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170|回复: 2

[散文] 留在纸上的青春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7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因为整理房间,翻出了旧日的书信、文稿和笔记等一些物件。厚厚的几大叠,不怎么整齐,或宽或窄。随意打开一些,翻看起来,仿佛一下子就进入了时光隧道,青葱岁月的迷茫、憧憬、激扬,好像一阵清风夹杂着些许的尘土扑面而来。
                       书信
    这些书信曾经有着五彩缤纷的信封,现在已经被我抽去了,成了脱去外衣的模特架子,又十几件、几十件地集合在一起,共同穿着一件宽大的袍子,装在一个纸质匣子里,静静地沉睡在岁月的一隅。
    没了外衣的信件,外人无从知道它的出发地点,也无法知道它的目的地。我收留的这些信鸽,当初是谁放飞了它们?不看开头的称呼是无从知晓的。信纸的折叠方法各不相同,有的随意折了两三下,可以塞进信封就行;有的则讲究些,像折画片一样,小小的尖角还包藏了起来。这些信,有的来自本省的友邻县市,也有来自遥远的四川、甘肃等省的,和我的距离,有远有近;同我的交情,或深或浅。它们的主人大多是从报纸杂志上抄录了我的地址,将一份热情、一份友谊用笔涂抹在了纸上,再贴上一张八分钱的邮票,经过绿衣天使的手,辗转多日才来到我的世界的。
     这些书信,有的字体娟秀,有的字迹工整,有的挥毫自如,有的落笔潇洒,其主人的性格大体也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委婉也罢,直率也罢,大多唱响了青春年代的乐章,诉说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一颗颗孤独的心在交流中得到了慰藉,感受了友情的温暖。语句中夹杂的个别错别字和病句,丝毫没能影响急切的诉说,阻挡激情的迸发。
    也许是少不更事,也许是心无城府,在信里,我们天南海北什么都说,交流学习情况,探讨团队工作,谈论爱情婚姻,触目都是懵懂的恋情、青春的困惑和幼稚的人生思考。有的谈起所学专业来,如数家珍;有的倒起苦水来,连绵不绝;有的说到写作,则一个劲地谦虚,却在暗地里悄悄使劲……在鸿雁传书中,我曾好为人师,一本正经地教导我的一个上初中的表侄女要好好读书;也曾自作多情,向一个远在省城的女孩含蓄地倾诉了自己的朦胧情感;但更多的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轻轻抚摸着这些或素雅或质朴的书信,宛如触摸了岁月的年轮,会晤了一个个亲朋好友,书信中谈到的人、说到的事情,都让我回味许久。只是那些存留在记忆中的情愫再也不能像野草一样,“春风吹又生”,葳蕤,蔓延。多数朋友远在天涯海角,我们从未谋过面,今世恐怕再也无缘晤面。无需伤感,人在天涯,心在咫尺,何况相见不如怀念。
    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书信的生存空间日益逼仄,又有几个人会提笔写信呢?旧日的书信是我们年轻时的心电图和脑电波,珍藏着许多鲜活的记忆,见证了我与笔友之间纯洁的友谊。我小心地把信收拾好,重新装在匣子里,放在书柜里一个比较安全稳妥的角落,永久地珍藏下去。
                                                 文稿
    这些草稿,有的是用铅笔匆匆草就的,有的用钢笔规规距距写作的,也有圆珠笔潇洒地记录的。承载躁动思想的媒介都是纸质的,有一张张的方格稿纸,有一页页的备课笔记,也有未曾剪裁的八开白纸,还有画着横线的活页纸。
    那些留在纸上的痕迹已经暗淡无光,透过或潦草或工整的字迹,依稀可以读懂一个青少年对文学的热情,感知上世纪八十年代青春期的蓬勃生机。已经记不清,无数个不眠之夜,我坐在书桌边,一会儿凝眸窗外的风景,一会儿远眺天边的月亮,有时思如泉涌,奋笔疾书,有时眉头紧锁,撕扯了一张又一张的稿纸。在断断续续的记录中,抓住了生命中翩然而至的灵感,抒写了头脑中灵光乍现的感悟。今天看来,文笔显然稚嫩,思想亦很肤浅,然而那样的情怀,仿佛光线下飞舞的尘埃,那样的意境,宛若挂在屋檐下的冰凌,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再也无法想象,无法复制。
    许多的文字是零言碎语,不成篇章。即使已有完整的结构,也尚未成为独立的文本,粗糙混沌,缺乏耐心的打磨。许多的语句已经想不起是什么心境的反映,也许是孤独的投影,也许是忧伤留下的足印。无数的构思仅仅搭了一个构架,最终胎死腹中。如今,无论我怎么努力地连缀,这些文字的珍珠都无法串联起来,成为璀璨的项链。无论我怎样拼命地织补,这些语言的碎片再也不能缝制成一件簇新的衣裳。
    年轻而莽撞的我,自认为掌握了大量的汉字和词语,对语言的运用应该驾轻就熟了,其实,对场景的描绘,对人物的刻画,对思绪的控制,我至今依然不能驾驭自如。人生没有演习,一页页漫不经心或者全神贯注写下的文稿,已成生命的履印,无法更改。几本文稿不能说堆积如山,四五万的文字却沉睡不醒,犹如一粒粒失去生命力的谷粒,虽未霉变,却再也抽不出一叶绿色的芽尖。这些文稿已经纸质泛黄、字迹斑驳,虽然读起来仍旧字字有声,然而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热情再也冒不出星星的火花。
    而今,我的思想全部用电脑记载了。闲暇时候,泡一杯茶,点一支烟,摩挲这些旧稿,恍惚重温了一个个旧梦,曾经的故事慢慢地醒了过来,仿佛触摸了生命的厚实肌肉。
                                                  笔记
    我读师范的时候,家境贫寒,没钱买什么硬面抄之类的笔记本,摘录什么精彩的文章,基本上是用稿纸和信笺。那时拥有一本套了塑皮封面的笔记本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我的第一本塑面笔记本是学校发的奖品,至今宝贝似的珍藏着呢。不过也曾下狠心买了两本上海教育出版社编辑的小册子——《读读写写》,每一页除了短小浅近的语文基础知识外,还特意留了空白地位,方便读者自学语文做札记。工作以后,塑皮笔记本成了我的最爱。当然,摘抄卡片也走进了我的读书生活。
    《辽宁青年》是那时的热门读物,其卷首语更是广爱好评,和大多数发烧友一样,我几乎每期必抄。看到报刊上短小精悍的文章,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尽量摘录下来。用如今时髦的话说,那些文章都是心灵鸡汤。抄录那些励志类的短文,主要目的是激励自己朝着既定的目标奋发前行。一段时间,西方哲学很流行,我也赶潮流,用别人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特别是叔本华、萨特、弗洛伊德等西方哲学家的精彩语句,大都摘录了下来,脑袋塞得满满的,而自己的思想已经没有一点生存的空间。
    如今,我的书橱里大大小小的笔记本有数十本,看起来都非常普通,大多颜色发黄,而我依旧十分珍惜,舍不得扔掉。这些笔记本上,我抄录了名人名言、精美短文和精彩诗篇,还有一些文学知识、绝妙楹联和文笔精华。黄昏时分,偶尔拿出来随手翻翻,也会觉得妙趣横生的。
    摘抄文章很费时,不过其过程是很享受的,不但练习了硬笔书法,而且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令人担忧的是,如今的孩子已经无需像我那时一样,动笔摘抄喜欢的东西了。发达的网络为阅读提供了方便的快餐,更有《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各种各样的书籍杂志,为疲于应付考试的学生准备了一桌桌内容丰富的盛宴。泛滥的信息垃圾,注水的文学创作,逼迫我们不得不“读书读个皮、看报看个题”。一目十行的阅读,口不到、手不到、心更不到的浏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那些蓝色的、黑色的甚至红色的笔迹,组成了一艘艘小船,承载了语句、技巧和思想,穿过我贫困如洗的日子,吉光片羽一般,以特有的方式,抚慰了我苦闷、迷茫和困惑的心灵。

       普通的纸张,是笔改变了它的存在方式,是书写激活了它的张力。书信、文稿和笔记等旧物,是我的青春时代的记录者和亲证者,文字赋予了它无穷的魅力。虽然比不上爱情的信物,业已陈旧,却依然蕴含着那么多含义,总是舍不得丢弃。翻看这些旧物,宛如邂逅了昔日女友,她脸上的皱纹和斑点不能阻止我回忆起她曾经的美丽容颜,她变粗的腰肢依然让我看到了她曾经在操场上的活泼姿态。
      诚如旧照片一样,面露菜色的童年也好,热情洋溢的青春也好,渐渐老旧,泛起了黄斑,终究是难以抹去的记忆。在旧物微弱的光芒中,我们总是怀想着远去的青春,回味了过去的时光。对旧物的依恋,是对逝去青春的缅怀么?或是对过往岁月的祭奠么?
        旧物里再也找不回那份激情,然而静水深流的晚年,宁静、淡然和超脱更是一份难得的人生体验。“旧物零落尽,此情安可任?”保留这些旧物吧,若干年的一个黄昏,一双枯瘦的手触摸了那一点点久违的温暖,一定会唏嘘不已。
发表于 2011-7-8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书信曾经有着五彩缤纷的信封,现在已经被我抽去了,成了脱去外衣的模特架子,又十几件、几十件地集合在一起,共同穿着一件宽大的袍子,装在一个纸质匣子里,静静地沉睡在岁月的一隅。


功力很深的文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

谢谢你的肯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6-2 09: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