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533|回复: 4

从“咏物”到“我对世界”的锥探——评论贵州清江龙杉的《黄果树瀑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17 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果树瀑布

作者:贵州清江龙杉

狂  天籁勃发起涛
狂下  真野了的水

令全部挑衅的舞者急转
跌下
一齐将历史 忏悔
或心脏抛起
弹入虚空

狂  从石上掀出了浪
狂起野牛万头的怒吼
时间被焦渴锁住
狂过  天空被蹄声包围
一声惊叫之后大地趋于平静

至此无人再听说过
轻捷者逃脱的传说
只看见有一块布
的确是一块布
红红的正缓慢地飘向
七彩的蛮荒的深谷……


        龙杉兄是力量型的选手,之前好几个文本,都见出他审美构成具有“天马行空”的缔造性。本来龙衫兄的审美倾向比较传统化,传统美学中“咏物”我并不拿手,但也可以用另一个角度共通它。咏物就是“不即不离”。说这个不即不离,是以“曲尽”物之“其妙”(绘也)为基础,又和作者的情感相同构,来托物言志。取之于物,又不滞于物,那就是“我”和“物”的双关了,还是世界和人的共通问题。
        只不过那“世界”先以“现实的具体实在性”为媒介,最后通达精神的世界,实现“无我”的张力。因为我们要觉悟到“托物”就是把主体“隐”于“物”中,以“物”为“审美主体”的自显。此为共通于世界(物性)之妙,其妙就是无以形容之“审美愉快”,此妙就是我对我的忘怀,了无痕迹地只可意会的味道。
        在我看来,这个文本在“浅层”更多的不是传统“无我之境”的方式,文本的主要部分似乎是“有我之境”的气韵性,即崇高性。因此文本并没有对“描绘”黄果树的形态,作出“现实性”的刻画,而是一开始就进入“我”的情感高扬中。所以现实的观照物(黄果树瀑布)的“物性”,甚至是没有的。他是力量型的诗人,而不是水性优美的灵动。但是当从另外一个角度考察,虽然文本没有对“黄果树”的现实性描绘,却更多地被纳入作者的内视视界,并“变形”为其他对象物。
        因此这个“黄果树”的咏物性,就成为了“世界”的对象化。因此我也在说文本的“黄果树瀑布”非现实的那个瀑布,而是作者内心的“瀑布”。它根植在作者灵魂的大地上,高于生活地存在,并作为作者对话于世界的“标示”。当作者匿于这个世界的对象物时候,“无我的时空”将更宽阔,更具震撼!由此,我们看到“无我之境”本身就是有“类型”之分,我们将进入更为纯粹的形而上学。
        进入文本:

狂  天籁勃发起涛
狂下  真野了的水


        我们看不到对“瀑布”的刻画,而是一开始作者就“关涉”进来,取“瀑布”和“原欲”,在力量上的“同构性双关”,并以后者更为明显。因此主体的着色就显著,背后的审美机制是主体的“意志”和审美客体,在力量上的并驾齐驱。
        意志在情感的逻辑中,对应于“狂热”,也必然干涉“畏”和“惧”。后者是后话,我们慢慢读。这可能是作者已然熟悉于审美对象,他寻找着另一种新颖和更高境界的思考,来同构于黄果树瀑布。因此就看到这二者在审美进入的时候,已经共通于一匹飞驰的“马”。“勃起”、“真野”是作者把“瀑布”对象为“自然的生殖图腾”,“人化的自然”就是作者“关涉性”的反映。

令全部挑衅的舞者急转
跌下
一齐将历史 忏悔
或心脏抛起
弹入虚空


        “舞者”是“挑衅”的,在“瀑布和作者”之间的同构下,对“瀑布”这个自然雄壮者的挑衅,就是对审美主体的挑衅。当“瀑布”是自然理念下的瀑布,作为挑衅的“舞者”,其对作者的“异己性”,是一种整体性的象征。因此作为喻体的“舞者”,其“喻指”也就是宽泛的模糊性——自然理念对光明,即澄明之境的反作用力,即遮蔽打开初期的“不确定性”。这种视界的不确定性和“舞蹈”的形象属性相同。
        这就是作者“托物言志”了,其个性强悍,敢于蔑视“人生(世界本体另一个冠名)”对审美观照的一切困难。这个“人生”是“思”者的人生,因此我们看到“历史”和“人生”在宽泛性中的关联,如此就可以把审美理解的桥梁,顺利地搭建过去。
        “忏悔”是一个压抑物,“自然的雄壮者”所要涤荡的是精神的压抑,于是对压抑的瓦解,就被对象为“心脏的抛起”。我们首次碰到了“畏”的知觉刺激。要注意到“忏悔”是“历史”的语境下展开的,所以作为压抑物的“忏悔”也是“历史的忏悔”,这里就有对“国人精神”在历史角度下的反观性。其观照的事物有历史的“历时性”,并作用于当下的“共时性”,就好比郭沫若的《天狗》和《女神》那样。
        压抑的消解后,即是时空的更大敞开,文本必然进入更具震撼力的时空和物象构成。

狂  从石上掀出了浪
狂起野牛万头的怒吼
时间被焦渴锁住
狂过  天空被蹄声包围
一声惊叫之后大地趋于平静


        我们看到了,这个强悍的诗人的强悍意志!在他波涛一样的“狂热”中,对新的压抑对象物,那阻挡前进的“石头”,施与“粉碎”的力量————浪!而作者也和那自然的雄伟者一起,像“野牛万头”,像夸父,像最高的叛逆者刑天一样,在世界的旷野中“怒吼”。这种情感的力量敢于颠覆任何现实的逻辑,而呈现语言的缔造性————把时间锁住!
        连天空的“无限性”也不能阻挡他的前进,他用自己的“蹄声”(瀑布水声的双关)把天空“反包围”。最后在那一瞬间的极致,“世界”在盘古的战斧下,随着“一声惊叫”迸裂了,爆炸了!
        压抑和冲动是相互相成的事物,“被焦渴”就是冲动的同构物,张力之大令人震撼。当然那石头、浪、野牛、蹄声、大地、平静,是审美主客之间的同构性,并作为主体的“第二自然”,被创造。因此这里依然有传统咏物的暗示性,但揪其特点更是和自然理念下的“瀑布”之同构。我们看到后者正是作者审美理解力的升华,其缔造性之根本——形而上的自由,不滞于现实。
       冲动在冲破压抑后得以稀释,得以满足,得以胜利地归于“平静”的澄明之所。于是,世界的关闭就预示着来到,我们看看作者的审美活动,其最后的帷幕是如何降下的。问题是作者越过了“冲动”后,其“本己”还有没有,向更深处的洞彻和延伸。

至此无人再听说过
轻捷者逃脱的传说
只看见有一块布
的确是一块布
红红的正缓慢地飘向
七彩的蛮荒的深谷……


       这个审美对象无疑已经是“世界的本体”,她首次在“人的自觉”中被反映出来,就是通过神话和传说的。诗人进出于世界,体验于世界,是我们“指挥世界”,还是“世界指挥”着我们呢?
        事实是,世界在“澄明之域”的审美中,依靠人的知觉先验机制来进行的。当审美者受到知觉的先验逻辑驱动,其不是“冒险者”,而是“被冒险者”。这是“本己”的机制,我们是受到“本我”的驱使,成为被动的“受者”。
       于是我们的知觉去向哪里,在一定程度上,就不是“识神”所能控制,那是“元神”管辖的领地。因此“冒险”就是作者切实的体会,其“恐惧性”就相应而生。这种“恐惧性”就表达在“轻捷者的逃脱”,那是一种“庆幸感”,因此就成为“传说”。
        而精神审美的崇高性,是在精神的领域展开,所以逼真而游戏。统一艺术真实和现实真实,这也是“崇高性”得以发生的审美机制。世界的幻觉在精神的体验中,对象化为一块抽象的“布”。“布”具有遮蔽性,预示着审美的退出,时空的关闭。于是,那时空的世界本体,就在“关闭”的尾声中,拖着“火焰”的色彩,“红红的正缓慢地飘向/七彩的蛮荒的深谷……”。
        如果我们说“红布”是一条“大河”在现实大地上的消失也是可以的,即为传统的咏物分析方法。现实的世界和理念的世界,在艺术经常都是通达的,相互相成的,而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和经验的原形。但是当以“形而上”为“构物”的起点,现实的观照物即刻发生扭曲。这“抽象”是审美的常态,也是一种更高级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带出艺术体验的新颖性。因此我们选择较为突出的一点,来作为主要的分析依据、方法和通达的渠道。
        “七彩”是时空的“光感”,一般人的想象先是看到“白光”,往后才是“色彩”的斑斓。在色彩过后,也许是世界的最后归宿物——深谷。这里带有作者的执迷性,所以也是更大的冒险倾向,为此他使用了“省略号”作为“凝神观照”的保留。我更愿意把“深谷”理解为“时空”关闭时,内视视界复归于黑暗——审美的完结。在此便不再累赘了。

[ 本帖最后由 石侃 于 2010-12-17 14:58 编辑 ]
发表于 2010-12-17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读过,受益。先提一下,再来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9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好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18 08: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