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紫穗穗

艺术拾贝小花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2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10)庄子其人其事(4月18日整理、阅读)

庄子其人其事

庄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最浪漫的事原唱,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史记》用寥寥几行字介绍了庄子,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攻击孔子的学说,从而辨明老子的主张的。

《庄子》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浪漫的事歌词,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德”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中国哲学史上,庄子既是一位有着鲜明特色的伟大哲学家,同时又富于诗人的气质。在他的著作中,用生动形象且幽默诡异的寓言故事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这种寓言的方式使庄子的思想和想象具有着水一般的整体性。

庄子的文章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辞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

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

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说成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其人并被神化,奉为神灵。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年)二月封“南华真人”。所著书《庄子》,诏称《南华真经》。宋徽宗时封“微妙元通真君”。

庄子故事整理:

1)视权贵如腐鼠

《庄子 秋水》载: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2)宁做自由之龟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3)是贫穷,不是潦倒

《庄子 山木》载:一次,庄子身穿粗布补丁衣服,脚着草绳系住的破鞋,去拜访魏王。魏王见了他,说:“先生怎如此潦倒啊?”庄子纠正道:“是贫穷,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体现,才是潦倒;衣破鞋烂,是贫穷,不是潦倒,此所谓生不逢时也!大王您难道没见过那腾跃的猿猴吗?如在高大的楠木、樟树上鸡尾包与黄包车,它们则攀缘其枝而往来其上,逍遥自在,即使善射的后羿、蓬蒙再世,也无可奈何。可要是在荆棘丛中,它们则只能危行侧视,怵惧而过了,这并非其筋骨变得僵硬不柔灵了,乃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现在我处在昏君乱相之间而欲不潦倒,怎么可能呢?’”

4)巧论三剑,一言兴邦

战国时代,赵国的赵文王特别喜欢剑术。投其所好的剑士们纷纷前来献技,以至宫门左右的剑士达三千人之多。他们日夜在赵文王面前相互拚杀。每年为此而死伤的人数以百计,但赵文王仍兴趣不减、好之不厌。于是,民间尚剑之风大盛,侠客蜂起,游手好闲之徒日众,耕田之人日益减少,田园荒芜,国力渐衰。其他诸侯国意欲乘此机会攻打赵国。

太子赵悝为此忧虑不已,召集左右大臣商量道:“如此下去,必将国破家亡,为别国所制。诸位大臣中,如有既能悦大王之意,又能止剑士相斗者?吾将赏赐千金。”左右异口同声说:”庄子可担此任。”太子问:“庄子是什么人?”一大臣答:“庄子是个隐士。其才足可经邦,其能足可纬国,其辩可以起死回生,其说可以惊天动地。如能请他前来,定能顺大王之意,又能救民于水火。”于是,太子便派使者带上千金去请庄子。

庄子见了使者,听明来意,说道:“此事何难,竟值千金之赏?”坚辞不收千金,而偕使者一道去见太子,问太子道:“太子赐我庄周千金大礼,不知有何指教?”太子道:“闻先生神明,特奉上千金作为您的学生们一路上来的开销。先生不收下,我赵悝还敢说什么呢?”庄子说:“听说太子想要用我庄子的地方,是欲绝弃大王的癖好。倘若臣上劝大王而逆大王之意。则下有负太子,我也会受刑而死,要千金何用?假使臣既能上讨大王之欢心,下又使太子称心,我在赵国何求而不得呢?”

三天后,庄子身穿儒服来见太子。太子便带他去见赵文王。文王长剑出鞘,白刃相待。庄子气宇轩昂,神色萧然。入殿门不趋,见大王不拜。大王道:“太子介绍您来,欲以什么教给寡人?”庄子道:“臣闻大王好剑,故特以剑术拜见大王。”王说:“您的剑术有何特长?”庄子说:“臣之利剑锋利无比,臣之剑技天下无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文王听了,大为欣赏,赞道:“天下无敌矣!”道:“夫善舞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大王给机会,让我得以一试。”文王道:“先生且休息几天,在馆舍待命,等我安排好后,再请先生献技比剑。”于是,赵文王以比剑选择高手,连赛七天,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位佼佼者。便让他们持剑恭候于殿下,请庄子来一决雌雄。庄子欣然前来,赵文王下令:“此六人都是高手,望您大显身手,一试锋芒。”庄子答道:“盼望好久了!”

赵文王问:“不知先生要持什么样的剑?长短何如?”庄子答:“臣持什么剑都可以。不过臣有三剑,专为大王所用。请允许我先言后试。”大王点头,道:“愿闻三剑究竟何样?”庄子道:“此三剑分别是: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大王好奇相问:“天子之剑何样?”庄子道:“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国、泰山为愕,以晋、卫两国为背,以周、宋两国为首,以韩、魏两国为把,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勃海,系以恒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鸡尾包 黄包车 艳照,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按之无下,挥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维。此刻一出,匡正诸侯,威加四海,德服天下。此即我所谓天子剑也。”

文王听后,茫然若失。又问:“诸侯之剑何如?”庄子道:“诸侯之剑,以智勇之士为锋,以清廉之士为愕,以贤良之士为背,以忠圣之士为首,以豪杰之士为把。此剑直之亦不见前,举之亦不见上,按之亦不见下,挥之亦不见旁。上效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效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动,四海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此乃诸侯剑也。”文王听了,频频点头。

文王接着问:“庶人之剑又如何?”庄子道:“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浓眉长须者所持也。他们衣服前长后短,双目怒光闪闪,出语粗俗不堪,相击于大王之前,上斩脖颈,下刺肝肺。此庶人之比剑,无异于斗鸡,─旦不慎,命丧黄泉,于国事无补。今大王坐天子之位却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深感遗憾!”赵文王听了,马上起身牵庄子双手上殿。命厨师杀鸡宰羊,好酒好菜款待庄子。赵文王绕桌三圈。庄子见了,道:“大王且请安坐定气,臣剑事已奏完毕了。”文王坐下,沉思良久。

赵文王自听庄子畅论三剑后,三月未出宫门。自此戒绝好剑之痛,一心治理国家。那些剑土自觉再无出头之日,个个心怀忧惧,不久都纷纷逃散或自杀了。

5)人生本如是迷茫吗

一天,庄子靠椅而坐,仰天而叹,沮丧得如失魂落魄一样。弟子侍立在旁,说:“先生为何嘘叹?人之形体真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吗?今之靠椅而坐者,不是昔之靠椅而坐者吗?”庄子道:“问得好。而今我丧失了自我,你可明白?”弟子道:“自我是什么?弟子愚钝,实不明白。”庄子道:“天下万物,都是彼此相对。故没有彼就没有此,没有你就没有我,这就是相反相成,可不知是谁使成这样的?是冥冥之中的道吗?道又是什么样子?骨骼、五腑六脏,遍存于一身,自我究是什么?我与谁亲近些呢?都喜欢它们,还是有所偏爱?如此,则百骨九窍、五腑六脏彼此有臣妾关系吗?如果皆是臣妾,这些臣妾之间到底是相互制约呢?或是轮流为君臣呢?难道其中真有主宰者吗?唉,人生一旦接受精气,成就形体,不知不觉中精力就耗尽了。天天与外物争斗摩擦,精神耗尽象马飞奔一样,而自己却不能制止,不亦太可悲了?终身忙碌而不见成功,颓然疲役而不知归宿,可不哀邪!虽说身体不死,有何益处?心神也随身体消亡,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时,本来就这样茫然吗?亦或只我独觉迷茫而别人都不迷茫吗?”

6)齐一万物,莫强分别

弟子问:“人与天地相比,谁大谁小,谁贵谁贱?”庄子道:“人成形于天地,受气于阴阳,立于天地之间,犹如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一般,实在太渺小了,又凭什么自尊自大?计四海之位于天地之间,不似蚁穴之在大漠中乎?计中国之在海里,不似小米粒之在大仓库中吗?天地万物无数,人不过是其中之一;人与万物相比,不似毫毛之在马体乎?”

弟子似有所悟,道:“先生的意思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吧?”庄子说:“有这方面的意思。”弟子问:“那么我以天地为大、以毫末为小 ,可以吗?”

庄子道:“不可!任何物体,从度量上讲无法穷尽,从存在的时间上讲又无休无止;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来无始,去无终。因此,大智大慧的人对待远近的看法是:小而不以为少,大而不以为多,知量上各无穷也。他博通古今:远古虽遥不可及,但不感困惑;近虽伸手可及,亦不踮脚去取,知时间上各无起止也。他知天道有盈虚消长、得失存亡,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他明白天道坦荡,故生而不悦,死而无憾,知终始之变化也。计人之所知的东西,远不如其所不知的东西多;其生之时,不如其未生之时长久。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如此则迷乱而无所获世。由此观之,又怎能知道毫末就足以定为至小至细的界限呢?又怎能知道天地就足以穷尽至大之域呢?”

弟子道:“我明白了。先生您是说:大中有小,不要以大为大;小中有大,不要以小为小。”庄子道:“似不确切。不如说:大上有大,小下有小。大无穷,小亦无穷。”

弟子问:“那物里物外,怎样来分别贵贱,怎样去区别小大?”庄子道:“站在道的立场去看,万物无贵无贱;站在物的立场来看,自贵而相贱;以世俗的观点来看,贵贱不在自己本身,都以外在的荣辱毁誉作标准。以外在的差别去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如果懂得天地如同株米鸡尾包 明星,毫末如同丘山,则无所谓大小之别也。古时候诊尧、舜相禅让而称帝,但子之与燕王哈相禅让而亡国;商汤王、周武王相争而称帝,但白公争夺王位却自取灭亡。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梁之行,贵贱有时,不一定常贵常贱。大柱可以撞破城门却不能塞住洞口,用途不同也;骐骥一日奔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猫,技能有别也;猫头鹰夜能抓蚤,明察毫末,但白天即使双目圆睁却不见丘山,性能有限也。帝王禅接有不同的方式,或同姓相传,或传给他姓;三代间继承的方式也不同,或父子相继,或兴兵讨伐。但如不合时宜,有背世俗。则称之为篡夫。如合其时,顺其俗,则称之为义士。可见贵贱有时,不由自主也。我说弟子,你怎能了解贵贱之门、小大之家?”

7)真人行世,入火不热,沉水不溺

弟子问:“怎样才算了解大道的人呢?”庄子道:“了解道的人必定通达于理,通达于理的人必定明白权变,‘明白权变的人才不会因外物而害累自己。有至德的人,入火不觉热,沉水不能溺,寒暑不能害,禽兽不能伤。这是因为他能明察安危,安于祸福,谨于去就,故没有什么东西能损害他。”

弟子问:“世士真有至德之人吗?”庄子说:“孔子即是。”弟子问:“何以见得?”庄子道:“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义,虽到处碰壁,仍坚持不懈。其忧国忧民之心,可敬可佩、可歌可泣也。一次,孔子游说到匡地,被卫国人层层包围时,仍弹琴高歌,满不在乎。路人见孔子,问道:‘老师您有什么可乐的呢?'孔子说:‘过来!我告诉你吧:我早就忌讳贫穷。仍难免潦倒,命运所制也;我也早就向往腾达,仍未得富贵,时运所限也。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非智得也;当继纣之时而天下无通达者,亦非智失也。时势使然也。行于水中不避蚊龙,此是渔夫之勇;行于陆上不避狮虎,此乃猎人之勇;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此乃烈士之勇;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仲由,你且坐下。我的命运自有老天安排!'不一会儿,有身披销甲的人走过来,向孔子道歉:‘很对不起先生!我们以为是阳虎,故包围起来。现在才明白误认先生了,我们马上撤退!'孔子可谓通达权变的至德之人啊!”

8)利害唯己,谁贵谁贱

弟子又问:“先生说,以道观之。无贵无贱,无大无小。那么有没有一定的是非标准呢?也就是说,先生您知道万物有一个共同认可的真理吗?”庄子说:“我怎么知道?”“那您知道您所不知道的原因吗?”庄子说:“我怎么知道?”“那么万物就不可知了吗?”庄子说;“我怎么知道?即使如此,我不妨尝试着说说。怎么知道我所谓知不是不知呢?又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不知不是知呢?我且试着问你几个问题:人睡在湿地上则会腰痛,泥鳅会这样吗?人在树上则心惊胆战,猿猴会这样吗?这三者谁知真处?人喜欢吃蔬菜肉食,廖鹿吃草,蜈蚣爱吃蛇,猫头鹰嗜鼠,人、兽、虫、鸟这四者谁知真味?狙爱雌猿,麋爱与鹿交,鳅爱同鱼游。毛嫱、丽姬,人认为美;可鱼见之则深入于水,鸟见之则高飞于天,麋鹿见之则远逃于野,这四者谁知真正的美色?在我看来,仁义之端,是非之途,或对我有利,或对彼有害,利害各有其标准,我怎能搞清其中的区别?”

弟子问:“您不知利害,那至人也不知利害吗?”庄子说:“至人可神了!大泽焚而不能热鸡尾包 娱乐,河汉冻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象这样的人,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对待生死尚且无动于衷,何况利害之端呢?”

9)逞能辩论,终于徒劳

弟子问:“辩论可否确定是非?”庄子答道:“假使我与你辩论,你胜了我,你就果真是,我就一定非吗?我胜了你,我就一定是,你就一定非吗?我俩有一个是,有一个非吗?亦或都是,亦或都非吗?我与你无法判断,则人各执己见,有所不明也。那我们请谁来订正呢?请意见与你相同的人来裁判,既与你相同了,怎能判定呢?请意见与我相同的人来裁决,既与我相同了,怎能判决呢?请意见与我你都不同的人来裁决,既与你我都不同,又怎能断定你我究竟谁是谁非呢?请意见与你我都相同的人来裁决,既与你我都相同了,又怎能裁定?那么我与你与人都不能确定谁是谁非,再又靠谁来判定呢?”

弟子深感困惑苦恼,问:“那怎么对待是非问题呢?”庄子道:“事物皆有两面。从彼方面看,无不是彼,从此方面看,无不是此。自彼方看问题看不清楚,自此方看问题则很明白。故彼出于此,因彼而有此,彼此并生也。既然这样,那么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因此圣人不拘泥于是非之途,而明照于天道。此亦彼也,彼亦此也。彼亦有一是非,此亦有一是非,果真有彼此吗?果真无彼此吗?如彼此俱空,是非两幻,彼此不对立而互为偶,则道存于其中了。这就叫道枢。执道枢而立于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以道言之,是无定是,非无定非。照之以自然之明,而不固执我见,则无是非之说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路,物称之而有名。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因此,粗与细,丑与美,正与斜,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有旷达者知通为一!”

10)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一天,庄子偕弟子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中。时值秋冬之际,万木凋零,枯草遍野,黄叶漫卷,乌鸦哀号。庄子破帽遮头,旧衣裹身,脚穿烂麻草鞋,踩着崎岖的山路,迎着萧瑟的秋风,望着惨淡的夕阳,不禁仰天长啸、放声高歌道:

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

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福轻干羽,莫之知载;

祸重于地,莫之知避。

已乎,已乎!临人以德。

殆乎,殆乎!画地而趋。

迷阳迷阳,无伤吾行。

吾行却曲、无伤吾足。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弟子不解,问道:“先生一向乐观大度,今日为何悲歌哀叹?”庄子道:“天下有至乐的国土吗?有可以养生全身的诀窍没有?身处当今乱世,干什么正当,不干什么无凶?住在哪儿为安,逃向哪儿无险?依就什么可靠,舍弃什么无忧?喜欢什么合理,厌恶什么无祸?”。弟子道:“天下人所尊崇的,是富贵、长寿、美丽;所喜好的,是身安、厚味、美色、美服、音乐;所鄙弃的,是贫贱、病夭、丑陋;所苦恼的,是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昧、身不得美服、眼不得好色鸡尾包 娱乐圈,耳不得好音乐。以上不就是常人的好恶避就、养生全身的道理吗?先生还有何高见?”

庄子道:“倘若不能如愿,则大忧而惧,其对待生命的态度,岂不是很愚蠢?想那贪富者,辛苦劳作,积财很多而木能用尽,其养身之法是知外而不知内;想那求责者,夜以继日,思虑好坏,其养身之法是知疏而不知密。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昏昏,久忧不死,何苦呢?其养生之法是知远而不知近。”弟子道:“先生之意,是说富贵、长寿等都是外在的东西,都不足以真正地养生。对吧?”

庄子点点头,又道:“烈士是为天下所称赞的人,未足以保全己身。你说烈士是该称善还是不该称善?若以为善,不能保全自己;若不以为善,却能保全他人。古人道:忠谏不听,则闭口莫争。伍子胥忠谏强争,结果被吴王害了性命;如不争,伍子胥又难成忠臣之名。你说怎样作才算善行?”

弟子似有所悟:“先生是说:名可害生,追求美名并非养生之道?”

庄子未置可否,继续说:“今世俗之所作与所乐者,我也不知其乐果真是乐,果真不乐?我看世俗之所乐,不过是举世群起追赶时髦,蜂涌向前如被鞭之羊,洋洋自得而不知何求,都自以为乐,我也不知是否真乐。不过,我视无为恬淡方是真乐,而世俗却不以为然,以为是大苦。”

弟子道:“我明白了。先生认为: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庄子道:“对,对!无乐方为至乐,无为方可保命。天下是非果未定也,不过,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有无为可以保命。为何这么说呢?你想:天无为而自清,地无为而自运。此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恍恍炮炮,不知所由;恍恍惚惚,不知所出;万物纷纭,皆从无为而生。因此,天地无为而无不为,人谁能体会到无为的益处呢?”

11)无用之用,方是大用

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特别显眼。但见这树:其粗百尺,其高数千丈,直指云霄;其树冠宽如巨伞,能遮蔽十几亩地。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师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无人砍伐?以至独独长了几千年?”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庄子又说:“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斤斧;白额之牛,亢曼之猪,痔疮之人,巫师认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会把它们投进河里;残废之人,征兵不会征到他,故能终其天年。形体残废,尚且可以养身保命,何况德才残废者呢?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

庄子愈说愈兴奋,总结性地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0-8-12 21:4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2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想说太多,只想说渊博;不想说太多,只想你文字的河,捎走我思想的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6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华留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9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得花1000公斤的时间来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0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楼上的,辛苦了你的眼睛了。

俺是边读,边写,边收集。呵呵这个决对,不是快餐,不适合网络点水蜻蜓的阅读。

这些也仅仅是资料和知识,你若喜欢,才能读得进去,不然就是累自己的眼睛和心力。何况我也是通过几个月的时光堆积而成。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0-8-20 13:0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0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杨兴昌 于 2010-8-16 14:06 发表
精华留存!


问好杨版,最近忙写作和评点一些经典诗歌,忘了来继续发帖,向你致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0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11)诗歌的历程(4月20-5月18日学习、精简、整理)


(一)《诗经》及六义

  《诗经》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产生的时间大约是西周到春秋时期 的五百多年之间,编成时间在春秋时代。
  当然在《诗经》出现之前并不是没有诗歌存在,不过当时记录的手段使现在我们很难发 掘出更多的作品来进行考证,因此目前能看到的只是凤毛麟角,其中还夹杂着后人的伪作。
  《诗经》中的作品大部分是民谣,还有一部分是贵族的作品,其中按作品性质和乐调的 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种体裁。还有的将《周南》《召南》单分出一体"南",与 风、雅、颂并称为四诗。
  《诗经》的成书系由行人、太师之类采集民谣和大夫创作以及宗庙乐章等编纂起来的, 至于孔子删诗的说法仅在《史记》中出现过,缺乏有力的证据。
  诗有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毛诗正义。大序》中,是这般说的:"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并为六义者,赋 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但历来对六 义的理解从古至今却不尽相同。关于风雅颂,基本上争论不是很大,至于属于表现手法的赋 比兴三义,有一种解释如下:
  "赋"者铺陈,叙物言情,直歌其事,随物赋形。
  "比"者比喻,借物托情,有显有隐,意在词外。
  "兴"者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
  明朝人杨慎的《升庵词话》中讲道: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也;索物以托情,谓 之比,情附物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
  在创作的过程中,表现手法经常相互联系使用,对后世历代诗人的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也是极其深远的。象词赋中的"铺陈"即由赋发展而来,楚词中的"隐喻"便是比的延续; 兴,后来则成为《咏怀》等诸体的起源。
  《诗经》虽然出现较早,但是历来被文人所重,除了作为经书所起的政治作用外,其中 还有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内容,至于研究此书的的著作比比皆是。
  对于广大的诗词爱好者来说,更是一部很好的参考,里面的名篇名句至今传唱不衰,后 来的一些诗词评论家往往把它用来作为批评当时不良倾向的范例,以正文坛之风气。
  诗歌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后来的唐诗和宋词把诗歌的进步推向了高潮,但《诗经》 给诗词创作所带来的影响一直流传至今,仍存在着不可磨灭的价值及作用。

(二)屈原与楚辞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是楚国的同姓贵族。屈原用他高尚的人格,非凡 的文才,渊博的学识,谱写出了伟大的诗篇。他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章》 (一共有九篇)《九歌》(共有十一篇)、《远游》、《卜居》、《渔父》。
  作品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变化,还有丑恶现象,无论是从诗歌的数量,还是从内容的丰 富性上,或是思想上深度,都是前无古人的。
  屈原的代表作是人所熟知的《离骚》,其中讽刺寓意和现实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 法,对历代文学包括诗歌的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楚辞体是屈原继承了《诗经》的四言形式,并同时对楚国的民歌进行加工和改革,然后 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的一种句式变化灵活、参差错落的新诗歌形式。句式的特点是大量运用 "兮"字。
  楚辞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用词华丽,对偶工巧。屈原的出现,是一个标志,代表着定 型化的《雅》《颂》文学的结束,文学从而逐渐进入了一个自觉的作家创作时代,使我国的 古典诗歌的发展上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屈原也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运用丰富的想象力,采取神话故事和寓言 方式,创作出了雄伟壮丽的境界,以及各种形象而生动的艺术形象,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
  其中广泛的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比《诗经》中更为丰富和复杂。在屈原以前,我国诗歌 史上的作品大多是以集体创作的面目出现的,或者与其他形式的文学、哲学、史学交织在一 起,屈原则是以他的个人的诗歌创作活动,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楚辞"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汉武帝以前,到了西汉末年,刘向把屈原、宋玉以及汉朝效 仿屈原辞赋的作家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等人的作品,再加上自己写的《九叹》汇编成一 集,称为《楚辞》,其中最主要的屈原的作品,这是我国的第一本《楚辞》专集。
  屈原和楚辞的出现,使我国的诗歌发展在继《诗经》之后又向前推动了一步。

(三)五七言诗和两汉诗坛(上)

 《诗经》是以四言为主的诗歌总集,汉代以后四言诗依然有着不少的杰作,像东汉末年 曹操的作品。五言的出现大约是在西汉,那时就已有了一些五言一句的民谣;这些歌谣作为 五言诗,在艺术还很幼稚,但它们为文人创作五言诗提供了借鉴。
  而作为谁是最早写作五言诗的文人这个问题,曾是文学史上的公案,一般认为是以《汉 书》的作者班固写过的一首《咏史》为最早。班固是东汉人,这首诗写的是汉文帝时少女缇 萦救父的故事。后来张衡等人也接着写了一些五言诗。其中汉桓帝时秦嘉的《赠妇诗》在艺 术上以趋于成熟。虽然这些人流传下来的作品并不多,但他们是从班固开始到建安文坛旺盛 局面的的桥梁和纽带。
  建安时期是五言诗的获得重大发展的时代,出现了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等人为代表 的的一群高水平的诗人,尤其以曹植的成就为最大。此外,像王粲(can去声)的《七哀诗》 和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也都是比较杰出的作品,还出现了象《古诗十九首》等优秀的作 品集。
  七言诗的兴起与五言诗在时间上差不多,文人作七言诗,一般认为以张衡的《四愁诗》 为最早,诗分为四段,每段七句,其中每段的第一句中都夹一个虚词"兮",这种句式在秦 末楚汉时期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垓下歌》、《易水歌》中曾出现过。
  七言诗的正式确立,是曹丕的两首《燕歌行》,此后,七言诗的创作曾沉寂了二百年左 右,直到南朝刘裕建宋以后,才逐渐普及和成熟起来,相比较而言,由于五言的形式被采入 乐府,遂风行和流传起来。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当一种的旧的文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衰退的时候,必有一种新的 文体伴随着成长起来。这就是两汉乐府诗的兴起。
  入汉以来,先秦的雅乐日趋没落,从民间或西域传来的俗乐成为新兴事物,西汉时建立 了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用来管理那些新兴的俗乐,乐府诗就是乐府机关采撷、演唱的 这些新兴俗乐的歌辞。
  汉代的乐府诗合乐可歌,魏晋以后,许多文人曾大力的摹仿过古乐府,他们沿用古乐府 的旧题而写新诗,这些作品已同一般的古诗没有什么差别。有的作品连古题一起抛开,着重 的是古乐府的风格和意态,习惯上,上述作品也称作乐府诗。(乐府的这个称谓,后来也用 过指称按谱歌唱的宋元词曲,不过性质实异,同这里所说的乐府不是一个概念。)
  总之,古代的乐府诗既有合乐可歌的,也有仅以书面形式出现的,在古曲早以散失的今 天,却都是以书面文学的形态出现。
  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曾把乐府诗分为12类:
  一、郊庙歌辞:祭祀用的歌辞。
  二、燕射歌辞:朝廷享宴用的歌辞。
  三、鼓吹曲辞:军乐的歌辞。
  四、横吹曲辞:同样是军乐的歌辞。
  五、相和歌辞:原是汉代的"街陌谣讴",后来为乐府所采撷,是汉乐府的精华,魏晋 文人的乐府诗一般都用此类题目。
  六、清商曲辞:东晋南朝时期流行的清商新声歌辞。
  七、舞曲歌辞:分雅舞和杂舞两类。
  八、琴曲歌辞:配合琴曲的歌辞。
  九、杂曲歌辞:上述诸曲以外的,或为被乐府所采撷,也有后世不详其声调,无法明确归属,还有不少是民间歌辞。
  十、近代曲辞:隋唐时代的杂曲歌辞。
  十一、杂歌谣辞:历代的歌谣、谚语等。此类实际不属于乐府诗,但乐府本出于歌谣, 可以相互引证,所以一并收录。
  十二、新乐府辞:唐代诗人的新题乐府诗。
  汉魏及六朝乐府诗最有价值的部分,绝大多数集中在相和歌辞、杂曲歌辞、清商曲辞和 横吹曲辞四类里,它们包括了大量所被称道的乐府民歌,是乐府文学中的珍宝。
  两汉是乐府诗兴旺的时代,由于年代较远,许多作品都已散失,现存的汉乐府诗主要有 《安世房中歌》17章,《郊祀歌》19章,《铙歌》18曲和40多首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安世房中歌》和《郊祀歌》都是汉的郊庙乐,而《铙歌》本是军乐。
  其中除了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加上《铙歌》里的《有所思》《上邪》《战城南》等作品 采集于民间,其他的大部分都远离现实,缺少社会内容,文字也难以索解。

(四)五七言诗和两汉诗坛(下)

  汉乐府诗留下来的数量并不多,但却能广泛反映出当时的面貌,它以新鲜的艺术形式、 精彩的叙事手法有别于《诗经》《楚辞》的抒情作品。还有其质朴自然的风格,后人称汉乐 府诗为:质而不鄙,浅而能深,近而能远。
  其中《孔雀东南飞》代表了汉乐府诗的最高成就,它最早的题目是《古诗无名氏为焦仲 卿妻作》,故事的发生时间是在汉末建安年间,讲述的是一个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婚姻爱情悲 剧。作者不详,诗的技巧娴熟,造诣不凡,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由于它深刻的主题,同时它兼收了其他乐府诗的长处,近而更有创新和突破。汉 代的乐府叙事诗一般篇幅短小,总的来说人物形象仍显的比较粗糙,情节比较简单,而《孔雀东南飞》所刻画的形象无不个性分明,人物各局面目。
  全诗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最后以"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几句作 结,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在叙事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地。
  《古诗十九首》是汉末一批无名诗人所创作的抒情短诗,《古诗镜》中评价其是:谓之 风余,谓之诗母。其内容主要是反映汉末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它继承了《诗经》以 来现实主义的传统,在表现手法上,吸取了汉乐府民歌的营养。
  汉朝并无"古诗"这个叫法,"古诗"一称是在六朝时期经过长期的酝酿,随着文体的 分类逐渐细化而形成的。《古诗十九首》也是在当时流传的众多无名氏的古诗中,经过反复的筛选,到了梁中后期才以组诗的面貌出现的。
  《古诗十九首》与汉代乐府的五言歌辞相比,抛开音乐因素不论,单就诗体形式而言, 并无本质的区别,不过它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汉乐府相比,在风格上还是有所差别的。
  首先在手法上,乐府民歌较重叙事以见情,多铺叙,古诗十九首侧重抒情,以情融事; 其次在结构上,乐府民歌一般以事情自身的发展顺序为线索,古诗十九首中的作品多按感情 的起伏节奏为主线;语言方面,后世评论乐府民歌是:质而不鄙,浅而能深,近而能远。论 古诗十九首是: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誉之为"秀才说家常话"。在意境方面,乐府民歌可 以说是其境深厚,古诗十九首则可说是其境旷远。
  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在《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不同于乐府民歌多来自劳动人民,而是 具有相当文化素质的下层文人。他们为了表达所遭受的压抑而产生的不平,打破了当时形式 上遵从《诗经》《楚辞》,尚回言、骚体、汉赋的习气,向民歌学习,将汉乐府五言歌诗中 表现出的叙事和抒情分流的倾向,加以进一步发展,五言抒情古诗由此应运而生。
  《古诗十九首》兼有风余和诗母这两个特点,说明它在古典诗歌从前古到中古的重大转 换中,处于枢纽地位(以汉末建安年间为分界)。前古时期的诗歌,从审美角度来看,无论 是《诗经》、《楚辞》或是汉乐府,都是作者心声的自然表达,从文学作品来讲,可以说作 不自觉的文学作品。唐诗僧皎然在其《诗式》中称之为:天予真性,发言自高。
  而汉代介于诗和文之间的大赋,脱离了诗骚抒情言志的传统,片面的追求辞藻,流于生 僻险怪,使前汉上层的文人诗处于沉寂的状态,带给后人多是失败的教训。《古诗十九首》 既不完全同于诗骚和汉乐府的天予真性、发言自高,从中已可以看出锤字炼句,安排布局的 迹象(皎然《诗式》谓之:始见作用之功),又不同于汉赋的追求辞藻、生僻险怪,而依然 如诗骚一样以抒发情意为创作的中心,开创了中古诗才情并重,以气驭才、以才达气的优良 传统。
  情志与才华的关系,是中古后诗史中的主要矛盾,《古诗十九首》较好的处理了这个问 题,所以后世遇到形式主义世风泛滥时,进步诗人总是将其与诗骚、汉乐府一起作为自己的 旗帜,
  当然《古诗十九首》也不是尽善尽美,作者群离普通的劳动者毕竟还是有一些距离的, 反映的社会层面还不够宽广。《古诗十九首》诗境偏于含蓄一路,因此当后世出现一些直指 现实、比较激烈,或者在风格上纵横驰骋、意气风发的作品和流派时,保守派的诗人和诗论 家又将其当作武器,成为他们反对新生力量的工具。当然,瑕不掩瑜,没有任何事物是完美 的,况且这也不都是《古诗十九首》本身的问题。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0-8-20 13:2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0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12)诗歌的历程(续一)

(五)建安风骨之三曹七子(上)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 要标准,建安时代以五言诗为主的文学以风骨遒劲而著称,被后来人尊为典范,这既是文学 史上经常提到的"建安风骨"。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运用于魏、晋、南朝时的人物评论,大体上"风"偏重指精神气质, "骨"偏重于指骨格形态,二者密不可分,合而为一为风骨。后来也沿用到了书画理论中。
  至于文学评论中的风骨论,当以《《文心雕龙》》中讲述的较为详尽。风,就是文章的生命 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风,文章才能鲜明而生动,当然,"风"始 终比较虚化,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但并非指内容和情感自身。
  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也就是说文章应该表现的刚健有力,"骨"是一个比较实的概 念,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练、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风骨这一概 念很强调完整性,它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但是不能分成两个概念来看。
  建安风骨所指的文学风貌主要是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建安时代的作家,摆脱了 儒学的束缚,注意作品的抒情性,再加之处在战乱的年代,思想感情更常常是表现的慷慨激 昂。还有就是建安诗文所具有的明朗刚健的风格。
  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也讲究用辞和文采,但仍保持 了乐府民歌的本色,不象后来某些文人诗那般过分追求辞藻。此外,刘勰也强调:辞藻修饰 与风骨良好的结合,才是文章中的精品。
  如像曹植的诗,既有一定的华美,又不至于伤害风骨,因此人们在提倡建安风骨时,不 仅肯定了它的风骨,也肯定了它风骨和藻饰结合的一面。所以,从南朝到唐,提倡建安风骨 的人尽管各自的着眼点不同,但基本上都是针对当时文坛上的一些不足,象辞藻过于华丽, 用字过于艰深,风格软靡无力,内容或空洞或繁杂,感情昧暗等,而要求作品有生气,内容 充实,感情充沛,风格明朗刚健等,这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汉献帝最后的一个年号叫作"建安",当时实际掌握政权的是曹操,建安年代及在这稍 前和稍后一段时期内的文学,一般统称为"建安文学"。
  这是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当然也是诗歌史辉煌的时代,从这个时候起,当时的 人开始认识到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独立的地位。鲁迅先生说:这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诗歌、辞赋以及散文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的诗歌,兴起了中国文学史 上第一次文人诗的高潮,从此奠定了文人诗的主导地位,给后世留下极深远的影响。
  建安文学的主要作家群--就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还有"建安七子":孔融、 陈琳、王粲、徐幹、应瑒、阮瑀、刘桢七人。三曹是其时文坛的领袖人物,成就最高。
  曹操的诗情绪悲凉但不低沉,表现出向上的精神,代表作:《短歌行》、《蒿里行》、 《苦寒行》、《步出夏门行》、《却东西门行》,这些作品的文体都是乐府歌辞。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曹丕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对文学创作和 批评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建安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代表作有《燕歌行》两首和《杂诗》两首。曹丕的诗与其父有明显的不同,作者创作时追求艺术美,在自然的风格中流 露出清丽,感情婉转细腻,音调流转和谐。
  曹植是曹丕的同母兄弟,以曹操的辞世为分界,曹植的创作可以分成前后两个时期。曹 操死之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排挤,诗风趋于深沉,感情强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建 安诗人中,他留下的诗数量最多,历来受到推崇,他的作品讲究艺术形式,刻画细致,辞藻 华美,注意对仗的运用和炼句,明显的改变了古典诗歌的面貌,后世文人多把他当作杜甫以 前诗界的最高典范。
  曹植也重视吸取乐府民歌的优点,故所作大多有充实的内容和深厚的感情。曹植的《洛 神赋》是千古名篇,以精炼的语言及浓厚的感情,描绘出洛神的绝世之美及纯洁的形象,中 间寄托了作者的某种追求。

(六)建安风骨之三曹七子(下)

  建安七子一称,最早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在书中列举了七子人名之后写到: 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其中王粲被《《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他擅长诗赋,以感情的深沉真 挚见长,突出作品有《七哀诗》两首。在诗歌语言趋向精美的特点上,他可以说是曹植的先 驱。还有《登楼赋》,赋中多用骈句但明白流畅,用词锤炼,感情至深。
  陈琳和阮瑀都以章表书记见长,诗保存下来的很少,陈琳有《饮马长城窟行》,阮瑀有 《驾出北郭门行》,都是以质朴的语言叙述普通百姓的生活,风格特点上属于学习汉乐府民 歌。
  刘桢与王粲齐名,亦以诗歌见长,作品存世十多首,以《赠从弟》三首为代表,语言简 练,有刚劲之风。徐幹较好的作品有《室思诗》六章,应瑒较成功的作品有《别诗》两首。
  孔融和其他六人情况不同,他既不隶属于曹操的政治集团,也没有参加以曹氏兄弟问核 心的文学活动,但是曹丕对他很景仰,把他列为七子之首,但没有诗流传下来。
  建安七子的作品大都失传已久,但这是个文学兴旺的时代,标志着我国文学开始进入自 觉与独立发展的阶段,在文学和诗歌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阮瑀之子阮籍在诗歌方面也有成就,他是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作品有82首五言的 和13首四言的《咏怀诗》,其中多用比兴、象征的手法,诗意比较曲折隐晦。这主要和当时 斗争比较残酷的政治背景有关。阮籍在他的诗中揭露了那个时代政治的黑暗,还有抨击了社会上的种种丑恶行径。"忧 生"是《咏怀诗》的另一主题,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他对局面的痛心疾首,心灵上的苦闷,心 情孤寂忧伤。
  为了摆脱痛苦,他只能到老庄哲学中去寻求精神寄托,这在诗中也有所反映。这使阮籍 一生陷入了深刻的矛盾之中,他的《咏怀诗》既有积极的批判,也有消极的遁世思想。
  《咏怀诗》继承了"小雅"及"楚辞"的传统,主要受后者影响为大,遂开创了一种言 近旨远、委婉含蓄抒情风格,不过也有词意隐晦的缺陷。它采用随感式的写法,形式比较自 由,给后世受压迫而欲抒胸臆的文人提供了一种抒情言志的方式,以致后来的陶渊明、陈子 昂、李白等,多写有这种咏怀组诗,尤其以陈子昂的《感遇》和李白的《古风》最为有名。
(七)两晋文坛的诗人诗歌(上)
  晋朝按时间分为西晋和东晋两部分,西晋时比较著名的诗人有:陆机、潘岳、左思。其 中陆机和潘岳被合成为"陆海潘江"。这一叫法南朝梁的锺嵘在其著作《诗品》中使用过, 锺嵘在前人的评论基础上得出这一结论,概括了陆潘两人的特点,被公认为定论,这个提法 自此也就沿用下来。
  陆机的祖父陆逊和父亲陆抗都是三国时代东吴的名将,陆机二十岁时,东吴亡于西晋, 陆机的两位兄长战死,他闭门读书十年,后来与弟弟陆云同赴洛阳,受到赏识而名声大振。 陆机的作品数量丰富,颇显才力,且形式华丽,辞藻繁美,从这个意义上讲,因此被称之为 "海"。在西晋作家中,陆机留下的作品最多,达104首。
  他作诗力求古奥典雅,遣词造句讲究对偶,有时在一首诗中,常大部分是对偶句,但诗 中的对偶句往往前后表达的只是同一个意思,这也就带来芜杂的缺点,所以在评论陆机的诗 时,评论家们一方面叹服其丰富的知识,驾驭语言的技巧,但同时也指出其作品辞累意复, 故"陆海"也包含两方面的意思。
  当时很赏识陆机的司空张华,曾谓之陆机曰:人之作文,患于不才,至子为文,乃患太 多也。陆机的这一作风,开了六朝文学偏重艺术形式,讲究辞藻对偶的风气。
  潘岳,字安仁,才名早享,但仕途并不得意,他的作品也一样辞藻华美,但比之陆机显得清丽疏畅,抒情意味较浓。《晋书》云:机文喻海,韫蓬山而育芜;岳藻如江,濯美锦而 增绚。潘岳善于写哀文,以三首《悼亡诗》最为著名,诗中有状物,有写景,有比兴,情景 交融,没有陆机那般浓重的藻饰、整齐的句式;称其为"江",主要是说其作品明净如江, 感情悠长。
  "陆海潘江"这一比喻,除了艺术上的风格外,也包括对二人思想内容上的评价。《世 说新语》所记载的孙兴公语: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陆机的文辞繁复是为了充分表达其 思想内容,作为东吴名将之后,他对故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吴亡后离别故土求官出仕,心情 上也是很复杂矛盾的,他的诗比较深刻的反映了改朝换代之际这一批文士心中的苦痛。
  从陆机的作品中人们能看到他真实的人格和性情,相比较而言,潘岳的作品就没有这么 深刻,反倒与他的人格多有不符,《晋书》上说他:"性轻燥,趋势力,... ";后人元好 问在《论诗绝句》中讽刺道: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 信安仁拜路尘。
  左思,字太冲,生活在西晋武帝、惠帝时期,是当时成就最高的诗人。左思与陆、潘是 同时代的人,他的诗流传到今天的有十五首,其中《咏史》八首和《娇女诗》,是经常被人 所称道的名作,他的诗与其时著名的两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三张(张 载、张协、张亢,也都是当时有名的文人)相比,有三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1、抒情写志,气概豪迈,抨击士族,情辞激切。看他的《咏史》八首,不光有献身于 祖国大业的理想,还兼抨击了腐朽黑暗的士族制度,这种慷慨激昂的情志,陆机、潘岳有所 不及。
  2、题材广泛,不避俚俗。左思的诗中除了咏史、悼离、归隐等题材外,还有以描写儿 童生活为主题的。如他的《娇女诗》,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刻画出天真生动的儿童形象, 反映出他对女儿的关心体贴。这样的作品,在两陆、两潘、三张中是没有的。而《娇女诗》 中的语言不重排偶,不避俚俗,一反那时追求排偶的时尚,显示出作者勇于突破世俗偏见的 创作决心。
  3、匠心独创,别具一格。左思和张协都写《咏史》诗,但张协沿袭的是班固《咏史》 的旧路,而左思则在建安咏史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立出一种新的咏史诗体格,他摈弃 了一味囊括史传本事的写法,吟咏史事,主要是为抒发作者的怀抱服务。此格一立,影响悠 远,从鲍照到李白以至清代,很多文人的咏史诗多采用此体格,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 中评左思的咏史为:创成一体,垂式千古。
  故此,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的:"左太冲高出一时";的确当之无愧。

(八)两晋文坛的诗人诗歌(下)

  在文学史上,一般习惯将陶渊明划归东晋。陶渊明是一位真正的隐士,在长期的隐居生 活中,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他的诗现存120多首,大多作于中年之后,以隐居躬耕为 题材。诗中描绘了优美的田园乡村风光,以及饮酒抚琴、读书赋诗、访问邻农,闲话麻桑的 情趣和生活。表达了对这种宁静闲适生活的热爱,体现了豁达乐观、冲淡平和的人格。
  在陶渊明之前,还没有人象他一样,把吟咏隐逸的题材写的这么多样生动,因此锺嵘在 《诗品》中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当然诗人的隐居也是迫不得已的,诗人生活的 东晋后期,政治局势动荡险恶,他只能躲避到田园中去,虽然比较清苦,但得到了心灵上的 相对自由。
  他把归隐看作是生命的归宿与寄托,由此才能把田园生活写的这般平静、淳朴、和谐。 不过归隐以后,少年时的壮志已成泡影,诗人也不禁常感到悲凉,内心的的苦闷和孤独在作 品中多有表现,如组诗《饮酒》,《杂诗》等。诗人也并没有完全忘却政治,其中《述酒》 就是首寄托了晋宋易代之悲的作品。
  陶渊明虽然归隐了,但并不可能全然脱离开现实生活,他的作品和思想仍受到时代以及 社会的制约。鲁迅先生在他的《题未定草》中说的好:陶渊明"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 "陶渊明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陶渊明诗的价值,在其生前和身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被充分的认识到,南朝文坛 的风气是注重文辞的声色之美,而陶渊明的诗却朴素质实,在时人的眼中,他比不上陆机、 潘岳、谢灵运等人。
  到了唐代以后,人们对陶渊明诗的理解比较深入,对他的诗的评价也比南朝时要高,白 居易曾说:"常爱淘彭泽,文思何高玄。"还说自己对陶渊明"俯仰愧高山"。
  宋代对陶渊明的诗的评价还要高的多,众多文人认为他是六朝最伟大的诗人,苏轼还曾说过李白杜甫也不及陶渊明的言论;他酷爱陶诗,曾作《和陶诗》一百多首,对陶诗的艺术 风格深有体会,还用"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来加以总结。南宋的真德秀将陶渊明的作品与 《诗经》《楚辞》并举,认为"为诗之根本准则"。
  从南宋时起,一些评论者将陶诗勉强联系时政;还有就是认为陶渊明忠于晋室,不事刘 宋的说法流行起来。这对陶渊明的地位被提高不无关系,只不过显得有些穿凿附会。
  元代直至明清对陶渊明的诗大都推崇备至,有的称陶诗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还有的 赞许为:千秋之诗,谓惟陶与杜可也。(杜是指杜甫)总之,陶渊明确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 一流的人物,朱自清先生在他的《陶渊明的深度》中也说到"田园诗才是陶渊明的独创,他 到底还是"隐逸诗人之宗",锺嵘的评语没有错。"

(九)南北朝的诗风变迁~山水文学与元嘉三大家(上)

  晋宋交接之际的南朝,文学发展经历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这就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明 诗》中所说的"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当时《老子》、《庄子》加上《周易》,被称为 "三玄",是玄学思想的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历史上的大动乱时期,生命的无所保障使许多文人觉得没有安全感, 从而转向老庄学说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借以逃避现实。于是玄学之风大盛,这中间又与 佛理禅机相融合,因此在玄学笼罩下的东晋末年,诗词歌赋中多是些表现虚无的作品,既乏 内容,又少文采,当时写这种玄言诗的人很多,但却没有哪首真正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那个阶段以孙绰和许询最著名,并称"一时文宗",但是作品很少有流传下来的。《诗 品》中评这个时期的作品为: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老庄哲学中本有修道和出世的思想,所以时人的诗中亦多仙游、归隐之作。修炼和隐居 多在山林之中,成仙当然是不可能的,归隐便成了逃避现实的又一方式。至于得意时出来做 官,失意时退隐山林本是士族文人的通病,所以一批不得志的文人往往隐居于山林之间,其 中固有如陶渊明般的真正隐士,但也多有借此道来成就隐士名声的人,以此作为结交权贵、 出仕从政的捷径。
  我国多是山清水秀之地,隐居在山林之中,不免牵动文思,有些世族子弟在政治上不得 意,也常回到自家风景好的庄园中,游山玩水来消遣,并在诗文中表现出来,故此描绘山水 风光的作品逐渐多了起来。
  以孙绰为例,能在文学史上留名,并非因他是玄言文学的代表人物,而是因为在其作品 《游天台上赋》中已偶有写景的佳句,崭露出山水文学的端倪。不过在文学作品中以描写山 水之美为主题,并开创山水文学这一新的流派的,则是从刘宋初期的谢灵运开始。
  活跃在文坛南朝的诗人中,以谢灵运、颜延之、鲍照最为突出,(习惯上将陶渊明归属 东晋)合称为:元嘉三大家。元嘉是刘宋文帝的年号,诗歌史中讲的元嘉体就是指以元嘉时 期为主的一代诗风。
  谢灵运出身在门第最高的士族世家,他的祖父是东晋名将谢玄,袭封为康乐公,世称谢 康乐。刘宋替代晋以后,他被降爵为侯。谢灵运因为无法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于是放情于山 水,享乐游玩,他在游玩时多爱吟诗赋辞,运用他的文学修养和艺术技巧,刻画山水风光之 美,虽尚未能尽脱玄风,但已说的上是另辟意境,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所以在社会上颇具 影响力,对山水诗风的开创,起了重要的作用。
  到了南齐,曾当过宣城太守的谢朓在继承山水诗的发展上,更加趋于成熟,与谢灵运一 起被并称为大小谢,而且在行文上更加讲究词句的锤炼和用字的工巧,这也是那个时代文学 的普遍特征。从六朝以后,讴歌祖国的自然风光和山川风貌,就一直成为我国文学的主题之 一。
  颜延之,字延年,为人好酒不羁,不愿奉承权贵。颜延之诗一般用语艰深,辞藻华丽, 修饰浓重,并好用典故和对仗句式,形成了繁密、华美的风格,这是自陆机、潘岳以来诗歌 修辞化倾向的延展。他的一些写景的句子很美,色彩凝重,颇有油画般的效果特点。此外, 他的《五言咏》和其别的作品不太一样,显得较为质朴刚劲。
  谢灵运和颜延之就总的艺术风格来说,都是属于典雅华丽一类的,在当时属于主流派, 影响非常大,所以齐梁间人论及刘宋一代的诗风,常把谢颜作为代表人物。相对而言,谢灵 运诗语言锤炼的比较精致,内容又以山水景物为主,显得比颜延之的诗清丽生动。
  鲍照,字明远,他的诗既有与元嘉时正统诗风相一致之处,同时,又开创了一种通俗浅显,奔放流畅的新风格,和同时代的诗人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其中充满了怀才不遇以及对现实不满的情绪。
  《拟行路难》18首,是鲍照的代表作,内容大都和现实社会有关,它们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鲍照创造了一种以七言句式为主的杂言体诗,为后世七言歌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建安以后的诗,呈现出修辞化的倾向,繁密典雅、字雕句琢,成为主流风格,使诗歌难以流畅抒情。而鲍照的《拟行路难》同特点相近的《梅花落》,却以格调高昂、感情充沛、语言浅显流畅为特征,形成了豪迈奔放的风格。
  这种音节错综、变化自如、奔放流畅的形式最适宜抒发激昂的情感,对唐代岑参、李白等浪漫主义诗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清人沈德潜曾说:"明远乐府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未有。"除了七言乐府外,鲍照的五言乐府也有特点,言语刚劲有力,《代出自蓟北门》等从军诗,可是说是唐代边塞诗的先驱。至于乐府之外的五言诗,风格基本上与谢颜一致,故不太引人注目。随着历史的发展,后人论元嘉体诗时逐渐以谢鲍并列,代替了初时的谢颜。

(十)南北朝的诗风变迁~山水文学与元嘉三大家(下)

   从三国的曹植开始,经过晋代陆机、张华、张协等人的发展,诗歌注重才调的历史倾向在元嘉诗人中得到了继承和延续,元嘉三大家的共同特点是均善于修辞,但也由此产生了某些弊端,或繁芜或约束。
  不过元嘉诗人虽尚言辞华丽,但也仍继承了以前古典诗歌注重情志的传统,尤其对建安诗人的特点颇有解会。相对于汉代之前的诗而言,元嘉体诗表现出更多的自觉进行艺术构思的成份,和更多的锤炼功夫;诗歌由不自觉的文学作品到自觉的文学作品的转化,始于建安而大成于元嘉。
  从此,情兴同才调的矛盾,以及如何正确处理这一矛盾,就成为诗歌理论的核心问题。后来清代的沈德潜称以元嘉体为主体的刘宋诗是"诗运之转关"。
  在情志与才调的矛盾趋向尖锐的历史环境下,元嘉诗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要以情志为本,运用才思,在诗歌立意、形象、体势等方面,经过锤炼,由巧思精构而最终归于风流自然的艺术境界。这一点体现了元嘉体在诗歌史演进中的历史地位,同时亦是元嘉体的价值所在;元嘉体诗的功过利弊和对后世的影响,也都是由此而引起的。
  元嘉体诗注重才调,尚技巧、多锤炼,往往有过于雕饰的弊端;至于元嘉体诗内在的兴会、意气、体势,却远不象其表面上的藻饰那么容易为后来者所能感受到;因此在其形成之后没多久,就曾对诗坛产生过不良影响。齐梁诗人的"务为精密,襞积细微,专相陵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锺嵘《诗品》),就是对元嘉体诗重才调、尚技巧一面的畸形发展。
  而比元嘉诗人稍后的谢朓等人对元嘉体扬长避短,以情志为本,去其繁芜,去其精华,遂形成了清新明丽的诗风。这种趋势到了唐代,对王孟诗派的产生起了重要的作用,还有对直承王孟诗派的大历十才子等人也有不小的影响。
  入唐以后,在反对六朝靡丽倾向、甚至批评元嘉诗人的时代潮流下,后来有个人却对元嘉诗风精髓有了深刻的认识,这就是后来被尊为"诗圣",然而在当时却颇为落寞,处在盛唐与中唐之交的杜甫。
  在唐人中,杜甫第一次将谢鲍与陶潜、建安诗人、甚至"风骚"相提并论,独具慧眼的看到谢鲍的诗中实有一种孤愤之气,尽管他们冥思苦练、穷探精微,却自有一种飞动之势,并始终追求由苦思而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
  杜甫的着眼点与王孟诗派对元嘉诗人"清丽""清新"的崇尚,有着明显的不同。这反映了唐诗格局发展到了高岑、王孟时已很难有所突破,杜甫欲胜前人,就必须从新的角度拓展。
  陈绎曾《诗谱》中云:"谢灵运以险为主,以自然为工,李杜取深处,多取此。"此话揭示了李杜,尤其是杜甫,对元嘉体的吸取,已开了以意为主,通过苦思,由奇险而返自然的新思路。这一动向中间经过诗僧皎然在其著《诗式》中的理论发挥,至元和时的韩孟诗派已蔚然成风。当然这种主张对作诗者的要求也很高,如若象杜甫那样,自能别开生面,否则不但难能开拓新气象,还容易流于险怪。
  由杜甫开始,经元白韩孟宏大的诗风,下开了宋代元祐时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的局面。这与盛唐时诗歌的风貌迥然不同,因此后世称之为宋体诗。清代同光体诗人把这一继承系统归纳为元嘉--元和--元祐。
  自黄庭坚的江西诗派之后,诗史上唐宋诗之争愈加激烈,后人取法于元嘉体大抵出此入彼,即王孟所延续的"清新",或学杜者主导的"清奥"。这种状况到了清代崇尚宋诗者的手中有所发展,加深了对元嘉体诗的理论分析,研究成果促进了清代宋体诗的繁荣;并且也影响了唐诗派的评论家,适当吸收和注重了被本派过去所忽视的,元嘉体诗的其它层面。
  清诗无论是宋体还是唐体,其中的佳作在命意、谋篇、锤炼字句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色,都能超越元明,有些甚至直追唐宋,这中间有着诸多的因素,其中对元嘉体的细致研究也是一个方面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0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唔,收藏慢慢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0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曰:天下之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1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桑间濮上 于 2010-8-20 15:48 发表
哇唔,收藏慢慢看


嗯,多谢!俺怕你没时间看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1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小鱼儿 于 2010-8-20 23:44 发表
庄子曰:天下之大!


来了啊!坐。茶!自便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1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大家眼睛累吧,发给趣味的

俏皮短信

发出去被海扁的搞笑短信

1、死党!等我有了钱,我要用人头马给你冲厕所,用美钞给你点烟,用999朵玫瑰给你洗泡泡浴,用波音飞机接你上下班,用还珠格格给你当丫鬟!行不?

  2、

  上联:风在刮,雨在下,我在等你回电话!

  下联:为你生,为你死,为你守侯一辈子!

  横批:发错人了~

  3、向你祝贺圣诞的各国领导人有:。。。

  4、一农户明天杀鸡,晚上喂鸡时说:快吃吧,这是你最后一顿!第二日见鸡已躺倒并留遗书:爷已吃老鼠药,你们也别想吃爷,爷他妈也不是好惹的~!

  5、一只蚊子叮在左胳膊上大喝了一通,你被叮醒了,在你抡起右手要打蚊子的一刹那,蚊子对你说:我身体里可流着你的血!!

  6、你拉着一头猪逛街,很幸福的样子。我经过,满怀同情地说:“看一个人的档次,就看他跟谁在一起。”话未说完,就看到猪很鄙夷地弃你而去。

  7、人活着真累!上车得排队,单恋真受罪,吃饭没香味,喝酒容易醉,上班特疲惫,抢劫还不会,挣钱得交税,就连给小猪发个短信还得收费~!

  8、国足兵败遭赌球集团追杀,孙继海扮一靓女,出门问一乞婆:我是谁?答:孙继海!孙大惊:你怎么知道??乞婆环顾左右:嘘~~~我是郝海东~!!

  9、你知道吗?没有你的短信时我想过死,我曾经用面条上吊,用豆腐敲头,用可乐服毒,用降落伞跳楼,用筷子割脉,昨天我鼓起勇气摸了电门,可惜停电了,唉,都没成功!你看我多想你。

  10、

  等一列地铁需五分钟

  看一场电影需三小时

  月缺月圆要一月

  春去春来需一年

  想念一个人需一生

  可是一句关心的话需一秒钟:

  天凉了窝里多垫点草

  11、

  找点空闲

  找点时间

  背着炸弹

  到银行看看

  警察为你准备了一副手铐

  狱长为你张罗一床毛毯

  生活的烦恼向记者说说

  抢劫的细节跟警察谈谈

  12、一妇女带吃奶的孩子到餐厅就餐,这是孩子哭闹,女人赶紧撩起衣服,服务生过来制止,妇女大怒:难道这也不行吗?服务生答:露胸可以,但是不能自带饮料.

  13、某男生给同班某友生取外号,叫胖猪,女生向老师哭诉,老师答应对该男生批评,第二天教师在班上讲:“某男生太没礼貌,随便给别人起外号,总不能别人象啥就叫啥吧?”

  14、葛优吃饭途中上厕所,回来后裤子湿了,朋友:裤子怎么湿了?葛优:经常!朋友不解,葛优:经常是旁边的人撒着尿突然转过来大叫:我靠!这不是葛优吗?!

  15、蜈蚣被蛇咬了,为防毒液扩散必须截肢!蜈蚣想:幸亏偶腿多~!!大夫安慰道:兄弟,想开点,你以后就是蚯蚓了~

  16、

  鱼说:我时时刻刻睁开眼睛,就是为了能让你永远在我眼中~

  水说:我时时刻刻流淌不息,就是为了能永远把你拥抱~~

  锅说:都他妈快熟了,还这么贫!!

  17、

  鱼又说了:

  有卖耗子药滴不~~~

  爷也自尽!!!~~

  谁也别想吃了爷!!!~~~

  爷比鸡还tmd不好惹~~~ !!!

  偶让嫩连汤都喝不了!!!!!~锅都得仍~~~~~

  18、

  一只漂亮的小猪

  脖子上挂着蝴蝶结

  屁颠屁颠的跑到你面前

  用崇拜的眼光看着你

  摇摇尾巴

  甩甩屁股

  对你唱了一首: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19、男人九怕:一怕情人怀孕,二怕二奶转正,三怕小姐有病,四怕媳妇拼命,五怕情人被撬,六怕老婆被泡,七怕财产被盗,八怕群众上告,九怕干完还要.

  20、

  天是蓝的,海是深的,男人的话没一句是真的;

  爱是永恒的,血是鲜红的,男人不打是不行的;

  男人如果是有钱的,和谁都是有缘的;

  男人靠得住,猪都会爬树!!

  21、

  听着!

  我要追你!

  我就认定你了!

  我一直以来要找的就是你了!

  这次机会我绝对会好好把握的!

  我一定要追到你为止!

  死苍蝇!

  我拍死你!!

  22、

  想你的头

  想你的嘴

  想你想得流口水

  爱你的皮

  爱你的背

  爱你的脖子和大腿

  爱你的肝爱你的肺

  爱你的身体和香味

  我永远爱你

  哦。。。

  北京烤鸭

  23、跟我妈说了,我喜欢你,我要让你去我家,日日夜夜陪伴我,知道吗?通过这些日子的交往,我发现我已经不能没有你,可我妈不肯,她说:家里不准养猪!

  24、

  我轻轻地把你吻倒在床上

  轻轻地拉开你的裤子

  轻轻地脱掉你的内裤

  轻轻地吻你的脸庞

  然后轻轻地对你说:

  宝贝换个姿势。。。

  ……

  ……

  ……

  ……

  ……

  ……

  ……

  ……

  ……

  该换尿布了

  25、

  你的人生写照:

  十岁学会自己洗澡——猪自清;

  二十岁光彩照人——猪时茂;

  三十岁找到工作——猪立业;

  四十岁雇了仆人——猪得佣;

  五十岁学会了打篮球——猪投。

  26、漫漫人生路,谁不错几步,家里要保住,情人还得处:家里有个做饭的,单位留个好看的,外面养个可爱的,远方有个想念的,保住二,守住一,发展三四五六七!

  27、中美俄三国首脑去打猎,被一群恶狼包围,布什给美元,普京给美女,狼放了他们,老*把仅有的党证拿出来,狼全部跪下,声泪俱下道:终于找到组织了!

  28、听说了吗?前生的5000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今生象我们这样的好朋友,前生。。。。什么都没干,光他妈的回头了。

  29、

  想念你的微笑

  回味你的味道

  脱掉你的外套

  露出你的美妙

  控制我的心跳

  压抑我的狂躁

  想想我的需要

  还是早点把你

  干掉……

  ……

  ……

  ……

  ……

  啊!粽子!

  端午节快乐!

  29、大哥大与子母机结婚生下小灵通,小灵通面目可憎,信号奇差,又不能漫游,不能互发短信,伤心欲绝,经dna检测,才发现其亲爹不是大哥大,是对讲机~

  30、

  什么是骄傲?牛呗!

  什么是谦虚?装呗!

  什么是勤俭?抠呗!

  什么是奉献?傻呗!

  什么是聪明?吹呗!

  什么美女?你呗!

  31、有两个人去打猎,突然看见只老虎,俩人撒腿就跑,跑到半截一个人说:哥们,我不行了,别跑了,咱跟老虎死磕吧!对曰:别傻蛋了,我跑不过老虎我还跑不过你?~!

  32、一对夫妻来到一口许愿井旁,丈夫弯腰,许个愿还往井里扔个硬币,妻子也想许愿,但她弯腰时不小心翻入井里,丈夫惊呆了,然后狂笑自语道:真他妈的灵啊~!!

  33、你在哪?电话打不通,急死我了,我有重要的事找你,看到信息马上到防疫站体检,最快速度!你机会来拉~体检合格,你将能从私人猪圈调到国营猪场了~

  34、

  你是多愁善感的乌鸦,

  你是活蹦乱跳的青蛙,

  你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地瓜,

  你是我心中火红火红的大虾~

  我想轻轻的问候你:看我短信的可爱的傻瓜,你现在好吗?

  35、大象把粪便排在了路中央,一只蚂蚁正好路过,它抬头望了望那云雾缭绕的顶峰,不禁感叹道:呀啦唆,这就是青藏高原~~

  36、你都老大不小了,有些事该让你知道了!天,是用来刮风的;地,是用来长草的;我,是用来证明人类伟大的;你,就是用来炖粉条的~~

  37、今夜星光灿烂,你在哪里浪漫,没事可别乱跑,也别到处放电,我知你已成年,爱慕之心难免,但以你的条件,不能那么随便,你是纯种狼犬,别和笨狗相恋~~

  38、飞机上,乌鸦对乘务员说:给爷来杯水!猪听后也学道:给爷也来杯水!乘务员把猪和乌鸦扔出机舱,乌鸦笑着对猪说:傻了吧?爷会飞~~!

  39、最近老是想你,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我控制不了自己,不把心里的话告诉你我会后悔一辈子,不管你的决定如何,我都要鼓足勇气问你:那两毛钱啥时还我?~

  40、黑猩猩不小心踩了长臂猿拉的大便,长臂猿温柔细心地帮她擦洗干净后他们相爱了,别人问起他们是怎么走到一起的,黑猩猩感慨地说:猿粪!都是猿粪那!~~

  41、八戒正在月球上搂着嫦娥献媚,忽见一人藏在铁罐里从眼前飞过,嫦娥惊呼:有人偷看我们隐私!八戒问:是高老庄派来的吗?嫦娥答:还好,是杨利伟~

  42、知识竞赛主持人问:猫是否会爬树?老鹰抢答:会!主持人:举例说明!老鹰含泪道:那年,我睡熟了,猫爬上树。。。。后来就有了猫头鹰。。

  43、大黑熊将一个蜂窝放到水里,想把蜂窝里的小蜜蜂泡出来。谁知道蜂出来后就追得大黑熊满世界乱跑。熊太太见状大骂:就你哪个笨熊样,还敢泡小蜜??

  44、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个老爷爷勇敢的在雪地上小便,结果冻掉了小鸡鸡,为了纪念他,从此人们叫他“剩蛋老人”提前祝你:圣诞快乐!

  45、

  好久没你的消息了

  这两天总想你

  心里很乱

  寻遍你爱去的池塘

  就餐的小屋

  睡觉的草坪

  你不见你的踪影

  心都快碎了

  养这么大的猪咋就丢了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1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13)诗歌的历程(续二)

(十一)南北朝的诗风变迁~南朝和北朝的乐府民歌

  通常所说的南朝乐府民歌,主要是制收录在《乐府诗集》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这两大类(属于清商曲辞)以及神弦歌这一小类,它们都是在江南民歌基础上反展起来的乐府民歌。
  吴声歌产生于江南吴地,以南朝首都建业(今南京)为中心的地区。西曲歌则产生于长江中部及汉水流域。它们的产生、发展和繁荣,主要是在东晋、宋、齐三个阶段,其中吴声产生的时间稍早,西曲略微迟一些,西曲与吴声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歌唱时的节奏和声有所不同,而除此之外,在形式及内容上两者的区别不大。
  吴声和西曲中的歌辞以《子夜歌》为最多;《乐府诗集》收录《子夜歌》、《子夜四时歌》、《大子夜歌》等共124首。这些歌辞的曲调,多演变自民间歌谣,也有一些是上层贵族的创作。吴声歌和西曲歌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情歌;南方民歌较多言情,这可能与当时的风土民俗有关。
  吴声和西曲所流行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汉江流域,是当时全国最富饶的地方,南朝时尽管外患内乱频繁,但这些地区的部分城市却呈现出畸形的繁荣,为情歌的大量出现创造了必要条件。
  吴声和西曲的形式一般以五言四句为主,写五言诗是当时诗坛的风气,而每首四句,体现了南方民歌的特色。吴声歌、西曲歌的风格多缠绵婉转,好用双关谐隐的修辞手法。双关谐隐的意思,就是指利用音同字不同的谐音,使一个字或词同时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含义。
  这种手法在汉魏古诗中只是偶有出现,到了南朝乐府时却被大量的运用起来,并形成了一种严格的表达形式,即:上句述其语,下句释其意。以两句为一组,上句仅叙述一种事物或行为(行动),而下句则用双关谐隐点明其意。例: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怀丝"即谐隐"怀思"。这种修辞手法曲折含蓄,能很好的表达男女之间的缠绵之意,成为吴声西曲的重要艺术特点。
  南朝乐府民歌中别具一格的神弦歌,是用来祭祀神祗,弦歌以娱神之曲,共十一题18曲,根据歌辞中的一些地名考证,能看出它们也产生于江南建业一带,因此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吴声歌的一个分支;不过其中的内容是专门颂述神灵的,与吴声歌的普通民谣不同,句式也比较参差,三言、四言、五言、六言都有。
  西晋末年南北分裂后,北方沦为西北民族互相攻杀的战场,文坛一片萧索,但乐府民歌却一枝独秀,常与南朝乐府民歌一起被相提并论。
  北朝乐府诗主要收录在梁鼓角横吹曲中(属横吹曲辞),共21曲、60多首,是为梁乐府采撷的北方民歌,此外,在杂曲和杂歌谣辞中,也有少数的篇章。这些歌辞大多数是民歌,但却与南朝的乐府民歌有着明显的不同。
  从题材上看,吴声西曲多写男女爱情,北朝的乐府民歌则充满了批判现实的精神,视野角度宽广。北朝乐府民歌对环境风光描写的不多,但也有象《敕勒歌》那样的作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北方特有的自然风情。
  而从风格上看,南北乐府民歌同样有着显著不同。南歌多写缠绵委婉的爱情,风格细腻婉约,北歌则多抒发着慷慨悲壮的情绪,语言也不象南歌那般清丽,而是在质朴中带着直率粗犷,在南歌中常用的双关谐隐的修辞手段在北歌几乎看不到。南北民歌内容和风格上的不同,与它们之间的声调区别有着很大的关系。吴声同西曲声调软,内容风格自然委婉曲折,而北歌的鼓角横吹曲是军中马上的武乐,声调雄浑悲亢,与北歌的风格正相吻合。
  在艺术形式上,南北乐府民歌的形式体制相对而言倒是比较接近,北歌也大多是短小的抒情诗,五言四句的为最多。不过南歌中有五言三句、五句和六句的诗,这是北歌中所少有的,而北歌中七言二句、四句体,也是南歌所无。至于叙事诗,则是北歌独擅,除了《木兰诗》外,还有一篇《陇上歌》,被《乐府诗集》收入杂歌谣辞一类。不过叙事诗在北歌中也仅此两首而已。
  《木兰诗》是一首著名的乐府民歌,和《孔雀东南飞》一起堪称为"乐府双璧"。关于《木兰诗》的创作年代一直是众说纷纭,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产生在北朝。它讲述了一个在我国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故事,那就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说。
  《木兰诗》用引人入胜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杰出的女性形象。在木兰的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善良淳朴而又机智的美德;同时她乔装十年,驰骋沙场奇迹般的经历和全诗洋溢着的英雄主义精神,又带有浓厚的浪漫色彩。《木兰诗》可称是古代文学史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本诗的叙事风格也很有特色,它紧紧围绕着木兰是个女性英雄这一特点层层展开,对木兰的歌颂,完全依靠情节的发展而自然流露。还有它那质朴的、带有浓重民歌风格的语调,加上生动灵活的描写,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民歌中常用的起兴、顶真、复叠、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都运用的恰到好处。
  全诗语言上的特色是大量的使用排比句进行铺叙,同其他的修辞手段互相配合,极富情致。全诗共62句,连续四句以上的排比句就占了22句,这些几乎贯穿始末的排比句由于组织的巧妙,不仅不使人觉得呆板,反倒增加语言的活泼明快,造成了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为诗歌平添了许多光彩。 

(十二)南北朝诗风的变迁~永明体及齐梁宫体

  "永明"是南朝齐武帝萧赜(ze阳平音)的年号,从公元483~493年,共11年;"永明体"就是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新诗体。
  "永明体"这个称谓源出于《南史。陆厥传》:"永明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gu上音);汝南周顒(yong阳平音),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间,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永明体"主要指五言诗,要求格律对偶,运用时应该避免犯"平头、上尾、蜂腰、鹤膝"等声病,它利用汉字的平上去入四声,将四声音调不同的文字按一定的规则排列组织起来,使文章产生抑扬顿挫的声韵美,这种方法和理论被称作"永明声律论"。
  永明声律论的主要倡导者是沈约。他历仕宋、齐、梁三朝,是名公巨卿兼文坛领袖,又著有《四声谱》,倡导声律理论。他认为历代文学,文体上虽有发展进步,声律上却未睹其秘;名篇佳作,多为自然天成,虽与音律暗合,实不知其所以然。沈约提出了具体的声律理论、写作法则及其原理,也就是四声法则。还有必须要避免八病,即:
  平头(五言诗首句和次句的第一或第二字同声)
  上尾(首句与次句的末一字同声)
  蜂腰(一句中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声)
  鹤膝(第一句和第三句末字同声)
  大韵(同一联中用了和所押的韵同韵部的字)
  小韵(同一联中有同韵部的两个字)
  旁纽(一联有两字叠韵)
  正纽(一联有两字双声)作为对五言诗的写作要求,遵循"四声",避免"八病",这就是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声律论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所在。
  永明声律论的产生,既受佛学东渐,印度梵文佛经的影响,同时又受我国声韵学发展的影响,同时也是魏晋南北朝以来文学独立,文章骈俪化,诗歌进入自觉创作阶段的时代需要和必然产物。
  因为"永明体"是第一次将四声原则运用到了诗歌领域,形成了五言新体诗,不仅与参差错落、句式长短不一的古诗不同,并且与汉魏时平整的五言古诗也不尽相同,故又称"新体诗"。永明新体诗是由汉魏古诗发展到唐代近体诗的过渡形式,对唐代近体律诗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永明声律论和永明新体诗从产生到现在,文学界对他褒贬不一,南朝的两个文学评论大家对它的态度也不一致。《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表示赞许,而写《诗品》的钟嵘则表示反对。赞同者重在肯定声律论在我国文学史、诗歌史中的历史意义,反对者着眼于声律论对诗歌的束缚和因重格律所产生的形式主义的流弊,双方各执一词。在这个问题上,见仁见智,总的来说,永明体对后来唐朝近体诗的繁荣还是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齐梁宫体,是指我国南朝齐梁时代在宫廷中形成的一股颓靡的诗风。《梁书。简文帝本纪》中记载:"(简文帝)... 雅好赋诗,其自序云: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帝文伤于轻靡,时号'宫体'。"
  齐梁宫体诗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当时社会和时代风尚紧密相关的。齐梁时代,虽然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但南朝偏安江左,比北朝的社会环境要安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带动了人口稠密的商业都市。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基础上,南朝帝君荒诞腐朽,沉湎于酒色。帝君荒淫放荡的生活为宫体诗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与此同时,声律论和文笔说的产生,使文学和诗歌的形式趋于独立,文学和诗歌创作进入到了一个更为自觉和解放的时期,诗人和诗歌作品大量产生。诗歌到底是什么?是要言志还是要缘情?是否要讲究声律?这些新老问题一起摆在了诗人们的面前,诗歌面临着方向上抉择。终于,在帝王宫掖和其周围狭小的圈子里,传统诗歌及汉魏风骨不敌摇曳的情思与新被发现的声律的诱惑,使诗歌创作走上了一条宣扬色情、表现庸俗情调的道路。
  为满足统治者沉迷声色的需要,一些齐梁诗人以声律对偶装饰诗句,表现出绮丽浮艳的内容,形成了一种时代风气,这种风气还同当时的某种理论和帝王的宣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梁简文帝就曾大力提倡宫体诗的写作,并告诫自己的儿子:"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一时"宫体所传,且变朝野"。甚至连当时著名的文人徐陵,还有庾信早年,以及因善于写景炼字,具有一定的独创性,而被杜甫所称道的何逊、阴铿也曾受到宫体诗的影响。
  宫体诗发展到了陈后主同江总时代,日益轻薄浮艳,其中象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更成为亡国之音的象征。后来唐代杜牧和李商隐都在自己的诗中对此表达了讽刺。
  
(十三)绝句、律诗的成型

  绝句可分为古绝句和近体律绝。古绝句除了一首四句这一明显特征外,不讲究平仄、音韵、粘对的法则;就诗歌分类而言,古绝句实际上属于形式自由的古体诗;古绝句原称"短句",也叫做"断句"、"截句"。
  绝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六朝,据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体凡》中所讲:绝句即六朝人所名断句也。五言绝始汉人小诗,而盛于齐梁;七言绝起自齐梁间,至唐初四杰后始成调。
  至于入唐以后的绝句概念,则指的是近体格律诗的一种形式,五言、七言均四句,有一定的平仄粘对规则,一般双数句押平声韵(也有少数押仄声韵),故又称"律绝"。但绝句并不是"截律诗之半"。
  绝句由古绝句向近体律绝的演变,是从南北朝之间开始的,"永明体"的声律规则,经过梁陈后百年间的实践,基本构成了定型的诗律格式,是唐代近体诗的先驱;但那个阶段只解决了一联两句之间的声韵调配问题,而两个或两个以上律联间的声韵如何组合排列,却仍不明确。
  直到初唐,又经过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等人的总结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去粗寸精,顺势定式,才以两个律联之间粘对规则的确立而获得圆满解决:一联内平仄相对,两联间平仄相粘,时而交叉,时而平行;音韵优美,节奏分明,形式整齐,回环不绝;至此,最终发展并定型为近体格律诗,律绝便是其中之一。由于在平仄粘对这一形式上的相似之处,后人有不明其发展变化历史的,便误以为绝句是"截律诗之半"。其实绝句的成型要早于律诗,其中五言又要早于七言。
  绝句发展至唐代极其兴盛;体制多样,内容丰富,形神兼备,格律整齐,为历代之冠。清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序》中写道:"唐三百年以绝句擅场,即唐三百年之乐府也。"随着诗作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不断丰富,绝句这一形式还由四句单篇,发展到了组诗,分之为诗,合而成篇,如被誉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便是这一形式的最早尝试者。
  律诗是在五言和七言古诗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声律学的兴起,对中国韵文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除了声律外,南北朝时骈文及对偶风的盛行,对诗歌的对仗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永明以后,诗人多从事于新体诗的创作,作者日多,作品日丰,这种新形式逐渐成为一种主要诗体。齐梁间五律已趋完备,七律则发生较迟,不过到了隋朝时也初步告成。
  但是律诗的最后成型,却是在初唐。唐初的上官仪,诗品不高,但对律诗形式的完成却有所贡献。他诗文工整,绮丽婉媚,风行一时,人称"上官体"。据《诗苑类格》中记载:他总结诗有"六对"同"八对"之说,六对即:
  1、正名对。2、同类对。3、连珠对。4、双声对。5、叠韵对。6、双拟对。所谓八对即:
  1、的名对。2、异类对。3、叠韵对。4、双声对。5、联绵对。6、双拟对。7、回文对。8、隔句对。
  这些对法,六朝诗人已多应用,由上官仪归纳总结之后,定为格律,对律诗的发展影响颇大。而稍后的"初唐四杰",写了很多律诗,在促进律诗的成长和发展上起了重要作用。还有与四杰差不多同时的杜审言,对律诗的形成与发展亦很有贡献。不过律诗的完全成熟,却是成于人品不高的沈佺期及宋之问之手。
  沈、宋的诗,讲究音韵对仗,力求形式工致,格律相当完整。沈、宋从前人和当时的人应用律诗形式格律写作的实践中,把成熟的形式肯定下来,使后来的诗人有明确的格律可以遵循。至此,律诗已完全成熟,遂宣告成功。千余年来,许许多多的诗人用这种形式写下了无数的诗篇。
  关于律诗与古诗的区别,总的来说,不合格律的诗都可以称作古诗或古风,它包括律诗形成以前的作品和后世诗人模拟的作品,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杂言诸体,它与律诗主要有几个方面不同:
  一、五律和七律对字数、句数都有规定,古诗每句字数可长可短,每首句数可奇可偶。
  二、律诗一般押平声韵,韵押只押在偶句,(有些首句可入韵)。古诗则既可押平韵,也能押仄韵,每句均可入韵。
  三、律诗不能换韵,且不能重韵,亦不能押邻韵。古诗可以换韵,并允许重韵,也可以押邻韵。
  四、律诗有严格的平仄规则,失粘、失对都是律诗大忌。而古诗不拘平仄,亦不讲究粘对。
  五、律诗要求对仗,五律、七律的中间两联,排律除首尾联外,一律要求对仗。古诗便无此要求。
  当然这只是大致上的不同,古人在作律诗的时候还远不止这些规则和约束,不过其中也包括一些变格和特例。而自律诗产生之后,有些诗人写的古体诗,也受到了律诗的影响,有些古体诗中亦有用律句的情况。

(十四)唐诗

  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到了唐朝进入了高峰时期,仅《全唐诗》中收录的诗作就有将近五万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二千二百多人。李白杜甫等享有世界声誉的大诗人和大批名家涌现。多种风格和流派百花齐放,无论是在题材与内容上,还是在艺术表现力方面,加上各类诗歌体制的完备及定型,都显示了诗歌的创作已全面成熟,盛况空前。
  唐诗之所以能取得这样高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封建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变革,促使整个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为诗歌创作开拓了新的源泉,提供了新的材料。
  唐诗突破了六朝后期诗作大多束缚于玄言、山水、宫体,或抒写个子失意苦闷的的小圈子,广泛反映了社会阶级矛盾和民生疾苦,朝廷政事与地方动乱,边塞战争及民族习俗,都市生活同田园风光,以及礼教、门第、爱情、婚姻、商人、手工工人的情况等,其概括的广度和表现出来的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封建经济和政治的变革,把庶族寒门推上了历史舞台,他们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力量,也是唐诗的主要创作群。庶族文人一般来说视野比较开阔,其中部分文人由于社会地位的低下和生活的困顿,同广大劳动人民有着比较近接触和联系,并在诗歌创作中反映出来。
  唐诗的繁荣,同唐代社会思想比较解放也有密切的关系。唐代统治者对自己的统治抱有一定的自信,同时又需要协调内部矛盾以利于长治久安,所以在意识形态方便采取了比较开放自由的政策,对儒、释、道各派思想兼容并蓄,有时还允许和鼓励人们对时政展开批评;这对于解除时人的思想束缚,促进诗歌创作的自由发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唐诗的兴盛,也是唐代文化艺术普遍繁荣的产物。当时文化的相对普及和诗歌群众基础的扩大,给诗歌创作带来新的生命力。唐代各种文艺形式的充分发展,也给予诗歌多方面的影响。古文运动、传奇小说以及佛经、变文里的故事,促成了中唐以后诗歌的散文化、故事化和玄怪等特殊倾向,而曲子词的兴起,又给晚唐温、李一派诗歌开拓了用新境界,还有诗赋取士制度的推行,自然会作用到诗歌身上。
  唐代的巨大成就,还是唐代诗人们多方面地批评继承文学遗产,推陈出新的结果。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从《诗经》开始到唐代,已经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前人丰富的创作经验,无不为唐诗所充分吸收,体现了唐诗集大成者的风貌。
  当然,唐代诗人对待文学遗产,并非一味的兼收并蓄,于其中仍有所扬弃。对六朝诗歌中某些偏重形式、忽视内容的倾向,尤其是对齐梁陈宫体诗的不良影响,唐初百余年间的几代诗人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终于基本上挣脱了旧的束缚,开拓了新的局面;不过在否定和改造旧风气的时候,也不排斥其中有用的文字技巧;这也是唐诗能够跨越传统大步前进的重要原因。

  唐诗的分期

  唐诗繁荣兴盛局面的形成,也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通常将唐诗的演变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初唐是指高祖武德元年到睿(rui 去声)延和元年。这是唐诗的开创阶段,唐代诗人有最初承袭齐梁余风,到改变旧诗风,走出自己新的道路的时代,这期间,初唐四杰和稍晚的陈子昂,在转变诗风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沈佺期同宋之问、杜审言等人则完备了律体的建设,从不同的方面为盛唐高潮的出现做好了准备。(618~712)
  盛唐是指玄宗开元元年到代宗永泰元年。这是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退的阶段,但也是唐诗兴盛繁荣的高峰期。诗坛上名家辈出,名作如林。大诗人李白和杜甫,还有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和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都产生在这个时期。(713~765)
  中唐是指代宗大历元年到穆宗长庆四年。这六十年内,前三十年唐朝处于大乱过后的萧条时期,诗坛上也很不景气,被称作"大历十才子"的一群诗人们,注重文辞的修饰,而抒写是内容则不免贫弱。后来随着朝廷的政治改革和军事平叛上的努力,诗歌创作又重出现活跃的气象。在这个阶段里,自觉发扬着杜甫写实精神的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诗家,和着重发展了杜甫创新技巧的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等人,各自创造了不同的风格,再加上柳宗元及刘禹锡,共同构成了风格多样的元和诗坛,形成了唐诗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766~824)
  晚唐是指敬宗宝历元年以后到唐末。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的加深终于使唐王朝走向了覆灭;而反映到了诗歌领域,便是伤感、颓废气息的加重,以及雕章琢句的风气盛行。就连杰出的诗人如杜牧、李伤隐也不免沾染上了这样的习气。它显示了唐诗走向衰颓的趋势。不过诗人感愤时事关怀民生的优良传统并未消失,直到唐末皮日休等人诗篇里,还不时迸发出这一唐诗全盛时期的余响。(825~907)

(十五)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这四个人,他们都是初唐中后期很有才华的诗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时代就获得"四杰"的美誉。
  在唐诗史上,他们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唐太宗喜欢宫体诗,写的诗也多为风花雪月之作,有很明显的齐梁宫体诗的痕迹。大臣上官仪也秉承陈隋的遗风,其作风靡一时,士大夫们争相效法,世号"上官体"。
  在齐梁的形式主义诗风仍在诗坛占有统治地位的时候,"四杰"挺身而出,王勃首先起来反对初唐诗坛出现的这种不正之风,接着其余三人也都起来响应,一起投入了反对"上官体"的创作活动之中。
  他们力图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诗风,推动初唐诗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四杰对唐诗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大致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作品题材与内容上,其中包括有咏史诗和咏物诗,还有山水诗,像王勃的《腾王阁》;或为抒发登临送别的感慨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以及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有歌唱征人赴边远戍的,描写征夫思妇的,与表达对不幸妇女的同情的。四人均才高而位卑,使他们比较接近社会现实,所以常用诗歌对某些社会现象加以揭露。
  四杰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改变齐梁时遗下的不正诗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其次,初唐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五言律在"四杰"之前已有出现,唐初诗人王绩(王勃系王绩侄孙)曾作过一些努力,但作品不多。到了"四杰"的时候,五律这一形式才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在他们的作品中被逐渐的固定下来。"四杰"以多数量、高质量的诗篇为稍后于他们的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言古诗在三国时期以后盛极一时,而七言古诗却是到了唐代才兴盛起来,四杰(杨炯无七言诗)又以大量的杰作把七言古诗推向了成熟阶段。所以初唐四杰在发展诗歌形式上的成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而四人之中又各有偏重,王、杨以五律见长,卢、骆擅长七古。他们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对"四杰"十分敬佩。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0-8-21 11:3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1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太值得收藏了 谢谢穗穗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5-7 23: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