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730|回复: 7

评风雨如磐的诗——在失落中坚持寻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5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偶然看到了风雨如磐的诗《窗外有雨》,对他诗中表露出来的对现实和想象相互冲突所带来的无奈和失落有些感受,所以就留言致意,这本是个寻常的举动,就和许多人一样,写过之后,不久就会忘记的。没想到风雨如磐却非常客气,特地给我回复,其中不乏自谦的语言,比如:我的文字比较粗糙,意境肤浅,缺乏思想的深度等等,但其中有一句话,却给我很深的触动,他说:我认为自己并没有象大多数诗人那样沉溺并陶醉于风花雪月缠绵悱恻,我还是能够看到民生的艰难困苦,会继续努力,写一些文字给我们的兄弟姐妹。如果一个诗人能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并把它看作是自己诗歌的使命,那我无论如何都必须表达我的敬意,所以我说,我要通读他的作品。
    然而,打开了他的文集之后,我却有些犯愁了,400多首诗歌,一时无从看起,而且,风雨如磐后期的诗歌已经可以归于象征主义或意象派的范畴了,读起来还要费一些心力的,想了想,就决定采用最简便的方法去来把握风雨如磐的诗歌脉络。然而,最简便的方法同时又是最残酷的方法,因为它需要剥去一个诗人所有诗歌形式上的繁复,抛开那些技巧性的东西直接逼视诗人的灵魂,这就和剥掉一个人身上所有的衣服,让他赤裸地呈现在众人面前一样,未免是件难堪的事情,如果是面对一个酷爱裸奔的人来这样做,倒可以心安理得,但可惜不是的。
    我以为可以通过诗歌了解诗人,然后再回过头去了解他的诗歌,这样读起这个诗人的诗歌作品就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了。我曾经在给夏莫的诗评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要想了解一个人的话,最该从他写的诗歌入手,如果他写过诗的话。因为诗歌本身的特点要求诗歌必须直面诗人自己的灵魂,即便你使用的意象派的意象层递或象征主义的晦涩也都不能隐去诗人的灵魂,在诗歌这种文学体裁下,诗人只能面对自己的灵魂,虽然可以半遮半掩,或虚张声势,但灵魂却是始终逃不掉的,她最终还是要赤裸地呈现在诗人的诗歌里面,纤毫毕现,无法逃避,也无从逃避,因为诗歌里没有了诗人的灵魂,那么它就不是诗歌了,甚至什么都不是。
    有人会问:一个诗人那么多的诗歌作品,你能把所有诗歌的的形式全部剥离吗?你能看到他每一首诗里的真实的内心世界吗?这的确很困难,但确有一种简便的法子,不过往往被很多人忽略。事实上,想了解一个诗人的话,真的很简单,那就是在诗人最初的诗歌里探求他的情怀,他的灵魂。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任何一位诗人最初写诗时候,几乎全都抱着虔诚的心态,把自己的全部真情倾注其中,那时的诗人是异常纯粹的,他根本不会去刻意追求诗歌的繁复结构和多样的表现技巧,而只是关注于把自己情感深处最能打动自己的东西抒发出来,那里有诗人最真实的自我,而这个真实的自我就是他诗歌的灵魂,而这个灵魂会从此活在他的以后的每一首诗歌里,无论以后的诗歌多么庞杂遮掩,晦涩难懂,但诗歌的灵魂,诗人的情怀却依然坚持着本色。当然,诗人的自我变异也不是没有的事情,但毕竟很少,少的就像那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大家都知道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说得大概就是这个道理,诗歌的形式容易改,但诗人的情怀却难改变。话说到这里,我还想再啰嗦一句:诗歌的形式并没有高下之分,诗歌的真正高下之分在于他里面的灵魂所代表的那种情怀是不是真诚,是不是足够打动自己以及他人。
    评论风雨如磐的诗歌,除了需要看他最初发表的诗歌以外,还得看一些推荐的作品,以及那些被评为精华的文字,因为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一个诗人的诗歌创作走向,较为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理念,可是这里也还是存在着问题的,因为烟雨对于作品的等级分类的操作,确有很多主观性的因素,也有不同评判尺度上冲突,沧海遗珠的事情在所避免,而我自己的评论也只是勉力为之的,不一定公允。
    风雨如磐在烟雨中的第一首诗应该是《寻》,这是一首短诗:

你已经不再在这里流连
在留给我风一样的奥秘之后
你就折身而去
让我在空洞的寻觅里
望穿双眼

知道吗
我是因何来到这个世间
就是因了寻觅你的影踪
就是因了前世那句誓言

寻觅是我一生唯一的使命
而你是我在寻觅里唯一的彼岸
生之沉重在寻觅里飘溢了
飘溢成环绕你的一股轻烟

环绕着你
在你折身而去之后
失散
   这首诗应该是一首情诗,如果非要把它理解为是在描述一种理想的破灭感也没什么不可。这首诗明白地宣示着一种失落的情绪:“你”已经不再留恋,离“我”远去的同时,只留下了风一样的奥秘,但诗人却无法洒脱地同样离开,而是在原地继续寻觅,望穿双眼,他不停地表达着自己真诚和执着,也是不停地在问着“你”:“你知道吗?。。。。。。。。。。。”然而结果却是:环绕着你,在你折身而去之后,失散 。这首诗里的实际内容实在是不需要太多的探究,需要探究的是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个性和情怀,那种不如意的失落,那种不甘的坚持以及破灭感的痛苦,这是一个真实的自我。有意思的事恰在这里,因为,风雨如磐以后的几乎所有的诗歌里都在持续着这种情怀基调,虽然吟咏的对象不相同,诗歌的表达方式也各异,但其中诗的魂魄却没有变化。这里套用一句不太恰当的话,就是:性格决定一切。对诗人来说,就是情怀决定诗歌。而这首《寻》也一字成谶,从此“寻”成为风雨如磐诗歌的情感源点,且无法送别,这也是一种宿命吧。
风雨如磐的早期诗歌的主题基本一以贯之,我们可以看一下他写的《我不知道我是什么》、《诱惑》、《无处倾诉》、《风是不是从你那里来》、《没有你的夜晚》、《怀旧时节》等作品,其中的情怀基调和这首《寻》保持着一致,一直到那首《我终将老去,而你亦不再年轻》,才算是对过往的爱情表示出一种达观:
而我终将老去
你亦不再年轻
当我们回眸来路
在我们相遇的那个路口
只有我们年轻的爱情
悠扬在卷走我们年轻的风中
   可是思想上的达观并不真正意味着情怀的改变,风雨如磐在这首诗之后,仍旧还有《回声》、《抓住你的手》、《那个如梦的人是不是你》等诗歌无法自拔地坚持那着种情感的失落,还是在不停地寻觅,甚至有时会因为寻觅无果而走向绝望,《这个城市没有爱情》就是一个例证,就算在那首诗名还残存生机的《一种渴望》中,绝望仍然没有消退:

等风散去
放那将近窒息的渴望归去
天空
已不能飞翔

    在这里,我不能不说风雨如磐是一个将爱情进行到底的情圣,这种绝望的深层根源在于他的钟情无法改变,他不放弃,不抛弃,在无望中依然坚持,在绝望里还在歌唱,这是一个执着的性情中人,而这种决绝彻底的性情正是他诗歌的光芒所在,我这时已经无法指谪他是否偏执,因为理性的价值在情感的天平里会时常失重。
风雨如磐早期的诗歌维持着简捷抒情的表达方式,他的诗风和诗歌理念的转变是从《夜的灵魂》那首诗里初现端倪的,可以说《夜的灵魂》是风雨如磐诗歌转折性的标志,我们不妨读一下这首诗:

所有的意念正在接近
一个与黑夜逐渐剥脱的梦境
身边掠过的只有旷野无法收留的风
黯然的仅是正在湮灭的星辰
和正在挣扎的夜色
但不是那双正在苦望的眼睛

每个夜晚和每个早晨一样
都有一些隐逝和一些诞生
而在那眼睛的前方
虽然有一些风景被夜色吞噬却依然
倔强的在夜色中浮动

这是夜的心的韵律
这是挣脱在夜的深处和夜的边缘的
夜的魂灵,如果真的没有什么能够
与这夜的眼睛遥相呼应
那么这夜色的弥漫即使终于有个尽头
死去的依然是已经明亮的天空

让那双苦望着的眼睛看到前方吧
前方是那个正在升起的黎明
一个夜晚的挣扎并没有多少苦痛
但如果白昼已经来临
却还是被夜色笼罩,那么这世界
所有的眼睛都将顷刻间失明

    在这首诗里,风雨如磐开始使用意象派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虽然只是很简单的入门尝试,但我讶异于风雨如磐的的领悟力,因为在他的第一首具有意象派意味的诗歌里,却基本把握了意象派诗歌构成的基本要素,这是了不得的事情。意象派主张让诗歌的意象从象征符号走向实在世界,透过具象去把握意象的内容,让情感和思想融合在意象中,使诗意在意象的描述中,通过具象的可知性一瞬间中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是一种形象性的抒情和说理,一首诗往往只有一个意象或几个意象,单纯明了,很有日本俳句和中国古体诗词的韵味。
    在这首《夜的灵魂》里,只有夜,眼睛、风、白昼等几个寥寥的意象,其内容也好体会,“夜” 的具象是黑的,冷的、孤寂的,这和以往风雨如磐诗歌中的“我”的形象是高度契合的,“眼睛”的具象还是诗人以往那双即使望穿还在坚持的眼睛,“风”仍然是那个曾从身边掠过的却又无法留住的风,而“白昼”具象无疑是代表明白,是理性的的替身,通过具象的感知,我们能够直接地进入那些意象所包含的情感和思想中,原来风雨如磐诗歌中那个直观的抒情者和吟咏对象被一组有机的意象所替代,这表明他的诗歌表达方式的转变。这首诗除了诗歌的形式意义之外,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诗中最后的一段,尤其是最后一句“所有的眼睛都将顷刻间失明”所蕴含的意思表示,
    以往风雨如磐的诗歌中的“我”是一个典型的个体,诗中的情怀也是个体的感受,格局狭小,难显大气,成就不了伟大的诗歌,而“所有的眼睛”使原来纯个体感受的“眼睛”上升到一般的意义,它开始向人类生命本质性的东西靠拢,从而使诗歌情绪和诗人情怀有了一种实质性升华,“所有的”这三字很简单,但对风雨如磐的诗歌来说无异于脱胎换骨,千金难易。当然这首诗的灵魂还是以前的那个,只是稍具了理性而已。
在这个评论的最后,我重新检视那篇我留言的作品,诗名:《窗外有雨》

窗外有雨,这让我在窗里冥想着一个清爽的日子
  以及一些阳光是否能够如期到达并传递一些温暖气息
  这样一个雨季让我的想象挥发开来
  融入那些雨云,然后散开在天地之间
  变成一些淅沥的雨滴

  我一直冀望太阳的触须能够在阴霾中生长
  捆缚那些活跃的潮湿,并让积蓄已久的一种明亮突然迸裂
  迅速在一个幽暗的空间充斥
  我就可以找到那些失踪很久的光斑
  做为铺垫晴朗的一种因子

  但是关于雨季,我的目光还没有到达那个飘逸的空间
  因为我只把眼睛的高度设置成一种空气的距离
  雨总是一次突然爆发的意外
  在风来到之前,我没有任何感知

  或许,我会打开窗户
  让雨水知道我对它产生的无法言喻无法寄存的心理
  或许,我只能这样看着雨的垂落,在想象中陷入一场纷乱的回忆
  关于雨,关于窗外,我的目光总是有些恍惚
  但是我的想象依赖于我的独断,没有被外力剥蚀

从雨声的断续到雨水的流向,
我恍惚的目光一直被我强盛的想象遮蔽
窗外的雨一直在持续,而我在窗里,
却因为想象把可以打开的窗户紧闭
我不知道雨何时结束,但我知道我对雨和窗外的想象
因为我一直模糊但没有过滤的目光,成为一张无法冲洗的底片
夭折于风景的逼视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已经很圆熟了,具有象征主义诗歌的某些特点,不过,说起来,从意象派到象征主义其实是西方现代诗歌的逆动,它摒弃简约走向繁复,用各具知性的意象构建整体的象征,通过营造一种忧郁的氛围来暗示和隐喻某种心境,在形式上有了繁复的结构和充分的张力,更强调读者理性的参与,从而会有歧义性和多维度的感受。但那种诗歌的冲击力也随之减弱了,不过新的诗歌表达方式也表明了风雨如磐在诗歌创作中一种进取的心态和技艺上提升。
    对这首诗的解读会稍微麻烦一些,但在把握诗人情怀的基点上切入,还是容易理解的,如果突兀地看到这首诗,也许会被那些交错而至的意象蒙蔽,而略显晦涩。窗外的雨,以及阴霾,还有活跃的潮湿,幽暗的空间统统都是诗人无法言喻无法寄存的心理,过去的失落仍然是一种无法摆脱的现实,但在诗人的想象中,有一个清爽的日子,阳光如期到达并传递一些温暖气息,积蓄已久的明亮突然迸裂,太阳的光斑做为铺垫晴朗的一种因子,这一系列意象和那些象征失落的意象一道在视觉上制造了光暗的色差,并不停的转换,在一种强烈的对比中显示动态的不宁和恍惚,这种整体化的意象组合暗示着人在现实和想象的矛盾中不断交错 理性与感性的争斗无法理清,这本身就是人生常态化的无奈和痛苦表现,当然风雨如磐的诗歌情怀并没有本质性的变化,不同的是,在这首诗里,它是用更技巧方式的再现出来的,而且,风雨如磐的把自己那种失落中的无奈和坚持的个体感受,成功地演绎成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某种象征。
    在这首诗里,风雨如磐的无奈和痛苦在恍惚和目光里一直持续,诗人看着窗外的雨一直在持续,他不知道雨何时能够结束,但他的理性告诉他:对雨和窗外的想象因为自己一直模糊但没有过滤的目光,将成为一张无法冲洗的底片,夭折于风景的逼视下。这个结局也有典型的象征主义诗歌特色:象征主义诗人在创作时,几乎都充满了沮丧和茫然的失落精神家园的痛苦,在诗歌中借助意象复合称的总体象征表达自己的情绪。无论诗歌形式怎样变换,而风雨如磐的诗歌情怀就如这篇评论的题目——在失落中坚持寻觅,一遍又一遍地品赏着痛苦,或许痛苦可以成就一个诗人。
    另外,我特别关注了风雨如磐那些民生关怀的作品,这些诗会让一个诗人重拾大爱,跳出个人狭小的空间,温暖地活着,看到这些诗歌,我很欣慰,它们没有辜负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当然我也看到了一些应景之作,就不做评论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3-25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初来贵地,还请关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5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学学,写得详尽细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5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读,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6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云生云灭自在风 的帖子

客气,还请关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6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半遮面 的帖子

客气,还请关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8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一个诗人从他的最初的诗歌开始——很经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8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海鸥飞海上 的帖子

也就是自己的一种想法,不一定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18 07: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