代那么激烈了,但它可能变得更加厚重。表面上可能是很温和的,很温柔的一种写作,骨子里,有更加鲜明的女性意识。我觉得80年代的女性诗歌多多少少还带有女权思想,甚至在表现方式上,还有些男性化,实质上我们对传统女性的认识是错位的。新世纪以后,出现一大批很受诗坛关注的女诗人,我觉得她们很多都跟古筝一样,更加注重内心自我的感受,和那种独特性。她们不是作为一种种类来写作,写作的时候不代表全体女诗人,只代表她自己。从代表她自己个人的女诗人的写作,有时候比那种女性的代言人式写作,应该更真实,而且在艺术上的探索,应该走的更加深远。
   
    中国的新诗虽然只诞生了90年,但90年就是紧密契合的链条,每一个真正有意义的诗人,都和这整个链条带有起承转合的关系,他既受到传统的影响,同时又能对传统施加影响。古筝最早的创作受到新诗的传统影响比较多,最近这几年的创作,以及她本身在诗歌界的作用来说,她已经对新诗整体的创作产生她个人的影响。她有了一大批诗歌的粉丝,很多读者非常喜欢古筝的诗歌,这是为什么?就因为古筝的诗歌比较独特,她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她是追求美的,尤其在诗歌经历过审丑时代之后,又开始向审美回归,就在这诗坛审美趋向回归的同时,正好是古筝的诗歌在回归,她又重新返回诗坛。古筝个人的回归和大的审美趋向的回归,正好相互应和。客观的讲,古筝的诗歌影响也像时势造英雄似的,跟时势是有关系的。因为这几年诗歌界又开始重新对待传统,重新考虑怎样从新诗的传统中汲取营养,所以古筝这些深受中国古典诗词滋润和新诗90年营养的诗歌,肯定会受到读者们关注,她的诗歌本身,那种追求美的态度,实际上已经构成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会给读者造成心理上的冲击。
   
    古筝在江南的生活环境里,她的眼睛是努力寻找美、发现美的。她的诗歌不能说很唯美,但绝对是求美的,是带着一种求美的希望。给我的感觉,是不安于现实,也不拘泥于现实。但对现实不满有很多表达方式,有的方式是发牢骚,有的方式是攻击现实的那种发泄。相当一部分诗人采取了并不偏激的手段。现实不完美,就用我们的笔去营造另外一个想象的现实,所有的绘画、艺术、诗歌在本质上最高的境界就是这样。所有的诗人,所有理想主义者,骨子里都不可能对现实百分之百满意。为什么有理想主义者?就是他有理想,理想就是高于现实,因为现实中达不到,那怎么办?就会有失落感,怎么弥补这种失落感?就是通过艺术创造,通过画画,通过写诗,来弥补现实的缺憾,从而获得一种平衡。现实中还是有美的,美对于我们诗人像空气一样,生活是缺氧的,但诗歌是一种氧吧,是我们的氧气瓶。当我们感到窒息,感到难受的时候,可以到诗歌中去呼吸新鲜空气。古筝的诗歌这点上给我印象较深,它是一种充满水气、氧气和负离子的载体。
   
    我对最近几代女诗人的相比较得出这样一个感悟,感觉到像古筝这类女诗人的诗歌,更多的与她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她们并不是要借助诗歌而和现实产生激烈的碰撞,恰恰相反,诗歌是她们同现实之间的缓冲层,起着缓冲作用,她们借助诗歌平衡自己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在这点上,她们诗歌的本身既体现了她们的理想,但又带有现实的影子,也就是说,现实和理想通过她们的诗歌产生一种交融。比如古筝比较擅长通过诗歌中的细节,来表现她个人心理上的状态,很多状态不是直抒胸臆,是非常含蓄的通过意象、意境来获得体现的。这种表达本身,更适合现在读者的审美趣味,因为现在的读者读诗,更多的想通过诗歌获得心理上的放松和感染。我也说过古筝的诗歌是潮湿的,水雾状的,如烟如雾的,如梦如幻的,她营造这样一个诗歌的氛围,也许很多读者能够通过这个呼吸到新鲜空气,呼吸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忽略的或绝缘的意境或境界。
   
    从《虚构的房子》到《湿画布》,在最近的短短几年内,古筝的诗歌又产生了新的转型。其实古筝的诗歌一直在不断的转型,她是生长型的诗人。尤其进入新世纪之后的写作,开始注重从西方诗歌中汲取营养,有意识调整自己,增加很多现代诗的写作技法。这几年她的诗歌为什么逐渐走向成熟?跟她诗歌的这种混血性有关系的。她从诗歌的几大传统中都汲取营养,而且加入个人的感悟,从她的诗歌意象中可以看出,不是那种纯自然的意象,也不是过于原始的审美意象,更多的带有个人的影子,她诗歌里的意象经过她个人提炼再造。我看《湿画布》中很多诗,在艺术上已经超越《虚构的房子》那段时期的创作。这两本诗集间隔的时间不长,但我能够感觉到,古筝最近这两年诗歌创作的状态非常好,非常的饱满。可以说,这两年可能是古筝同诗歌的蜜月时期,是她从80年代至今创作的最佳状态。
   
    为什么呢?通过归来后这几年,她一方面在写作,同时她又参与很多诗歌活动,组织很多诗歌活动。在这个氛围中,她对90年代诗歌创作的空白期,通过她回归后的最近这几年,基本上已经补上了这一课。从她的创作轨迹来说,80年代开始,中间的90年代是一段空白,然后新世纪又着陆了,中间跨越了90年代。客观的说,从她最近的写作来看,她对90年代的空白还是有她的补习的,她通过这几年就像海绵吸水似的,把90年代现代诗歌发展全部给补上了。她有意识的对自己创作的调整,就是保证对传统继承的同时,又开始注重诗意上的创新,和诗学上对先锋的认识。《湿画布》这本诗集,是她创作上最自由的状态,是很从容的创作状态。更多的体现为她对现代诗的写作已经体会于心,而且已经掌握了很多新的表现手法,能够使过去的很多创作资源得到重新开发。过去的这块矿藏,虽被她以前的诗歌挖掘过,但这次重新挖掘后,又体现出新的美感,像产生了一个新的方程式。
   
    古筝的生活经历,一直生活在江南,属于比较典型的南方女人,带有古典美的那种白领,或者小资情调之类的江南女子。她的写作,把并不另类的生活,表现出另类的美感来。她可能已经掌握了这样的现代技法。我们以前老是觉得诗要写得另类,生活也必须超凡脱俗。据我了解,从生活的质量方面来说,古筝的生活一直非常稳定、非常安逸、非常滋润。以前在我们理解中,安逸的生活一般容易产生平庸,古筝却打破了这样的规律。她在安逸的生活环境里,仍然能写出一些不平庸的诗歌。在这点上,我也不断的询问,也在寻找着答案。她如何能做到的?她的审美、艺术观念偏向传统,生活也偏向安逸、稳定,她的诗歌却能够超越这方面的万有引力,达到一自由飞翔的状态,这是一个谜。
   
    我一直觉得古筝这几年的诗歌创作状态是一个谜,她一直在那么安逸的生活中写出了不平庸的作品。后来我尝试着找到答案:那就是她对诗歌的热爱,使得她能够达到这样的状态和境界。她骨子里确实对诗歌充满无限的热爱,诗歌在她生活中,带给她很大的能量。这几年她创作上的,和参与诗歌活动的能量,都是诗歌本身带给她的,激发她产生了这种能量。
   
    从1999年到2009年,中国诗歌在这十年间的变化确实非常大。十年前和十年后,诗歌的生态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什么这十年诗歌的发展又良性循环?就因为有很多人在付出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心血,为繁荣这种集体的事业,集体的荣誉付出劳动。昨天的潘婷是很明显的,她搞了“潘婷杯诗歌大奖赛。”今天的古筝更明显。她除了贡献自己个性化的诗歌外,最近这几年,为诗歌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创办的《陌生》诗刊,很有特色,在诗歌界产生很大的影响,使得诗歌界人士感觉到,这份民刊也体现出和其他民刊不一样的地方。她不仅仅提供发表的园地,她似乎有着更远大的志向,就是参与进中国诗歌发展的进程,参与诗歌的建设。连续办了几期专刊,“归来者诗群专刊”、“60后诗歌理论专刊”、“博客诗歌的大展”、“震灾诗歌专刊”等,每一期的主题,都想的非常完善,她可能出于更多建设性的考虑,而设想了这很多的主题。这一切都不是纯个人的,或者纯小圈子化的诗刊,是介入了整个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对这几年诗歌发展确实起到推动作用。我觉得中国诗歌并不是缺少几首好诗,多几首好诗,诗歌不见得就更繁荣,少几首好诗,诗歌也不见得就会萧条。我觉得最需要的,是为诗歌整体荣誉、整体建设做事情的人,他们比单一的文本写作的诗人,对整体诗歌的环境有更大作用。在这点上,我觉得古筝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尤其最近这几年,大家也是公认的。
   
    在创办《陌生》诗刊的过程中,古筝一方面付出大量的劳动,同时也从这种工作中享受到乐趣,另一方面也汲取很多诗歌创作的营养。就像我刚才讲的,古筝曾经中断过写作,是诗歌的归来者,但在她的创作中,我们看不出她缺失的那些课程和营养。她通过这几年办诗刊,和各种风格诗人的交往,也像补课似的,获取了各方面营养的滋补。她在为诗歌付出的同时,也享受到诗歌对她的回报。
    古筝这些新世纪的女诗人,与80年代哪点不同?我就以古筝为例来说。80年代很多诗人是为了捍卫自己的理想,而超越现实,或者反叛现实。古筝这批诗人是很现实的生活,但创作又那么富于理想,是属于这样的一种女诗人,通过诗歌既享受了现实,又享受着理想。和我们以前的那些诗人不一样。以前一个拥有理想的诗人,就应该愤世嫉俗。从与古筝的交往来看,不管从她的诗,还是从她的人,她身上都没有那些愤世嫉俗,没有那么多偏激的东西。她对现实有一种包容,她的理想是对现实有包容性的理想。她的理想肯定也是高于现实的,但她并不会因为自己的理想高于现实而对现实产生很大不满,或者对现实产生很大厌倦,她是非常热爱现实的诗人。
   
    我也交往过很多优秀的女诗人,古筝在这点上给我印象非常深刻。她在生活中、网络上的人缘都非常好,能和各种风格的诗人相处非常融洽。绝对不是她个人的社交能力造成的,更多的是她具备了包容性。在女诗人里面,古筝绝对是这样的女诗人,对各种风格流派都充满包容性。我个人感觉,是她对现实,以及各种艺术风格的包容性造成的,就像有容乃大,就像海纳百川。从某些意义上来说,她的诗歌是秀丽的江南女子的形象,但从骨子里的气度来说,是非常大气的女诗人。所以,就像刚才秦华讲的:“古筝就是这种男人女人都喜爱的江南韵味,是男人女人都喜欢的魅力诗人。”我觉得这种豁达的性格与她这种艺术上的包容性,才使得她创办《陌生》诗刊很短的三年时间内,能产生这么大影响的基础,同时也使得《陌生》诗刊在众多的民刊里面,确实给诗坛一支异军突起的感觉,一下子爆发了很大的能量。《陌生》诗刊创办的成功,同刊物本身的包容性,也同主编古筝本人的包容性息息相关。
   
    也因为古筝热爱诗歌,所以她愿意为诗歌做很多事情,而且也体现了她在创作之外的诗歌活动的能力,因此我们不要低估或小看了民刊主编对新诗发展的作用。当然,我们很多时候都在说,真正的诗人还得靠文本来取胜,这是一个真理。但很多时候,我个人都对这些为诗歌做出贡献的人充满敬意,因为他们牺牲了很多创作的时间,如果他们自私一点,他们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个人创作上,写出更好的文本。但如果所有人都忙着自己的写作,没有人考虑到为大家,为整个诗歌做一些公益性的事情,那诗歌也没法达到真正的繁荣。因为我觉得这些年诗歌的繁荣,就是因为有很多像古筝、玄鱼、秦华这样的诗人,他们一方面在写作,一方面又确实牺牲了很多完全可以用来写作的时间,去做一些为大家服务的工作,我觉得当下诗歌的繁荣他们功不可没。
   
    纵观《湿画布》这本诗集,不仅在审美元素上有它的独特性,还为这几年的诗歌风格增添了新元素。前面我就说过,它既汲取了中国古典的和新诗的传统,又增添了西方现当代诗歌的养分,是健康的混血儿,同时又是相对比较全面,不偏颇的文本;还带着鲜明的女性诗歌的色彩,既细致又敏锐,很江南很湿润的感觉。另外,从它作为一个缩影或横截面来看,能看到这几年诗歌发展的生态,这生态便是多元化和丰富性。多元化就是几种传统的延伸,而丰富性就是对各种风格流派的包容和创新,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上的兼容并蓄。我觉得通过古筝《湿画布》这本诗集,能够体现出来当代女性诗歌发展趋势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前排左起:绿意(上海)、古筝(南京)、洪烛(北京)、严迪(南通)、玄鱼(上海)、贝鲁平(上海)、秦华(上海)
后排左起:杨焱钧(山东)、陆华军(扬州)、刘霆(浙江)、语伞(上海)、王垄(扬州)、南鲁(上海)、半溪明月(四川)、言笑(连云港)、方舟(南京)、杞人(上海)
摄影:林溪(上海)
发表于 2009-11-6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在品读当中,有些诗感觉很好,很安静,与同代海男、翟永明的诗歌形成差异,与新锐李成恩等的大异其趣,总体呈现为:江南成熟女性的优雅和安静。然而,也许就是这种“大家闺女”加“小资”式的“言说”,缺少了“诗歌辣妹”们的开拓性和冲击力……以上浅见,直言不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18 12: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