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080|回复: 0

腹有诗书气自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6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李晃诗集《饮马江南》有感

                               文/艾华林
    得到李晃的诗集《饮马江南》和《李晃文学评论选》已有一月有余。《饮马江南》捧回来的第二日,我就读完了。只是囫囵吞枣地读了一篇,只是简单地觉得好,值得一读。后就一直放在枕边,只要是就寝前,偶有闲暇,就会拿出来读上几章。倒也没有嚼出什么味道来。和李晃结识也有半年光景了,平时,各忙各的生活,交流的机会不多,仅见过一次面,了解甚少。直到近日,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李晃文学评论选》。对李晃的认识以及他的诗歌的认识的印象棱廓才渐渐的清晰起来。这时再来读他的诗歌就有了一种全新的认知和感悟。脑海里倏地就蹦出了苏东坡的一句名诗来:“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对照李晃的人生和诗生活探索追求的轨迹,我觉得还是蛮贴切的。

    李晃出生在70年代初,他经历了中国一段“疼痛”历史。那时,他虽然还小,但他肯定也曾听闻过关于那段“疼痛”史吧。在他的记忆里,首先就有了一种对国家、民族、历史、社会和人民的血泪史有相当深刻的感悟吧,其次才是自身的疼痛和感悟。

    我认为李晃对诗歌的创作动机就是源于这种心灵的疼痛和精神上的需要吧。无论他在《湘西牧羊》还是在《深圳放牛》以或是在《饮马江南》中。诗人都是以个人的感情为主线,从个人情感的灵敏触角的疼痛而延伸到对国家、民族、历史、社会和人民生活和生存状态的生死歌哭的情感的提炼和升华。

  作为诗人的李晃,为了寻找梦中的桃花源/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夜晚/摇一艘乌蓬船/潜入古典的江南。。。到《江南寻梦》面对现实生活的残酷与无情。他,闭上眼睛/一切与我无关/为了几个生活的小钱/操起长江这条扁担/挑着2001年的春天和落难/从沧浪亭、莫邪路到观前街/从狮山桥、寒山寺到拙政园/有谁/听懂了我/细雨中的呼喊。

   李晃的这种呼喊是振聋发聩的,是心灵的呼喊,也是一种无声的呢喃,是潜意识的。因为诗人是从一个湘西农村走出来的“打工诗人”。首先他是一个打工者,然后他才是一个诗人。无论是作为打工者还是作为“打工诗人”。他都和千千万万的打工者一样,是为了生活和梦想还背井离乡,到处奔波和流浪,面对生活的艰辛和命运的多变。都有过亲切的体验和感悟吧。现在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变迁时,许多诗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或动摇。无视诗歌的现实意义和地位价值。但是,李晃他始终坚守着人类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内涵的精神阵地不动摇,始终矜持着诗歌的神圣和高贵。清醒地直面并承载起了空前的苦难和清贫与寂寞。

   于是,他在《秦淮河畔》里这样写道:秋天站在秦淮河畔/望着缓缓流动的河水/睁大着那只太阳的眼/欲把河底望穿/每一朵浪花/好似都在诉说着/从东吴到南朝/从朱明到民国的沧海桑田。

    这是诗人对国家、民族、历史、社会和人民的疼痛的回忆和关注。然后再到现实和个人的感触上来。

    是谁在抚弄竖琴般的润扬大桥?/弹不落,烟波江上/诗人眉宇间的惆怅与忧伤。。。。于是,诗人北渡长江:拨开熙熙攘攘的人群/恨不得打起灯笼/去找寻唐诗中/磁铣般吸引我的乌衣巷。。。等待我千年之后的到访。。。只有刘郎换成了李郎。其实,我们知道,诗人《遍寻乌衣巷》并不只是单一的寻找乌衣巷而已,而是寻找乌衣巷到乌衣巷中回味和吸取唐诗中所蕴含的崇高的精神和道德取向。来涵养诗人的基本素质和文化内涵。就像李晃在《秋临雨花台》中感叹的那样:一个黄皮肤的民族的脊梁永远不能缺钙。

    正是因为我们的诗人具有了这种品质和意志,李晃的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社会黎民百姓的生存状态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然。他才在《车过合肥》的刹那间,就会想到:想想偌大的安徽/总是跟瘟疫、贫困、贫瘠、洪水等词语连在一起/作为省会的合肥难逃其责。实际上诗人在这里责备的并不是合肥,还是时事和政治上的因素,或者其它,而造成的这种灾难。这时他在《于2004年大雪纷飞的平安夜穿越安徽湖北》时想到:那些无家可归的乞儿/蜷缩在火车站、码头、桥洞里/象一只只卑微的虫子/如何度过/寒冷与饥饿夹击的平安夜。。。

    于是,诗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唤醒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的身子冻一些/他们得暖各一些/哪怕让我/把身上的厚大衣和棉被/分给他们/也要让他们今夜的梦/甜美一些。

  正因为诗人李晃具备了以上这些素质和精神内涵的美德。所以在诗人的眼里,一切都有是美好的。就如他的《江南印象》,在诗人眼里的江南:是油菜花黄的江南/是稻花吐香的江南/是玉指轻轻一拨/几滴忧伤的情思就可以/淋湿了石板小巷的江南,是古典的江南,是土地沾了杏花雨/长出了数行嫩绿的诗句的江南/是掬一捧带露的鸟语/灌进了牧童的竹笛/小田儿悠悠扬扬/透出芬芳流出蜜的江南。在这样美好的古典的诗意的江南里,诗人陶醉其中。端起西湖开怀尽饮,愿意醉它个八百个世纪。由此,可见,诗人对江南的热爱的感情有多深了吧。

    让诗人留恋忘返的还有江南采茶的少女,所以诗人在〈江南采茶〉里:望着采茶的少女时/就会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化作一片茶叶/通过她纤纤玉指采回农家/在伊人的茶杯/幸福地舞蹈/让伊人小啜一口之后/才会泪流满面

   这种爱是深沉的真切的,诗人在热恋时也会在《拙政园边的沉思》,才有:恨我晚生三百年,不识江南柳如是的感概。当诗人想与她长相厮守时,才会面对生活的无奈和奔波的苦恼。让诗人的诗心无法承受,才会《痛别苏州》发出:待到人老珠黄日/葬我于斯又如何?/长江之水向东流/不过我与苏州的别恨离愁。

    诗人在这种真挚而热烈似的火情感中,也感到了对江南的一丝一点的恨意。他恨为了生活找给游客假钱的船娘,还有无人照管桑麻的农人,还有发廊,妓院,赌馆,是它们破坏了丝竹之声的江南的古典与韵味,于是,在《又见江南》时才忍痛将今夜的月亮当花圈送给现在的江南。

    在现实中,我所认识的李晃是个风趣而幽默的人。而且才思敏捷,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并引入诗歌,有很强的时代气息。文如其人:如他在《济南的初雪》里这样写道:妹妹昨夜在短信里告诉我/济南开始下雪/早上从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里,看到济南/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我那可爱的妹妹/这时候还在济南读大学/她穿着红色的羽绒服/披着浅黄色的围巾/穿着黑色皮鞋/在雪地上行走/象一只张开羽毛的孔雀/堆雪人,打雪仗/用她那绿色的笑声/打倒一切。

     这样平淡如话的句子,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常见。但是李晃用在他的诗歌中就有了一种思想和韵味了。读来朗朗上口,而且还耐人寻味,比如那句:用她那绿色的笑声,打倒一切。前面的平淡的味道一下子就提升了。正如李晃在他的文学评论里说的:而平淡如话一旦与高深的人类思想的天然结合,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诗歌艺术的极致。当然,在李晃的诗歌中,这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暇疵和缺陷的。但李晃他一直都在诗歌艺术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地努力的探索着,并且已经走在了爱好诗歌的同仁们的前面了。

                                                    艾华林

                                             2009年9月3日于塘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23 00: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