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393|回复: 1

【秦华转帖】从“边缘”突围看散文诗的走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3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秦华转帖】从“边缘”突围看散文诗的走向
——21世纪散文诗发展漫谈

·王志鑫

我从1997年开始订阅《散文诗》,距今已整整13年。从13年的散文诗发展历程中,总能嗅出一股浓浓的味道——散文诗始终在突围。这种突围来自于被边缘化的怒吼,来自于被边缘化了的散文诗人歇斯底里的呐喊。我很敬佩中国散文诗人的敬业精神,也敬佩他们的执着品格。因此,无论怎么说,散文诗的发展已被现、当代文学大军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全体散文诗人引以为自豪的盛事,也是文学发展史光辉的业绩。进入21世纪,散文诗已被大众媒体、网络等广泛推广。10年来,散文诗不断发展,创作和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网络媒体的加入更为散文诗增添了活力和发展的动力。

一、21世纪散文诗发展概况

2000年:
邹岳汉开始主编《中国年度散文诗》漓江年选,目前已出版10卷;
冯明德执掌《散文诗》杂志大印。
2001年:
散文诗杂志社开启主办首届全国散文诗笔会先河,每年一届。除第七届23人参加外,每届代表都不超过二十人,每人只参加一次。选拔的笔会代表从地域、风格、民族等各方面进行了充分考虑,代表性地从全国范围内选拔优秀中青年散文诗人,以确立散文诗艺术的地位,推介优秀散文诗人。目前已举办过9届。
2002年:
王剑冰开始主编《中国散文诗精选》。目前已出版8卷;
被誉为“中国网络散文诗教父”的闻华舰,带领一批有志于散文诗的拓荒群在“全球最大的文学网—榕树下”开拓出第一个网络散文诗阵地,成为网络散文诗的第一人;
蒋登科博士出版散文诗理论专著《散文诗文体论》;
张彦加出版散文诗理论专著《散文诗新论》。
2003年:
《散文诗世界》复刊,海梦任主编,诗坛靓女宓月出任副主编;
《散文诗》增刊为半月刊,下半月刊是校园散文诗专刊,为校园散文诗的发展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发表平台。
2004年:
网上超强人气的“蓝调儿组合”,涌现出秦华、笔尖、方齐杨等一批优秀的散文诗人;
郭竹松建立中国第一个散文诗网站;
李标晶出版散文诗理论专著《二十世纪中国散文诗论》。
2005年:
喻子涵《中国散文诗》网刊精彩亮相。
郭竹松主编的《中国网络散文诗精选》出版;
青年散文诗人方齐扬创建《散文诗天地》网站并出任主编创办网刊,后来发展为纸刊,目前已经出版过2期;
黄永健出版散文诗理论专著《中国散文诗研究》;
秦华在各大文学网站开辟散文诗专栏,建立《散文诗世界》网站。截至2010年7月初,浏览量为近70万(中间停网近两年)。
2006年:
赵宏兴主编《中国当代散文诗》,已连续出版3卷,刊登了大量的跨文体散文诗,并提倡跨文体写作;
中外散文诗学会在成都成立,海梦和夏马出任主席;
著名散文诗人柯蓝出版散文诗理论专著《中国散文诗创作概论》;
蓝调儿组合在九路诗歌成功举办散文诗大赛,涌现出王小忠等一批散文诗新秀;
兰叶子、秦华等散文诗人被《新诗大观》评为2005年度杰出诗人。
2007年:
《散文诗世界》从双月刊增刊为月刊,成为中外散文诗学会会刊,并作为全国唯一一本专登散文诗的大型纯文学刊物的而亮相华夏文坛;
《伊犁晚报》开辟“天马散文诗专页”,甄选全国优秀的散文诗作;
王幅明主编的《中国散文诗90年(1918—2007)》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首发式,该书共收录272位诗人1300余篇散文诗,真正称得上中国散文诗90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为研究散文诗和进一步欣赏散文诗提供一个巨大而具体的艺术舞台;
郭风、耿林莽、李耕等老一辈著名散文诗人荣获散文诗艺术终身贡献奖;
郭竹松创办《青年散文诗》报。
2008年:
中外散文诗学会在海南举办首届年会,目前已举办3届;
亚楠创办《散文诗作家》,目前已出版4辑,发行量已超出原有规划量;
秦华在网络上开始征集《世界散文诗人大辞典》辞条,目前阅读量已超过5万次;
笔者试图从对话的角度探索散文诗发展的趋向。已经于2009年底完成了对耿林莽、李耕、许淇、海梦、丁芒、海若、蔡丽双、蔡旭、秦华、徐成淼、蒋登科、夏马、邹岳汉、崔国发、文榕、秀实等20位有代表性的散文诗人的访谈,现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
蔡茂主编《华夏散文诗选》,目前共出版2卷;
湛江师范学院刘天平、欧继德主编出版《散文诗精读》。
2009年:
周庆荣、灵焚、亚楠等在北京发起、组建“我们—北土城散文诗群”,并先后在《诗潮》、《诗选刊》、《中国诗人》、《新世纪文学选刊》等刊物突出专辑,力主并实践“大诗歌”创作理念。
中国校园散文诗学会在北京成立,闻华舰出任首任主席。
《散文诗世界》专门辟出版面,刊登散文诗研究理论作品,试图从不同角度诠释散文诗向何处去?
《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散文诗卷》隆重面世。
2010
香港散文诗学会举行《中外华文散文诗人大辞典》(修订版)首发式暨香港散文诗学会成立13周年庆典;
《中国散文诗人访谈录·散文诗的魅力(第一卷)》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
秦华首倡的《上海散文诗选》正式征稿。
除此之外,部分杂志、报刊专门辟出版面,刊登散文诗作。由沉沙、喻子涵、艾君、淡月儿、陈洪、方文竹、陆小旭等力推网络散文诗的发展,目前,网络散文诗已成为散文诗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散文诗的发展不难看出,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是散文诗蓬勃发展的10年,是散文诗突围并走进大众视野的10年。但也能从中发现,散文诗的真正突围,还需要走更长的一段路。那么,散文诗到底向何处去?这就要求散文诗创作者能够准确把握散文诗的本体特征,准确定位散文诗的发展阶段以及对灵焚他们提倡的大诗歌的概念到底能走多远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和整体评价。

二、散文诗的本体特征

目前,散文诗的特征存在三种不同看法:
一种认为散文诗是独立的文体。持此种观点的以耿林莽、许淇最为突出,耿林莽在接受笔者访谈时强调,“散文诗在全世界都是一个年轻的文体,可以说,她本身便是现代的产物。” 许淇表示,一章佳妙的散文诗,应该是既是散文又是诗,融合两者的优点,绝少两者的局限。同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诗刊》上刊登了“散文诗六人谈”中就提出一个比喻:“苹果梨”,他认为散文诗应有苹果味也有梨味,但它不是苹果也不是梨,而是一个嫁接出来的独立存在的新品种。
第二种就是披着散文外衣的诗。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蔡旭等人,蔡旭在《散文诗世界》杂志2005年第4期的卷首写过一篇“代序”,题为《散文诗的三要素》。文中直截了当地提出:“散文诗是以散文形式出现的诗。抒情、哲理、内在音乐性是散文诗的三个要素。”他还说,散文诗最突出最灵活的表现就是“散文”。
第三种认为散文诗是大诗歌的范畴。持这种观点的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周庆荣、灵焚、亚楠等在北京发起并组建“我们——北土城散文诗群”里的散文诗人,他们掀起的这场散文诗为大诗歌风暴,对散文诗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著名散文诗人、《中国年度散文诗》主编邹岳汉也持此种观点。
但无论哪种观点,毋庸置疑的是散文诗首先是诗而非散文,也非其他文体。这就表明,散文诗的本体特征是诗。至于是否是独立的文体,我认为这要通过对散文诗本身的发展前景、表现形式、内容、涵盖范围等进行综合评定。所以,散文诗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种特性。

(一)散文诗的外强中坚性。所谓的外强中坚性是指,散文诗的外表呈现多样化,突破了格律诗本身的束缚,而其内在本身就是诗。一首诗既可以是分行诗,也可以是分段诗。耿林莽的散文诗《草鞋抒情》就是如此:穿草鞋的脚,亲近大地和泥土,是人与自然/最后告别时,/温暖的一握。//湿漉漉的水含在眼里,青草的睫毛上/有一滴泪。有的散文诗,整首诗也就只有一、两句,诗意却十分完整。我在散文诗《断章》中,试图在整首诗采用一个章节一个章节的形式将整篇散文诗表现出来,而每个章节只有一两句,但都能独立成意。不仅如此,散文诗的表现形式很多,例如,中国散文诗获奖能手崔国发的散文诗又是一种风格。癫狂:一只巨鸟的黑影//在大海的高声叙说中风起云涌,在天光的弧圈下折磨着云翳。//(《在海上仰望黑鸟》节选)不难发现,诗人用独特的冒号将下文抒写的挥去自如,这对散文诗的创作来说是一个相当成功的探索。
因此,我一直主张,散文诗创作者一定要有一种理念。那就是一首散文诗,首先从布局上要确保一个整体,其次就是你无论从该篇散文诗中抽取一部分段落或经典词句,都能表达独立的文意。这才是散文诗外强中坚性的最佳表现。

(二)散文诗的突围紧缩性。所谓的突围紧缩性是指,散文诗发展中始终要保持突围的情势,首都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诗歌研究博士罗小凤在《边缘之边缘的突围》一文中说,散文诗依然有其需要突围的缺陷,回到“诗”的归属地,构筑“诗”的质性特征,寻找新的突破口,以及理论力量和年轻后续力量的加强,都需要继续“突围”。
因此,需要突围的东西很多,散文诗发展离不开突围,也离不开具有开拓精神的突围队伍。要从理论研究、创作思路、诗风追求、价值取向、古新结合等方面综合考量,这种考量的条件首先是创作队伍的开拓精神。
首先,从理论研究方面来看:《散文诗世界》专门开辟的“散文诗向何处去”专栏,刊发诗人们对散文诗的未来发展的各种猜想。这是成功的尝试,但还不够。仍要鼓励理论研究与散文诗创作并重,发展与革新并重。
其次,从创作思路来讲:散文诗发展了90多年,是从小草小花的抒写到对大景的叙情,再到哲理性思考与社会各阶层的透析。这种发展历程是坎坷的,也是相当艰难的。这些发展,无不表现散文诗创作队伍坚韧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创作风尚。这种精神和风尚,不但不能减弱,还要继续保持才好。要更加突出,更加把握未来散文诗的发展。将其放在一个相对豪放、相对大气的并且能够与恢弘的情感进行渲发的地步。要做到豪放与空柔并重,恢弘与灵动并重,就必须从散文诗的内在抓起。我认为,皇泯的《国歌》就是散文诗从此迈向豪放的代表作。
其三,从诗风追求方面上看:这十年,中国文坛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散文诗作,出现了多种表现方式和宽松的文风空间,这是散文诗发展所值得庆幸的。但在诗风突围方面,我认为还要更加注重散文诗的韵、畅、灵、动相结合。也就是说要强调诗的本质属性——韵,可以加强对韵的思索和突围,这个韵不是要句式押韵,而是散文诗的内韵,才彰显其个性。如果只注重语句的灵活性而没有注重内韵的张力,其结果就是导致散文诗的散文化而失去散文诗的凝练与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这是万万要不得的。
另外,散文诗的发展应该在突围时更加关注紧缩。邹岳汉老师说,“确认散文诗属于‘诗’的范围对当前的散文诗创作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散文诗的写作应该凝练精瘦,不能不限制地的盲目扩展,现在有许多抒情散文,因为短小而冒牌成“散文诗作品”充斥散文诗坛,进而导致读者更无法分清什么是散文诗,什么是散文了。只有把散文诗回归到“诗”的轨道上来,散文诗才能发挥其无比优越的潜能。
我在网上发现一种怪的现象,那就是一些人写点自认为优美的情爱的文字,敲成长短不同的分行句式,便冠名为诗歌或散文诗发表到论坛或自己的博客里,读后,着实让人哭笑不得。这不仅亵渎了散文诗,连诗这个字眼都有所损害。散文诗是新诗的一种独立文体,它与现代诗歌并驾齐驱。文学分类也早将散文诗归纳其中,从未脱离过诗歌范畴。我们来看一下文学的分类:
1、两分法。“五四”以前,根据语句押韵否分为韵文与散文。
2、三分法。“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将其分为叙事文学(神话、史诗、小说、叙事诗、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抒情文学(抒情诗和抒情散文)、戏剧文学(供舞台演出的脚本)
3、四分法。现代我国文学理论界普遍将文学分为诗歌(现代诗歌、散文诗、歌词)、古体诗词(诗词歌赋)、散文(游记、小品、杂记、杂文、报告文学)、小说
无论是两分法、三分法,还是四分法,诗在文学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此,是诗就要浓缩精华,减少句子的冗长和繁琐,因此,紧缩性也是散文诗必须具备的特性之一。

(三)散文诗的长适短宜性。长适短宜性是指,散文诗的一般写作上包涵的内容会比现代诗歌长,字数也多,修辞感强烈,它是写一点一线的。而散文拉开的面更宽广一些。散文诗比散文要凝练的多,张力足,遐想空间大。这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里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更具有强劲的优势。用一句最简单的话说:就是无论从字、词、句的结构,整体布局等恰到好处的写作,散文诗都能体现较强的可读性和适读性。当前,正至快餐文学充斥市场,散文诗以她本身的凝练、清新以及淑女般的形象渐渐深入人心。让读者品读到那些哲理与本质优美融合在一起的散文诗作品心旷神怡,那些灵动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的散文诗将成为诗坛的天仙配。
散文诗长有长的优势,短有短的妙韵,适度就好,我们不会一刀切。例如:广西壮族诗人黄神彪的散文诗集《热恋桑妮》,10余万字,全书只有一首诗共206节,可以算得上当代最长的散文诗了。但很多人都愿意去读,为什么?就是散文诗的长适短宜性所决定的,也是散文诗自身独特的魅力所决定的。黄神彪散文诗的206节里,有如画的风景,也有虚拟化的桑妮,每一节都独立成意。还有,我认为,卞之琳的《断章》应属于精美的散文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虽然这首诗不属于21世纪的诗作,但我认为对研究散文诗非常有利。这就说明,散文诗不论长短,其本身的意境和独立成意的特色是散文诗的优长,这种优长需要继续保持并不断挖掘,那些精髓的东西就能够体现出来。创作者要大胆运用“引进来、走出去”的创作思路,突破原有的单一模式。正如灵焚博士所说,“散文诗不仅可以兼具散文和诗的优点,甚至可以吸收所有文学艺术中的精华元素来发展自己”。

(四)散文诗的韵散律雅性。所谓的韵散律雅性是指散文诗本身押韵层面上的散文美,节律上的诗体雅。但很多人说只有古体诗才配谈韵律,散文诗没有韵律可言,我持反对意见。我不主张诗分家,但应分类。古体诗主要强调韵律,散文诗主要强调内容,是侧重点不同,散文诗的韵散是运用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特点,律雅是把古体诗格律运用到白话文中,从而形成了散文诗的散文形式,诗的本质,音乐的律动,这样有利于吟诵,朗读起来朗朗上口。在秦华的许多散文诗里可以看到这样的形式。用秦华浓缩的一句话:那就是:“散文诗是诗歌的骨架,散文的形式,音乐的韵味”。
另外,散文诗的韵律性在白话文的世界里具有强烈的适应性。其一,据调查,古体诗阅读者群多为60岁以上的老者,而且阅读范围是古代诗人创作的经典名作,而现代诗人所创作的古体诗一直被冷落;其二,散文诗阅读者群除部分诗作爱好者外,又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来自于中学、大学等院校里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在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将成为祖国的中坚力量。这个也许是闻华舰成立中国校园散文诗学会的远瞻性吧。
通过简单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因为古体诗要求写作者要有很强的韵律意识,从而导致读者和作者群都相对少了很多,而散文诗随意、舒展的文字与内韵相结合更适应现代社会。因此,读者与作者的人群也远远超过了古体诗群。这种悬殊是散文诗的韵散律雅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散文诗的发展阶段

关于散文诗发展阶段,普遍认为,散文诗是波特莱尔独创的文体,在20世纪初进入我国并不断发展起来的。而秦华认为,散文诗在中国的历史很长,是从我国古赋发展起来的,从确定散文诗这个文体开始到现在也有近百年了,它是我们用白话文传承赋精华的时尚体现。我之所以将此种观点放在这里表述,是因为我对此观点做过细致的探讨,觉得有一定的道理。我认为,正确分析散文诗的发展阶段不仅仅要结合中国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的发展规律,还要结合散文诗发展的实际轨迹。我在《中国散文诗人访谈录—散文诗的魅力(第一卷)》的《跋》中论述了散文诗发展历史的三个阶段。但在其后我经过查阅大量的散文诗资料以及向老一辈散文诗家请教散文诗创作的过程中发现,分三个阶段还是不大妥帖的。当时,我只考虑到了历史因素和文化因素,却没有深入到散文诗发展历程去考虑它客观实际的轨迹。因此,在这里我认为散文诗的历史与发展应分为四个时期(这里的论述是从散文诗这个名词被刘半农引进时算起的,而散文诗从古赋的发展里程还有待散文诗学者去研究论述,笔者在这里不追溯了)。

第一个时期为春萌初动期(1918年—1948年)。这30年,是中国历史变动、动荡,国人探索挣扎并走向光明的30年,也是散文诗传入我国并初步发展时期。正是这个时期,刘半农首次提出“增多诗体”为契机,引进了“散文诗”这种短小精悍的文体,并以“散文诗”这个名词开始了新诗的另一个形式的创作。特别是鲁迅的《野草》出现后,中国的散文诗开始在东方元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独具中国文学特色与魅力的新型文体,并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呈现出繁荣景象。

第二个时期为发展搁浅期(1949年—1978年)。这个阶段是我国散文诗在发展并进入一个相对活跃期后,随之搁浅的时期。解放初期到文革后期,打土豪分田地、公私合营、大跃进、人民公社、大炼钢铁、三反五反、破四旧、文革等一系列政治变革,都成为散文诗抒发情感的对象,诗里诗外都充满着热火朝天的干劲和力争上游的氛围。这时的流沙河,一篇《草木篇》风靡全国,诸多散文诗作见诸报端。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散文诗人,丁玲等优秀作家、诗人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诗作。但由于历史原因,《草木篇》被误认为是毒草,存在严重的资产阶级思想,流沙河因“草木篇”被点名批评,很多创作散文诗的诗人也被牵连其中,后来又因 “文革”的影响,包括散文诗在内的各种文学都一度处于相当被动停滞状态,甚至搁浅。

第三个时期为探索突围期(1978年—1999年)。文革结束后,百业待兴。在这个阶段,散文诗人开始了新一轮散文诗创作。以柯蓝、郭风等老一辈散文诗大家积极创办中国散文诗学会为标志,彭燕郊等诗人加盟其中,极大地推动了散文诗的发展。这个时期,对散文诗的探索也陆续展开、深入并取得一些成果。郭风、柯蓝二人同时选为中国散文诗学会主席,因二人创作风格不同导致散文诗人创作群从此发生分歧。这些分歧影响到散文诗的创作队伍,对散文诗发展相当对不利。80年代末,以邹岳汉创办《散文诗》为新的起点,逐步形成体系化、民族化和现代化,这期间涌现出众多散文诗名家、青年著名散文诗人、散文诗爱好者,并逐步形成稳定的创作队伍。耿林莽、李耕、许淇三人被称为中国散文诗发展的三驾马车,驰骋在中国散文诗坛上。

第四个时期为体系稳固期(2000年—)。这个阶段是散文诗大发展、大繁荣时期。以邹岳汉主编漓江年选为标志,散文诗创作队伍开始壮大起来。随之,王剑冰的长江文艺年选也为散文诗人的佳作露相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而后,网络大军在闻华舰的首倡下,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网络加快了散文诗发展的步伐。截至目前,著名散文诗人基本上都在网易、搜狐、新浪等大型网站注册了自己的博客,并在各论坛发表散文诗新作和评论。除网络外,《散文诗》笔会、《散文诗世界》笔会、中外散文诗学会年会、中国校园散文诗学会等相继举行,各地散文诗学会的相继成立,使中国散文诗发展已进入一个稳固期。2007年在中国文学馆举行了《中国散文诗90年(1918—2007)》(河南文艺出版社)首发式,并授予老一辈著名散文诗人郭风、耿林莽等人的终身艺术成就奖,把中国散文诗发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综上所述的四个阶段,只是我个人对散文诗发展浅显的认知。21世纪的散文诗,无论怎样分;从创作到研究,只有求同存异,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真正走出边缘的尴尬地带。“不能总缠绕在散文诗与诗、散文的文体类别的关系及“诗”性的基本归属上,散文诗就是一种诗,属于新诗之一体,但又属于新诗中的‘另类’,拥有与新诗不一样的特质”,只有摆脱了不应有的束缚和纠缠,散文诗才会有希望,散文诗才能有大发展。
之所以将散文诗发展阶段的划分如此提出,主要的原因是第四阶段在整个散文诗发展阶段的重要性,而第四阶段就是21世纪散文诗发展的缩影。当前,散文诗的创作开始趋向年轻化。从我所掌握的情况来看,尽管70后、80后甚至90后的队伍情况还不是相当明显。发表的作品不多,在散文诗坛亮相度不够高,但这毕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势头。有了《散文诗》的校园文学选刊、《散文诗世界》的学苑诗风栏目以及中国校园散文诗学会的成立,校园散文诗已经陆续亮相各大报刊、媒体。正如彭燕郊所说,近年的散文诗,摆脱了自居于“小玩意儿”和流连于“风花雪月”的老套,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的大气和厚重。著名散文诗人邹岳汉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散文诗是一种高度自由、开放的文体,它未来的发展将走向更加自由、更为多样。各种诗体、各种文学样式间彼此交融,打破许多传统的边界,这是大势所趋。但散文诗由于具有它不可替代的美学特征,不会被完全同化,不会走向消亡;相反,它会在大的交融交汇中吸取更多的养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这是作为任何一个散文诗人都必须承担的文学责任和应当考虑的最现实问题。邹岳汉还强调,散文诗“也绝不会取代新诗或者其它文学样式。相互借鉴、相互推动、共存共荣,才能长久地维护好各种文学体式之间的生态平衡。”

四、边缘突围引起的反响及散文诗在新诗的坐标值

如果说散文诗已经从边缘突围了,那么我确信散文诗从一开始就在突围,而且从突围中学会了在夹缝中生存的本领,这是难能可贵的。

(一)突围的反响。在我的想象里,散文诗突围了这么多年,并在中国形成了如此大的反响,这应该归功于散文诗大家的指导,归功于媒体的推波助澜,归功于散文诗人锲而不舍的精神。如今,散文诗已经在日本、美国、新加坡、德国、缅甸、泰国等国家生根发芽,而华语散文诗也成为该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香港、台湾、澳门的散文诗人也加入到这支大军中,共同彰显华语散文诗的魅力。夏马主持编写的《中外华文散文诗人大辞典》,是对华语散文诗人的一次历史性检阅。秦华《世界散文诗人大辞典》的编写,无疑将中国散文诗纳入世界文学的潮流,许淇在《青岛文学》发表的《世界现代文学的新品种》中,进一步表明,散文诗将从小步伐到大手笔迈进,从中国文坛的夹缝中成长为世界文学的一支,所有的这些,对散文诗的发展都是功不可没的。
种种迹象表明,散文诗在挤压下挣扎、在搁浅中喘息,从来都没有真正倒下过。在经过长时间的蛰伏后,再一次亮相文坛,并以惊人的速度成长起来。他们的成长,被广泛得到认可。在2007年《中国散文诗90年(1918—2007)》首发式上,中国作协、中国文联等相关负责人都表示,正在考虑将散文诗也纳入鲁迅文学奖的参选范围。这就是散文诗人经过不懈努力后得到的最好的答案。

(二)散文诗的坐标值。散文诗在突围中到底能发展成什么样?散文诗的坐标值到底是多少?我想从几个不同侧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体现散文诗坐标值之一就是要正确引领散文诗发展的航向,使散文诗从小草般地境遇到大树般地长成,并随着不断的突围和探索,逐步做到豪迈与空灵、高亢与哲思并重。当前,散文诗的空灵与哲思性都有长足发展,但整个散文诗领域还缺乏豪迈和高亢。一篇好的完整的散文诗,应该既能豪迈,也能空灵;既能高亢,又富有哲思,兼顾各长处。能够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去正确诠释散文诗的魅力。前面,我说皇泯老师的《国歌》是豪迈、高亢的新起点,但这方面的散文诗还确实很少,需要大力提倡和弘扬。
体现散文诗坐标值之二就是要让中国古典神韵渗透到现代散文诗形式中。也就是说,让古典与现代撞击,迸射出新的光芒。散文诗在美丽的外表下,要包罗更加精美的韵律才是。将古韵运用到现代旋律中来弹唱妙音,必定是我国最独特的文化成果,也是五千年文明留下的经典。许淇老师的“词牌散文诗”就是将古韵做了很好的运用,是运用现代文字和抒写方式体现散文诗瑰丽的典范。
体现散文诗坐标值之三就是要思考把散文诗的根在何处?不能光顾发展,而忘了散文诗的根基,否则近百年筑起门庭将会坍塌。无论发展到什么地步,都要记住,散文诗的根是诗而非散文。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好坏皆有,良莠不齐。网络发表作品的条件相对于纸质媒体是宽松的,这对发展散文诗是有好处的,但也会导致一些非散文诗甚至非诗的文字被冠名为散文诗充斥网络,给散文诗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作为每一个散文诗选稿人,首先要有“散文诗责任”,把住散文诗的脉络,把握散文诗的根。不能做误人子弟的庸人,否则将被文坛弃之。
 楼主| 发表于 2010-8-13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大诗歌”走向的优势和不足

2009年3月,周庆荣、灵焚、亚楠等在北京发起并组建了“我们——北土城散文诗群”,先后在《诗潮》、《诗选刊》、《中国诗人》、《新世纪文学选刊》等刊物突出专辑,力主并实践“大诗歌”创作理念。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全国上下,开始以“大诗歌”的理念去根植散文诗。通过我对散文诗的理解与研究,从文学的题材看,散文诗一直都属于诗歌范畴里,只是一直有人要把它像小说那样独立出来,才使得散文诗被人成为“非驴非马”。
我认为,把散文诗归结到“大诗歌”的范畴,虽然对散文诗的文体确认,在当前和今后发展有很多好处,但在一定情况下也存在着限制。“大诗歌”的走向对散文诗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原来创作现代自由体诗的人群也开始创作散文诗了,甚至转向了散文诗的专业创作,这对壮大散文诗创作队伍有很大帮助;二是散文诗与现代诗都属于新诗。无论从语言运用,还是韵律追求上都存在一定相通之处。其写作方式、语言运用、韵律表现等方面都可相互借鉴,对散文诗创作有好处;三是对凝练语言、把握韵律的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对散文诗更加突出诗性提供广阔的平台和保障。
虽然,散文诗归纳成“大诗歌”有很多优势与条件来推动散文诗向前发展,但同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提倡“大诗歌”,与新体诗的概念如何区分?是新体诗包括大诗歌呢,还是新体诗与大诗歌的概念并列?如果说大诗歌与新体诗并列出现,或者说新体诗包括大诗歌,那么新体诗又分别包括那些东西?如果不解决好这些问题,大诗歌的概念与新体诗就会出现混乱现象;二是提倡“大诗歌”,会导致散文诗发展趋势现代诗歌化,使新诗的两种形式并为一体,最终会因为创作队伍的创作理念等因素的变化,散文诗会沦为现代自由体诗歌的附属或一小部分,而且散文诗的创作多元化将会受到很大限制。三是提倡“大诗歌”,会出现诗歌散文化,这种散文化倾向也会波及散文诗的创作者的情绪,以及散文诗读者的热情。我们的文学应该“百花齐放满园春,百家争鸣求发展”,散文诗亦如此。确实,散文诗如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有民歌、美声的元素一样,应该是独立的,而且是独立的,无需证明的。这个过程是十月怀胎,瓜熟蒂落。

六、散文诗到底向何处去

2009年8月中外散文诗学会长白山会议上,徐成淼老师在做学会总结发言时,特别强调了要加强散文诗理论研究工作,并对秦华关于上海分会的散文诗理论研究发言表示了肯定。之后,《散文诗世界》专辟版面,对散文诗向何处去展开了广泛而激烈的论述,让很多著名散文诗人对此命题做出了深刻地思考。《散文诗世界》的这一举措,是对散文诗发展做出最明智的抉择。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中国《散文诗》历届笔会的相关数据:第一届:湖南益阳—湘西,19人参会;第二届:山东青岛,15人参会;第三届:湖南沅江—韶山,18人参会;第四届:贵州赫章,19人参会;第五届:四川乐至,15人参会;第六届:香港,17人参会;第七届: 贵州仁怀,23人参会;第八届:新疆伊犁,15人参会;第九届:青海西宁,16人参会。2010年将在湖北召开的第十届将是前九届的聚合。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除少数诗人外,大部分散文诗人为70后。
王幅明主编的《中国散文诗90年(1918—2007)》一书中,272位诗人1300多篇散文诗中,收录70后的共21人66篇散文诗,其中收录80后3人13篇。灵焚、周庆荣等编选的《大诗歌》中,共收入44位散文诗人创作的作品, 70后11人,80后3人,90后2人。
上述数据表明,70后、80后的壮大,甚至90后的加入,是稳定的创作队伍的生力军。这些新生代将在不断地历练中形成散文诗的中坚,这对散文诗未来发展来讲,是值得庆幸的。创作队伍的年轻化是散文诗创作并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散文诗发展的后劲。我们不能单单强调散文诗人的年轻化,而放松了对散文诗创作和宣传的根脉把握。我认为,散文诗的发展,主要靠“三化”、“三体”、“三型”。

(一)更加注重“三化”。 无论是何种文学形式、作品题材、构思架构等都应注重民族化、现代化、本土化。这“三化”是散文诗创作的必备要素,是散文诗人创作的必备责任。
1、民族化。民族化是指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民族的语言、民族的文化氛围、民族的历史价值追求等,在大文化背景下抒发民族情愫,体现文学对民族情怀的理解和诠释。散文诗的创作也离不开民族化,正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华夏文化源远流长,而当前一小部分散文诗创作者以非民族化的创作方式,体现散文诗的自身飞跃和所谓创新,这是万万不能有的思想和创作态度。波特莱尔为什么能创出散文诗,就是因为当时其本国文化的深刻底蕴和诗人对本民族语言的深刻理解。
散文诗创作,要紧密结合中华文化的深刻底蕴,挖掘语言的内涵,并不断将民族文化融合,形成散文诗的特色。这是对散文诗根的思考,也是散文诗在今后的发展中可能有的溯源式探索。但我们不能被狭隘的民族主义所困惑,要有大胆的探索精神,善于用更广阔的语言环境、文学氛围来影响散文诗。这就要我们善于学会守根与突围。
2、现代化。现代化是指散文诗的表现形式和抒发情感方式要通过近乎现代人的品味、理念、模式等来囊括进散文诗,把中国五千年文化与现代新农村、都市变迁、社会阶层生活等结合起来;要做到古韵新解,洋为中用。把散文诗创作与理论创新结合起来并联系到实际中去。
目前,我们一些散文诗存在于现代化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古韵与现代文化韵律的脱节;对原有的文化底蕴了解不够,导致一些散文诗作品缺少一定的张力和韵味,只有现代化的语言,而缺少现代化的内涵。
3、本土化。本土化是指对中华文化、中华大地、中华民族的深刻理解并通过散文诗形式,以更加细腻的观察力,更加豪放的语言将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呈现出来。但同时要克服“咬住青山不放松”思想,正确处理好抓与放的关系。要抓住本土文化的精髓,放弃陈旧的观念,做到安土重迁与创新立意并重。
当前,有一部分散文诗人只追求散文诗的空灵,而忽视散文诗的本体内涵。主要表现在对创作前期的积累不够充分,缺乏对本土化的深刻认识,哲思性不强,浓缩度不够,导致一些创作出来的作品“美了外表,空了心核”。

(二)更加注重“三体”。 在各类信息高度聚散的现代社会,能使人们更快更全面地了解散文诗的发展动向,满足读者对散文诗的新期待、新要求,离不开平面媒体、立体媒体,以及网络媒体。这“三体”是散文诗创作的基础,是发表散文诗和宣传散文诗活动的前提。
1、平面媒体。平面媒体主要指纸质媒体,包括报刊、杂志等。这是当代发表散文诗和宣传散文诗整体动向的主要信息来源,也是最为传统的;最为直观的表现方式和传播渠道。我们应当加大对刊发散文诗的报刊、杂志的正确导向,主要靠选送散文诗稿件者的“散文诗责任”。
当前,专门刊发散文诗的主要渠道是《散文诗》、《散文诗世界》、《香港散文诗》、《散文诗作家》等刊物。还有很多的报刊、杂志都有不同的版面在刊发散文诗作品,推介散文诗人,宣传散文诗活动等,因此,选送散文诗稿件者的“散文诗责任”发挥的好坏,对散文诗发展起到质的影响。
2、立体媒体。立体媒体主要是指通过广播、电视、会议等有声像的传播。也包括散文诗朗诵、散文诗年会、访谈录等形式对散文诗及散文诗人所做的推介及借此形式而开展的,与散文诗相关活动提供必要时空的方式。
香港文学博士蔡丽双在近年来通过举办散文诗朗诵会并将其创作的散文诗刻录成光盘随书发放等形式不断推介散文诗;上海著名散文诗人秦华通过举办及 参与散文诗相关的研讨会(上海2007年举办过秦华散文诗集《春天的玉兰》研讨会。2008年举办过宓月散文诗研讨会)、朗诵会、讲座等活动,积极推广散文诗。《散文诗》主编冯明德(皇泯)、中外散文诗学会主席海梦等通过积极举办笔会、年会等方式加强散文诗人之间的沟通,对进一步融合散文诗及多角度创作散文诗提供了友谊平台。海叶、栾承舟、赵宏兴等人通过不同方式与著名散文诗人进行访谈,从对话角度深层次解读散文诗。这些举措对散文诗的发展都是有利的。但是,不能因片面的追求形式,而放弃对散文诗价值的整体衡量和正确把握,造成散文诗发展的被动。无论那种形式,都要注重形式与内容相统一。
3、网络媒体。网络媒体是指散文诗通过网络更快进入读者视野,进入千家万户,从而被广大读者认同,被广大文学爱好者认同。网络对散文诗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
在被誉为“中国网络散文诗教父”的闻华舰把散文诗引向网络起,散文诗的认知就更加直接、更加快捷,更加方便地进入人们的视野。我在百度进行搜索“散文诗”时,显示网页多达76页,这就是网络对散文诗的答案,就是对散文诗的最大褒奖。但是,由于网络上发表文字相对宽松,有一部分所谓的散文诗确实是以一种“非驴非马”的四不像样子充斥网络,让一些不了解散文诗本质的人误解散文诗,也给散文诗带来很大的被动。散文诗应该是典雅的、优美的,高贵的,容不得半点亵渎和玷污,容不得半点虚假和降格。因此,文学爱好者尤其是散文诗爱好者(包括创作者)要有责任心、自尊心、自爱心,要像爱护自己一样去爱护散文诗。散文诗要屹立文坛,务必要做到自怜、自爱、自信,而不要自残、自暴、自弃。

(三)更加注重“三型”。“三型”是散文诗的表现方式,是今后散文诗的构架形式。笔者通过对散文诗多年的创作历程来看,哲理型、社会型、豪放型是当前和今后散文诗不可或缺的创作类型。
1、哲思型。哲思型是指,一首成功的散文诗,要有很巧妙的哲理表现其中,要有思想,有阅读的价值。散文诗获奖能手崔国发的散文诗大多是通过事、物等小处着眼,让其具有明显的哲思性。其散文诗《猝然相遇的鲸》中这样写道:“被风推向更深的水域。海躁动不安,在越来越大的潮汐中,那漂浮的白色岛,猝然靠近,翻动着一朵朵真切的浪花。//奔波:从它还没有到达到的地点,浮沉着蓝色的惊涛。//但它存在着:在鲸的血里。做自由体操。//那一排排浪头与突兀的礁石,齐奏着优美的节拍:浪淘沙,抑或是渔家傲?//因为在深海:更远或更近,都在移动,隐秘地穿过宁静的珊瑚,一蓬一蓬,在海底摇曳着海藻,不断地回旋着宽广的余地”。他把大自然作为背景,以鲸的奔波与海藻的节拍,拟人与拟物的手法并用,抒写人生哲理。
当下许多散文诗恰恰缺少对世界万物的思考,对人生与自然和谐的深层次思考,对以小见大的思考。因此,散文诗人要将抒发的热情、空灵的心愫、通过各种思考,以深邃散文诗的本质内蕴,将散文诗的姿态不断定格。
2、社会型。社会型是指,通过对社会发展、社会底层的细致观察、对社会问题的深度考量而创作的散文诗类型。郑小琼通过自身经历和对东莞社会的长期深刻观察,抒发出从骨子里、从心底里的呐喊。我认为,郑小琼是创作社会型散文诗的成功代表。
任何文体的创作都离不开社会的影响,怎样的社会就有怎样的文学,散文诗亦然。社会型散文诗应加强正面抒写,正确反映社会现象,冷静地思考社会问题,用笔触撩起社会文化的面纱,使散文诗向更加广深的方向发展。
3、豪放型。豪放型是指,散文诗在表达意境上要豪迈,空放。冯明德的散文诗《国歌》,就是一曲豪放的大曲,一首恢弘的壮歌。从目前散文诗队伍所创作的散文诗来看,空灵有余,豪放不足,在今后应多加引导。我们的散文诗还要多加提倡,多加宣扬豪放的风格。使散文诗在空灵中高亢的歌唱,在豪迈中恢弘的舞蹈。
综上所述,散文诗的发展主要靠散文诗人不断出精品,更加突出诗意、更加突出韵律,更加突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融会贯通。著名诗人丁芒在回答笔者采访时强调,散文诗创作,首先要有“诗意,哪种文学体式都需要,诗意高妙,是“文学”的普遍要素。散文诗,标明是诗,就更需诗意充沛”;其次,“诗是最精炼的语言。因此,散文诗要向“诗”倾斜,不能太散文化”;第三,“散文诗取消了韵律(节奏律),因此它需要整体的节律感,音律感,抒情的聚焦感,太散不行。应多吸收整体律和对句,整齐与错综相间,更产生美感”。
“当代中国散文诗的创作与发展,具有在未来文学史上成为一场新的文学运动的可能性”,我想,这正是灵焚博士对散文诗未来发展的预言
无论散文诗发展到哪一地步,拥有强大的有创作力和其哲思敏捷的创作灵魂,以及吃苦耐劳的创作精神。这些都是散文诗队伍、散文诗人应当具备的前提条件。



【作者简介】
汪志鑫,80后,经济法学本科。六盘山下成长,现就职于中国玉都。中外散文诗学会会员,新疆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硬笔书法协会主席团委员、创作部主任,已出版文学作品集《平仄的记忆》、《中国散文诗人访谈录—散文诗的魅力(第一卷)》,文学作品散见于《散文诗》、《散文诗世界》、《散文诗作家》、《散文诗天地》、《香港散文诗》、《伊犁河》、《九头鸟》、《伊犁晚报·天马散文诗专页》、《和田日报》等,作品入选《中国散文诗90年(1918—2007)》、《2008华夏散文诗选》、《2009中国年度散文诗》、《中华名人格言录》《中外华文散文诗人大辞典》等,目前创作60余万字。


【联系方式】
电子信箱:qixigi@163.com
qixigi@sina.com

电话:
地址:新疆和田地区检察分院
邮编:8480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23 03: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