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042|回复: 2

沈从文《论穆时英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切作品皆应植根在“人事”上面。一切伟大作品皆必然贴近血肉人生。作品安排重在“尽其德性”。一个能处置故事于人性谐调上且能尽文学德性的作者,作品容易具普遍性与永久性,那是很明显的。略举一例:鲁迅,冰心,叶绍钧,废名一部分作品即可作证。能尽文学德性的作者,必懂文字,也不过分挥霍文字。“用得其当”实为作者所共守的金言。吾人对于这种知识,别名“技巧”。技巧必有所附丽,方成艺术,偏重技巧,难免空洞。技巧过量,自然转入邪僻;骈体与八股文,近于空洞文学。废名后期作品,穆时英大部分作品,近于邪僻文字。虽一则属隐士风,极端吝啬文字,邻于玄虚,一则属都市趣味,无节制的浪费文字,两相比较,大有差别,若言邪僻,则二而一。前一作者得失当另论。后者所长在创新句,新腔,新境,短处在做作,时时见出装模作样的做作。作品于人生隔一层。在凑巧中间或能发现一个短篇速写,味道很新,很美,多数作品却如博览会的临时牌楼,照相馆的布幕,冥器店的纸扎人马车船。一眼望去,也许觉得这些东西比真的还热闹,还华美,但过细检查一下,便知道原来全是假的,东西完全不结实,不牢靠。铺叙越广字数越多的作品,也更容易见出它的空洞它的浮薄。
发表于 2011-3-2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顶顶没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4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与诗,也有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7-10 01: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