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358|回复: 0

浅析中山诗群的玉树抗震救灾组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3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长歌当哭诗为媒
—— 浅析中山诗群的玉树抗震救灾组诗
                   徐文泽

西方人弄不明白,面对自然灾难,中国人为什么举国支援?西方的诗人搞不清楚,面对汶川、玉树大地震,中国的诗人,为什么痛心疾首、长歌当哭?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密码,这,就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的真谛。
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知名诗人、中山市委宣传部长丘树宏,难以抑制悲痛的心情,以至于夜不能寐,于19日凌晨一点多,和着泪水写下了《愿高原的生命永葆尊严》。接着,中山市诗人唐志勇、李容焕、王晓波、罗筱、刘建芳、何中俊、杨官汉、叶才生等,也饱含深情地写下了《面向玉树》、《玉树不碎》、《中国在行动》、《玉树,痛并心疼着的远方》、《祈玉的心》、《挺立的玉树》、《地震中出生的孩子》、《玉树现实镜像》等诗篇,形成中山诗群部落的组诗,发表于当地的媒体。他们以博爱的文化情怀,给予玉树人民以精神支援,这一感天动地的义举,吸引了全球华人华侨和全国人民的眼球。全国多家报刊和大型信息网络,争相报道了中山诗人作为精神支援者的行动。《光明日报》、《南方日报》,纷纷登载了丘树宏等诗人的诗稿。
为什么那么多人关注中山诗群的诗篇?那是因为:中山诗人群体的真诚呼唤感动了大家。鲁迅在纪念他的学生刘和珍的时候,曾经说过:长歌当哭当在痛定思痛之后。这是鲁迅为人的风格和个性。而中山诗人集体,在历次民族大灾大难面前,甚至还来不及痛定思痛,就已经长歌当哭。这就是中山诗人集体的风格和个性。如果说,鲁迅过于冷峻,而中山的诗人们,则过于感性、敏感、敏锐。中山诗群的核心人物,首推文人官员丘树宏,他秉承“铁肩担道义”的文人情怀和孙中山的博爱文化的精髓,大胆针砭诗歌界时弊,率先倡导以“小我”抒发“大我”的政治抒情诗。他特别强调当代诗人应该与人民在一起,贴近当下的现实,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他提出诗歌创作“更重要的是需要现实的感受,需要内心的燃烧”。他倡导诗歌关注现实重大题材,强调诗歌反映现实更需要一种现场感、亲历感。他的主张,得到了中山诗歌界的广泛认同,也得到全国同仁的称赞,以他为首出现了当代中山诗群现象。中山诗群有关玉树抗震救灾的政治抒情诗,虽说是悲痛极致之时挥毫的急就章,但其中饱含深沉凝重的情感和坚如磐石的信念,深深地感动着无数的读者。
丘树宏的《愿高原的生命永葆尊严—致青海玉树地震同胞》,运用比兴方法,将现实与历史、空间与时间、形象与情感有机融合,形神兼备,表现玉树地震来临之突兀、地震毁坏之令人震惊。诗人与玉树人民感同身受之痛,他真诚地为死者祈祷、为生者祈福,坚信玉树人民一定具有更加美好的未来。他的短短四阙诗篇,却饱含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和丰富内涵。平易亲切却情真意切,画面亮丽却令人荡气回肠。他写道:“这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春天,/一样是蓝蓝的天空悠悠的白云;/这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早晨,/到处是早起的人们早牧的牛群。”玉树藏区震灾之前美好的生活画面,在诗人的笔下,显得亮丽朴素而纯洁,饱含着诗人对于青海藏区兄弟的尊敬之情。而突然的地震,“一时天昏地暗,/掩盖了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清源。/一座座房子倒塌了,/一座座那么美丽的民房寺院啊,/只剩下一条条杂乱飘零的经幡;/一个个生命消失了,/一个个那么倔强的康巴汉子啊,/不见了纯净的眼神豪爽的笑脸。”在这些充满情感的诗句里,诗人痛心疾首,抒写了深沉悲痛与惋惜的情感。紧接着,诗人抒写了中华民族表现出的团结力量和坚强不屈的豪迈情怀,赞美伟大的中华民族对于生命的尊重,她无与伦比的凝聚力,五十六个民族兄妹同胞般的情谊,以及民族之间互敬互爱、相互帮扶的伟大精神。诗人写道:“灾难面前,/生命第一!/高原的兄弟姐妹啊,/你们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你们的生命,/就是我们的生命!”在巨大灾难面前,诗人并没有悲哀消沉,而是在悲痛惋惜之中,充满生活的希望,表现出民族团结的信心和力量。他抒写的力量,就是举国抗震救灾团结一心的力量,就是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凝聚的力量,这力量,就是我们国家战胜任何敌人和艰难险阻的“软实力”。他写道:“让我们肩并着肩,/拉起生命的长江黄河,/愿活着的生命,/像长江黄河一样绵长繁衍;/让我们心连着心,/连起生命的万里长城啊,/愿所有的生命,/像万里长城一样坚强永恒!”可以说,丘树宏的诗歌,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中山诗群的总体的风格,他总是在对于当代重大事件的操心和关怀中,渗透着历史厚重的沧桑感,在对于灾难的抗争中,蕴含着坚忍不拔的内在力量。
若问他们的眼睛为什么总满含泪水,那是因为他们深深地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在保持整体风格基本一致的前提下,中山诗人也具有各自不同的差异性,凸显出不同的个性特色。李容焕的《玉树不碎》,运用整体的象征手法,描写震灾之痛和举国抗灾之勇,酣畅淋漓,一气呵成。王小波的《中国在行动—写给玉树地震灾区的兄弟姐妹》,虽朴素直白却饱含深情,在平铺直叙之间,写出上至中央领导,下至黎民百姓,万众一心支持玉树的宏大历史场景。罗筱的《玉树,痛并心疼着的远方(外一首)》,以“小我”抒写“大我”,从“我”对玉树突如其来震灾感受的角度,在对举国抗震救灾画面的描写之中,透过丰富细致的想象,抒写诗人对于生命的期盼和祈祷。读来一句三叹,哀伤而不消沉,悲痛断肠而不绝望。他写道:“大地只微微一震/许许多多的心就碎了/塌下去的部分/隆起的地方/ 拉伤了我的肌肉/ 扯断了我的肝肠”诗人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抒写了这场灾难和举国上下协力抗灾的群像。
  刘建芳怀着一颗《祈玉的心》,“唯有祈愿/用我真诚的诗,祈愿/每一字都是一面经幡/每一句都是一转经筒”。 唐志勇《面向玉树》,“疼痛,只是一些无能为力的疼痛/悲伤,只是一些漫无边际的悲伤”。何中俊在《挺立的玉树—写给地震中的玉树藏族兄弟》中抒写苦难中的兄弟情义。杨官汉写给《地震中出生的孩子(外一首)》的诗篇,祝福灾区孩子幸福成长。叶才生的《玉树现实镜像(组诗)》写出诗人对于当代重大事件的操心,以至于使诗人们憔悴如斯。死者长已矣,生者哀其情,“只有我们,幸存者/掺杂着血泪以及无名的恐惧/亲手把亲人埋葬”。但诗人并没有被大灾大难吓到,更没有西方颓废诗人的意志消沉。相反,巨大的自然灾难,唤起的却是中华民族的万众一心和拼死相救。

(作者单位:中山市教育局,邮箱:wenze1963@163.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3 18: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