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728|回复: 2

激情与理性合力的“首开纪录”——评王美春《汶川地震诗歌漫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6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志清


    笔者有一篇《学术研究性情参与的学理依据》的文章,发表在2003年的《江海学刊》上,曾经有人讥议,意思是学术研究怎么与性情折腾到一块儿去了?其实做什么都有性情参与,有激情的驱动。江苏省文学评论家、二级作家王美春评论汶川地震诗歌的专著《汶川地震诗歌漫谈》(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版,以下简称《漫谈》),我相信也是性情参与、激情驱动的结果。性情参与而生成的激情,给了美春写作的灵感,给了他文学的良心,给了他情系汶川而关注诗歌的研究使命,同时,也给了他“首开纪录”的机智和机遇。

    汶川地震这场灾难震撼人心,整个世界为之而伤恸。苦难出诗人,苦难让无数不是诗人的普通人成为诗人,成为“明星”诗人,美春也是这许多苦难激发出来的“诗人”中令人瞩目的一个,他的苦难诗也在网站、报纸、选集里广为流传。诗人回来了,诗歌回来了,诗歌的热潮席卷并感染了这个曾经出现过屈原、李白、杜甫的诗歌国度。正如周建忠教授在本书序里写道:“一个不起眼,被现代化冷落多年、被商品经济挤压得边缘化、几乎不为大部分人所关心的领域——诗歌,居然也异峰突起,空前高涨,其繁荣热烈的程度,简直难以描绘,难以判断,难以诠释!”与这场灾难有关的诗歌、诗集纷纷呈现在我们面前,如由中宣部出版局策划、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的诗集《有爱相伴———致2008•汶川》;如著名诗人商泽军主编,明天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的《中国:震撼5月——2008抗震救灾诗集》;如著名诗人苏历铭、杨锦选编,群众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的《汶川诗抄》;如董保存主编,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的《感天动地——汶川大地震诗歌记忆》;还有如著名作家赵丽宏、吴谷平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的《惊天地  泣鬼神——汶川大地震诗钞》,等等。

    诗歌因苦难而“复活”,而“崛起”。当下,苦难正离我们而远去。伤痛过后,一切是否又会恢复平静呢?王美春“首开纪录”的研究,因此也就具有了特别意义。他把这些渐渐失去了“温度”的诗歌重新提起,把这些当时被称之为“最昂贵的文字”复又细细回味,这种研析和解读,首开纪录地集合成为一本书的规模,首先从理性上来考论其意义和价值。

    灾难改变了人心,改变了文学,还改变了美春这个具体的人。还是周建忠教授在书序里写道:“地震,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地震,大大改变了美春。”那个原本“比较理性的学者型的公务员”的美春,原本没有什么诗思浪漫的、“宽厚本分、谦和内敛、不慌不忙、身上充满书卷气书生气学究气的师弟”,成为一个“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料”的受人关注的诗人。如今美春又变成“不可思议”的汶川地震诗歌的研究者。其变化,是性情驱动下的激情与理性交融的统一。美春原先搞的是古典诗歌研究,如今他面对的诗歌,面对的是那些记录了这场灾难,记录了中国人迎接灾难而众志成城的情感历史,他需要调动和调整怎样的激情和理性呢?汶川地震诗歌,是诗歌的一种特殊产出,又多是“草根诗人”的即兴诗作。这些诗被广泛转载的主要原因,并非它们有着高超的诗艺,而是因为其中最朴素、最真挚、最浓烈的感情。其诗,美在情感,美在不刻意求美的自然美上。美春的研究,十分注重发掘这些诗歌直击人心的巨大力量,揭示这些诗歌发生的机缘,诠释这些诗歌所以动人的奥妙。这无疑是切中肯綮的掘入,因此,诗歌文本与研究主体在美学情趣上获得了高度一致的契合。《漫谈》分上下两编,上编是对汶川地震诗歌的宏观研究,是专题性的阐述,是归纳性的点评;下编则是微观上的解读,是个案性的研究,是对那些脍炙人口诗歌的艺术鉴赏。这样的规划和摆布,也符合美春在其后记中所明言的研究追求:开创性、资料性、教育性和可读性。

    美春首开纪录做成汶川地震诗歌的研究,把他所接受的“灵魂冲击波”而再来“冲击”我们,让自称“诗的人”的笔者,真切感受到了诗歌还有希望,诗歌研究也前途广大。

   (本文作者系著名散文家、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
 楼主| 发表于 2011-3-20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发马忠的评论《〈汶川地震诗歌漫谈〉的多重价值》(原文载《中国国土资源报》《西部时报》,中国作家网等,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09/2009-05-08/58973.html),居然发布不了,系统提示“对不起,您填写的内容(如签名、帖子、短消息等)包含不良内容而无法提交,请返回修改”。请论坛管理员就此文中有何“不良内容”加以解释!

[ 本帖最后由 苏文 于 2011-3-20 12:1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9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这些题材很难发掘出诗性的东西.极易流于政治的传声筒功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18 07: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